2007-12-31

年终盘点


今年没能完成年初预计的观影300部的计划,仅仅看了275部,差不多少看了一个月的电影,考虑到结婚和蜜月花去的时间,或许这个300部的计划还是可行的。2007年是我第一年如此认真的记录自己的观影经历,认真的为每部看过的电影做记录,感悟很深刻的电影写了影评或观后感,于是到年终可以将这275部电影的名单仔细盘点时,真的是很惊讶,没想到居然看了这么多。

数字盘点

全年观影275部
其中在电影院中观看14场次,共12部电影
其中21部为华语片

按照我当时的打分,档次分布如下:
8.5分档,非常出色,几无破绽,6部;
8分档,精彩,令人回味,略有缺憾,28部;
7.5分档,值得一看,有些精彩段落,91部;
7分档,可以一看,缺少创意的电影,94部;
6.5分档,勉勉强强可以算作电影,23部;
6分及以下档,不应该制作出来的电影,33部。
如果把7分以下的全算烂片的话,我在2007年居然看了20%的烂片,证明选片眼光有点问题,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有改进。另外为了和国际接轨,08年不再用十分制来记分了。


十大佳片(排名不分先后,10部并列)

1, Paris, I Love You 巴黎我爱你
选它不仅仅看的时候特别喜欢,也是因为我在年底真的去了巴黎,亲临浪漫之都和电影之都的感觉是美妙而难忘的。
2, Zodiac 十二宫
此片06年初就是我最期待的三部电影之一,延期一年公映后,我依旧列入07年最期待的三部电影之一,如此高之期待却丝毫不辜负我,完全的大师级水准,全片毫无破绽,大卫芬奇最伟大的作品。
3, Atonement 赎罪
几乎是我要为07年盖棺论定的时候,它忽然出现在我面前,马上惊为天人,一部无懈可击的作品,节奏、剪辑、叙事、配乐、表演,尤其是那个酣畅淋漓的长镜头,完美之作。
4, The Bourne Ultimatum 伯恩的最后通牒
这是我第一次把一部纯粹的商业片选进我的十大,因为我坚信Paul Greengrass用独立制片的手段拍摄的这部商业大制作,注定要重新定义动作片的类型。全片节奏之紧凑超乎想象,绝无冷场,如果纯粹从技术角度说,这部电影是07年最好的。
5, Eastern Promises 东方承诺
柯南伯格的风格越来越简洁,但暴力程度丝毫未减,“阿拉贡”三点尽露的打斗场面应该是年内最有创意的一段。
6, Facing Windows 隔窗未了缘
打破我头脑中意大利电影的传统印象,异常清新的风格,一如既往美丽的意大利女人,一次不同寻常的讲述。
7, The Departed 无间风云
没什么说的,那个简单粗暴的老马回来了。
8, Lust, Caution 色,戒
李安驾驭这样的题材是第一次,但看上去依旧驾轻就熟,难道已经可以用大师来称呼他了?
9, The Free Will 自由意志
最严肃的一部,也是最震撼的一部,将近3小时的篇幅,几乎一直都是令人局促不安的感觉,拥有一个07年最伟大的结尾。
10,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美丽心灵之永恒阳光
新的爱情片经典,似乎纯粹的爱情片已经很多年都沦为肥皂剧了,鬼才编剧令此类型片起死回生。应该算是情人节首选电影,如果曾经刻骨铭心的恋爱过,这部电影就一定会有一个桥段会击中你的内心。


我的Best07

决定从07年开始增加几个趣味奖项,仅仅是为了更好的留念我的2007年。候选名单已经出来了,选出最好的恐怕还需要点时间。以下是候选名单:

最佳电影
Paris, I Love You 巴黎我爱你
The Free Will 自由意志
Facing Windows 隔窗未了缘
Zodiac 十二宫
Atonement 赎罪

最佳导演
Paul Greengrass <The Bourne Ultimatum 伯恩的最后通牒>
Matthias Glasner <The Free Will 自由意志>
Joe Wright <Atonement 赎罪>
David Fincher <Zodiac 十二宫>
Michel Gondry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美丽心灵之永恒阳光>

最佳男演员
Anthony Hopkins <Nixon 尼克松>
Viggo Mortensen <Eastern Promises 东方承诺>
Jurgen Vogel <The Free Will 自由意志>
Jim Carrey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美丽心灵之永恒阳光>
Leonardo DiCaprio <The Departed 无间风云>

最佳女演员
Giovanna Mezzogiorno <Facing Windows 隔窗未了缘>
Vanessa Redgrave <Atonement 赎罪>
Angelina Jolie <A Mighty Heart 伟大的心>
Kate Dickie <Red Road 红色之路>
汤唯 <Lust, Caution 色,戒>

最棒动作场面
<The Bourne Ultimatum> 丹吉尔的屋顶追逐和惊世一跃
<Eastern Promises> Viggo Mortensen在浴室里的裸体打斗
<Casino Royale> 开场的工地追逐,彻底令007告别花拳绣腿的时代
<Transformers> 结尾的街头大战,虽然有点乱,不过童年的梦那一刻成为现实
<Flash Point> 结尾甄子丹和邹兆龙的对打

最好听音乐
<The Bourne Ultimatum>
<The Devil Wears Prada>
<Facing Windows>
<The Mission>
<Zodiac>

最性感床戏
<Twentynine Palms> 野外岩石上那段,其实电影里戏份不多,但是剧照很出色
<Anatomy of Hell> 第三夜的那一段,特别是血腥的感觉很性感
<Pers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 结尾广场上的那段群欢,有点惊世骇俗
<Domino> Keira Knightley和Edgar Ramirez在郊外的那一段在Tony Scott的晃动镜头下很有野性的味道
<父子> 郭富城和林熙蕾,这个有点私心,对于林美女很有期待,呵呵

最享受视觉效果
<Die Hard 4.0> 几乎所有的大场面做的都很好
<300> 油画般的漫画式画面,把古典和时尚结合的非常完美
<Sunshine> 最美丽的太阳,最节约成本的太空特效
<Transformers> 没啥争议,工业光魔万岁
<集结号> 不知道这个算冯小刚的成功,还是姜帝圭的



2007-12-30

迟一步, 迟一生





我必须承认在观影前没有做好功课,没有对电影的大概情节和导演演员阵容做摸底,仅仅知道Knightly在片中有角色。结果,上帝显然眷顾了我,可能是我在圣彼得大教堂的祈祷有了效果,在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最好的一部电影姗姗来迟,Atonement,《赎罪》。倒也不是说它的出现,会让我觉得一年的电影
百看了,但至少它应该毫无争议的进入我2007年的十佳名单,难道最好的真的只会在最后出现?

因为有一个长长的悠闲的假期,我猜想轻松的心态会让我对这两天看到的电影有偏高的评价,的确是这样的,一个疲于奔命的日子结束后,是很难平心静气的看一部电影,特别是一部像《赎罪》这样的文艺味道浓重的电影。Joe Wright改编自畅销小说的电影,保留了英伦风格的对白和味道,技巧上也颇具匠心,几个段落都有非常巧妙的处理。

电影开始于1935年夏天最热的那一天,地点是一个典型的英式庄园,导演用几个漂亮的镜头就全景式的再现了贵族们闲逸的生活,众多的人物也纷纷出场,几分钟之后他把镜头转向主角,妹妹Briony,姐姐Cecilia和女管家的儿子Robbie。作为非常重要的两个段落,Cecilia和Robbie吵架与约会的部分,导演都用了时间蒙太奇,从Briony和观众两个角度把故事讲两遍,为后来发展的剧情做足铺垫,这两段处理的非常巧妙,配以老式打印机为主的音乐,使影片在前半部分呈现出悬疑的色彩,一度令我以为故事会朝着《高斯福德庄园》的方向发展。

影片到了1/3篇幅处时结束了悬疑,一个巨大的冤情已经铸成,除了动机不明以外,Briony成功的指证了Robbie,可怜的Robbie以莫须有的强奸罪名被投入了监狱。四年后二战爆发,Robbie在继续服刑和参军之间选择了后者,于是镜头一晃来到了四年后的法国小镇。节节败退的英法联军已经完全被打散,Robbie在对Cecilia的回忆中痛苦的生活着,他和两个战友相互搀扶着寻找大部队,这个环节确实有点《漫长的婚约》的感觉。接下来则是那个要命的长镜头了,我后来又单独看了几次这个长镜头,4分54秒,长度上当然不算什么,但是如此庞大的场面居然一个镜头搞定,有点太张狂了,不过我喜欢。这应该是我在电影上看到的场面最大最完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几十万人挤在一个海滩等着救援,Joe Wright用一个惊世骇俗的长镜头再现这一历史时刻,那种绝望和迷茫随着镜头在海滩上的游走变得越来越巨大,直到几乎吞噬掉你自己,我猜在电影院的巨大银幕下观看这个镜头肯定会是无比震撼。(据说《集结号》里吕乐也拍了几个行军的长镜头,后来冯导怕观众不买账就全给剪碎了,真是糟蹋。)

我看《赎罪》的时候有种奇怪的感觉,总是觉得导演在铺垫,看了半小时觉得他在铺垫,看了一个小时还是觉得在铺垫,可是仔细想没什么可铺垫的了,该讲的都讲了,Robbie蒙冤入狱,被迫参军,大撤退,回到后方,我总是感到导演的感情在堆积,一直在堆积,似乎没有释放的意思。即便是Robbie回到了英国,回到了Cecilia的身边,Briony经历无数日夜的拷问终于鼓起勇气向姐姐和Robbie道歉,那种压抑的感情都一直存在,没有缓解之意。Briony看着Cecilia和Robbie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表情木讷的坐上回家的列车。一阵急促的打字机配乐之后,镜头切到1999年,半个世纪过去了,老得不成样子的Briony由老戏骨Vanessa Redgrave扮演,最后的镜头就是已经是知名作家的Briony花了半生时间终于把半个世纪前发生的冤案按照本来的面目写了出来,她的第21本小说,也是最后一本,讲的就是Robbie和Cecilia的故事,结尾就像电影演得一样美好,可是她话锋一转,才告诉我们一个真相,这个结尾是虚构的,真实的生活不是这样的,Robbie死于敦刻尔克,几个月后Cecilia死于伦敦的空袭,Briony错过了亲自向姐姐道歉的机会,迟了一步,结果迟了一生,垂垂老矣的Briony似乎从来没有从那巨大的自责中走出来过,她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结尾,让Cecilia和Robbie生活在一起,自己也向他们道歉请求原谅,其实她从来没有过机会能得到原谅。

Redgrave最后一个镜头的表演给了电影点睛之笔,导演费尽心思讲述的故事在最后一刻真相大白,以为美好的东西都是虚构的,真正存在的是悲惨结局,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再美丽的海滩也没法令人愉快,沉重的赎罪心理不仅压抑在Briony半个世纪的生活里,也令观众不得不扼腕叹息。

2007-12-29

西部回归

美国人是有西部片情结的,就好像我们中国人都有武侠片情结。

可是确实很久都没有看到西部片了,似乎美国人目前只热衷于漫画改编电影和魔幻小说改编电影,这个曾经激励了一代美国人的类型片几近消亡了。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与狼共舞》和《不可饶恕》之后再也没有生产过令人信服的西部片,老牛仔伊斯特伍德也去拍战争片了,也难怪西部片萧条。

没想到接近年底的时候忽然看到如此精彩的西部片,3:10 to Yuma,被翻译成《决战犹马镇》,是一部翻拍自50年代的西部片,我最初下载这电影的时候也仅仅是因为有两个我喜欢的演员:拉塞尔 克劳和克里斯蒂安 贝尔。但是当电影开始后,我马上就拍手叫好了,整部电影毫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真正的西部片。不知道是不是年底好片云集,还是因为休假的时候心情特别轻松,连续三天看到的电影都非常好看,除了《尖峰时刻3》有点恶俗。

西部片和武侠片一样,牛仔像个侠客,独自纵马在荒漠之中,坚定甚至有些固执的守护着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所谓正义和邪恶不过是牛仔心目中的一条线而已,所以很多人都说西部片好看就好看在“简单和粗暴”,大家谈不妥就掏出枪来对射,谁快谁就生存。牛仔没有我们的侠客那么有情调,西部片没有竹林和落叶,只有烈日和黄沙,你不需要累心的去判断谁对谁错,你只需要看你喜欢的就行。

非常喜欢克劳和贝尔在电影里的牛仔扮相,两个极会演戏的家伙这次联手奉献了回归的西部风情,真的很好看,让我忽然重燃西部片的心情,赶快去找几部老片来看。

2007-12-28

色易守, 情难防

色易守,情难防。《色戒》在香港上映时的这句宣传语,从剧情的层面说是比较贴切的一个,但是却不能体味到其中的感觉。记得有人说李安是写意高手,轻描淡写中流露的是文字所不能表述的情感,好像《断臂山》里那句幽幽的“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如果你不能从头至尾都沉浸在李安为你铺垫的氛围中,你就没法体会这句简单的甚至没有什么特别语气的台词里隐藏的巨大能量,所以想要用一句言简意赅的话写出《色戒》的感觉简直是没有可能,李安他自己也不会做得到。

尽管张爱玲曾经正式否认了《色戒》和自己亲身经历之间的联系,可李安这个老好人却一门心思的认定了这28页纸却写了30年的短篇,其实写的就是张爱玲自己,可能那个王佳芝和张爱玲一点都不像,不过那个易先生怎么看都像是她的胡先生。如果张爱玲说的是真的,那么这篇小说真的乏善可陈,无非就是一些漂亮文字描写麻将桌上阔太太们的八卦闲聊;可是如果李安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这个故事就有了一些特别的味道在里边,一个女人爱上一个几乎被除了她自己以外全中国唾弃的男人,而那个男人最后却还辜负了她,分居于太平洋两岸三十年后,那个厚颜无耻的男人妄图用自传重新标榜自己,而这个女人终于写完了那篇在30年里几易其稿的小说,用一个虚构的女人表达一份曾经属于她自己的感情。

恐怕如果不沾上张爱玲的私人情感,《色戒》也不会引起这么多电影人的关注,连杨德昌都曾经试图拍摄此片,我倒是看过李安的《色戒》后也幻想过,假如换了杨德昌,又会是怎样的一个王佳芝?

看李安的电影,一定要做足功课,他不会肤浅的讲一个故事,一定有一个背景在起作用,或十八世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或十九世纪中国血雨腥风的江湖,又或二十世纪七零年代美国的性解放。如果不是六零年代美国西部的保守背景,《断臂山》恐怕就没有那么凄美了。这一次的《色戒》发生在1940年代,李安对美工组的要求是以后如果年轻人上历史课不知道1942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那么他可以去看《色戒》,这也就注定了电影细节之完美。只需要开场的十分钟铺垫,你就会随着李安的镜头融入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

我一直觉得王佳芝加入这个计划的动机和她加入爱国话剧团的动机差不太多,要不是邝裕民,要不是这个傻痴痴就知道爱国的大男孩,王佳芝恐怕一辈子都不会考虑去参加一个暗杀计划。《色戒》中唯一一段节奏明快的场景就给了王佳芝和邝裕民,双层巴士的顶层,两个年轻人让海风拂面,真是令人慨叹人生几何,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因为一个自己暗恋的男孩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难怪后来她也骂自己:我傻,反正就是我傻。王佳芝失身那场戏是非常惊艳的一场,李安给了汤唯面部的特写,仅仅靠眼神能表演得这么好,我能联想到的是艾尔帕西诺在《教父》里行刺警察局长前的那一段,不能现在就说汤唯达到了这个高度,可是真的已经很接近了。

不知道失身那个夜晚王佳芝会不会恨邝裕民,只是3年后在上海他真的向她表白时,她知道已经晚了,错过了那一晚,其实就错过了一生,从这个味道上说,这个故事真的很张爱玲,因为我想起了那句话:世均,我们回不去了。

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的感情,确实有点说不清,可能因为年代的特殊性,人性都扭曲了吧,我现在不能用普通人的心理去揣摩这样一对男女是怎样暗生情愫的。因为三段意味深长的床戏就把《色戒》归入“由性到爱”的类型怎么说都有点草率,我宁愿用《巴黎,最后的探戈》来做类比,梁朝伟和那个扭曲了的马龙白兰度很相像,甚至那个著名的回形针体位都和白兰度最后死去时的姿势很相像。王佳芝在遇到易先生前,严格说没有遇到过真的有男子气概的男人,不负责任的父亲,大男孩的邝裕民,嫖妓的梁润生都没有易先生身上那种具有征服力的感觉,在生存都是根本问题的四零年代初,我想这样的男人才是可靠的,可追随的吧。也许正是如此,在易先生第一次用粗暴的方式进行后,她反倒会在第二次幽会时更加动情,当她说“恨他”的时候那是真的切肤之痛,可是那恨开始有点变味了。

第三次幽会是一次心理斗争,李安用了很大篇幅的床戏,有些远景的性爱镜头看似毫无必要,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动作都有特别的意义,也许没有回形针那次那么明显,可是越是隐含的越是导演想让你知道的。这一次,王佳芝在两个人的性关系里有了主动,当她遥望那把枪的时候心理有了波动,说白了她加入暗杀计划的动机也开始被自己质疑了。有了这些铺垫之后,那枚钻戒才有了特别的含义,6克拉的粉红钻戒戴在王佳芝手上,易先生说:我对钻石不感兴趣,我只是喜欢看你戴着它。这句话要了王佳芝的命,她猜自己爱上了眼前的男人,用张爱玲的话就是从来没有恋爱过,不知道怎样才算爱上,看着那个一贯冷若冰霜的男人现在心存怜爱的看着自己,她真的确定他是爱自己的。女人可能不会为一个自己爱的男人牺牲自己,但是为了一个爱自己的男人就会,她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可是还是义无反顾的说了一声“快走”。这样回过头来说,其实王佳芝背叛这个计划要比她加入这个计划更坚定,更深思熟虑。(据说内地版色戒删掉大段场景后,王佳芝的变节看上去更像是为了那颗钻石,以至于有人说《色戒》成了《钻戒》。)

老易也真不简单,灰溜溜的逃走后马上召集人马,把王佳芝的同学们一并抓去,拷问之后当晚就执行枪决。老易再也没有见她一面,被枪决前,她含着泪看了邝裕民一眼。无毒不丈夫,的确是老易的写照,在张爱玲看来这样才是真的男子汉,也因此王佳芝才会爱上他。难怪李安认定了老易就是胡兰成,张爱玲这句话写得太露骨。

2007-12-23

冯小刚的韩式料理

自从《夜宴》之后,我其实并不对冯小刚失望,冯导驾驭商业片的能力,我觉得一直都是国内最好的。他可能一生无缘戛纳、威尼斯、柏林,这样反而使他的票房号召力更真实,完全就是票房数字堆出来的。其实有如此功力的冯导,只需要辅以专业的制作团队,各种类型的大片他都能搞定。这一次的《集结号》则是在姜帝圭的友情加盟下,令冯导获得了全亚洲最专业的幕后制作团队,恰好还是当年制作《太极旗飘扬》的老班底,所以这样的新闻发布后我对电影的战争场面完全没有担心了,一场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内战一定会以最有可能的真实状态出现在银幕上。

不过一旦说到战争片,没有人可以跳过或忽略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即便是姜帝圭导演的《太极旗飘扬》上映时也是打着“韩国版《拯救大兵瑞恩》”的旗号宣传的,可能98年看电影的时候还没有对斯皮尔伯格那么崇敬,可是十年后的今天你没法否认他真的定义了战争片这个概念。无论是《太极旗飘扬》还是《集结号》,都没法否认《拯救大兵瑞恩》这个伟大的标准,粗糙的颗粒感画面,大量的战地记者式的手提摄影机跟拍,极度血腥,高分贝的枪炮轰鸣,甚至拍摄前演员的军训都是完全复制斯皮尔伯格的。

就战争场面来说,冯小刚是成功的,《集结号》的震撼程度超越了我们以往看到的任何一部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和《大决战》或《渡江战役》相比,谷子地更容易让人相信,他和他的兄弟们手里拿的是真家伙。这一点来说,很难夸奖冯导,他只是按照行业内的标准,来拍摄了这一类型片的必要场景,没有突破或创新,电影中主角被震聋时的声音蒙太奇和胆小鬼战友这样的情节设计都有太过模仿的痕迹。

从战争场面忽然切入战后和平年代,我觉得还不算太突兀,但是显然冯小刚要表现的内容有点太多,按照原著小说的故事,这部电影的重点是后半部分,谷子地为46位牺牲的战友讨公道才是故事的精华,但是既然制片方把电影定义为战争片,所以前半部分的战争故事则被放大了很多,据说一度超过二分之一篇幅。从整部电影来说,多少有些轻重不分,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的故事有点太过均衡,失去了侧重点,要么就尊重原著,着力于谷子地55年以后的寻访,要么就踏踏实实的拍一部真实的战争片,现在的集结号怎么看都像是两部电影被合在了一起。不知道是不是冯小刚迫于制片方的压力,或是有关部门的审查,似乎有传闻,初剪的版本是3个小时的,期待冯导能制作平生的第一个导演剪辑版。

周五晚上看完电影后,我和同看的张楠都觉得电影很好看,是的,前提是就目前国内的大片来说,冯小刚的《集结号》真的是不错。

好像表扬人都表扬得不够彻底,是不是太挑剔了?给了7.5分好了。

2007-12-21

游欧洲 - 巴黎

说到巴黎,不能不想起电影,不论取景巴黎的电影,还是生活在巴黎的电影大师,无不吸引影迷的目光。12月8日下午4点钟,我进入巴黎市区时自然感慨万千,这里是欧洲电影的最前线,其实也是大本营。在这里几乎每个角落都有电影的痕迹,我走到每个地方都会想起精彩的电影片段,怎么说都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了。

我们抵达巴黎后,首先验证了一句很早就听过的抱怨,来巴黎取景的导演们总是说无论你怎么架设你的摄影机,你都没法避开那铁塔,果然如此,刚刚进入市区,我们就远远看到了埃菲尔铁塔,在巴黎,你只要向远方望去,你就一定能看到它。抵达巴黎后我们的大巴先是沿塞纳河前进,然后在埃菲尔铁塔附近进入地下隧道,邱导提醒大家左手第十三根柱子就是当年黛安娜王妃香消玉殒的地点,大家立刻伸直了脖子向左看,没想到巴黎政府还真给游客面子,当年车祸造成的刮痕居然依旧,十年来完全没有修复。

很快,我们就停在了小码头的旁边,大家集体登上游船,开始我们1小时的塞纳河之旅。说实话,塞纳河的水是真的够脏,还不如北京的护城河。船开的比我期望得要快,由于解说大概有30种语言,所以当我们听到中文时可能已经错过至少一个建筑了,可是塞纳河这1小时游程里的知名建筑简直太多了。

飞飞身后这座桥叫亚力山大三世桥,100多年的历史,很眼熟的人要么是专业的导游,要么就是专业的影迷。吕克贝松的第九部电影《天使A》在此取景,男主角安德烈站在这座桥的外沿打算跳河,结果就遭遇了那个尤物般的天使Angela,当船从桥下穿过时我怀疑其实有很多美丽的天使都在凝望着我们,是不是应该也去跳河,看看能否和Angela打个招呼?

