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4

登顶,时隔十五年


自从2016年欧洲杯的四分之一决赛,和德国的那场惊心动魄的九轮点球大战,我就再也没机会看到意大利在世界大赛的出场。期间意大利在世界杯预选赛的附加赛输给了瑞典,无缘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按历史规律那一年我们应该进世界杯决赛的。2020年的欧洲杯又因为疫情,被推迟到2021年的夏天,没想到这样一晃就是五年,才再次在世界大赛的赛场看到蓝衣军团。

如果让我回看2016年的欧洲杯,恍如隔世,当时队中还有德罗西,布冯,巴尔扎利,沙拉维,佩莱,今天这些人要么退役要么远离国家队。才五年时间,中间经历了世界杯出局的悲惨经历,主教练从孔蒂换成文图拉,再换成曼奇尼,蓝衣军团带着连续27场不败战绩来到欧洲杯赛场。

普拉蒂尼一手策划的泛欧洲举办的欧洲杯,选择了罗马作为揭幕战地点,伦敦作为决赛地点,今天看起来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决赛的对手。意大利在罗马奥林匹克球场为大赛揭幕,上半场和土耳其打成零比零,土耳其这样的球队无论成绩如何,从未让人觉得好对付过,顽强而有技巧,对内也不乏明星级人物,当家10号也是我米兰的10号恰神。但就是这样的一支球队,意大利拿到了64%的控球和14次射门,土耳其0射门。我的下巴快掉下来了,这哪里是以前那支意大利,就算2006年拿世界杯的那支队伍,也顶多算攻守平衡,从未如此的有统治力。

完全不适应的我开始担心这么明显的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进球,结局会不可想象。显然我过于焦虑了,重压之下土耳其后卫在下半场先打进乌龙球,然后二十五分钟里意大利连入两球,以干净利索的3:0拿下首场比赛。

四天之后,相同场地,面对后来打进八强的瑞士,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后,意大利再次3:0完胜。两场比赛后,意大利已经小组出线,一球未丢,甚至连一张黄牌都没有。全世界的足球评论都开始称赞曼奇尼的意大利队。

和2006年世界杯相比,这一次的意大利显然是高开的,和近几届大赛的冠军相比,这个开局都属于相对比较早的露出冠军相,所以我并未指望曼奇尼能比孔蒂走的更远。里皮的球队在小组赛经历了美国和捷克制造的惊险后晋级,1/8决赛对阵澳大利亚也相当艰苦,靠伤停补时的点球晋级,还葬送了黄健翔的央视生涯。但后边便渐入佳境,斩落乌克兰和德国,决赛点胜法国。除了齐达内的点球,那支意大利队在淘汰赛是零失球的。

但曼奇尼的意大利队反了过来,小组赛打得风生水起,三战全胜一球未失,甚至第三轮派上了几乎全替补的阵容。进入淘汰赛后,比赛变得艰难起来,首轮对阵奥地利被拖入加时赛,替补发威打入两球,看到基耶萨的发挥,似乎我们找到了意大利传统的大赛神奇射手。罗西,斯基拉奇,巴乔......

八分之一决赛对FIFA排名第一的比利时,可以说是这支意大利真正露出冠军相的比赛,曼尼奇的球队开场就进行了高位逼抢,比利时的技术天才们无法在中前场舒服的创造机会,反而高龄后卫线被打爆,意大利顺利进入四强,面对老对手西班牙。自从2008年西班牙王朝开始,意大利每次欧洲杯都要打西班牙,2012年甚至打了两场,包括那次惨痛的0:4决赛。

平心而论,除去那次0:4的比赛,意大利对西班牙的战绩并不差,2008年四分之一决赛点球输给西班牙,2012年小组赛打平,2016年八分之一决赛2:0获胜。所以这一次,面对锋无力的西班牙,我反而很有信心,比打比利时前还有信心。结果恰恰相反,这是整个赛事里意大利第一次被对手彻底压制,控球大师西班牙把意大利变成了过去三十年里传统的意大利队,全线退防,等待反击机会。

