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0

迟一步, 迟一生





我必须承认在观影前没有做好功课,没有对电影的大概情节和导演演员阵容做摸底,仅仅知道Knightly在片中有角色。结果,上帝显然眷顾了我,可能是我在圣彼得大教堂的祈祷有了效果,在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最好的一部电影姗姗来迟,Atonement,《赎罪》。倒也不是说它的出现,会让我觉得一年的电影
百看了,但至少它应该毫无争议的进入我2007年的十佳名单,难道最好的真的只会在最后出现?

因为有一个长长的悠闲的假期,我猜想轻松的心态会让我对这两天看到的电影有偏高的评价,的确是这样的,一个疲于奔命的日子结束后,是很难平心静气的看一部电影,特别是一部像《赎罪》这样的文艺味道浓重的电影。Joe Wright改编自畅销小说的电影,保留了英伦风格的对白和味道,技巧上也颇具匠心,几个段落都有非常巧妙的处理。

电影开始于1935年夏天最热的那一天,地点是一个典型的英式庄园,导演用几个漂亮的镜头就全景式的再现了贵族们闲逸的生活,众多的人物也纷纷出场,几分钟之后他把镜头转向主角,妹妹Briony,姐姐Cecilia和女管家的儿子Robbie。作为非常重要的两个段落,Cecilia和Robbie吵架与约会的部分,导演都用了时间蒙太奇,从Briony和观众两个角度把故事讲两遍,为后来发展的剧情做足铺垫,这两段处理的非常巧妙,配以老式打印机为主的音乐,使影片在前半部分呈现出悬疑的色彩,一度令我以为故事会朝着《高斯福德庄园》的方向发展。

影片到了1/3篇幅处时结束了悬疑,一个巨大的冤情已经铸成,除了动机不明以外,Briony成功的指证了Robbie,可怜的Robbie以莫须有的强奸罪名被投入了监狱。四年后二战爆发,Robbie在继续服刑和参军之间选择了后者,于是镜头一晃来到了四年后的法国小镇。节节败退的英法联军已经完全被打散,Robbie在对Cecilia的回忆中痛苦的生活着,他和两个战友相互搀扶着寻找大部队,这个环节确实有点《漫长的婚约》的感觉。接下来则是那个要命的长镜头了,我后来又单独看了几次这个长镜头,4分54秒,长度上当然不算什么,但是如此庞大的场面居然一个镜头搞定,有点太张狂了,不过我喜欢。这应该是我在电影上看到的场面最大最完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几十万人挤在一个海滩等着救援,Joe Wright用一个惊世骇俗的长镜头再现这一历史时刻,那种绝望和迷茫随着镜头在海滩上的游走变得越来越巨大,直到几乎吞噬掉你自己,我猜在电影院的巨大银幕下观看这个镜头肯定会是无比震撼。(据说《集结号》里吕乐也拍了几个行军的长镜头,后来冯导怕观众不买账就全给剪碎了,真是糟蹋。)

我看《赎罪》的时候有种奇怪的感觉,总是觉得导演在铺垫,看了半小时觉得他在铺垫,看了一个小时还是觉得在铺垫,可是仔细想没什么可铺垫的了,该讲的都讲了,Robbie蒙冤入狱,被迫参军,大撤退,回到后方,我总是感到导演的感情在堆积,一直在堆积,似乎没有释放的意思。即便是Robbie回到了英国,回到了Cecilia的身边,Briony经历无数日夜的拷问终于鼓起勇气向姐姐和Robbie道歉,那种压抑的感情都一直存在,没有缓解之意。Briony看着Cecilia和Robbie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表情木讷的坐上回家的列车。一阵急促的打字机配乐之后,镜头切到1999年,半个世纪过去了,老得不成样子的Briony由老戏骨Vanessa Redgrave扮演,最后的镜头就是已经是知名作家的Briony花了半生时间终于把半个世纪前发生的冤案按照本来的面目写了出来,她的第21本小说,也是最后一本,讲的就是Robbie和Cecilia的故事,结尾就像电影演得一样美好,可是她话锋一转,才告诉我们一个真相,这个结尾是虚构的,真实的生活不是这样的,Robbie死于敦刻尔克,几个月后Cecilia死于伦敦的空袭,Briony错过了亲自向姐姐道歉的机会,迟了一步,结果迟了一生,垂垂老矣的Briony似乎从来没有从那巨大的自责中走出来过,她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结尾,让Cecilia和Robbie生活在一起,自己也向他们道歉请求原谅,其实她从来没有过机会能得到原谅。

Redgrave最后一个镜头的表演给了电影点睛之笔,导演费尽心思讲述的故事在最后一刻真相大白,以为美好的东西都是虚构的,真正存在的是悲惨结局,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再美丽的海滩也没法令人愉快,沉重的赎罪心理不仅压抑在Briony半个世纪的生活里,也令观众不得不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