船再接着开很快就要到西提岛了,看到岛的西端,也就看到新桥了,这个我记得,我也记得那句台词“天空是白的,而云是黑的”,比诺什迷离的眼睛也还依稀在我面前。其实想来想去巴黎对我来说本没什么浪漫,甚至有些脏乱,但是正是有了这些无数美好的片断,这里才真正的罗曼蒂克起来。



当我们船调头返回时,天气开始变坏,下起雨来,大家只好躲进了船舱,真是太糟糕了。

巴黎的第一晚就在铁塔下不远的一家中国餐馆就餐,餐后赶到下榻的酒店,这是我们在欧洲唯一住两晚的酒店,没办法,巴黎用一天是肯定没法尽兴的,其实两天也不够。

第二天一大早起床,我们兴致勃勃的出发,再次经过黛安娜王妃遇难地,然后在协和广场短暂停留,这个广场不大,其历史传统和我们的菜市口差不多,都是杀人的地方,经历的几百年的洗礼后,已经一点杀气也没有了,区别只是菜市口的一边是中国移动大厦,而协和广场的一边是卢浮宫。

其实这么说也不算严谨,从协和广场要穿过一大片花园才能到达卢浮宫,但是团队游的缺憾就在这里了,我们的时间不允许我们自由的从这里漫步到卢浮宫,然后进入参观,而是继续坐大巴到达卢浮宫的地下停车场,从这里坐电梯上到卢浮宫内部,也就是那个玻璃金字塔的正下方。这个比较偷懒的路线令我们没法看到卢浮宫的雄伟外观,只能尽量利用仅有的2小时到卢浮宫的内部看藏品,太多了,根本看不过来,只能看最出名的几个,导游重点介绍了维纳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三件,此外还介绍大大小小差不多100件藏品,可是相比3万件展出展品来说,真是九牛一毛。


本来出于对艺术的尊重,是不应该这样拍照的,
但是没办法,谁让我家小飞飞就这么牛,于是,
这张照片为了向大师致敬,我们就叫“老婆引导人民”

从卢浮宫出来后我们在凯旋门做短暂停留,然后去了一家很中国味的免税店,选购一些化妆品后去午餐。午餐的地点和前一晚一样,目的也是为了上塔比较近。餐后大家徒步来到埃菲尔铁塔下,排队准备上塔,可惜雨越来越大,还起了风。尽管12月份,其实在巴黎之前我们还很少感觉到这样的寒冷,在埃菲尔铁塔第一次把大家冻惨了。

排队和安检后大家坐上了电梯,铁塔的电梯一共分三层,我们是到第二层。原来还打算有时间自费去最高层的,没想到天气如此之糟,所以只好作罢。从埃菲尔铁塔看巴黎,其实无数电视和电影都已经做过了,没来过的人也一定看到过其景象,我们上来也只是为了自己亲眼来看一样罢了。

铁塔上风很大,匆匆忙忙看完大家就下塔了,因为后边还有一个重头戏: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

相比建造了100多年的卢浮宫,仅仅30年就打造完毕的凡尔赛宫从外观就输了一筹,这个当年路易十四居住的宫殿秉承了欧式建筑的精致风格,但是规模其实不大,倒是后花园更大一些。由于有难得的展品在12月展出,所以当天的凡尔赛宫格外的拥挤,很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恐怕都被我们这些游客给吓到了。

凡尔赛宫的游览结束时,我们在巴黎的这一天也就结束了,大家坐上大巴返回市区。

当太阳再次升起时,我对飞飞说今天是我们蜜月旅行的最后一天了。

最后一天的故事从巴黎圣母院开始,我们的大巴停靠在巴黎市政厅前,整团人集体徒步走过两个街口,然后我们就站在巴黎圣母院门前了。一共有三个前门的巴黎圣母院平时只会开两个门:圣安妮的门是入口,圣玛利亚的门是出口,不开的是耶酥的门。在圣母院前的小广场上有一个金属的圆形地砖,旁边写着ZERO POINT,这里就是地理上的巴黎中心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测量到巴黎的距离都是以这个零点做为坐标的,而有一个彩头就是,当你在这个零点上站一下的话,你就一定会有一天会回到巴黎。所以我和飞飞就约定有一天重回巴黎,于是有了这张合影。



在巴黎圣母院参观后,我们又在周围溜达,这一天的阳光特别好,尤其可以在塞纳河边看看,可以向远处看,会觉得无数电影中的场景忽然出现在你的面前。


这是看圣母院最好的角度

从圣母院向北一路走过去,经过市政厅,再走一个街口,就会到达蓬皮杜中心,这是个很怪的建筑,所有的管线都外置的,你可以看到通风管,输水管,排污管,电梯,乱七八糟,但是每种用途的管线都有唯一的颜色,加在一起就是这个五颜六色的奇怪建筑了,真的只有法国人才会盖这样的东西。



从旅行社的角度说,到此为止我们的所有观光计划就结束了,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是自由购物时间,我们一群人被送到了巴黎最欢迎中国游客,或者说是最欢迎亚洲游客的百货公司:老佛爷。这个名字太俗气,还不如音译过来,叫拉法耶。我们两个穷人看到名牌基本敬而远之的,自然也不会买什么,简单买了点东西后就到中午了。

在范登广场附近的一家中餐馆和团友们集体吃过午饭后,我们没有继续去购物,而是和另外一对年轻夫妇打算去卢浮宫外再看看,我们都有一个目标,贝聿铭的金字塔。没办法,全是被《达芬奇密码》毒害太深,非要去看巴黎脸上的伤疤。

范登广场的一侧就是著名的RITZ酒店,老板是黛安娜王妃男友的父亲,据说十年前那个夜晚就是黛安娜王妃从这个酒店开车出门的,本来是夜游巴黎,没想到却命丧于此。

从范登广场向南走一个街口,就有一个小门可以进入杜伊勒里花园了,这个花园至少在我去的这个时候很乱很脏,一点好感都没有,还有骑马照相的服务,真是够脏。步行向东大约10分钟左右我们就来到了小凯旋门,据说是路易十四建的,当然不能和遥遥相对的拿破仑的凯旋门相比,但是小巧也有小巧的味道。

穿过小凯旋门之后,就是著名的金字塔了,也是著名的伤疤。我们端详了很久,大家都说这个伤疤比人民大会堂西侧那个蛋来得协调多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卢浮宫外景,才会隐约想像到500年前法国宫廷生活的样子,卢浮宫最重要的几个部分好像都是路易十四搬到凡尔赛宫前完成的,之后便是我们的华人设计师贝聿铭搞定了这个金字塔。鬼才知道当初这个方案怎么获得密特朗的首肯,不管怎么样,这也是法国人的选择,怪不得我们的华裔贝大师。


真的有点对不起这么严肃的博物馆氛围


金字塔和喷泉

在金字塔边上我们拍完照片就返回集合地点,12月10日下午3点半,我们前往戴高乐机场,路上还碰巧经过98年法国夺冠的法兰西大球场。

晚上8点,晚点1小时的国航CA934航班终于从戴高乐机场起飞,也宣告我们蜜月旅行的结束,真的觉得舍不得,很想再玩一星期。

2007-12-20

游欧洲 - 瑞士

参加旅行社的团队游,很多时候都要咒骂他们设计线路时的白痴,其实导游也在骂。我们从尼斯出来后居然要远道经米兰前往瑞士,几乎一整天都在路上。开了一上午的车,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了瑞士边境,经过的最后一个意大利城镇是科莫,有漂亮的科莫湖,还有米兰众星聚居的别墅区。瑞士加入的申根协议还没有正式生效,所以经过边境还是需要一些简单的手续,狡猾的司机告诉瑞士边检官我们这一车全是香港人,于是不必进行真正的检查就可以入境了。 

过了边境我们就在服务站简单吃过午饭,继续向北前进,虽说路上很无聊,不过进入瑞士后风景好看多了,湖光山色这个成语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可是据说瑞士只有53个湖而已,但是我看来看去觉得到处都是湖。



这张照片是我在大巴上难得拍到的得意之作。

傍晚时分,我们抵达了瑞士德语区的重镇卢塞恩,也就是12月2日欧洲杯小组赛抽签的城市。这个小城依山傍水,非常漂亮,难怪欧足联选择这里抽签,可惜是个风水不好的地方,要不然怎么会把意大利抽到这么个变态的小组。

由于时间有限,到达卢塞恩的当晚就没有任何观光计划了,我们在市中心的天鹅广场解散,四处购物,在一家小店选购了带给朋友的几把瑞士军刀,还在超市买了一大袋当地特产:巧克力。早在来欧洲的飞机上就听一个大姐推荐买瑞士的巧克力,说是非常地道,没想到来到卢塞恩发现不仅仅超市有几个货柜销售,就连路边也到处是糖果店,出售巧克力或太妃糖的特别多。

在卢塞恩我们最重要的观光是第二天的铁力士山。海拔三千米的铁力士山,铁定不能爬上去的,我们坐缆车,这个缆车这次可算坐够了,一共三段,被当地人最称道的就是第三段的旋转缆车,不过等我坐上去的时候,已经是海拔两千多米了,外边雪花纷飞,几乎什么也看不到。缆车完成自转一周之后,我们就到达了三千米的顶峰。



中午下山后我们回到卢塞恩城内,吃过午饭就又要上路,我们下一站是日内瓦。

日内瓦的观光其实很无聊,名气在大,这里也是个开会的地方,能看到的基本都是大使馆和国际组织。日内瓦湖的确漂亮,可是看完湖我们也只能逛街了。
日内瓦只是压轴戏前的最后一次铺垫,因为第二天我们就要到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巴黎。

2007-12-19

游欧洲 - 法国南部

在米兰睡足一觉后,我们的大巴踏上了南下的高速公路,离开市区后我们在休息站换了一次车,告别了从罗马就开始陪伴我们的奔驰大巴,改成了座椅明显狭小的沃尔沃大巴,本以为能上个档次的,没想到更差了。 

从米兰向南开了大约2个小时后,邱导提醒大家,地中海就要出现在大家左手边了。我们坐在后排的几个年轻人顿时兴奋起来,似乎中年人们都见过世面,仍旧打盹中。传说中的地中海如期而至,真的得说我没有见过世面了,即便已经在吕克贝松的《碧海情天》里见识过蔚蓝的地中海,亲眼观望依旧美得动人心魄。沿着地中海又开了30分钟左右,我们就要告别意大利了,先是通过了意大利境内的最后一座收费站,再开十几分钟,邱导和大家说注意看右侧的路标,倒数,3...2...1,OK,我们进入法国了。呵呵,其实就是路边有一个FRANCE的路标,这就是欧盟国家之间的国界了,方便。

法国南海岸,阳光充足,这就是我们的导游对欧洲人最大的诟病了,他认为上帝太眷顾欧洲人,给了这么好看的阿尔卑斯山和地中海,气候宜人,连地震这类天灾也很少。

一路听着邱导的牢骚,我们很快就到了摩纳哥,这个1.9平方公里的小国,这个曾经迎娶希区柯克御用女主角Grace Kelly的小地方。进入摩纳哥也很容易,交了进城费就行(可能叫进国费)。大巴停下后我们下车,一路步行,浏览这个什么东西都小一号的国家,国会的办公楼也超级袖珍,摩纳哥王子住的宫殿就更是小巧了,别说和北京的紫禁城比了,沈阳故宫都大它几倍。

从王子宫殿的另一侧转过来就是漂亮的地中海海岸了,还有精巧的花园和林荫小道,非常美,阳光也如传言般的灿烂。

这个国家真的是太小了,把所有的街道都占用,才能勉勉强强当做F1的赛道,所以我们只花了2个小时,基本就把这个国家走遍了。

离开摩纳哥后我们一路开向西南,40分钟左右就到了一个法国小镇,对于不看电影的人来说这里真的没什么可看的,但是对于一个影迷来说,到这就像朝圣一样。这里就是戛纳,无数大师就在这里登上电影艺术的巅峰,十四年前,陈凯歌在这里和坎皮恩分享金棕榈大奖,何等的得意,哪怕之后一事无成也人生无憾了。

我们的大巴停靠在距离距离海滩很近的地方,那篇海滩则是每年五月无数明星争奇斗艳的舞台,影院门前的地砖里有些比较特别的,都是电影名人的手掌印,我还特意拍了一些。要知道这里的电影普及度是真的很好,我拍照的时候,旁边一个法国人问我是不是在拍Roman Polanski,换了北京恐怕没多少路人知道这个名字。

 
罗曼波兰斯基的手印

 
 

苏菲玛索的手印


因为天色已晚,我们在戛纳逗留了一个小时而已,然后匆匆离开,直奔尼斯。

从戛纳开到尼斯很快,比从通州到国贸还要近,我们的大巴进入尼斯时正好经过漂亮的未来海岸。这里气候很好,傍晚时分,在海边散步或慢跑都是很惬意的事。据说夏天的时候,在尼斯可以在一天内做两件事:登雪山滑雪和下海游泳,这里因此成为全欧洲盛名的度假胜地,难怪叫Nice。

傍晚吃过饭后我们和另外一对夫妇一起散步,本来想逛逛当地的小店或超市,结果居然走丢了,真是太丢人了。花费了1小时,在法国路人糟糕的英语指点下我们才磨磨蹭蹭的找到酒店,回去一查地图,好家伙,居然跑了大半个尼斯城。

2007-12-16

游欧洲 - 威尼斯

基本上说,威尼斯应该是我最早知道的意大利城市了,水城威尼斯的语文课文似乎是小学教材,我确实想不起来了。我们离开佛罗伦萨后开了3个小时的车,终于晚上住在了距离威尼斯很近的特雷维索郊外。 

这是我们在意大利的第三个晚上,应该说正式摆脱了时差的困扰,能够完整的完成整个睡眠,真是个不容易的工程。

起床后的第一个坏消息是下雨了,真的是很糟糕,上了大巴后邱导说这是他最近几次带团来欧洲最倒霉一个天气了。唉。这个家伙还怪我们前一晚没有祈祷。大家只好看着大巴在一个雨蒙蒙的周一早上前行,计划中的贡多拉游船恐怕就要泡汤了。

大巴大约开了40分钟,我们就抵达了威尼斯的一个小岛,据说是唯一可以上巴士的小岛。然后和另外几个团的人一起坐船登威尼斯本岛,船开了20分钟左右靠岸的,我们下船时被告知已经是威尼斯本岛的中央位置了。这个时候上帝真的是很保佑我们,忽然天空放晴了,真的有点始料未及,不仅仅雨停了,甚至出太阳了。

这个地方真的和书上说的一样,走几步就是一座桥,到处都是小河道。



这两根柱子就是古威尼斯的城门,考虑到这是一个岛国,这两根柱子确实足以当城门了。

威尼斯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这个圣马可广场了,只要是在威尼斯拍摄的电影一定会有圣马可广场的镜头,最近的一部就是《皇家赌场》。到圣马可广场不得回避的是住在那里的鸽子们,这些家伙对于人群早就见怪不怪了,你要是敢站在鸽子群中央照相,鸽子则会不请自来的与你合影。所以当飞飞蹲在鸽子群里摆pose的时候,一只鸽子就跳到了飞飞的背上,于是留下了这样一张合影。



到威尼斯不坐贡多拉肯定是白来了,所以我们才会如此感谢上帝雨过天晴,我们到贡多拉的码头时太阳正当头,非常幸运。贡多拉船最多坐六个人,为了分摊船费,我们选择满员登船,高矮胖瘦六个人杀上了船,然后晃晃悠悠的驶入狭窄水道。

这个船一直都是晃的,划船的人靠体重来保持平衡,要是有人擅自换座位而不提前通知他,是有可能翻船的。



水道很窄,两侧都是民宅或酒店,一般不超过5层,这里的一层是都不住人的,所以等于只有最多4层楼可以用。



贡多拉的船一共坐了1小时不到,我们就靠岸了,然后顺着来时的路漫步回到圣马可广场,接着走向码头,等待接我们的船离开威尼斯本岛。不够尽兴是肯定的,威尼斯这样的地方,最好的玩法是找家酒店住下来,然后享受3天懒洋洋的日子,我们只能遗憾的叹息,所以离开威尼斯前,要和‘叹息桥’合影一下。



在威尼斯游玩半天后,我们按计划要到皮亚琴察入住酒店,为进入法国做准备,可是由于订不到酒店只好临时改到住米兰。对于我这样一个忠实的米兰球迷来说,能到米兰却没有机会去圣西罗朝圣,这真的有点太残忍了。但是不管怎么样,12月3日晚我住进了米兰Linate机场附近的酒店。

2007-12-13

游欧洲 - 佛罗伦萨

从罗马上路的时候,已经是1号的下午2点了,我们进入高速公路北上佛罗伦萨。如果觉得2000年前的古罗马太过遥远的话,那么500多年前的文艺复兴对于来自东方的游客来说则是最亲近的也是最容易欣赏的,佛罗伦萨是个诞生了无数伟大作品和无数伟大艺术家的城市,而且这里还有一支令人骄傲的足球队,其浓厚的文化气息不仅仅感染着每个参观者,也令当年被变卖到尤文图斯的巴乔在面对佛罗伦萨时拒绝主罚点球,那一天被换下场的时候,巴乔悄悄从地上捡起一个紫百合的围巾搭在肩头,这样一个传奇一样的城市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忽然距离我那么近了。