点球大战最终不可避免的到来,首轮双方均射失,之后意大利将点球全部踢进,莫拉塔射失一粒,意大利艰难进入决赛。

决赛是面对从未输过大赛决赛的英格兰队,当然,他们一共也只打过一次决赛。在六万英格兰球迷的呐喊声中,索思盖特的英格兰在温布利取得梦幻开局,不到两分钟,伟大的英格兰左后卫打进一球。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里,英格兰占尽优势。我一度以为要重演早早崩盘的2012年决赛。

上半场比赛进入中段,若日尼奥和维拉蒂联手控制了比赛,耐心的传球将意大利稳定下来。下半场开始后意大利完全掌控了比赛,一度拿到71%的控球,完全压制了主队英格兰。派上七名防守的球员的索思盖特似乎意图要守住这一分的优势。

意大利队内最大牌的一对球星:基耶利尼和博努奇关键时刻站了出来。


人仰马翻的小禁区里,34岁的博努奇轻盈的补射入网,英格兰人目瞪口呆。拥有萨卡,桑乔,拉什福德这些攻击手的英格兰,远不如1998年那支对攻阿根廷的英格兰更有血性,比分被扳平后,索思盖特才换下一名防守中场,派上了萨卡。

比赛毫无悬念的进入了加时赛,进而划向点球大战,从未有球队在欧洲杯里连续赢下两场点球大战,这个规律令我一直很恐惧即将到来的点球大战。索思盖特犯下菜鸟级错误,最后一分钟换上两个连球都没碰到的球员去罚点球。

令人窒息的点球大战,索思盖特安排罚球的球员年龄按顺序是28,28,23,21,19,这个诡异的安排最终让英格兰射失了最后三个点球。意大利的点球踢的并不好,稳定的点球手贝洛蒂和若日尼奥点球都被扑出,但碰上了更不擅长罚点球的英格兰,竟然3:2拿下点球大战,时隔十五年拿下大赛冠军。


逆境崛起的意大利拿到了第二个欧洲杯冠军,也意味着未来的对手会更重视他们,明年的卡塔尔之旅依旧充满凶险,2006年拿到冠军后,意大利先后两次世界杯小组出局,一次未能从预选赛冲出,2022年会是意大利真的重回世界级行列的一年吗。

很多年过去了,阅读或电影带来的乐趣,已经和以前截然不同,随着阅历的增加,品味和偏好都在变化。但足球带来的快乐和痛苦,一如十五年前,我依旧不敢直视意大利队的点球,当对手全线压上门前风声鹤唳的时候,我依旧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一位英格兰球迷在卫报评论区说到:这一切结束后,我还能再次享受生活吗?

感谢曼奇尼,感谢意大利队,带给我一个美妙的夏天。

2020-07-10

帝国暮色



这是一本美国历史学家的非虚构作品,和那些传统的历史作品不同,他用比较现代的写法,把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写出了小说的感觉。

整部作品里有很多历史人物出场,包括那些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和贪婪的「殖民统治者」。但我觉得这里边的主线其实是小斯当东。从故事的开头,1792年马葛尔尼使团访华,小斯当东跟随作为副使的父亲一起来到中国,他甚至在船上就开始学习中文。从这一刻起,到书的结尾,中英终于走到战争的边缘,在下议院的辩论中,小斯当东发表自己的看法,到这一刻再回头思考整部书的脉络,好似都是小斯当东个人的心路历程。

他代表了英国下议院里对中国有相对深入了解的外事专家,其实他从未许可进入中国内地去真正的了解这个庞大的帝国(也许道光皇帝自己也没有机会去了解过)。他也许不是真心的热爱中国文化,他有他的好奇心,他对中国带有尊敬,他对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与贸易往来有客观的标准。很多次,他都反对了用强硬的方式回应清政府。包括1834年,那是1840年以前中英最接近战争的一次,他反对了出兵。

小斯当东在1840年4月的那次投票中,原来应该是站在中国这一边的,但他不止没有,还义正言辞的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通」的观点,作者普拉特觉得是小斯当东左右那一次的投票。主战方只多出来九张票,如果其中有五个人反对,战争就不会发生。很有可能这五个人都是听了小斯当东的发言才作出决定的。