下了高速公路后,我们在一家糟糕的餐馆吃了一顿后来被证明是最失败的中餐,然后很快就入住了西佛罗伦萨酒店,这是一家新建的酒店,所以一切看上去都更像四星级一些。接下来,我们犯了一个直到我们离开欧洲时都顿足捶胸的错误。

那一天check in后时间还早,我们三对最年轻的夫妇决定去附近一家超市转转,于是我们信步走到距离酒店不到500米的这家叫做Esselunga的超市,四处看看,比比价钱,然后每人买了一些吃的喝的返回酒店,考虑到还有八天的行程,大家都没有采购太多的货物。其实,当我们完成11天的行程回到北京的时候才发现,在西佛罗伦萨碰到这家超市不仅是意大利最大的零售超市之一,而且那确实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便宜的超市。当我们在瑞士和法国用将近1倍以上的价格采购巧克力的时候,是很难饶恕自己在Esselunga的草率的。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装好行李,乘大巴一路西行,大概1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小城比萨,参观那怎么都不能错过的斜塔。印象中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伽利略在斜塔上做实验的故事,当那可爱的斜塔走入我的眼界时,又是一阵感慨,和古罗马竞技场一样又一个在电影和书籍上出现了无数次的建筑如此真实的在面前,漫步在比萨小城的碎石路上,仔细盘算,这斜塔也已经近1000岁了。

欧洲的天主教堂最常见的三个组成是:主教堂、塔楼、洗礼堂。而这斜塔其实不过是比萨主教堂的塔楼,结果意大利一贯的莫名其妙就把它搞歪了,在歪了100年后居然又把它盖完了,于是这个本来是配角的塔楼就抢了风头,以至于身旁这个其实颇为雄伟的主教堂都被人们忽视了。下边这照片就是以主教堂为主角拍摄的,洗礼堂在镜头之外。



 

事实上,这斜塔如果没有人为干预肯定是要倒掉的,没有理由歪了900年的。现在能让它平衡于此的手段,就是这第七层的铅块(下图),都是精确计算过能够保证平衡的,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调整。



 

在小城转了几转后,我们一起返回大巴,启程返回佛罗伦萨,大概11点半左右我们回到城内,吃过午饭就开始徒步进入佛罗伦萨古城区,这里的街道似乎比罗马还要窄。

第一个到达的是但丁的故居,我们当然没有时间进入,紧接着来到了世界第四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不幸的是那一天是周日,因为有礼拜,教堂禁止游客进入,太令人郁闷了。只好四处转转,看看教堂对面著名的”天堂之门“,当然只是赝品,真品早被保护起来了。


这个圆顶很有名,当年米开朗基罗设计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就是从这里学的。

从圣母百花大教堂转过几条街,就到了市政厅门前的希格诺里亚广场,这里真的就是一个露天的博物馆,十几个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像云集狭小的广场,其中包括了一个假的大卫。其实基本上每个雕像都够你端详很久的,有些像是北欧的人就看看雕像前的简介就能站在雕像下看很久,其实你不一定多么熟悉雕刻的技巧,因为那些艺术品带给你的冲击不是技巧层面的,是心灵层面的,无关艺术,只是共鸣而已。

我们大约在下午4点左右离开了希格诺里亚广场,驱车前往威尼斯,很遗憾,其实我还很想去拜会佛罗伦萨的主场弗朗基球场的。

2007-12-12

游欧洲 - 罗马

2007年11月30日,我登上国航CA939航班开始十二天的欧洲之旅。跨越三分之一个地球,这还是生平第一次,办护照签证,和旅行社签合同,这一切都无法和登上飞机带来的感觉相比。当巨大的引擎开始运转,目的地的诱惑力才变得如此清晰。罗马,这个电影和足球里无数次相逢的城市,即将出现在我的眼前,哪怕只看过『罗马假日』的人也应该被它所吸引吧。




经历十个小时的飞行,跨越八个时区,我们在莱昂纳多达芬奇机场落地,当地时间不到18点。从机场到我们住的酒店只有20分钟左右的车程,但是因为高速公路堵车,实实在在的跑了1小时还多,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回到了下午5点40分的北三环,导游安慰大家说这种现象只会在周五出现,不会太严重(第二天才知道堵车是罗马公交系统罢工导致的)。于是在车上遭受时差之困,还要耐心的看着大巴一点一点的向前挤,幸好导游还算口才好,基本1小时都在生龙活虎的讲欧洲旅游须知,特别是形容了意大利的各种犯罪,听起来很西西里的样子,不过没啥可怕的,我没多少现金,而且我崇拜教父。

说到导游不得不仔细的记录这个台湾老头,也不算老头吧,快60的样子,颇为风流,会若干国语言,老资格的导游了,虽然喜欢跑题,但是在欧洲10天的大巴上听他讲话我还是蛮受用的。姓邱,大家一般称呼他为‘邱导’。

按照邱导的话来说,意大利酒店的星级都是偷来的,至少偷一颗星,这样算来我们下榻的四星级酒店也就是三星了。堵车的途中邱导详细的介绍了意大利酒店的一些特点,比如马桶旁边会有一个专门洗屁股的盆(意大利人懒得洗澡,于是只洗关键部位),比如墙上会有一根可以拉的绳子,那是救命用的,不能乱拉(据说中国人很爱拉这根绳子,意大利人都习惯了),还比如他说意大利的水质很差,自来水几乎就是浑浊的。有了他一路絮絮叨叨的思想准备,第一站的酒店我已经没啥指望了,而后来证明那确实是我在欧洲最差的一家酒店。

住在罗马的第一晚真是要命,我本来提前一天开始在北京倒时差,就是为了到了罗马能顺利的开始旅游,结果半夜1点(也就是北京的早上8点)就被飞飞拍醒了,她还理直气壮的叫我“晚啦”,我晕头转向的拿起表给她看,这才顺利的让我继续睡。不过飞机和大巴上睡足了的飞飞毫无疑问还处于北京时间,于是3点又把我拍醒一次,我最后勉勉强强睡到5点半只好爬起来了。洗洗涮涮就到早饭时间,去吃酒店的免费自助早餐,几天之后我才知道那天我吃的是美式早餐,就是有自助的面包、火腿、鸡蛋等等和各种饮料,于是在北京时间午后时分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意大利酒店的咖啡真是没话说,三大杯咖啡下肚,我的精神自然百倍。

按照计划,罗马我们只住一夜,12月1日我们将下榻佛罗伦萨,所以早餐后行李搬上大巴,告别酒店。我们第一站就是梵蒂冈。“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真的名不虚传,当我们步行进入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的时候,圣彼得大教堂的气魄就让我呆住了,这个建造于500多年前,历时近130年才堪堪完成的伟大建筑,只有当你站在它面前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那种历经几百年的沧桑感。



上边的照片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内景,进入教堂会有一次很草率的安检,然后就可以随着人流慢慢进入教堂了,可以说教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雕像都有它们的故事或典故,历史积淀的感觉一点也不输我们的故宫,但是相比熟悉度我就差太多了,导游讲得一些皮毛都够我消化一段时间的。



这个著名的圆顶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当然仅仅是设计,最终完成的时候米开朗基罗已经去世,照片真的难以体现它的壮美。

我第一次抱怨团队游的缺点就是在圣彼得教堂,给我们参观的时间真的是太少了,我们不得不仓促的回到大巴,赶往罗马古城区。差不多2500年前,罗马就建立了,而我们参观的罗马古城区几乎都是1900年前罗马最鼎盛时期残留的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没法把整个古城区都定义为文化遗产,但毫无疑问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我们从台伯河畔开始步行进入城区,最先到达的就是祖国祭坛。这个90多年前修建的祭坛是为了纪念1870年统一意大利的埃曼纽尔二世,祭坛的第一层台阶上就竖立着这位建国者的高大雕像。

我们爬上祭坛的顶层平台,从正前方看过去正好是著名的威尼斯广场,不幸的是当时正好在施工,太不凑巧了。当意大利人千里迢迢的杀到北京时,发现故宫正在大修,于是为了报复我们,他们开始修威尼斯广场了,太可恶了。



从祖国祭坛下来后一路步行,就是经过古罗马广场了,到处都是公元二、三世纪的建筑遗迹,虽然破败,但是你确实知道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实实在在的,都是将近二十个世纪前的真家伙,慨叹之余,我在古罗马集市前狠狠的诅咒了那个要修复圆明园的家伙,完全不懂保护文化遗产。

步行大约10分钟我们就到了古罗马竞技场,也叫斗兽场,傍边就是欧洲最早的凯旋门:君士坦丁凯旋门。我们在竞技场的时间不足以让我们进入,只能参观外面,合影留念。用邱导的话说就是,你要给自己留点遗憾,下一次才有借口再来。没错,这样的地方来一次真的是人生的缺憾,因为不可能浏览完整的。

吃过午饭后不久,我们就离开罗马了,很遗憾没有去庞贝古城,也没去许愿泉,考虑到以后还能再来我还是放宽心思,尽快赶往下一站佛罗伦萨。

2007-11-28

哀悼

第一次听说普兰德利的太太生病,是2004年他和罗马解约的时候,一个因为妻子生病而放弃百万年薪的人,在职业足球的世界里显得那么另类,又那么的不起眼,当时他解约的新闻在《体坛周报》的版面上是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则报道。我只知道这个拿到职业生涯中第一份百万年薪的男人在赛季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主动解约,原因只是罗马距离妻子治疗的地方太远,不方便照顾太太。于是这个儒雅的男人从意甲的赛场上就这么消失了,再也没有相关的报道。

1年后,普兰德利复出签约佛罗伦萨,让紫百合重新遍开亚平宁,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太太病情好转,并坚持要他开始工作。

昨天我打开佛罗伦萨的官方网站的时候,首页只有几行意大利文,其中只认识普兰德利的名字,不止何故网站停摆。今天看到《体坛周报》才知道那天下午普兰德利的太太玛努埃拉女士在家中去世,周日病情恶化的时候普兰德利就没有随队前往客场,而是陪在了太太的身边。当周一噩耗传来的时候,意大利足球界震动了,米兰、尤文、国米等球队都在官方网站表示哀悼,欧足联也允许佛罗伦萨在周四的联盟杯赛前为玛努埃拉女士默哀1分钟。

普兰德利在太太19岁那年迎娶,两个人携手多年,几天前当这个沉默而深情的男人知道太太已经不久人世的时候,他仍然在队员面前镇定沉着,安排好客场比赛后假称自己肾结石发作回到家中陪伴太太最后一程。好朋友后来说,太太离世令普兰德利几乎崩溃。可是从这个意大利男人的嘴里听到的却是“她终于可以不用再受苦了”,我心里一震。很难用言语表达对这样一个为家庭和爱情而牺牲职业的男人的尊敬,特别是在这个被球星太太充斥报纸头条的年代,一片浮华背后是普兰德利对太太深沉隐忍的爱,简单而普通,就像他自己对解约罗马所做的评价:我仅仅做了一件在我们家里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2007-11-18

再见,好运

没有悬念的,也是毫无疑问的,CSI第八季第七集是最万众瞩目的一集,所有CSI的粉丝都知道这一集的内容是什么,而导演也没打算隐瞒,第一个镜头就是Sara在更衣间把自己制服上的Sidle名字剪下来,每一剪下去都是伤感的,一个伴随了我们八年的角色就将在43分钟里告别了。这一集拍得相当伤感,看完后却不知道怎么说出来,可能是我还有点舍不得这个角色,贴上Sara向Gil告别的信作为纪念,再见Sara,好运Sidle。

Gil, you know I love you. I feel I've loved you forever. Lately, I haven't been feeling very well. Truth be told, I'm tired. Out in the desert under the car that night, I realized something - and I haven't been able to shake it.

Since my father died I've spent almost my entire life with ghosts. We've been like close friends, and out there in the desert it occurred to me it was time for me to bury them.

I can't do that here. I'm so sorry. No matter how hard I try to fight if off, I'm left with the feeling that I have to go. I have no idea where I'm going, but I know I have to do this. If I don't, I'm afraid I'll self-destruct - and worse, you'll be there to see it happen.

Be safe, know that I tried very hard to stay. Know that you are my one and only. I'll miss you with every beat of my heart. Our life together was the only home I've ever really had. I wouldn't trade it for anything.

I love you. I always will.

Goodbye.

最好的动作片



等待《伯恩的最后通牒》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第二集《伯恩的特权》已经拍的非常好了,身边又有一大群伯恩的粉丝极力吹捧,2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期待最后一集的到来,好不容易等到今年的大结局却发现北美上映后3个月才会登陆国内院线,令人非常失望。而8月初北美公映后,《伯恩的最后通牒》就开始受到全世界动作片影迷的顶礼膜拜,Imdb上的评分一度达到8.7分,烂番茄居然也打出91%的新鲜度,一部商业制作居然能在这两个网站同时得到高评价,意味着无论是专业影迷还是影评人都一致叫好,无形中又提高了我的期望值。

11月15日,《伯恩的最后通牒》,也就是《谍影重重3》登陆北京各大影院,我第一天晚上就杀到了万达电影院,哪怕是晚上9点55的场次。尽管经历了《血腥星期天》和《93号航班》的洗礼,可是我还是被Paul Greengrass的手提摄影机晃晕了,这位大器晚成的导演因为第二集的成功,终于可以在最后一集里更加自由的施展拳脚。全片几乎找不到推轨摄影的痕迹,写实风格被发挥到了极致,Mtime上有人评论说看完后感觉是一次长达116分钟的高潮,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到最后结尾一气呵成,完全没有拖泥带水。无数影评人都说《伯恩的最后通牒》重新定义了动作片。没错,从此以后动作片分为两类,伯恩系列和非伯恩系列。

伯恩系列一直都好像致力于展示欧洲名城的风貌,由于一些原因前两集的很多欧洲名城其实是搭景拍摄,而这一次Paul Greengrass心满意足的用好莱坞大制作的预算拍摄了一部独立制片风格的动作大片,他们的脚步不仅仅到达欧洲,还有北非和美国本土。全片最重头的三场戏分别是伦敦的滑铁卢车站、摩洛哥的丹吉尔和纽约的第七大道,这三场不同风格的追逐戏使《伯恩的最后通牒》成为动作片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应该说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无法超越的。

三场大戏中我最偏爱丹吉尔的楼顶追逐,据说这段晃晕的人也是最多的。导演和2000家业主签订合作协议,才使得这场追逐戏得以顺利开拍,为了扑捉到伯恩的每一个细节动作,剧组几乎在天空架设了一张摄像机网络,这样才能在如实的拍摄伯恩的高速奔跑和跳跃。这段追逐戏的高潮毫无疑问就是伯恩的那惊世一跳,后来看导演访谈才知道,为了拍摄这一条,摄像师是手抗摄像机随着伯恩一起跳下去的。

伯恩系列的成功随着Paul Greengrass的加入的确被推上了新的高度,而不能忽略的是此片的灵魂Jason Bourne,马特达蒙默不作声的样子很有特工的气质,加之为了拍摄此片而单独进行了6个月身体训练,他已经不仅仅是神似那么简单了,配合Paul Greengrass写实风格的是利索的身手,拍摄中尽量减少替身的要求也使得马特达蒙不得不尽量亲自上阵,他还学习了CIA外勤特工的必备格斗术:Kali,这种源自菲律宾的近身格斗术非常简炼有效,也非常适合新闻纪录片式的跟拍,动作幅度不大,却能很快夺取对手的武器致人于死地。难怪此片杀青后导演建议马特达蒙以后改行可以考虑做一个特工。

《伯恩的最后通牒》毫无疑问是本年度,也是最近10年里最伟大的动作片,不容置疑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会继续接受动作片影迷的追捧。

2007-11-04

女人领地

我有点怀疑‘女人领地’是不是一个合适的译名,因为land一词并没有那么多强权味道,所以把In the Land of Women翻译成‘女人领地’或多或少的添加了些许‘女权主义’的味道,其实导演的意图至少在我看来没有那么多性别因素在里边。这是个关于四个女人的故事,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从一个还算年轻的男人的视角展开的。我猜女孩或女人看这部电影应该比我更有感悟,或者更喜欢这部电影吧。

10年代,20年代,40年代,80年代,女人最天真,最美丽,最迷人,最慈祥的四个时代,一不小心就汇集在男主角的身边。一零年代的女孩很单纯,像个天使一样,陪姐姐和邻居帅帅的男孩看电影也会换上自己最好看的裙子,会问男孩你会娶我吗,听到肯定答案后会心满意足的回房间睡觉。二零年代的女孩开始渴望爱情,但却什么都不懂,她不知道该怎么爱,也不知道该不该爱,她会学着抽烟,会跟狐朋狗友一起做party animal,遇到一个可以敞开心扉的男孩时她以为她找到了爱。四零年代的女人已经再也不能当女孩,需要支撑一个几乎就要破碎的家,假装不知道丈夫的外遇,还要冷静的在冰激凌店告诉十岁的女孩自己的乳腺癌,本来柔弱的性格在婚姻生活的锤炼下变得坚强无比,却迷失在对小自己十几岁的男孩面前,雨中那个及时的热吻帮她更坚强的面对手术和化疗,却没法帮她一直走下去。八零年代的女人风烛残年,能做的就是守着自己的记忆,却没法找到自己的方向,也许阿尔茨海默就是给这个岁数女人的麻痹,永远生活在现实和回忆之间。

男主角Carter一不小心闯进了这个女人的land,并不小心的敲醒了她们所有人。其实就像很多讲述生活的电影一样,‘女人领地’选择了女人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四个年代,从男人的视角去尝试了解她们的困扰、痛苦和渴望,不是女权不是领地,是一片草地,需要倾听和讲述,需要被温暖。在一个懒洋洋的上午,静静的欣赏这样一部温柔的女性电影,感觉其实是很温暖的,BTW,颇令我惊艳的是扮演Lucy的年轻女演员Kristen Stewart,冷冷的美丽,朴素不张扬,即便不那么乖巧可爱但是却令人心动,要知道她只有17岁,还是一个代言Levi's的年龄。

标准收藏

不知道是不是做影迷的时间太久了,也或许是中毒太深,我看到的总是被当做场景,我所经历的被记做桥段,我所听到的就成为对白。这样演变下来,我家的女主人也就不能叫老婆和太太,而应该是我的女主角。从我和我的女主角在我们相识四周年的那天领到造价9元人民币的一纸证明起,我就一直想怎么样才能忠实的记录那个星期六上午记录在我人生轨迹中的一刻。毫无疑问的是,在场的摄影师和摄像师没法满足我对于场景的苛刻要求,也没法满足女主角在片酬方面的高标准(摄影师打算收取200多元,而女主角认为这些工作应该是免费的),所以那个时刻我们放弃了影像方面的记录方式。

坦白的说,关于领取证件的时刻对于我们现在的风俗来说被淡化了,很多人记得婚礼却忘却了那个真正的做出决定的片段,毕竟当二十几桌人上缴了礼金坐定在某个饭店的餐厅的时候,你无论如何已经没有机会再选择了,甚至没有人,包括证婚人和主持人再来认真的等你来说一句I do,我们事后把这个桥段称为‘木已成舟’。那么这样说的话,你最后确认自己参演的机会就是领取证件的时候。曾经问一个走在我前边的哥们,他坦言领证那一刻心潮澎湃,思前想后身边之人是否就是毕生的选择,而我旁边的老姚更是因为签字不够清晰被工作人员要求按手印画押,结果令老姚很是紧张,有种被卖的感觉。后来在男同胞中进行了普遍调查,发现绝大数人都在那个时候被各自的女主角大骂:别那么多废话,赶快签字。

这么说我是幸运的,至少我当时没有被骂,尽管我一直喋喋不休。倒是最后签字的关键时刻,我家女主角问了一句:我还能后悔吗?幸好我还算镇定,马上告诉她:Action!

So,我们就这样搞了一个证出来,酒红色。我喜欢那颜色,我猜张艺谋也喜欢,如果把这颜色染成大匹的布,搭在大殿之上,就可以念那好听的台词: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于是我感觉好像登基了。为了纪念登基,一个影迷应该给自己发行一张DVD,记录很多难忘的时刻,要有评论音轨,要有删减镜头,毕竟是结婚,MPAA一定会给一个NC-17的定级,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我们没打算发行。这个DVD以后肯定会被CC收藏,所以我先设计了封面,以作纪念。

2007-09-24

再见巴乔

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巴乔的专访,尽管是那个露腿的央视男主持,依旧令我异常感慨,岁月流过,英雄老去。40岁的巴乔没有了27岁时的潇洒,但是却透着一种风轻云淡的淡薄,难道这就是男人所谓的越老越有味道。

露腿男的访谈依旧乏味而缺少深度,但是巴乔依旧那么迷人,很多内容其实早就知道,但是从他嘴里说出来还是蛮重要的。比如,他自己说直到98年世界杯对智利的点球打进,他才从94年决赛射失点球的阴影中走出来,我相信如果不是那沉重的压力,巴乔不会在40岁的时候就如此头发花白。巴乔也透露他狡猾的一面,他承认他对智利获得的那个点球,确实是故意将球踢向对手的手臂。

不过没想到的是,巴乔也是个很幽默的人。当露腿男问他主罚对智利那记点球时,身边的智利球员在他耳边说什么,巴乔笑着说他一直在问候自己的妈妈,呵呵,显然这一点上齐秃的度量远不如我们巴乔。提到对法国那个失之毫厘的射门时,巴乔说“我怀疑什么人把球门向后挪了,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是谁干的“。呵呵,不愧是意大利人。

2007-09-15

真实感

是不是人们厌倦了虚伪的世界,或是看穿了虚假的电影手法,“真实感”一下子成为潮流。这里的真实感不是对于道具和场景的考究,不是James Cameron拍摄Titanic时制作9:10模型的那种执著,其实那种执著是拍摄电影的必要态度,不是风格。而现在风靡全球的这种真实风格是要还原与人相关的真实,包括视角,感官等,我怀疑这一切都是源自那个叫Paul Greengrass的英国导演。

其实这也不算是一次发明,斯皮尔伯格拍摄《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就采用了战地记者式摇晃的镜头真实再现了诺曼底登陆,老斯用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手法第一次让我们领悟了什么叫做真实,真实就是当你和你的战友不知所措的跑上海滩时,你的头脑是昏沉的,你的眼界是随着深一脚浅一脚的跑动而摇晃的,一颗炸弹在你不远处爆炸后,你的耳朵是几乎听不到任何声响的,而10码以外战友对你的呼喊你是完全听不清楚的。所以当观众们抱怨他们在影片开始的前25分钟里听不清对白的时候,老斯回答说:因为当时就是这个样子。结果就是我们完全被震撼了,奥玛哈海滩幸存的老兵哭着说就像回到了当年,二战纪念馆收录了老斯的胶片作为对影像资料缺失的一种弥补。

不过,很显然老斯的这次成功只是为他赢的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并没有把这种风格推广。到了2002年,大器晚成的英国导演Paul Greengrass导演了一部历史题材电影《血腥星期天》,一部再现1972年著名事件的电影,他几乎全篇都是用纪录片风格的镜头拍摄的,大量的跟拍和摇镜,偶尔几个空镜头,拍摄出比纪录片还纪录片的真实效果。电影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恐怕就是在于影片真实的再现了那血腥的一幕,而Greengrass因而进入了好莱坞制片人的法眼,得到了执导“波恩”系列第二集的机会。于是他的手提摄像机再次拍上了用场,这简直就是对CIA一次外勤任务的跟拍,镜头一直随着波恩而晃动,加之胶片的颗粒感浓厚,一个本来就颇具人气的间谍系列电影就这样拥有了自己的风格,真实得令人相信海报上那句话:马特·达蒙就是杰森·波恩。

接下来Greengrass就“胆大妄为”的率先拍摄了911题材的电影《93号航班》,当奥利弗斯通还在小心翼翼的接触这个题材,只敢拍摄一个飞机影子的时候,Greengrass用他的风格把那个浓烟滚滚的早晨搬上大银幕,取胜之道还是那个真实感,以至于奥斯卡也马上送上了一个最佳导演的提名。这个时候我觉得他的真实风格开始影响他的同行了,甚至影响了相同题材的影片,007在换了主演后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回归真实,克雷格的特工形象和打斗风格完全是Greengrass式的,完全没有了布鲁斯南时代夸张的优雅风度。靓汤也在MI3里开始转变,真实感开始超越剧情的曲折,一个真正的特工形象开始成为制片人们的目标,必须让观众们在银幕看到的特工和真实生活里的尽量一致。

这股真实风绝对吹到了国内,叶伟信和甄子丹合作的新片《导火线》也大量使用手提摄像机拍摄,晃动感十足,而且武打动作设计也趋于真实化,不再给人以传统的编排感,打斗中会有失误,会有不好看的姿势,但是更真实,更不按常理出牌。这种真实感是念台词和即兴对白的区别,因为前者是表演,后者则是生活本身,没可能比这更真实了。我还没有看到Paul Greengrass最新的作品,“波恩”系列的最后一集,据说这次他的纪录片风格登峰造极,被人们奉为动作片的新经典。还据说007的第22集聘请了“波恩”系列的动作设计导演,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特工会被“波恩”化了。

2007-08-27

进入大师殿堂的必经之劫

从李安选择’色戒‘起,我就有点不太看好,张爱玲的作品更适合的导演人选似乎应该是王家卫,或者关锦鹏,怎么想也不应该是李安。温文尔雅的李安是拍不出那种感觉的,他的故事都是隐忍而震人心魄,我怎么想也不觉得奥斯汀的风格和张爱玲的风格会被一个导演拿捏的都那么恰到好处。难道这是李安成为一个大师的必然磨练?

上周的新闻则令我大吃一惊,李安的《色,戒》居然被MPAA定级为NC-17,真是老好人第一次出轨。王家卫可以NC-17,蔡明亮可以NC-17,甚至陈凯歌都可以NC-17,但是李安不可以,他是我们预备了很久的红楼梦第一导演人选,他是儒雅的,他是风度翩翩的,他应该把千言万语融化在一个眼神,一句台词里,就像《断背山》里一句幽幽的“ I wish I know how to quit you.” 把二十年的深情写在不到十个词里。

现在李安显然尝试了新的风格,我宁愿希望这是他步入大师级殿堂的一个信号,去看看1991年以来被MPAA定为NC-17的电影和导演,无数经典作品和大师在美国都遭到同样待遇,有贝尔纳托卢奇,有大岛渚,有帕索里尼,有阿尔莫多瓦,当李安的名字赫然在列的时候,我忽然感觉到李安或许终会拍出令和他同时代的大众无法理解,令同辈导演难以望其项背的电影,他可能是中国人里最接近电影艺术巅峰的人。而这一次令弱智的MPAA拍出NC-17杀手锏的《色,戒》,或许正是他的起步。

还要感谢Focus,伟大的Focus决定一刀不剪,尊重奥斯卡金像影帝的最终决定权,9月28日将在北美公映这个足本的张爱玲作品《色,戒》。

祝李安威尼斯好运。

2007-08-20

Danny Boyle的末世情结



Danny Boyle有很重的末世情结,自从看了他的《28天后》我就这么认为,但是他的骨子里依旧是浪漫的,所以他不会让这个世界最后无可挽回,他可以营造残缺破旧的末世景观,他也可以袒露邪恶的人性,可是他必须有一个哪怕是一点希望的结尾,让人看到未来。在《28天后》里,伦敦和曼彻斯特被Danny Boyle变成了僵尸剧集地,B级片题材的故事被他用DV全程拍摄成颇有纪录色彩的电影,Danny Boyle用他的镜头记录了曾经号称‘日不落’的帝国如何在28天里沉没,像是一个死亡之岛漂在大西洋上,我喜欢这种绝望感,无能为力的看着世界衰亡,如果最后的结尾没有那个大大的HELLO,可能我会更喜欢这部电影一点。

今年春天,Danny Boyle带着他的新作《阳光计划》重回我们的视线,这部斥资5000万美元的科幻片绝对是同题材里的小成本,但是足够Danny Boyle在电影里向库布里克致敬了。美轮美奂的太空镜头完全遮掩了Danny Boyle的末世气氛,很容易忘记太阳即将熄灭,地球即将消亡,甚至其中几位船员死亡的场景都营造的极唯美,其极致就是牺牲了核聚变反应的物理规律而制造了完美的爆炸结尾。这一次Danny Boyle的浪漫气质压倒了他的末世情结,几位科学家对于太阳的着迷有如毒品一样,如痴如狂,不可抵挡,甚至因此被灼伤,当然我一点也不否认太阳的美丽,我也从Hubble的网站下载了太阳的照片观看,可是在这样题材的电影里,我还是喜欢类似于‘28天后’一样的写实感。

《阳光计划》没有《猜火车》式的颠覆,也不像《28天后》的惊悚,这是一部看上有点普通的欧洲商业片,没有好莱坞那么多俗套,也没有《飞向太空》那么多隐喻和沉思,Danny Boyle只是拍摄了一部很养眼的科幻片。而一部没有特点的科幻片在我看来,对于Danny Doyle有点太没有难度了,他应该做的更好一点。太过美好的画面,太过美好的结局,都让人产生不真实感,Alfonso Cuaron也在《人类之子》的结尾留给我们希望,可是整部电影他都是写实的,人类的无能为力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在镜头中。Danny Boyle甚至没有像Ridley Scott一样认真的表现出太空中恐怖的黑暗,还有那永远都没法被人听到的尖叫。尽管很喜欢他,但是说不失望是不诚实的。

2007-08-08

奢侈的自由



看过《自由意志》之后,感觉非常不舒服,心里的压抑难以释放,其实我在中途就曾经中断过观看,然后呼吸新鲜空气,试图摆脱那种令人局促不安的感觉,可是很难做到。163分钟的电影被我拆成两部分来看,因为这样我才能觉得可以让自己来承受那些残忍的画面,和那个不近人情的结尾。

导演的风格很Dogma95,没有打光,没有配乐,没有化妆,电影粗糙的就像一部法制进行时的偷拍DV。男主角的两次强奸戏也拍得触目惊心,要是说《不可逆转》里10分钟的强奸戏有点哗众取宠的话,那么这一次真的有点上真格的味道。Jurgen Vogel的表演是伟大的(从来没有看过此人的电影,难道本色演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那种感觉让我觉得很像上了年纪的白兰度,野性和粗暴的占有,却没法享受那种征服感,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他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到羞耻,所以当他面对一个可爱的女孩时,他不知所措,他甚至不知道怎么呵护她,怎么宠爱她,他只能做到的就是不要伤害她。

大部分时间里,电影是没有对白的,也没有配乐,我只能看着两个都很喜欢沉默的主角冷冷的站在比利时的海边,然后提防他们忽然做出什么让我难以接受的事情来。好像上次看《水果硬糖》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觉,不过至少《水果硬糖》的色彩是光鲜的,男女主角是养眼的,不至于凄冷到让我想起布宜诺斯艾利斯,难道经济发达的德国人也开始喜欢颓废美了?

欧洲导演有的时候对于人性的展示到了有点让我害怕的地步,毕竟人都是有底线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拿出来说的。这样的电影看过之后,让我觉得生活是丑陋的,人性也是丑陋的,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2007-08-01

2007年7月30日


这个日子注定要留在历史里了,明年初的奥斯卡已故影人回顾单元也注定要增加篇幅了,24个小时内这个世界失去了两位巨匠: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和英格玛 伯格曼。两位电影大师似乎在天堂有个约会,于是一个昼夜之间先后撒手而去。

“在世界空洞、寂静的空间里,他发现了照亮我们内心寂静之处的隐喻,同时发现的是奇异而骇人的美,简朴、优雅、神秘、挥之不去。”怀念安东尼奥尼。

2007-07-30

巨星殒落



他在’第七封印‘中与死神对话,他说人们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偶像称之为’上帝‘,

而我们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上帝叫他’英格玛伯格曼‘,祝大师一路走好。

2007-07-23

三十九年的追踪



1968年12月20日,David Faraday和Betty Jensen在Solano郡的Benicia被枪杀身亡,警方没能找到凶手。 

1969年7月4日深夜,Michael Mageau和Darlene Ferrin在Vallejo郡被枪击,午夜时分有人打电话报警,声称对Michael Mageau和Darlene Ferrin的案件负责,并称自己也是David Faraday和Betty Jensen案件的凶手。随后Darlene Ferrin死在医院,Michael Mageau幸免,多日之后他悄然离去,不知所踪。

1969年8月1日,包括“旧金山纪事报”在内的三家当地报纸收到了三封信包括三份密码表,寄信人要求报社将自己的三份密码表登载报纸头条,并声称自己的身份就隐藏在密码表中。一周后的8月7日,凶手寄来了又一封信,在信中他第一次称呼自己为Zodiac。第二天,两位当地的老师解开了三份密码表,其内容是凶手自述的杀人动机,但是却没有标明其身份(我个人比较置疑这个解密,因为按照揭密后的信息,这里有很多拼错的词,而结尾的18个字母没有组成任何单词)。

1969年9月 27日,Bryan Hartnell和Cecelia Shepard在Napa郡的Berryessa湖畔被蒙面人袭击,事后有人向警方报告这次袭击,两天后Cecelia Shepard死于医院,Bryan Hartnell幸免。

1969年10月11日,出租车司机Paul Stine被未知名乘客枪杀于旧金山的Mason街和Geary街的路口。凶手拿走了他的部分衬衣,并留下一双手套和半个指纹。几个目击者报警,负责侦破此案的是SFPD的Bill Armstrong侦探和Dave Toschi侦探,那一天刚好是Bill的生日。

1969年10 月14日,Zodiac再次寄信给旧金山纪事报,并将Paul Stine的带血衬衫的一角附在信中,表明自己对此案负责。

1969 年10月22日,一个声称是Zodiac的人给奥克兰警察局打电话,希望能够在电视台的一个脱口秀节目中和著名律师Melvin Belli通话。后来在通话中他向Melvin寻求帮助,并约见面谈,最后却失约了。

接下来,Zodiac在11月18日和12月20日又两次写信给报社,其中11月18日那封信中附有新的340个字符的密码表,这份密码表再也没有被解密。

1970年3月22 日,Kethleen Johns带着她10个月大的女儿从旧金山前往Petaluma,路上被陌生男子挟持,在一个路口侥幸逃脱后获救,她认为是Zodiac挟持了她,尽管她多次这样说,可是警方还是质疑那个挟持者是否是Zodiac本人。

这之后Zodiac保持了和媒体的联系,他经常寄来一些信件和明信片,但是再也没有被报告的袭击和凶杀事件发生,1971年3月13日收到一封来自Zodiac的信之后,他就从人们的生活中暂时消失了将近3年,直到1974年 1月29日他再次给媒体写信,接着在1974年的上半年他又再次写过几封信,但是大多都不能通过笔迹鉴定100%的确认是Zodiac本人写的。而从 1974年7月8日后,他又消失了。

1978年4月24日,这是最后一封来自Zodiac的信,尽管被多位专家质疑或否认过,但是人们还是把这一天当作Zodiac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的日子。

1991年8月16日,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Vallejo警方联系上了失踪多年的 Michael Mageau,经过非正式的面貌指认,Michael Mageau认出了Arthur Leigh Allen。在调查Zodiac的过程中,警方一共排查了2500名嫌疑犯,其中嫌疑最大的就是Leigh Allen,他不仅仅被受害人唯一指证,而且认识被害人Darlene Ferrin,他有一块Zodiac牌子的手表,他的鞋码,他的军方背景等等非关键性证据都完全符合Zodiac。在非正式的指认过后,警方和司法机构协商对Leigh Allen进行指控,但是就在正式指控做出前,Leigh Allen死于1992年8月26日(那一天刚好是我14岁生日)。

这就是美国西海岸比较闻名的连环杀手案,曾经在1971年和2005年两次搬上银幕,在一封信中Zodiac曾经说希望多年后有人能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毫无疑问他的愿望达成了,而且在2007年由David Fincher第三次完成。这一次,Fincher放弃他以往凌厉的个人风格,回归一种最纯粹的电影语言,大师的风范隐现。按说在连环杀手的众多案例中,Zodiac不是最有魅力的一个,也不是唯一没有破案的,要是以CSI系列的经验来看,Zodiac有点笨拙的手法和几乎没有模式的选择目标都没法让他成为一个更高层次的杀戮者,但是在Fincher冷静沉稳的镜头下,这一切都不重要了,我们看到的是SFPD对一个杀手的追踪,一个漫画家对一个杀手的追踪,一个没有破解的密码表,一个不知所踪的杀手,还有什么比在蛛丝马迹中寻找一个没人知道的杀手更刺激的事情吗?

David Fincher在’异型3‘中营造宗教色彩,在’七宗罪‘中制造惊天结局,在’搏击俱乐部‘中彻底颠覆,却在2007年的3月,一个最没有奥斯卡野心的时候,把他磨练4年的作品推出,完美的塑造一个在西海岸曾经让警方疲于奔命的连环杀手,其镜头中的信息量是惊人的,不停的定格重来,我连续看了两遍才彻底看明白。有影评人说这部电影是挑战观众智商的,是一部聪明的电影,绝不俗套,即便是直到无奈的结尾,这158分钟也绝对一气呵成,毫无拖沓。

2004 年,SFPD一度宣布终止此案的调查。但是在2007年3月忽然又毫无理由的重开此案,和电影的上映居然不谋而合,也就是说SFPD的侦探们要继续这个持续了39年的不懈追踪,可是Zodiac到底还活着吗?

2007-07-20

爱恨消失前用手温暖我的脸








看过阿伦雷乃这部“广岛之恋”以后感动了很久,是那种很莫名的感动,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恋人离去,没有那种剥离灵魂式的切肤之痛,但是阿仑雷乃却用他冷静的镜头把杜拉斯式的喃喃自语拍到了极致,就好像为杜拉斯拍摄了一部散文MV,黑白胶片带来的沧桑感跃然眼前。可我迟迟不知道该怎么描绘心中的那份感触,不小心在豆瓣网上看到一篇帖子,和我看过电影后的感受很相似,于是留作纪念。 

曾经见到过杜拉斯年老时的一张照片。
这个女人由于受到过度的酒精刺激而变得形容枯萎。
但她的眼睛澄澈清亮。像每一个年轻女子一样。令人着迷。
她的文字就像她漂亮的眼睛,没有随着时间的老去而黯淡。
而是成为了永恒。
……
杜拉斯的作品在半个世纪之前,可以说是一种异类。
她仅仅是要将自己内心复杂的世界叙述出来。完整的,不会用多余的话语来解释。
理性。情欲。绝望。
也许她的世界是别人永远无法抵达的。但她也不需要别人过多的理解与探究。
她一直是自由的。
她的文字,是一朵孤独的花,安静而诡异地绽放着。
比如《广岛之恋》。
一九五七年夏天,八月,广岛。
一个法国女子。为拍摄一部关于和平的电影,来到这里。
这里,广岛。她生命中一段过眼云烟的爱。
他,一个日本男人。和她一样没有名字。
他们的相遇没有原因。只是相遇了。
在旅馆里。他们疯狂地彼此需要。
他们也谈论广岛。战争。灾难。
他说,你在广岛什么也不曾看见。一无所见。
她说,我都看见了。毫无遗漏。
性欲、爱情、不幸,这些都在广岛发生。无法抹杀。
他们还在对话着,有关自己,有关广岛,历史和现实相错。
在内韦尔。她的家乡。她告诉他,有一天她曾发疯。
但她没有说明原因……
然后她走了。决定不再见这个日本男人。
但是,宿命并非到此为止。
下午四点,乌云密布的天空下,他们再次相遇。
我觉得,我爱上了你。他说。
然后把她带回家。
他们又开始彼此强烈地需要。
之后,她还是离开了。她必须离开。
打算翌晨搭乘班机离开广岛。
但他一直跟她。他对她的爱无法自拔。
她也一样。
他们去了一家临水而立的咖啡馆来度过最后的时间。
她告诉了他自己曾在内韦尔发疯的原因。
一九四四年,她二十岁。在内韦尔,她被剃成光头。
她初恋的情人是德国人。在法国将解放时被杀死。
她受到如此大的侮辱,只是因为爱上了一个国家的法定敌人。
这样深深的爱恋,结果只是无力挽回。
她没有自杀。但她疯了。
一件可悲的事。
……
她又离开了咖啡馆,想回旅馆稳定一下情绪。
但她无法做到。
再次回到那个日本男人的面前。
她不停地回忆着。爱情。内韦尔。广岛。眼前这个男人。
他们彼此交换着爱的绝望的目光。
但内心都很清楚。
这场短命的爱情就像内韦尔的爱情那样,也会死去。
痛苦地死去。
……
遗忘。
只有遗忘能拯救他们。
但遗忘也是痛苦。
他希望她能留在广岛。
但宿命的大局已定。
他们沉默。良久地沉默。再也没有任何举动。
她最后告诉他,广岛。这是你的名字。
他说,这是我的名字。是的。你的名字是内韦尔。法国的内韦尔。
……
故事就此结束。
或许并未结束。
但那个法国女子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决定,为了他留下来——已经不重要了。
杜拉斯想要表达的,是这个法国女子的内心世界的改变。
在初恋情人被无情地杀死后,她便不再是她了。
这并没有使她在内韦尔徇情。
但这一切完完全全改变了她的个性。她疯了。开始超脱自我。
只剩下委身于人的想法。
于是遇见了这个刚认识的日本男人,在广岛。
但是,杜拉斯说,那个法国女子把她仅剩的最宝贵的东西,在表达激情中蕴涵的内韦尔的爱情夭折后幸存的爱,给了他。
……
第一次看《广岛之恋》的时候,不能明白所发生的一切。
多年后,明白了。却又不想说得太多。
爱,或者失去。以及人世间一切情感。都会在适合的场合出现。
内心所承载的伤痛、沉默、放纵、孤独、分裂和深深的绝望使我们清醒。
杜拉斯写尽了爱情的本质。
我们不适应爱情,仅此便令人伤感。
想说的就是这些。