一个拥有三亿五千万人口的庞大帝国的命运,也许就被这个小小的下议院的议员改变。

接下来是两年多的战争,和一份南京条约,再过去不到二十年,因为这份条约的延续引发了更血腥的第二次战争,第二次战争彻底的拆掉了大清帝国的基础,从那开始不可避免的滑向谷底。

一百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场大英帝国发起的侵略战争,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直高高在上的大清帝国的咎由自取,也许这是林则徐强硬外交手段带来的恶果,也许这是义律个人怨气被转嫁到国家层面。无论如何,这些都是看起来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也许已经存在了百年,甚至两百年,是大清帝国错过地理大发现,无视科学发展,必然的恶果。

可笑的是,一百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还在为那份「南京条约」而赌上国家的命运。

2020-04-23

地球的反击


在全球有四十多亿人都处于各种级别的封锁、禁闭或隔离的时候,我们在家看了这部BBC的自然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

以每集介绍一个大洲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方式,为观众展现每个大洲壮丽的自然风光和那些挣扎中的野生动物。无论在哪里,都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我们的族群遍布世界,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却也在透支这个星球的资源。连七岁的儿子,在观看的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自然环境的恶化。

回想起最近看的一本书「血疫」,书中在描写埃博拉病毒的时候,说到也许埃博拉就是地球的免疫系统对人类作出的反应,现在看来,肆虐全球的冠状病毒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砍伐森林,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制造温室效应,导致更多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异常的天气遍布全球。现在蝙蝠身上的又一病毒经过某个未知宿主传播到人类的身上,如果这个宿主真的是穿山甲,那也是对人类再好不过的惩罚。就是有那么一小撮人,相信类似于穿山甲可以作为药材,导致对穿山甲的捕杀。

在这个时候,全球250万人已经确定感染冠状病毒,也许潜在的宿主已经有千万,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不止十万计的死亡,还有难以估量的经济。在人们还在恐惧中等待疫情好转的时候,经济话题变得越来越热,没有人反思病毒肆虐的源头,只是一味的期待它可以消失。

人类也许不会从中得到教训,继续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地球一定会再次反击的,就像人类的免疫系统一样,下一次,也许地球会彻底将人类从这个星球抹去。

2019-03-11

Top 5(2018)

每年的电影越看越少,选出最好的十部,都是很困难的,索性少来几个,Top5吧。

小偷家族 by是枝裕和
First Man by Damien Chazelle
The Shape of Water by Guillermo del Toro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of Ebbing, Missouri by Martin McDonagh
日本的天空下 by 荒井晴彦

2019-01-02

再見2018


二零一八年就這樣過去了,好像幾年來到跨年的時候,都會覺得前一年會很Fucked,沮喪和失望永遠相伴而行。一年又一年,想尋找心理的安慰,都從電影和閱讀中尋找,因為現實總是和理想相差甚遠。

我選了上邊這張照片作為這一年的紀念,我希望很多很多年之後,如果還有機會回看這個博客,我希望那時的我自己能用這個科技事件來標示二零一八年。這是Falcon Heavy首次測試的過程中,兩個助推器幾乎同時返回並即將降落的那一刻。之所以選這張照片,是因為這是人類科技的壯舉,超越國家和種族,那畫面就好像科幻電影一般夢幻。

Elon Musk有一些簡單的理論,比如在做Tesla的時候,他說這個國家最大三家汽車製造商最年輕的一個也有90年了,這說明這個行業有問題,缺少新鮮血液,缺少創新。所以,他覺得就算自己的Tesla不能成功替代燃油汽車,自己能引領一個新浪潮而讓一家新公司最終改寫汽車製造史也是成功的。

同樣的,他覺得1969年就完成登月,甚至龐大的土星五號本來就是考慮到火星才設計出來的,居然五十年後的人類航空業,進入越來越低的軌道,而不是去更遠的地方。這就是技術倒退,他就是要在這個行業裡帶來革命性的進步。

Elon Musk的電動車和可回收火箭業務,也許若干年後會失敗,或者趨於平庸。但在二零一八年的這個時間節點,他的願景和成果,都是令人敬佩的。他今天的言行,也許會激發下一代企業家,最終完成這兩個行業的變革,進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2018-11-16