2007-07-09

残酷沙漠



Bruno Dumont的这部Twentynine Palms给我的观影感觉很像Gus Van Sant的《大象》,整体节奏很缓慢,甚至有的时候不知所云,在临近结束时剧情忽然急转直下,给人一个惊讶的结尾。而Dumont比Van Sant更具先锋性,他大量的长镜头甚至是空镜,让电影表现出的孤独和冷漠更甚一筹。而结局的震撼性也完全超越《大象》最后五分钟,莫名其妙的毁灭感随着电影在Dumont最后一个长镜头中结束而几乎能吞噬每个观众的心,当字幕开始的时候我甚至没能从那巨大的震撼中回过神来。 

Dumont把一对男女放到美国西部荒凉的公路上,男的是美国人,女的是法国人,两个人从LA出发一路晃晃悠悠的向那个叫做‘Twentynine Palms’的小镇前进,他们不急于到达目的地,也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计划,就是一站一站的晃着,路上男人甚至教女人学开车。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也平白得很,好在还算有的说,导演的镜头已经懒到不爱动了,要是男女主角也懒得说话我恐怕早就睡着了,据说拍摄时这些对白都是男女主演即兴表演的。

这部电影在网上出名更多的是因为性,Dumont继承了欧洲导演对性很无所谓的态度,男女主角在床上亲历亲为,镜头毫无遮掩的拍摄加之荒漠的背景,令性爱在电影中回归了一种原始的味道。不过要是真的把电影当做所谓”情色片“来看肯定会失望的,这不是一部讲述性的电影,导演营造出的冷漠感是这个时代每个人所熟悉的,而这种冷漠感在临近结束时升华成一种冷酷得近乎没有人性的残忍,那个长镜头的画面中央裸露的男人给这段公路之旅划上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句号。不过说实话,惊讶之余我觉得导演多少有点形式大于内容。

KEEP THIS MEMORY



写程序的人每天都要和内存打交道,要计算是否有足够的内存可以使用,要记得把用过的内存释放,而内存就是计算机的记忆,有的时候想起来觉得计算机如果有生命的话,一定会很开心,因为它随时都可以把不开心的记忆彻彻底底的抹去,留下的只有美好的东西,所以一台有生命的计算机只需要维护好自己的内存就能生活的很幸福,而不会像人一样还需要“醉生梦死”这样的酒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即便当你喝过醉过也会发现那不过是一个玩笑,因为当你越想知道自己是否忘记的时候你记得越清楚。 

如果没有LACUNA这样的公司来做删除记忆的服务,不知道这个世界又会多出来多少泪水,可是人真的能像计算机一样把记忆彻底的删除?或者当你彻底删除一个人的某段记忆的时候,你确定他是真的希望忘记什么?当先进的记忆删除程序在Joel的大脑开始运行,当Joel脑海里关于Clem的记忆慢慢消失,Joel忽然发现了他正在失去的是什么,他绝望的呼喊:Please let me keep this memory. Just this one.

愤怒,争执,嫉妒,这些情绪太容易占据一个人的心,容易到很快就能让人打算“删除”一些记忆来满足自己的需要,Clem和Joel都是如此。可是程序运行起来,删除那些无休止的争吵和那些无厘头的争风吃醋以后,忽然发现美好的记忆其实更多,只是被那些不开心的回忆蒙蔽了,越是美好的记忆其实被封存在更深的地方,不论LACUNA有多么完美的删除程序都不能彻底清除干净,就在Clem完全从Joel脑海里消失前的一刻,Clem在他的耳边悄悄说了一句,“到Montauk等我”。于是当第二天清晨头脑一片空白的Joel出现在火车站的时候,他仿佛被什么召唤,改乘反方向的列车去了寒冷的Montauk海滩,而在那里等他的是头脑同样空白的Clem。

Charlie Kaufman的剧本从来都有抢镜的嫌疑,因为他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导演的功力和演员的演技几乎都可以被忽略了。这部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适合在人觉得生活变得乏味,或者失去了对爱情的渴望的时候观看,Charlie Kaufman尽管够癫狂,但是他却在这电影里将爱情塑造的神圣而不可磨灭,每个在争吵中的恋人都应该来看这部电影,或者每对刚刚决定分手的恋人也应该来看,来看Kaufman是怎么说的,看看当你抹去了那些不开心的回忆之后,是不是还有些回忆是美好的,是深藏心底的,是你永远都不能从你生命中抹去的,就像“哥哥”说的,那一分钟已经过去了,你和我在一起,这是事实,你没法否认,哪怕你抹去了记忆。

2007-07-03

蔡琴告别杨德昌


蔡琴写了一些文字以满足媒体的追问,所谓“前妻的反应”,尽管看到的是她对媒体的无奈和对杨德昌的不满,但是谁都没法否认字里行间那理不断的感情依旧。原文如下:
 
    07.7.1
    星期天,电视播了一整天,我也看了一整天;杨德昌就这么走了….。
    电话录音里数不清的媒体留言,都希望我回电;
    这个时候,叫我说什么?!
    说什么也说不清楚我的五味杂陈,就算说清楚,又为什么呢?!
    而所有人却急着要一篇’前妻的反应’!!
    
    从一天最初的简短快讯,然后经过中间不断的增加数据、周边访问、调画面…,
    到一天的结束,我的名字一直连着他的逝世消息….。
    回想当初,从我确知彭铠立和他的恋情,到决定当机立断成全他们,
    再到办完离婚手续,甚至到今天他去世,我的每一阶段似乎都得摊在镜头下….。
    而今天,我怎么告诉外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
    直到一天将尽,从电视上,我已看过他那被重复了又重复的身影后,
    一阵强烈而尖锐的刺痛,才刺醒了我的感觉!
    深埋在我心底,长久不愿再去回想曾经对他的记忆,突地袭上来;
    我脱口轻喊出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呢?!
    
    跪在圣经枱前,我为他的灵魂急求,
    求主以 神自己的名领导他走义路,
    让他行过死䕃的幽谷也不怕遭害….!
    我感谢主在他生命结束前,是与他的最爱在一起,
    我抬起不停涌上泪水的眼睛,坚定的告诉 上帝:我可以站起来!
    我深深的感谢 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的爱过…;
    我安静的、肯定的用手拭摸着夹在圣经中的小十字架;闭上眼,
    再感受一次这曾经的爱情…,一次比一次平静、勇敢。
    细数他一生共完成了八部电影,在我们生命联集的十年中,我竟见证了一半….!

2007-07-02

香港回家10年

第一次看《春光乍泄》的人,恐怕都和我的期望是一样的,一部同志电影。看过之后一定发现感觉不那么真实,王家卫只是用同志做了一个噱头,或者是看电影的我将其认作噱头,其实这就是一段爱情,一对恋人在世界的尽头的一段爱情,悲欢离合,吵吵散散,用王家卫的话说就是,同性恋的爱情和异性恋的爱情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有了这句话垫底,我再看《春光乍泄》的时候就感觉亲切了很多,很多桥段都看得出王家卫式的味道,我最喜欢的还是厨房里的那段探戈。 

但是王家卫是不会花上90分钟的时间简简单单的讲一个爱情故事,他把张国荣和梁朝伟带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时候还不知道电影的两个主角会发生什么,他只是想让他们困在这个被称作“世界的尽头“的地方,看他们会发生什么,电影继续王家卫式的延期,几乎要梁朝伟疯掉。而当王家卫结束拍摄的时候,他自己在导演手记上写道,我体会到了放逐的感觉。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放逐的感觉才让王家卫感觉到回家的渴望,不是因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遥遥无期的拍摄,而是因为心灵上的孤寂,回到香港剪辑《春光乍泄》的时候,王家卫把梁朝伟和关淑怡的一整段关系都剪掉了,如果不是有后来的《摄氏零度•春光再现》恐怕我们都没法看到关淑怡那么精彩的表演。我想因为对放逐的感觉感悟之深,王家卫最终没有把《春光乍泄》剪成一部爱情片,而是一部关于放逐和回家的电影。如果有人要我选一部电影来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的话,我肯定挑王家卫的这部《春光乍泄》,香港就像张震扮演的那个台湾男孩,不论跑多远,哪怕到了世界尽头的灯塔,他都明白最终他是要回来的。

因为确定这样的基调,与此无关的很多东西都被改掉了,包括那个很德帕尔马式血腥的自杀镜头,梁朝伟和关淑怡的那段故事其实我也喜欢,她偷偷喜欢梁朝伟,却知道因为张国荣的存在而很难如愿,只能选择离开,独自一人跑到瀑布那里工作,希望有一天能遇到那个人。在她离开的时候和梁朝伟有一段告别,临走她要他抱一下,梁朝伟问为什么,她说,让别人羡慕一下。其中酸楚的滋味极像《堕落天使》结尾金城武背后的李嘉欣,虽然她知道不久就会下车,但是那一刻真的很暖。

王家卫说《春光乍泄》是他创作的某个阶段的结尾,他也说从此知道电影不是生活的全部,希望能学会把电影和生活很好的分开。我很怀念97以前的王家卫,哪怕是那部青涩的《旺角卡门》,也许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王家卫还在孤独和自我放逐吧。

特意在回归10周年的时候重看《春光乍泄》和《摄氏零度》,香港10年回归庆,不料莫名的很怀念“哥哥“张国荣,怀念他推开门幽幽的说,黎耀辉不如我们从头开始吧。

2007-07-01

悼念杨德昌

 

忽然从新闻中看到杨德昌昨日于美国离世,很是遗憾,曾经在《看电影》的蛰伏名单里看到过他,一直以为他在《一一》之后还在构思新作。没有想到期待中却得此噩耗。

 

祝大师一路平安。

2007-06-17

依旧范霍文




范霍文,每次想到这个名字,能够引起的回忆肯定有人机一体、记忆删除、女上位、无上装艳舞、星际种族屠杀,还有各式各样的科技幻想,他的每个镜头都是在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类的欲望,比如莎朗斯通交叉双腿的那一霎那,比如凯文贝肯撕掉他的“外套”的时候,你甚至能感觉到范霍文在镜头背后的喘息,粗重的,潮湿的,压迫力十足的,那赤裸裸的欲望能加速每个人的肾上腺素分泌,最后的结果就是你沦为范霍文的俘虏,渴望能拥有墨菲那套酷酷的铠甲,渴望飞到火星,渴望体验凯瑟琳那冰凿刻骨的寒意,渴望能在遥远的星球面对巨虫疯狂扫射,那快感只有这个荷兰人才能给你。

这是个即便是在好莱坞框架下依旧不会循规蹈矩的家伙,他绝对不会拍摄主旋律,哪怕是20年来首次回国拍摄二战题材的《黑皮书》,我从来就没有指望他能忽然良心发现,能够抨击纳粹的人性泯灭,或者讴歌荷兰人民对二战做出贡献,他依旧是保罗•范霍文,他毕竟来自荷兰,一个合法销售大麻,合法卖淫,合法同性婚姻,合法安乐死的国家。在这里没有什么是有规矩可循的,他的镜头更是肆意的挥洒他的欲望,只不过这一次他选择了一个像天使一样的女孩做他的主角。

Carice van Houten,我真的很难给她做一个归类,她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某种女孩,她活泼,她聪明,她性感,她冷静,她勇敢,她是一个完美的女孩,你几乎不能从她身上找到缺点,这也是为什么明知道她是犹太人的卧底,德国军官门策却依旧无法抗拒。范霍文一向不会为了塑造某个人物而让电影以某个人为中心,他对于故事性的偏好使得他的电影即便缺少内涵却依旧耐看,《黑皮书》则把他制造悬疑的本领完全发挥出来,从艾丽斯选择做卧底开始,围绕着间谍和反间谍的故事就完全吸引了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段落层出不穷,不到最后15分钟你绝对猜不透到底谁敌谁友,完全没有冷场,以至于我感觉14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在范霍文的电影里可以很轻松的享受电影故事的美妙,不用考虑政治、人道、历史这类主题,因为范导根本就不会在电影里给出他自己的观点,德国纳粹、荷兰抵抗组织、荷兰普通民众、犹太人,每个人群都有各自的利益目的和欲望,谁也不清白,每个阵营都有好人,也都有坏人,我只能说这个貌似不同以往的欧洲电影依旧是范霍文的路数,依旧范霍文。

2007-06-11

每个人的电影院



 










不知道是不是有点老了,发现越来越难看懂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吃东西要看卡数,要看是不是健康,而不再因为是美味;买衣服要看品牌,要有品味,而不是舒适程度;找工作要看是否舒服是否挣钱容易,而不考虑职业发展和挑战性;结婚不是两个人神圣的誓言,重要的是让你的朋友和邻居都能感觉到你的排场,要是能让整个世界都知道是最好的;电影需要很炫才能有观众,是否能打动人并不重要,但是一定要有感官享受。最开始觉得很多事情难以接受,慢慢就能够忍受,接着学会理解并开始欣赏,最后这些都成为必然的选择,你不再觉得有什么不正常,一切都是应该这样的。 

其实,这一切都不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戛纳33位导演联手奉献的这部《每人一部电影》,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开始遗忘电影的感觉,不是火爆的动作场面,不是激情的床上镜头,是那种你坐在诺大的黑暗空旷的电影院里对放映机的等待,是你和一群陌生人一起发出惊叫和笑声的默契,是放映结束灯光忽然打开时你泪流满面,那是电影和你心灵的撞击,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是DVD和DTS家庭影院永远都没有办法模拟的,那是电影的本源。

这是33位戛纳朝圣者对于他们心目中圣地的朝拜,你能从中感觉到他们对电影的真挚,真的有些感情不是能用文字所表述的,这才是为什么会有电影,会有王家卫昏黄的六零年代,会有拉斯•冯•特里尔的DOGMA95,会有文德斯的堕落天使,会有坎皮恩的大海和钢琴,会有陈凯歌气势恢宏的大班台,会有侯孝贤如痴如醉的长镜头,会有范•桑特的残酷青春,我们才会因此爱上科恩兄弟,爱上柯南伯格,爱上蔡明亮,爱上北野武,爱上电影。

这是戛纳对于朝圣者的一道考题,主题就是“电影院”,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地方,一个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地方,于是当我们看到这33位朝圣者的答卷的时候可能会哭,可能会笑,也可能会被吓到。有的人在这里回忆自己的母亲,回忆自己的童年,有的人总结了自己的作品,有的人炫了一下自己的技巧,有的人则专心的讲了一个只有3分钟的故事,不管怎么样,他们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电影,波兰斯基忘记了历史留下的伤痛,张艺谋扔掉了对豪华布景的痴迷,33个人表现的不再是他们的不同,而是他们的共同点:对电影的热爱。
Theodoros Angelopoulos
Olivier Assayas
Bille August
Jane
Campion

Youssef Chahine
陈凯歌
Michael Cimino
Ethan Coen
Joel
Coen

David Cronenberg
Jean-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
Manoel
de Oliveira

Raymond Depardon
Atom Egoyan
Amos Gitai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侯孝贤
Andrei Konchalovsky
Claude Lelouch
Ken Loach
Nanni
Moretti
Roman Polanski
Raoul Ruiz
Walter Salles
Elia
Suleiman
蔡明亮
Gus Van Sant
Lars von Trier
Wim Wenders
王家卫
张艺谋
Aki Kaurismäki
Abbas Kiarostami
Takeshi
Kitano

 

彩虹女神





爱情有的时候很微妙,就像一次核聚变反应,在没有到达临界值的时候一切平静得就像什么都不会发生,而当那个时候到来的时候却好像可以在一瞬间摧毁一切。

在大学校园相识的时候,智也正好偷偷的喜欢葵的好友,为了追求那个女孩智也和葵相识,并因为课外电影制作小组的活动两个人开始一起工作,智也开始把很男孩子气的葵当成自己的好朋友,甚至让葵替他写情书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当校园生活结束的时候,葵离开了日本去美国发展,而智也则进入了一家电影公司打杂,直到有一天在新闻中得知葵在美国死于空难。

智也不知道葵会爱上自己,在葵离开日本的时候他不知道,在得知葵遭遇空难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当葵的妹妹交给他葵替他写的情书的时候他还是不知道,可他读完那封葵替他写的情书的时候,将信重新折起来,却发现了信的背面的一段小字:我喜欢你的优柔寡断,没有毅力。喜欢你一个人什么都做不了。喜欢你的迟钝。最喜欢你的笑脸。

如果没有看到这段话,可能葵的记忆就这样会从智也的生活中慢慢淡去,可是这段话最后击溃了智也,懵懂的心忽然明白了真爱所在,葵永远都不会从LA飞回东京了,她像他发给她的那段彩虹一样永远留在了天边,智也看着葵手机里那张照片泣不成声…… 我相信没有人能比岩井俊二更适合讲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只有他能恰到好处的找到那种“有一点动心”的感觉,即便没有亲执导筒,作为制片人的岩井俊二还是给《彩虹女神》烙上了他浓烈的个人风格。

2007-05-24

传奇不老



这真的不是最好的米兰,这也真的不是最好的PIPPO。最好的米兰是4:0血洗里亚索,是4:1屠杀拜仁,是3:0完胜曼联。最好的PIPPO是对拉科的帽子戏法,是主客场双杀拜仁。但这都不妨碍米兰成为欧洲最好的球队,也不会妨碍马尔蒂尼成为米兰不老的传奇。

范德尔吹响终场哨的时候,老吴发给我一条短信“马队五获欧冠”,仔细回想的确颇为感慨,马尔蒂尼已经经历了米兰最辉煌的二十年,不知不觉中我们送走了巴雷西、塔索蒂、里杰卡尔德、巴斯滕、巴乔、维阿、萨维切维奇、博班、鲁伊·科斯塔,上周我们又欢送了老比利,而今天看到马队从普拉蒂尼手中接过奖杯的时候,我第一次如此真实的感到米兰的3号就要离开赛场了,可能不是这个夏天,但是已经很近了。

马队老了,但是他的传奇不老,米兰另一个不老的传奇是我们的SUPER PIPPO,无论马队在米兰如何的受到尊敬,但不能否认最能点燃圣西罗的还是PIPPO。第82分钟,卡卡送出一脚直传,PIPPO一如既往的等在对方防线里,当球传到的时候他已经甩掉了整条利物浦防线独自面对雷纳,在世界杯上单挑切赫的PIPPO自然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伤感,我不能想像一支没有PIPPO的米兰,这是个越到关键时刻越能让你指望的射手,没有谁比他更能配得上米兰的9号。他像灵猫一样全场90分钟都在等待着机会,从来没有放弃过,而也只有这个永不放弃的PIPPO才总能等到别人等不到的机会,才能在万众瞩目中绝杀拜仁、利物浦这样的球队。每个米兰的球迷都能骄傲的说,我们PIPPO的刀下不斩无名之鬼。

比赛结束后在全队在领取欧冠金牌走向场地中央拍照的时候,PIPPO走在最后,我看到他偷偷的用球衣在擦拭眼泪,我猜PIPPO也知道自己再有这样主宰比赛的机会真的已经很少了。在米兰,PIPPO是9号的传承,从巴斯滕到维阿,再到PIPPO,米兰最稳定的进球机器,这个号码传承的不仅仅是米兰进攻的激情,还有对圣西罗不离不弃的忠诚。终老米兰是PIPPO的愿望,因为米兰给PIPPO进球的特权,进球的自由,在圣西罗PIPPO不需要把进球的机会让给某些俱乐部的宠儿,而当PIPPO长达一年的时间躺在病榻上的时候加利亚尼送上一份没有降薪的新合同,米兰从不遗忘功臣,从不变卖功臣,PIPPO也没有要学英语的愿望,于是我们等到了2007年夏天米兰的最强音。

欢庆的人群里最吸引我注意力的就是马队和PIPPO,两个临近运动寿命尾声的老将,一前一后为米兰的第七座欧冠奖杯做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表率,这就是米兰的底蕴和积淀,并不是卖点石油花点钱就能买来的,你需要上百年的积累,哪怕有过低谷,有过沉迷,但是当重新站起来的时候,一如当年一样的辉煌。看到卡卡在人群中欢呼雀跃,马队在他的头上轻轻一拍,我知道这就是米兰的薪火相传吧。马队和PIPPO可以老,但是米兰不会,米兰是这个欧洲最华丽的传奇,传奇不会老。

2007-05-21

Seriously? Seriously!



Seriously,第三季的“Grey's Anatomy”就这样结束了,剧情在最后十五分钟忽然急转直下,所有的关系几乎都结束了,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似乎一季只是一个循环。除了Addison注定要离开外,Burke和George都有可能在下一季离开GA,没有想到那些疯狂的编剧们会给我一个如此的Season Finale。

相比第二季的曲折剧情外,第三季平淡了很多,倒是觉得编剧在演员的对白上花了很多功夫,很多精彩的台词都非常令人难忘,或许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参考,最出色的两段就是George求婚一段和Burke的婚礼誓词。

George求婚:
I'm happy just to look at you from across the room. And even that--anything, any piece of you... I mean, hopefully all of you. That'd be the best thing... because I love you. Marry me?

Burke誓词:
Cristina, I could promise to a hold you and to cherish you. I could promise to be there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I could say till death to us part, but I wont. Those vows are for optimistic couples. The ones full of hope, and I do not stand here on my wedding day optimistic or full of hope. I am not optimistic, I am not hopeful. I am SURE. I am steady. And I know . Im a heart man. I take em apart, I put them back together. I hold them in my hands. I am a heart man. So this I am sure. You are my partner, my lover, my very best friend. My hear beats for you. And on this day. The day of our wedding. I promise you this. I promise you to lay my heart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s. I promise you, me.

2007-05-03

我想免俗但我还是要说‘米兰万岁’

比赛结束的时候,米兰的替补球员和官员们一起涌入场内,尽管雨还在下,大家都兴奋的庆祝着五年来的第三次进入决赛,米兰经历了主力出走和联赛罚分的厄运,但是我们依然屹立在欧洲之巅。

在米兰队歌激昂的旋律中我看到马队穿着训练服进入赛场和队友们深情拥抱,难道他要在雅典写下他传奇的最后一笔?卡卡和加图索是庆祝人群另外两个兴奋点,毫无争议的领袖气质正在两个人身上显露,只不过一个在前场,一个在后场,而重新找回自我的还有另一个领袖人物:安布罗西尼,我们的第二队长继续了他在关键战役中的上佳表现。我们备受争议的10号延续了他1个月来的出色状态,4天前联赛独自搞定3分后他又在圣西罗打进令曼联开始崩溃的第二球,每年收宫之时爆发几乎成为他的个人特色。最应该庆祝的还有吉拉冷静的单刀,我一度怀疑他的信心在欧冠赛场会继续萎缩,可是今天他美妙的一射彻底的将曼联“三冠王”的美梦击碎。

其实今天的米兰,又有谁发挥的不够出色呢?整条后防线在90分钟里都保持了高度的纪律性,曼联可以说没有一点机会,在圣西罗曼联失去了血性,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更有血性的米兰,圣西罗的真正主人,红黑军团的灵魂让圣西罗在“米兰”歌声中成为圣殿。如果曼联把这里当成表妹的闺房“梅阿查”,那我真的要对弗爵爷说声对不起了,在这片草皮上,在必须取胜的比赛中,米兰还从来没有让我们失望过。

五年来第五次进八强,五年来第四次进半决赛,五年来第三次进决赛。事实告诉大家,欧冠不是一些花钱买球员的暴发户球队可以染指的,这里我们需要的是豪门血统和强队底蕴,红黑色的血统就是华丽和胜利,我期待我们的第七个欧冠奖杯,而这个数字刚好是半决赛其他三支球队夺得欧冠的总和。

2007-04-27

法国电影展开幕

昨天,第四届法国电影展开始,这一次基本全是比较可爱的作品,没有太沉重的大师之作。两周之前就可以订票的时候,我就按照下班后合适的时间选择了两部赶紧买了最好的位置,昨晚吃过晚饭赶到新世纪的时候已经人很多了,上座率差不多80%吧,观众里有几个法国人,不是美女,有点失望。

新世纪的电影厅确实不如万达,虽然座椅舒适程度还行,但是银幕比例不好,电影是1.85:1的,很难完美的出现在银幕上,这里有点遗憾。

刚刚坐稳就熄灯了,正式放映前没有任何广告和预告片,而是买一送一的一部参展短片《抢劫》,法国式的幽默,音乐是Hip-Hop的,属于非常提神的餐前酒。5分钟结束,正片开始,阿根廷裔法国作家Santiago Amigorena的剧情长片处女作,《九月里的几天》,名字特别容易让我联想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九月里的一天》,为什么总是在秋天的9月发生那么多事情,难道“多事之秋”就是说这个?

这个作家导演的电影技巧有点乏善可陈,不过不缺少欧洲电影的气息,幽默的对白,对政治的抨击,人物的细腻刻画,结尾的点睛之时还炫了一个长镜头。比诺什可以说是我看到的最有文艺气息的间谍了,换句话说这个选角值得商榷,比诺什演技不俗,但是这个角色不是很适合她,或者说她发挥得不好。诺尔特近几年经常在法国电影里秀他的法语,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老头的,神秘的前CIA特工,一个深爱着女儿的父亲。不管怎么说,这位作家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是及格的,尤其要感谢他得到三位出色演员的支持,颇为幸运。

令我非常意外的是电影结束的时候,导演也来到现场,简单的说了几句之后让观众自由提问,为了自己不给中国观众丢人我没张嘴,没想到比我没自知之明的人还真多,问出了几个愚蠢的问题,其中最愚蠢的一个我差点笑出来,有个家伙居然问:我觉得这电影和《华氏911》很像,请问导演怎么看?我在心底骂了这个棒槌100遍,可怜了我们的阿根廷导演,郁闷的不知如何是好,顾左右而言他的说了几句后还是补充了一句,“我觉得我和Michael Moore的电影没什么相似之处。”,真该散场后给那个棒槌补课。

2007-04-22

忽然爱上她

 

以前觉得法国盛产冷美人,面容绝美,身材窈窕,但是气质高高在上,冷气逼人。就算曾经在《初吻》和《芳芳》里纯美可人的苏菲·玛索也一样变得越来越冷峻,特别是嫁给大她27岁的老导演茹瓦夫斯基之后变得更是不可琢磨,全裸出镜拍床戏的时候也一副冷冰冰的模样,别说香艳了,起码的性感都不见了。

 

不过,最近认识的法国女演员Marion Cotillard则不同此路数,当然其名气和地位也谈不上国际巨星。第一次看她的电影是Ridley Scott去年的玩票作品A Good Year《恋恋酒乡》,本来是冲着原著和Ridley Scott去的,结果完全被Marion所征服。这才是最有女人味的女人,漂亮,可爱,俏皮,发小脾气,不同的气质,可以端庄,可以冷艳,可以乖巧,也有火辣的一面,当她斜靠在躺椅上的时候,你捕捉到的那个瞬间,她像个女神。

 

从IMDB上马上搜到她的作品列表,然后下载她的几部电影,还要慨叹一番如此天仙一样的人物,为何没能大红大紫,也许只能怪法国美女太多了。


窗外




Facing Window有两个译名,《隔窗未了缘》和《外欲》,均是俗不可耐的那种译名,缺少新鲜感,也完全无法反映电影的真正内容,甚至破坏了电影的本来味道。这是完全不同于我原有印象的意大利电影,不是费里尼和贝尔托鲁奇的路数,更不像帕索里尼和丁度,在我最近几周看到的几十部电影里格外的独树一帜,一段尘封半个世纪的感情和一段几乎没有开始的婚外情互相融合着,虽然悲伤,但是看过之后给我一阵清爽的感觉。

导演显然没有在电影中秀自己的技巧,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难得的两段床戏也一笔带过,看来导演最看重的就是怎么讲好两个故事。50多年前和同性恋人失散的大卫,每天被按部就班的无聊生活困扰的乔瓦娜是电影的灵魂,我一向喜欢这样的老少配,经历过集中营生活的大卫寡言少语,他看乔瓦娜就像女儿一样,而乔瓦娜是个早早嫁人生子的美丽女人,消瘦的面庞和纤细的身形完全不是丰乳肥臀式的典型意大利美女,而我想也正是这样的乔瓦娜才更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她的脸上,而不是别的什么部位。她漂亮的眼睛能说你听不到的台词,每个寂静的夜晚她站在厨房的窗前点燃那支烟的时候,当她和大卫在卧室轻轻起舞的时候,这个可爱的女人爱着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我想她也爱着自己的丈夫,如果一定要那段几乎没有开始的婚外情说事,我觉得也无可厚非,诱惑是女人每天都要面对的,何况是乔瓦娜这样的迷人。

其实《隔窗未了缘》讲的不是婚外情,那个戴着眼睛的帅哥更多的只是一个普通的雄性符号而已,乔瓦娜的心路历程才是最精彩的,一个普通的意大利女人在日渐乏味的生活中慢慢像花一样枯萎,照顾两个孩子和丈夫的起居和工厂无聊的工作是她的全部,每天的乐趣只是隔着厨房的窗户偷窥对面公寓的英俊男人,丈夫从街上“捡回来”的迷路老人最开始只是乔瓦娜的一个麻烦而已,但是最后指引乔瓦娜新的生活方向的人,也刚好就是这个“迷路”的老人,其实老人没有迷路,迷路的是乔瓦娜。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OST相当好听,其中主题曲Gocce di Memoria更是天籁之音。此外在OST里还以外的听到了春哥成名曲《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的原唱,本来是首略带悲伤的情歌,被春哥完全毁掉了,居然还有那么多捧臭脚的,真是一大笑话。

2007-04-17

闻香识女人



《香水:一个谋杀者的故事》,绝对是一部血统纯正的欧洲商业制作,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投资拍摄,靠《罗拉快跑》一举成名的德国新锐导演Tom Tykwer挂帅执导,一大票出色的英国演员加盟,再有风靡德国20年的畅销小说作为基础,不得不说在拿到这份“阵容”名单的时候我就已经折服了,而电影也的确不负期待。尽管作为商业影片的一些通病依旧,但是导演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并没有被制作商抹杀,我想这就是欧洲和好莱坞的区别吧。

其实当电影把“谋杀者”这个词放进片名以后,我也就不太相信这会是一部真正的关于“谋杀”的电影。尽管有很多的猜测和思想准备,但是我还是没有想到一开场Tykwer会用一组镜头展现出一个肮脏得过分的巴黎,毕竟这是一部关于香水的电影,而要命的是这段场景的肮脏程度已经有点让我感觉不适。

随着达斯汀·霍夫曼的出场,故事真的好看了起来。男主角像极了金庸小说里的主人公,年轻而有天赋,只需略微点拨就能成为绝世高手。关于他成长的故事导演只花了一小段就快速剪过,不过篇幅上的缺陷没有掩盖达斯汀·霍夫曼如旧的精彩,老家伙真是越老越吃香了。谋杀的戏份终于如约登场,只不过这里的谋杀几乎没有血腥场面,被杀者死去时更像一幅油画般美丽,如果想看到开膛手杰克那样的场面,那肯定是要失望了。Tykwer用相当轻快的节奏就把几十个女孩被害的故事讲完,而最后一个被害的女孩尽管经历了一些曲折,最后还是死在棒下。

我开始以为保护最后一个被香水杀手盯上的女孩应该是电影的高潮环节,可是她很脆弱的就被做成最后一瓶后调香水,没有看过原著小说的我很容易就被导演骗过了。电影最精彩的部分是绝对是最后令我瞠目结舌的千人纵情,连主教大人都……了,香水在那一刻升华成人类毕生所追求的爱,虽然这个场景有点惊世骇俗的味道,可是依旧是含蓄的,每一帧都是可以打印出来当作油画来欣赏的,Tykwer在这个时候回归了欧洲人的主旋律:博爱。香水在这个时候像圣物一样唤醒了每个人心底的爱,打破了电影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展现的人类的丑陋、残忍、肮脏和唯利是图,千人纵情不过是个噱头,是个最符合欧洲文化的博爱方式,不管怎么说,爱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忽然取代了谋杀,成为真正的主角,就像电影里说的,代表爱的那半瓶香水能征服整个世界,只要你愿意。

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充满爱,如果你喜欢普罗旺斯的薰衣草,你一定会喜欢Tom Tykwer的《香水》。

2007-04-12

射手的节奏



《灌篮高手》里三井寿是个纯粹的得分手,三分球得分手,他的体能不好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安西教练说过疲劳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节奏。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在2003年的下半年,那个赛季的欧冠,PIPPO完美的诠释了一个射手的节奏感。第一轮小组赛首场对朗斯,2:1,PIPPO包办两球;第二场在里亚索挑战拉科鲁尼亚,4:0屠城,PIPPO帽子戏法;第三场客场对拜仁,2:1,PIPPO包办两球,《体坛周报》打出标题“现在谁能挡住因扎吉”;答案在第四场揭晓,没人能,米兰主场2:1再胜拜仁,PIPPO攻入制胜一球,米兰提前两轮锁定小组第一出线。在没有舍瓦作伴的时候,PIPPO一个人支撑起米兰的锋线,安切洛蒂当时说的话和安西一样,虽然很疲劳但是只要因扎吉还能动,他就能进球。那个赛季PIPPO在各是个项赛事中打进30个进球,米兰球迷开始叫他Super PIPPO。



今天凌晨的安联,拜仁的新主场,欧冠不败的主场,PIPPO时隔几个月后再次首发单箭头。不知有多少人在担心他的腿伤,教练席上的,看台上的,电视机前的,我不敢想像把背水一战的重任放到奥利维拉的身上。当PIPPO进球的时候,我正在加班,以至于忘记了打开电视,收到老吴的短信时我差点叫出声来,赶紧打开电视,屏幕右上角赫然写着“拜仁0:2米兰”。直到中场休息,我才抽空看到PIPPO的进球,又一个个人色彩浓重的进球。


这个世界上目前最善于反越位的两个前锋一个是克雷斯波,另一个就是PIPPO。通常情况下他总是站在对方后卫线上,一个真正的“边缘”人,他的一只眼睛等待着传球,另一只眼睛则瞄着对方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他更喜欢鲁伊·科斯塔这样的助攻手,葡萄牙人的传球恰到好处,PIPPO只需像灵猫一样转身,然后面对门将。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门将会在噩梦中遇到PIPPO,我想卡恩肯定是其中的一个,尽管赛前他的嘴很强硬,但是每个米兰球迷都知道当31分钟PIPPO忽然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一定喊了一声‘娘啊‘,然后等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就2:0了。


我猜PIPPO也喜欢卡恩,看到他的时候就像看到了幸运之神,所以昨天我和老吴说了一句,我爱卡恩。

2007-04-02

小店男人




《八月照相馆》曾经被称为韩国版的《情书》,其实平心而论两者并没有特别相似的地方,《情书》是一份令人遗憾的暗恋故事,男孩的痴情被女孩得知的时候两个人已经人鬼殊途,《八月照相馆》是一份其实从未开始的爱情,许秦豪的观点是爱情不是永久不变的,爱情会褪色,但是爱情发生时的美好却能够永存,永元和德琳之间的感情再最微妙的时候戛然而止,而那种即将开始的美好才是每个恋爱过的人都永远怀念的。

韩石圭绝对是出演永元的不二人选,他韩国式的微笑和韩国式的沉稳特别恰当的把一份几乎就要发生的爱情永远的留在了照相馆的橱窗里。我有的时候喜欢称他为韩国的“梁朝伟”,他俩的共同点是“平易近人”,这个“平易近人”并不是态度上的,而是气质上的。《电影世界》曾经在影迷中调查“谁最适合扮演生活中的你自己?“,结果梁朝伟高票当选。毫无疑问,韩石圭也最适合扮演普通韩国男人,一个生活在小镇的,或是乡下的纯朴男人,安静的经营一家自己的小店,很节制的甚至有点保守的生活,也许会发生爱情,也许会有悲剧,但是这样也更像生活本身。那个时候开始特别奢望会有一家自己的小店,然后自己坐在柜台里,看自己喜欢的女孩坐在柜台对面的长椅上休息,可以支一架风扇在她身旁,也许后来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是那种微妙的感觉却比直奔主题的快感要值得回味的多。

卞承旭在他的新片《微热》中几乎完全复制了许秦豪的那个经典场景,只不过味道不一样了,韩石圭还是那个小店的老板,不是照相馆,而是药店,女主角不是邻家女孩沈银河,而是更漂亮的金智秀。韩石圭依旧是八年前那副憨厚的样子,这一次他是经营一家自己的药店的药剂师任久,每天照顾痴呆的哥哥,却收到初恋女友婚礼的邀请,他说他曾经希望哥哥消失,那样他才能找回自己的爱情,但是没有了爱情他再也没有希望哥哥消失过,直到惠兰光顾他的小店。

没有人能比许秦豪更精致的讲那样一段爱情,卞承旭也不能,他干脆让两个主角的爱情有一个最打破常规的开始:一夜情,然后再用最韩国式的尴尬去面对,我猜导演既想讲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又想把更残酷的现实摆出来,结果就是《微热》成为韩石圭的独角戏,而导演显得特别蹩脚。还是忘记导演回头来看韩石圭和金智秀的火花吧,我觉得他俩的登对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当年的韩石圭和沈银河,我比较喜欢雨中那场戏,两个人互相远远望着,很多内容其实就在那眼神里;汽车影院那场也很有趣,而且正在放的电影刚好是我去年看过的《国境以南》;我还特别喜欢两个人在河边夜钓的那个场景,很温馨很安静,有远离尘嚣的味道,我也想在北京的郊外找一个那样的地方。除了结尾的那场戏太过俗套以外,在吻戏和床戏上导演处理的也相对含蓄,更好的保持了整部影片的气氛,最东方的爱情本就不应该那么香艳,像《红字》那样就不够韩国了。

新人导演卞承旭的这部作品只能说中规中矩,好在找对了演员,否则还不知道会如何收场,不过我相信,每个喜欢《八月照相馆》的影迷都会从《微热》里找到点怀旧的感觉,是的,韩石圭,那个小店男人又回来了。

2007-03-11

请说 我爱你


他坐在那个熟悉的餐厅里等着妻子,今天很特别,他想告诉她他已经爱上了别人,他想结束这段已经味如嚼蜡的婚姻,当她穿着那件穿了很多年的红色大衣坐到他对面的时候,他却不知道如何开口,他把一杯餐前酒递给她,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她从来不点餐前酒和餐后甜点,却每次都吃光他那份,他每次都点泡芙却不记得自己是否爱吃,只是因为她喜欢。就在他要开口的时候她忽然哭出来,接着他看到了她的化验单,血癌,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他马上明白他需要做什么,他给他的情人发去短信:忘记我。他为她买了泡芙,回到家里一口一口的喂她吃,他开始陪她购物,给她念村上春树的小说,当她做饭的时候他从背后抱住她,他忽然明白,款款深情最初源自假装,慢慢的开始发自肺腑。她离开的那个早晨,他和她一样安静,甚至没有眼泪,因为悲伤已经融入他的每个毛孔。当他在街头偶尔看到一个穿红色大衣的女人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她,也许这就是爱。