重读挪威的森林

「刺杀骑士团长」出来的时候,就像每一次村上的书发行一样,网上的人为了翻译而争论不休,有支持林少华的,有支持施小炜的,其实没有必要,翻译本来就是二次创作,就像小说被翻拍成电影一样,有人喜欢原汁原味,有人喜欢本地化处理。当然,如果你不懂日文,那么也就谈不上原汁原味。在每次的争论中,都会有台湾的村上作品译者赖明珠被拉出来当陪衬,却很少被骂,往往被表扬,于是让我产生很大的兴趣,决定一定要读一次赖明珠版本的村上。这一次的「刺杀骑士团长」就是不错的机会,从淘宝上下单,很快就拿到了厚厚的两本书。

竖版的繁体字,看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而且会不由得读的很慢,很符合村上的故事的调子。主人公总是不急不慢,喝着威士忌,听着歌剧,读着文库本,上午画画,下午和有夫之妇幽会,和富有的神秘邻居聊天吃饭,情节推进不紧不慢,偶尔加速一下,也会很快回到原有的节奏。但村上的字里行间有太多细节等待琢磨,虽然很有耐心的读完两大本书,觉得还是没有读透,希望不久就可以再看一遍,再来写读后感。

看完「刺杀骑士团长」后马上做的,便是得买来赖明珠版的「挪威的森林」读一下,不知道是因为繁体字还是竖版的缘故,只是觉得读起来很合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所以必须再去读一次「挪威的森林」。感谢淘宝,很快就拿到了。和「刺杀骑士团长」相比,「挪威的森林」真的是短小了很多。

回想第一次读村上,恰恰就是这本「挪威的森林」,大概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经历吧,大学的时候似乎所有人都会读村上,距离今天已经超过二十年。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和书中主角渡边的年龄是一样的,如今我已经比开篇时三十七岁的渡边还要老。

大学的我难以理解为什么书里有那么多人早逝,明明有大好人生在眼前,那么多未知去探索,为什么会选择走上绝路。在东京的火车里邂逅的直子和渡边,如此美好的相遇,为什么不可以选择共同走下去。

今天会觉得村上那句「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是如此精彩,写此书时不到40岁的村上是怎么达到这种境界的。书中的人都有各自的羁绊,也试图寻找自己的出口,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渡边和绿也许得到了,我们其实也并不知道。

很多情节符合爱情故事中的小清新标准,但也仅仅是插曲,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且书的一开始,渡边就在汉堡机场的飞机上就想明白了,直子从未爱过他。

对于书的结尾,我保持了二十年的一贯观点,这是个绝对适合改编成电影的结尾。在我的想象中,镜头对着仰望的渡边的脸,慢慢摇起,看到渡边在公共电话旁,周围全是匆忙行走的路人,继续摇起,新宿站的全景,字幕出来。哎,谁来拍出来吧。







2018-09-30

一点小感想

最近看到两个故事。

一个是参加WWDC的年龄最大的开发者若宫正子,1935年生人,60岁就从银行退休,那一年是1995年,2016年秋天,也就是她退休21年后,81岁的时候,她开始学习iOS开发,并开发一个很简单的小游戏。虽然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小app,她仍然成为apple生态系统里最佳的代言人之一,得以参加2017的WWDC大会。这件事本身一定有apple的宣传考量在里边,但若宫老太太依旧令人敬佩,毕竟已经81岁,还有勇气去学习iOS编程。我身边多少不到70的人,连一些简单的系统提醒都看不明白,也没有耐心去学习。

另一个是从豆瓣上看的故事,作者在横滨玩的时候,在一间博物馆碰到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当志愿讲解员,也是退休后才学习的英语,而不仅如此,老人还承诺自己已经开始学习中文,两年后希望可以用两种外语来为游客做讲解。

碰巧全是来自日本老人的故事,也许是因为这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倒也不算励志故事,可给我的启示是非凡的。初代独生子女的这一群人,很可能是要持续工作下去的,60退休也好,65退休也好,也许都只是个时间点,个人的生活还会继续,如果能幸运的活到80岁,有两件事是必须的:保持健康的身体,保持活跃的头脑。