这是《巴黎我爱你》里18个短篇故事中的一个,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个,18个才华横溢的导演用他们自己的视角在巴黎的18个区里给我们讲述了18个关于爱的故事,在这里没有人炫耀自己的导演技巧,也没有招牌式的镜头,每个人都尽力的在这个世界闻名的爱之城捕捉最纯真的感动,就像上边那个故事一样,其实爱就弥漫在我们之间,爱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有的时候爱让你歇斯底里,有的时候让你泪流满面,可是我更喜欢这种温柔的爱,把那种脉脉的感觉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Olivier Assayas
Frédéric Auburtin
Emmanuel Benbihy
Gurinder Chadha
Sylvain Chomet
Ethan Coen  
Joel Coen  
Isabel Coixet  
Wes Craven  
Alfonso Cuarón  
Gérard Depardieu  
Christopher Doyle  
Richard LaGravenese  
Vincenzo Natali  
Alexander Payne  
Bruno Podalydès  
Walter Salles  
Oliver Schmitz  
Nobuhiro Suwa  
Daniela Thomas  
Tom Tykwer  
Gus Van Sant

2007-02-27

加冕

 

想来想去这个地球上最该得奥斯卡而没有得到的人,也就是马丁·斯科西斯了。就像他自己说的,这么多年来听到无数的人这样说,连拍X光片的人都说:你该得个奥斯卡了。

 

说实在,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阵容来颁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佛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看到这三位同时出现在台上的时候,我大概明白获奖的人是谁了,这是学院精心准备的最佳阵容了,而且也只有这样的阵容才配的上为这样级别的导演加冕奥斯卡。斯皮尔伯格念出马丁·斯科西斯的时候,全场起立,一起为这个可敬也可爱的小老头鼓掌,他把不知多少人送上了这个领奖台,而他却迟到了26年。他的兴奋是可以想像的,连续说了不知多少个“谢谢”以后他又让斯皮尔伯格赶紧检查一下信封,看看念错名字没有。

 

谢天谢地,学院的电影白痴们没有等到用终身成就奖来打发老马丁,这绝对是一次迟到的肯定,这是奥斯卡历史上多次冤案的一次昭雪,这座奥斯卡不仅仅是给《无间行者》的,也是给《出租汽车司机》的,也是给《愤怒的公牛》的,也是《好家伙》和《纯真年代》的。祝贺马丁。

2007-02-25

爱上新锐导演

记得最早喜欢看电影的时候,审美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喜欢情节刺激,演员名气大的电影,什么获奖影片或是国际大导演完全和我没有关系。不过时间慢慢长了,看过的电影也不计其数,我也“进步”了,开始追着导演看电影,某某导演的连续几部作品被我喜欢上之后,我会爱屋及乌的追看此导演的后续作品,也许他会偶尔失手,只要不是连续出现烂片,我都能容忍,一直追随。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靠特别的镜头语言、节奏、剪切方式、或是配乐特点来作为自己的个人标志,也许有点自恋或者太过花哨,不过在我这个年龄来说倒是非常受用。最近两天看了两部电影,刚好是我这两年非常喜欢的两个导演的作品:克里斯托夫·诺兰的《魔高一丈》和阿里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巴别塔》。之所以把他俩拿到一起说,是因为他们都算是新锐导演,个人风格鲜明,连续作品都叫好叫座,而且都喜欢挑战观众的智商,用多线索时空交错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坦白的说,没有一定基础的观众不一定能看一遍就能搞明白这哥俩在讲什么。


诺兰的成名作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记忆碎片》,绝对的惊世骇俗,我看了一遍之后完全不知所云,连连惊叹此人之技巧,跑到网上看才知道被无数影迷追捧,后来为了普及此片他又亲自剪出了一个顺叙版本来迁就那些智商还不够的观众。接着他就承接了好莱坞的两部电影:《失眠症》和《蝙蝠侠归来》,毫无疑问他是成功的,前者使翻拍片透出了些许新意,后者则让一部沉沦的经典系列强势反弹,于是我开始认可这个才华横溢的家伙,今年我就等来了他的新作The Prestige《魔高一丈》,一部讲述两个魔术师斗法斗命的电影在他眼花缭乱的剪切下出乎意料的节奏紧凑,令人窒息,加之几大演技派的加盟,看完以后真的让我大呼过瘾。童星出身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是我非常喜欢的年轻影星之一,他投入的表演往往让角色超越剧本的限制而让人印象深刻,比如《美国神经病人》中的杀人恶魔和《机械师》里的失眠病人,亦正亦邪的眼神不仅仅给新版蝙蝠侠注入了新的灵魂,也让《魔高一丈》里的魔术师伯登更加扑朔迷离。这一次的成功更加稳固了诺兰一线导演的地位,也让我格外期待明年他的新作:蝙蝠侠之黑暗骑士。

和诺兰的商业路线不一样,伊纳里多从他的处女作《爱情是狗娘》开始就很注重探讨更深刻的话题,挖掘更隐秘的人性,用三段式叙述方式来把看似没有关系的三四组人的生活用一次突发事件来联系起来,共同来让电影的主题得到升华。第一次看他的作品就是《爱情是狗娘》,当时的感觉真的是惊艳,其纯熟的电影手法让我很难相信这是他的大银幕处女作,这部西班牙语的作品后他推出了风格类似的英语对白电影《21克》,同样是因为车祸引出的三段故事,比上一部探讨了更深刻的话题,因为西恩·潘和纳奥米·沃茨出色的演绎更加打动我,让我彻底的成为这个墨西哥新锐导演的追随者。于是今年看到了他延续个人风格的第三部作品,也是话题更加高竿的《巴别塔》,借用圣经中的典故来审视这个世界中人与人的沟通,不同语言不同种族,各个阶层,跨越几个洲,其空间跨度之大令人咋舌,我没有想到这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在自己的第三部作品就能达到这样的深度,而也没有想到他居然集合了如此庞大而豪华的演出阵容。如果说奥尔特曼是群戏的最高峰的话,我想伊纳里多已经开始试图接近他了,或许还有些稚嫩,或许还需要更多的磨难,但是遍观当今影坛,同龄的导演里除了他又有谁能来接奥尔特曼的班呢?这部《巴别塔》的导演功力肯定已在《撞车》之上,如果这一次不能斩获奥斯卡也只能说奥斯卡评委们一贯的保守又起作用了,但是年轻的伊纳里多已经手握2006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又何苦为了一座小小的奥斯卡而劳神呢。

2007-02-18

男人四十



“每个人都能在某个领域成为艺术家,哪怕是美食,这要依赖于他在这一领域有多么优秀。”


这句话是不久前从Man on Fire里学到的,我很认同这句话,艺术本来就不该是高傲的,不该是曲高和寡的,每个人都可能在他自己的领域成为一个艺术家,只要他足够出色。


可是我们怎么才知道优秀到何种地步的人,才能称之为艺术家?贝克汉姆在30米范围内的直接任意球能够达到95%的命中率,他足够优秀吗?我只能称之为优秀球员。罗纳尔多在最艰难的联赛里轻松成为最佳射手,是世界杯史上进球最多的球员,他足够优秀吗?我只能说场上他是个巨星,场下他像个混混。齐达内敢在世界杯决赛踢出勺子点球,能在欧冠决赛打进惊世骇俗的侧身抽射,他足够优秀吗?我尊他为大师,可是他脾气太坏。


而真正的艺术家不光是行业优秀的问题,他不仅仅相貌标致,他的眉目间会有很深沉的神色,他的气质高雅而忧郁,但是不会令人疏远,他微笑的时候能让亚德里亚海的颜色变得更蓝。他曾经留起辫子,也曾平头示人,但是他不会频繁更换发型来吸引媒体的注意,他是那种即便是衬衫仔裤也能穿出贵族气质的人。


齐达内有“马赛回转”,罗纳尔多有“钟摆式”过人,罗纳尔迪尼奥能“牛尾巴”过人,但是他没有这些花哨到可以成为个人标志的过人方式。他从最普通的技巧里找到不同以往的味道,他告别赛场的那场比赛里对手有四位伟大的技术大师为他送行,雷东多、皮尔洛、西多夫、鲁伊·科斯塔,可是在中场的人群里你很容易就能识别出他的动作,抬头,停球,控制,向前慢跑几步,然后毫无迹象的将球直线送出,队友从对方后卫的身后很舒服的拿到,一个完美的助攻就是这样,你会很不知觉的陶醉在他的每一个动作里,当他在90年世界杯惊艳般的出场进球时,贝利说应该把这个进球画下来,然后放到意大利的博物馆里供人观赏。

他身材不高,体格也不强壮,可是他的精神如同钢铁般坚强,这是一个艺术家对自我信念的一种坚守。他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点球踢飞,却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抱头长叹,只是独自低头站在那里,我看过从不同角度捕捉到的那一霎那,他就像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像一样冰冷,失败了,却没有倒下,他能继续前进。四年后重新回到那个赛场的时候,我看到了更加坚毅的他,85分钟比分1:2落后,他站在点球点,我从他的目光里看不到任何内容,我闭上眼睛,等待结果,当球打进全场欢呼的进球时,我知道他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救赎。


他已经不需要那座他梦想中追求的奖杯来证明什么,就像那个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的画家,今天没有人否认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为了追逐那曾经擦肩而过的梦想,他曾经放弃高薪和豪门来到小球会,刻苦的训练和拼命的比赛,主教练说你能成为本土最佳射手我就带你去法国,他没有说话,他在赛季末的时候交上一份令人惊讶的答卷,职业生涯中进球最多的赛季,主教练在念出征名单的时候把他的名字留在最后,全体记者一起鼓掌,因为那是一个令所有意大利人骄傲的10号。


我至今都记得他挂靴的那场比赛,比赛快要结束的时候,他被主教练换下场,全场球迷欢呼他的名字,主队AC米兰的队长马尔蒂尼和他深情拥抱,一个伟大名字再也不会出现在任何一场足球比赛的名单里,看到他挥手告别的时候我热泪盈眶。


足球依旧在踢,仍然有世界杯,仍然有欧冠,没有艺术家,只有球星。在他踢飞那个著名点球之后12年,意大利得到了世界杯,曾经在布雷西亚听他谆谆教诲的小兄弟已经贵为世界杯冠军球队的中场核心,皮尔洛说那块金牌要献给他,我知道格罗索打进最后的点球时他一定也在电视机旁,他也在欢呼,他也泪流满面。


2007年2月18号,男人四十。巴乔,生日快乐。

2007-02-12

一生等待的角色

 

有些演员可能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可能在他得到这个角色的时候也不能预感到这个角色的特别之处,他只会像他对待以往的角色一样认真的准备剧本,执着的融入角色,而当表演开始的时候不仅仅每个旁观的人认为他和这个角色浑然一体,就连他自己都会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完全摆脱这个角色,这段表演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就如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哥哥”此生此时再也没能从中抽拔出来,他对艺术的坚守和感情的执着一如电影里的程蝶衣愈发深刻,当四年前的那一天他从空中一跃的时候,我知道他和他的“程蝶衣”又合二为一了,像电影里的台词说的一样,不疯魔,不成活。


可以说《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就是张国荣毕生等待的那个角色,他得到了,他成功了,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份幸运。有的人等几年,有的人等几十年,有的人等一生,尼古拉斯·凯奇很幸运的在他三十岁那年等到了《离开拉斯维加斯》里醉鬼作家Ben的角色,在这部充满酒精和性的小成本电影里他化身为那个醉死在小旅店的失意作家,凯奇在电影里奉献了他从影以来最伟大的演出,那个让我可怜又无奈的Ben像一个鲜活的人停留在我的脑海里,他干巴巴的死去的时候我体会到了无与伦比的绝望和无助。


福里斯特·福特克和凯奇一样不乏演技,也曾经在多部电影中演出过令人难忘的角色,甚至在1988年就问鼎了戛纳影帝,但是不得不说《末代独裁》才是他真正等待的一部电影,他在其中扮演那个臭名昭著的乌干达独裁者伊迪·阿敏。这个乌干达重量级拳击冠军出身的军人领袖在其执政的近十年里先后屠杀了40万人,他甚至把情敌杀死后煮熟吃掉,还说“人肉太咸” ,福特克在电影里成功的再现了这个反复无常的暴君,当他笑的时候你不知道他会不会马上变得暴怒,当他生气的时候又会出人意料的流出眼泪,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别人有染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将其处死,还将她的四肢全部砍下来,惨状令人不忍目睹。整部电影是以一个苏格兰医生的角度展开剧情的,但是我得承认整部电影变成了福特克的个人秀,他的尽力演出让人不寒而栗,那个嗜血成性的暴君又回来了。


看完电影后我得向迪卡普里奥说声抱歉了,今年的奥斯卡影帝注定是福里斯特·福特克的了。

2007-02-11

德尼罗向科波拉的致敬


德尼罗毫无疑问的是个科波拉迷,或者说是个《教父》迷,和我一样,而且我知道这个地球上的科波拉迷和教父迷一定不计其数,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用一部电影来完成自己对《教父》的一次致敬。

 

罗伯特·德尼罗的第二部导演作品《牧羊人》可以说每一寸胶片上都能看到他的野心勃勃,其豪华的明星阵容,金牌编剧酝酿十年打造的剧本,还有“教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亲自担当执行制片,老朋友马丁·斯科西斯亲临现场指导,连制片人都是大帅哥布拉德·皮特,我想德尼罗一定把他演艺生涯中积攒的所有人脉全都用上了,斥资1亿美元打造了这部几乎堪称史诗的电影。因为有科波拉在,德尼罗才能敢于在自己的第二部作品里使用‘教父2’式的结构来组织剧情,我相信他是希望借助此片让人们开始忘记他演员的身份,转而把他划入一流导演的行列。

 

电影的两条线索以1961年著名的“猪猡湾行动“作为分界:前一条从1939年讲起,Edward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加入”骷髅会“,进而被召入战略情报局,也就是中情局的前身,在二战的六年时间里他一直工作在欧洲,战争胜利后他回到美国开始筹建中央情报局,并作为其高层领导人开始参与间谍和情报工作;后一条线索从1961年”猪猡湾“失败开始讲起,Edward被克格勃要挟,还遭到内部人士的排挤,但是依靠他的冷静和睿智最后全身而退。前后跨度20年的两条线索在电影里不停的交叉,德尼罗恐怕在剧情控制上还没有科波拉式的信心,所以每次交叉都用字幕来帮助观众加以区别,应该说不得不承认老戏骨德尼罗在导演功力上和科波拉还相差甚远。

 

我是个死忠的《教父》迷,我熟悉《教父2》的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剪辑,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绝对不是靠模仿就能学会的,哪怕科波拉再剪一次,也不一定能如当年那般完美。所以我不想对德尼罗太苛刻,《牧羊人》的整部作品是出色的,马特·达蒙非常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冷酷的CIA情报人员Edward的形象,他像影子一样生活,他坚守每一个秘密,即便是面对家人。他从不相信任何人,家人、导师、同事、上司,他曾经被骗过,被设计过,但是他都能冷静应对,分寸不乱的解决难题。哪怕是来自高层的算计,他也能全身而退。电影结尾的时候Edward已经成为CIA的高级情报人员,他的同事很自豪的和他说: “曾经有个参议员问我,为什么你们这些人在说CIA的时候不在前边加一个’the’,我问他你说God的时候也要加’the‘吗?“

2007-02-04

生命尽头,天堂此时

 

曾经有人说,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是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结束。这句话最初听只是个噱头,感觉比较酷而已,可是自从2001年9月11日以来每次看到关于那次袭击事件的报道我都会想,那三个开着飞机的家伙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的一霎那,也就是他们生命尽头的一霎那,会想什么?FBI的profiler们可能会说他们在默念《古兰经》什么的,我不相信,无论一个人的信仰多么坚定,在生命即将结束的一霎那怎么可能会无动于衷?去年的《93号航班》曾经展示了一次袭击之前的‘基地’组织成员是如何克服恐惧然后走进头等舱的,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最后一刻他们是怎样度过,因为那是唯一一架失手的航班。

 

去年一个旅居荷兰的以色列人拍摄了一部反映巴勒斯坦抵抗组织进行”人体炸弹“袭击的电影,《天堂此时》,让我看到了一对巴勒斯坦青年是如何在”组织“的领导之下进行一次袭击的。这是一部满怀诚意的电影,或者说是一部无欲无求的电影,不像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那么野心勃勃,它只是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记录这对儿时的好友是怎么开始这样的一次行动,然后行动又是怎么被推延,最后两个好友为了是否进行下去而产生分歧,而它没有偏向冲突的任何一方,没有以军的骄横跋扈,也没有巴解组织的疯狂反扑,只是看到巴勒斯坦人定居区的残破景象,两个可爱的巴勒斯坦人,没有任何政治主张,我喜欢它安安静静讲故事的态度,其实这样的电影才更容易引起共鸣。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最精彩的,萨义德坚持独自去执行任务,他坐在一辆坐满以色列人的巴士上,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镜头对准了一言不发的萨义德,慢慢聚焦到他的双眼上,他正坚定的望向前方,我不知道他是在回望自己的一生,或是挣扎在心灵的边缘,我们不知道他最后有没有拉动那根导线,也不知道巴士上男男女女的命运,电影就在这里结束。生命结束的时候,据说过去的一生会快速的从眼前闪过,我猜这是那些还在眷恋这个世界的人们的一种说辞,对于萨义德来说他一直生活在地狱一样的现实里,占领地,叛徒,殉难者这些事情太残忍太没有乐趣,如果生活就是这般痛苦,他宁可选择死亡,他相信有天堂的存在,逃离这个地狱般的世界就是为了能到达那个梦想中的天堂。所以在萨义德的眼里生命的尽头,就是天堂。

斯科西斯归来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影迷都知道马丁·斯科西斯对奥斯卡的执着,尽管这个小个子的意大利后裔二十年前就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金棕榈大奖和戛纳最佳导演的头衔,可是他却没有因此像那些欧洲桀骜不驯的艺术电影导演一样对奥斯卡嗤之以鼻,他很无奈的说过:我从小就是看奥斯卡直播长大的,我怎么会不对它很向往呢?

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他开始动摇,2004年的《飞行大亨》是他对奥斯卡最大的妥协,可惜结果依旧是失利。随后他接手了布拉德·皮特筹拍的《无间道》美国版,重回黑帮题材不仅仅是他老人家轻车熟路的问题,也是所有马丁·斯科西斯影迷们的幸事,我们想看到的不是一个美国化的《无间道》而是又一个《好家伙》,于是在今年我看到马丁·斯科西斯自1993年的《纯真年代》以来最好的电影,虽然还不能说达到《好家伙》的高度可是我真的已经很过瘾了,爱尔兰黑帮的故事因为马丁注定会比香港黑帮少很多诗意,多出来的是黑暗和血腥,还会有人性更残酷的挣扎。

拿《无间道》和The Departed来相比是件很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前者在刘伟强眼里更多的是警匪片,而The Departed是斯科西斯式的黑帮片,刘伟强把一对卧底的故事拍得很精彩,也有卧底的内心挣扎,但相比之下还是老马丁的这个版本更犀利更深刻。爱尔兰黑帮的老大由杰克·尼克尔森来扮演,这个选择也是我能想到的最好人选。警方在黑帮的卧底是马丁最新的御用男一号迪卡普里奥,如果还有谁现在觉得他稚嫩,那可要小心的看看这部The Departed了,他一张一弛的表演,加上几个镜头出色的爆发力真的有点当年罗伯特·德尼罗的感觉,唯一的不足就是他太帅了,以致于有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因为看他的脸而忽略他的演技。爱尔兰黑帮打进警察内部的‘老鼠’就是马特·达蒙,怎么说呢,他超越了他以往的作品,但是我还是觉得他欠了一点火候,特别是他最后决定做掉老大之前的那场戏,面部的肌肉似乎太过僵硬了,以致于我想起了‘波恩’, 那个酷酷的CIA特工。

马丁·斯科西斯似乎这一次放弃了讨好学院派,他重返他最熟悉的那个世界,黑帮电影就应该如此,血腥,残忍,满嘴脏话,因此我们看到了《好家伙》里那样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像《出租汽车司机》里一样的血腥场面,难道那个最好的马丁·斯科西斯真的回来了?不管怎么样,他拿到了他此生的第八个奥斯卡提名,至于结果恐怕全世界也只有他自己才会在乎,我在乎的只是真正的马丁·斯科西斯电影。

2007-02-01

最后的婴儿

 

P. D. James的预言是骇人听闻的,但又是那么令人忧心的,当人类在这个其实并不大的星球上大兴土木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有一天大气层也会出现臭氧层空洞,有一天海啸会杀死几十万人,有一天Kee会抱着最后的婴儿孤独的漂在大海的中央等待那“明天”的救助。

 

当Alfonso Cuaron的镜头把一个满目疮痍的2027年展现给我的时候,我想起了Agent Smith在《骇客帝国》里说的一句话:人类是这个星球的疾病,是地球的癌症。也许这个年份有点太近而显得更加不可信,但是我有“信心“早晚有一天人类会把伦敦变成电影里的样子,各种各样颜色的污水在排放着,空气是污浊的,几乎从来没有看到太阳,政府在忙乱的控制难民的涌入,难民则拼命的寻找这个星球所剩无几的资源,这个世界忽然回到了几十万年前,文明不再,野蛮横行,直到Kee的孩子忽然在枪炮当中传出一声啼哭,所有的人都静下来,好像一个救世主降临,18年来地球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新生儿,一个女孩,虽然她不可能独自来继承人类繁衍的重任,但是谁都知道她是一丝希望。

 

我不觉得这样的故事很荒诞,也许想像它会出现在2027年确实有点荒诞,但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这样的故事永远都不会发生呢?人类正在像一种致命的病毒迅速的感染着这个蓝色的星球,某一天我们的太空员可能从苍穹中俯瞰大地的时候会发现地球不再是蓝色的了,或许是灰色,或许是黑色,这不再是那个生气勃勃的地球,而那个时候也许就像P. D. James想得一样人类失去了繁衍的能力,可是我们能幸运的收获一个Kee吗?

 

《人类之子》在Alfonso Cuaron极度写实的风格下,呈现出惊人的真实感,大量的跟拍和长镜头带来无比的震撼效果,加上厚实的剧本和出色的演员,让我终于等到了一部颇有水准的科幻片,从某些方面说它有点Ridley Scott的《银翼杀手》的味道。而出色的制作让电影在今年的奥斯卡中收获分量颇重的三个提名: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我祝他们能够在2月25日好运。

2007-01-21

子弹永远不说谎



我尽力而为,
每一个和此案相关的人,
每一个从此案中获利的人,
每一个盯着我的人,
我都会杀掉。
 
这是creasy在得知pita死讯后对lisa的承诺,他记得好友rayburn和他说的话,"子弹永远讲真话,永远不撒谎",他决定不回美国,留在墨西哥让杀死pita的所有相关人等付出代价。他是退役的CIA特工,他是NOC,他为美国政府做那些dirty job,他是真正的专家。Rayburn说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一领域的艺术家,比如美食,这依赖于这个人在这一领域有多么出色,而creasy是死亡的艺术家,他正在完成他生命中的伟大作品。
 
他把gonzales的手指一个一个的割掉,只是为了确定他确实再没有隐藏什么,然后冷冰冰的一枪打穿gonzales的脑袋;他在绑匪看管人质的据点绑住三个看管人,一枪打死一个,还活着的则有机会再多活一小会,'她死的时候你和她说再见了吗?',他举着pita的照片问看管人,'现在和她说再见',他打死看管人然后一把火烧光据点;为了带走fuente他杀掉了所有的警卫,然后把雷管放进fuente的直肠,给他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交代内幕,最后毫不留情的用C-4将他炸成碎片。
 
艺术家最后的作品一定是惊世骇俗的,creasy也不例外,他知道pita还活着的时候愿意付出一切作为交换,包括他自己的生命。他坐进 'the voice'的车时候回头看了一眼,他看到了pita,那个像天使一样把他从恶梦般的回忆中拯救出来的小女孩,她安全的回到妈妈的车里,而creasy也完成他最后的任务。
 
Tony Scott用他极具特色的运镜和快切,留给我一个超炫的动作大片,其实严格意义上说也不是那种很俗套的复仇题材大片,因为改编自很出名的小说,电影剧本也被精心雕琢过,电影还是相当有味道的,隐隐约约带点颓废的味道,开始的1个小时篇幅被用作描写creasy的心路历程,节奏掌握的很恰到好处,不会拖沓也不会肤浅,后边1个半小时的复仇戏更是有点回到Tony Scott巅峰的感觉,快速的剪切和晃动的镜头不仅仅是带来拉丁风情,还造成很紧张的气氛,枪战和爆炸都是导演的强项,自然也不会失手。
 
丹泽尔·华盛顿在获得奥斯卡影帝后有点漂,一直没有演出很好的电影,这部Man On Fire有点对他的路子,大量的心理戏都演绎得很见水准,经过一段时间的文艺片后,这种很重金属感觉的电影有助于肾上腺素的分泌,等了很久之后我决定把 2007年内的第一个8分电影给tony scott,令人尊敬的家伙。
 
 
Memorable Quotes:
 
Creasy: Forgiveness is between them and God. It's my job to arrange the meeting.
Rayburn: A man can be an artist... in anything, food, whatever. It depends on how good he is at it. Creasey's art is death. He's about to paint his masterpiece.

2007-01-16

GA获得金球奖的13个理由

1. GA在2006年2月5日创造了3800万观众的收视纪录,这个数字仅次于Friends最后一集。
2. GA讲述的是五个从医学院毕业的实习医生在Seattle Grace Hospital实习的故事,他们需要在这里度过7年的炼狱式实习,经历若干次残酷的末尾淘汰,击败从斯坦福、哈佛这样的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同事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住院医生。但是在这样的压力下(要知道他们的一个轮班是16个小时,甚至长达48小时),他们仍然享受生活,享受工作的乐趣,我很喜欢感受这样的轻松。
3. GA的实习医生们就和我们都经历过的校园到工作岗位的转变一样,曾经的理想在经历现实的考验的时候是否还能依旧?或许我们中的一些人,或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放弃了,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欣赏那些还在坚守的人们,他们是我的偶像。
4. 整套剧集就像一次美国流行乐的大展示,Hip-hop,Jazz,Trance,Rock还有R&B等等各种各样好听的音乐汇集其中,以致于GA的原声大碟受到几乎比剧集更大的追捧。
5. 编剧通过剧集帮助人们整理关于生活或关于工作的各种哲学,那种存在于普通人之间,口口相传的哲学,你也许不知道,从来没有听说过,但是等他们说出来的时候你可能发现你就是那么做的。
6. 美国人从来不缺乏的幽默感自然渗透到每个场景,外科医生们的搞笑从来都是一本正经的,可是看的人早就前仰后合了。
7. 网络上有人评选美剧中单个episode的经典时,会把超级碗决赛后的那两集排在前三名,我也很钟爱那两集,他们完全不输昆汀•塔兰迪诺拍摄的CSI第五季大结局。
8. GA在外科临床医学方面的专业性也不容置疑,剧集里所有的病例都是取材于真实病例,包括普通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和整形外科,所以这个剧集在真正的外科医生中也很有声望,特别是实习外科医生。
9. GA本来不是ABC的期望执着,原本就是一个小小的试验品,所以第一季只有区区的9集,可是一个Mid-Season的丑小鸭只用了1年就成长为ABC的第一剧集,将大名鼎鼎的LOST和DH挑落马下。
10. GA里边的女演员大部分都很hot,制片人说这要归功于按照每个人身材特点特别裁减的服装。
11. 根据GA里外科主任的说法,最顶尖的主治医生的一双手一年能为医院盈利200万美元,天晓得这些家伙能挣多少钱,难怪外科医生是女孩们最希望嫁的职业。
12. 导演把外科手术拍得很美,不像Nip/Tuck那么血腥,在好听的背景音乐下,看Burke的手在患者的伤口舞动的时候,感觉真的很有艺术感。
13. 艾美奖已经颁给了‘24小时’。

2007-01-10

爱在霍乱蔓延时


女朋友办公的大厦对面新开了一座影院,万达国际影城,早就想去试试水,一直没有好片子,于是等到今天这个周二去看《面纱》。事实上看电影前就知道IMDB给《面纱》的评分不高,所以让我提前有点泄气,可是考虑到norton和watts的演技我还是愿意去体验一把,重要的是为即将到来的《皇家赌场》选一处落脚点。

 

下班后出发坐地铁到大望路,然后我们先去SOHO现代城一层的韩国烤肉店吃晚饭,那里的烤肉相当地道,至少比服务员们嘴里乱七八糟的所谓韩语正点很多。等我们酒足饭饱走出烤肉店的时候已经20点40了,还有30分钟电影开演,我们马上开始向影院进发。这个万达国际影城就在新落成的写字楼群万达广场,正对长安街,交通很好,以后是我看电影的好去处。来到影城所在的三层,我们先去一个游戏厅转了一圈,里面的项目很热闹但是都不是我的type,只认识sega的牌子。然后我去考察了一下很有特点的开放式卫生间,完全没有门,我喜欢 :)

 

提前10分钟我们开始检票,由于《面纱》的目标观众群比较小,所以只有小厅播放,但是要感谢检票员,很通融的让我俩跑到最豪华的8号大厅去参观了一下,正在放黄金甲的结尾,感觉屏幕和音响效果都不错,至少比首都时代和新世纪要好很多,和华星的IMAX仍有差距。因此我决定月底来8号厅看《皇家赌场》。

 

可能由于万达院线是个年轻的小院线,所以放映前完全没有广告和预告片,直接进入正片,我几乎躺在舒服的大座椅里开始欣赏《面纱》。坦白的说这样100人规模的小厅更适合这样的文艺片,悠扬的钢琴配乐,端正的英式英语(其实watts的英国口音学得还不到家),安静的环境,舒舒服服差不多都要睡着了。我在120分钟的时间里先后五次检查身边女友的眼皮是否合上了,还好,我们都等到了尚雯捷可爱的法语童谣。整部电影还不算让我太失望,至少两位主演和几位配角的发挥是正常的,外景也好,只是剧本和导演稍显稚嫩,编剧对于人性的挖掘根本不够,导演则基本停留在讲好故事的水平上,流畅的把一个爱情故事说完,却不能感动我。没有韩国式的煽情,也没有法国式的浪漫,连美国人最擅长的床戏也拍的不够香艳。不过我替两位制片推荐一个适合拍摄此片的导演:Lasse Hallstrom,他能从干巴巴的剧情里挤出那种能滋润我们心灵的甘露,他知道怎么才能找到我们心底最脆弱的那一块。

 

很幸运的是有norton, watts, 黄秋生精彩的表演,可怜夏雨戏分太少了。

2007-01-05

不惑之惑


中年,对于男人来说是个很矛盾的阶段,因为那是一个人的巅峰,既接近最后的江郎才尽,又令最初的毛头小伙憧憬不已。这个中年对于那些成功人士来说,或是平民百姓来说都是一样的,你肯定或远或近的在你的中年找到最好的你,可是毫无疑问你达到巅峰的时候,也意味着你的下坡路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我更愿意看到其中更积极的部分,中年男人通常都是达到自己事业最好的时段,有经验也有精力在工作领域发挥出自己的能量,而因为已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生活洗礼,中年男人又是最会生活的一类人群,懂得也有经济基础去享受生活,但是他们冷静甚至有点不那么通人情,以致于他们的感情生活几乎是空白。CSI里我最喜欢的角色Gil Grissom曾经和一个嫌疑犯一起分享中年之惑,那段独白我一直都很钟爱:很多中年人当自己的工作就是自己的生活,我们和别人接触的唯一时间,是我们戴上胶皮手套的时候,有一天醒来我们会发现,五十年了,我们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的生活过,直到忽然我们得到一个机会,一个年轻而美丽的人出现了,一个我们在乎的人,她会给我们一个新的生活。但是我们要做出一个决定,对吗?因为我们要冒险失去我们一直所致力于的工作而去得到她,我做不到……

 

Grissom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因为他是全美国排名第二的犯罪实验室最资深的法证专家,全美国能利用昆虫进行法证鉴定的专家只有15个,他是其中之一,这不意味他能坐享其成,只能说明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工作。他的业余生活是听音乐,读书和坐过山车,有情调而不乏味,可是他可以用来维系感情生活的时间几乎没有,所以他说I couldn’t do it。尽管如此,却不能妨碍他成为我的偶像,我对于这样的角色一向很着迷,有涵养,有情调,不乏幽默感,专业领域颇有建树,这真的是人生享受。

 

马丁·斯科西斯曾经导演过一部《纯真年代》,改编自曾经获得普利策奖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了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丹尼尔·戴·刘易斯是那个站在两个女人之间痛苦抉择的男人,他娶了那个他应该娶的女人,然后心底默默念着那个他真正爱的女人。有的人说这样的男人太冷静,太分得清楚自己的感情,其实他已经不懂得什么是真爱了,可是我记得最后一个镜头,已经老去的纽兰痴痴的望着爱伦的窗口,那眼神已经说明白了一切,这不是年轻人‘You jump, I jump’式的冲动,也没有任何肉体之欢,两个人的爱默默的在心底藏了几十年,当他们有一天偷偷将其翻开的时候,那感动一如几十年前一样,我相信这就是刻骨铭心,这是成年男人的一种选择,他照顾到自己家族的名声,他照顾到那个渴望嫁给自己的女人,他能留给自己支配的也只有自己的一颗心,他偷偷的把爱伦藏在那里,一藏就是一生,他对爱伦说:你让我第一次历练了真实的人生,同时又要我继续过着虚伪的生活。

 

《纯真年代》不是那种能把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的爱情片,电影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心底的暖意,一种我们曾经想像过的纯真,而这样的纯真来自一个生活在19世纪60年代的纽约男人。纽兰似乎代表了很多中年男人,或者说是成年男人对于感情生活的选择。我今天看到了法国导演Claude Sautet在1992年的一部作品:A Heart in Winter《冬之心》,他也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男主角:斯蒂芬,一个和朋友马克希姆合伙开小提琴店的中年男人,他沉默寡言,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在工作室,他在小提琴制作工艺方面很有造诣,很多演奏家都找他来保养和维修乐器。他有自己的一个很小的生活圈,独自居住,有空了就和朋友一起看电影,喝酒聊天,平静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被打破。就像Grissom说的一样,一个年轻而美丽的女人出现了,那是他合伙人马克希姆的未婚妻卡米拉,一个小提琴演奏家。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和她开始慢慢熟悉,接着斯蒂芬和卡米拉几乎同时发现了两个人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不好说那是不是爱,但是斯蒂芬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一样马上站住,冷静的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他知道那是自己朋友的未婚妻,他也知道卡米拉和马克希姆在一起能有更好的生活,于是他及时的抽身出来。这是一个在我现在的年龄没法理解的举动,他甚至有点冷血了。

 

在被斯蒂芬拒绝后,卡米拉喝光了一整瓶酒,然后跑到餐厅大声的斥责了斯蒂芬,那个怯懦到不敢承认自己感情的男人,在餐厅里每个朋友都看到了斯蒂芬无助的样子,他不是没有感情,他也不是怯懦,他只是帮卡米拉选择了在他看来更好的生活。电影的结尾很平淡,所有的人又都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上,卡米拉依旧和马克希姆在一起,偶尔一天他们在咖啡馆相遇,简单的寒暄之后卡米拉和马克希姆向斯蒂芬告别离开,坐进汽车里的卡米拉回眸看了斯蒂芬一眼,真的要说艾玛妞·贝阿给卡米拉这个角色注入了灵魂,卡米拉最后看的那一眼里,有太多的感情,我马上就明白了这不过是另一个爱伦而已,她放弃了他却没有停止爱他。这个时候的斯蒂芬就呆呆的坐在咖啡馆里目送那个在自己心里轻轻划过的女人。导演适时的在这个时候结束了电影,这样我也避免看到雷同的结果,同时给我一点点希望,也许斯蒂芬能稍稍的放松自己,或者冒险去得到新的生活,可是他会吗?有多少中年男人会这样?我不相信很多。

2007-01-04

死囚漫步



有的美女适合二维平面,她们在杂志封面上,网页上会更容易受到追捧。还有一些美女在纸面上的表现永远不如她们在三维画面里,李娜英就是其中之一,我在网页和杂志上都看过她的报道,但是在电影里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可爱的相貌和酷酷的表情很舒服的在她的身上搭配着。她和姜东元的若干场对手戏都很有看头,两个人都尽力的拒他人于千里之外,冷冷的面对生活,而且都一心求死,用姜东元扮演的允秀的话来说就是”我讨厌生活中的每一分钟“,故事在这样的两个人之间开始了。

按说这个故事源自韩国的一本小说,可是从情节上讲我感觉和Tim Robbins的Dead Man Walking很相似,那部电影里苏珊·萨兰登和肖恩·潘奉献了很出彩的对手戏,也帮忙萨兰登拿到奥斯卡影后的荣誉,我也很喜欢电影的中文名字:死囚漫步,感觉很绝望很无奈。宋海成导演的这部《我们的幸福时光》也是类似的情节,讲了一个修女的侄女和一个即将行刑的死刑犯在行刑前一段时间里的交往,她们只有每周四的一次‘约会’,在不知多少次的会面中两颗孤寂的心开始慢慢靠近,当允秀不得不走上绞刑架的时候他发现他在即将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刚刚开始学会了爱,他说‘莫尼卡修女给我带来了一个天使’,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是‘友静,我爱你’。大玻璃窗的背后是已经泣不成声的友静,这个镜头是整部电影最让我难忘的,除此以外我也只记得李娜英可爱的样子了。

看宋海成的电影需要耐心,很大的耐心,他对于娓娓道来式的电影节奏相当痴迷,也令观众的耐心得以最大的考验。如果不是喜欢李娜英或是喜欢姜东元,我才不相信会有人喜欢他的电影,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还是相当养眼的一部电影,:)

2007-01-01

2007的期待

 

2006年的1月我记下了自己对2006的一些期待,我刚刚翻回去看了一下,那个时候我期待了德国世界杯,期待了新房子,期待了三部电影,结果在2007年的1月1号回头去看的时候发现生活真的是喜忧参半,有些期待实现那么美好,甚至有点喜出望外,而有一些则完全令我失望了。

 

令我欣喜的是德国世界杯,呵呵,四星意大利,我居然幻想了12年后又得到了一次点球决定世界冠军的命运,而这也就是历史上的第二次,天晓得巴乔那个时候在不在电视机旁,反正主裁判吹响120分钟比赛结束的哨音的时候我把电视关掉了,坚决不看点球,我从120分钟前就这样告诉自己,于是我傻呆呆的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机黑黑的屏幕,手里握着遥控器等待着最后的结果,邻居家的大呼小叫让我紧张到家了,鬼才知道是皮耶罗踢飞了还是维尔托德踢飞了,反正那惊叫代表着某人的不幸。很快短信不停得发过来,我在明确我们已经拿到第四颗星之后才重新打开电视,马上看到了皮尔洛的飞奔。天啊,我都不知道当时该怎么高兴才好了,似乎我的2006年就是因为哪一刻才存在的,我的2006年注定是四颗星的。

 

这一年的另一个欣喜来自我整个造价80万的房子终于投入使用了,这80万包括了贷款、利息、首付、装修、电器和家具,我赔上了我未来20年来得到自己的一套房子,准确的说是apartment,not house。自己坐在2米5长的沙发上看40寸的宽屏液晶的时候,我忽然感觉到无比的压力,眼前的一切其实都是我抵押了自己才换来的,我一下子成了银行的佃户,这样说来这个期待也算不上美好了。

 

最让我失望的其实是电影,我期待的《达芬奇密码》虽不算完全失败,但是没有达到Ron Howard的最好水平也是不争的事实;至于那么期待了六年之久的《碟中谍3》就更不靠谱了,先是上映被改期,接着就是那个伟大的电视剧导演搞砸了他自己的大银幕处女作,坚决反对此片进入MI的系列,希望派拉蒙下一次重新制作MI3;当然我期待的第三部电影Zodiac并没能如期在2006年上映,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在2007年继续期待它。

 

2007年我还有好多期待:马特·达蒙的‘波恩’系列最后一集《波恩的最后通牒》,还有所有70年代末出生的人们的童年回忆:《变形金刚》电影版,这两部电影已经等待了很久,2007我还要期待24小时的第六季,我还要期待我女朋友给我安排的转正(具体转正日期还不确定,呵呵,不过快签合同了,可惜工资没变:still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