恰恰两件事都要坚持,每天锻炼一点点,每天学习一点点,看起来不起眼,真的坚持到80岁,我相信效果会是惊人的。

2018-08-03

山茶文具店


自從我買下Kindle後,這大概是第一本我更希望在紙質書上完成閱讀的書。

第一次讀小川糸的書,不知道是不是拜翻譯所賜,是一部讀起來很舒服的書,無須曲折燒腦的情節,也無須個性鮮明的人物,都是一些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們,住在海邊的鎌倉,過著說起來有點循規蹈矩的無聊生活,這裡的「無聊」並非貶義,恰恰是我最喜歡的生活狀態。

年輕的女主從外婆那裡繼承了一家文具店,除了傳統的文具買賣,這裡還有一道「菜單」上沒有的服務:代筆。這本書就是不厭其煩的講這份代筆的工作如何經歷一年的春夏秋冬,事無巨細的描述其工作的細節:挑選信紙,信封,挑選寫信的筆和墨,如果是軟筆信,還需要磨墨,甚至挑選郵票都不能馬虎。其中一封代筆的信是離異的夫妻,要寫給當年參加婚禮的賓客的,他們要感謝婚後十五年來得到的支持,希望結束這段生活,各自邁向新的人生,最後女主選擇了十五年前客戶結婚時發行的郵票,她覺得這些郵票和這段婚姻一樣共同經歷了十五年。

這不是一本給讀者講故事的書,這是一本講生活的書。讀著這本書,好像和作者一樣在鎌倉的小道走來走去,流連於精緻的咖啡店、甜品店,品嚐美味的鰻魚飯。在一個慵懶的下午或愜意的晚上,吹著海風,在案頭鋪開一張紙,假裝是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以他/她的筆觸,書寫一段和自己無關的生活。

看完書,我有點想去鎌倉住幾天了。


2018-07-31

在名古屋排队


五月的中旬,我和老婆带着快六岁的儿子去日本玩,主要是两个主题乐园:东京的迪斯尼和名古屋的乐高。因为秋天就要入学,儿子恐怕未来十几年里都没有机会在非假期出游了,而且六月就要满六岁,在日本坐火车和地铁都要买票了,还能再占一次便宜。

每次去日本玩,其实都会慨叹其整洁度和秩序性,但每一回又都有新领悟。在名古屋的时候有三天住在了JR东海名下的酒店,就坐落在JR的大厦里,酒店大堂和办公区入口处在同一层,我第一次见识日本白领如何排队乘电梯。大厦专门有六部电梯从这一层到一层,所有人到达这里都会停步在电梯间的区域外,而不是随意的去等某一部电梯,哪怕有些不知所措的游客已经在区域内等待,他们也规规矩矩的站在电梯间外,虽然没有严格的排成队,但基本上都等在那里。当某一部电梯到达时,排在前边的人会直接去那部电梯,通常排在后边的人很自觉的会停步,几乎没有见到超载的发生,也不会快关门的时候会有人再次按开电梯。也许如果你去赌某一部电梯先到会让你更快的进入电梯,但做为一个整体,我相信这样的方式是最高效的。

电梯里的安静不必多说,乘坐的礼仪也很细致,几乎所有人都面向电梯门方向,站在电梯控制面板前的人负责操作开关门,下电梯的人差不多都会向他/她执意表示感谢,如果他/她也下电梯,那么一定会等到最后。

这样的群体的默契度,我在美国见过一次,就是在多向非灯控路口,每个司机都按规则停车,按到达路口的先后次序先后通过,令我侧目。不知道这些国家的国民经过多少教育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准,但这两个国家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已经通过若干事情证明过,全民齐心协力的去做一件事,其效率和成果是多么的惊人。

电梯排队,只是日本社会微不足道的一个小事,但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琐事都能让你可以机械式的处理,你能节省多少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工作。就比如开车,在北京的路上当你经过一个路口,哪怕是绿灯,你也不能踩着油门直接杀过去,要提防横穿马路的行人、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滑板车等各种交通工具,还可能有逆行的,转弯不让直行的汽车,在这样的路上开十公里和在美国的路上开十公里消耗的精力怎可同日而语,在美国的马路上你只需踩着油门通过即可,除非有警车拉着警笛。

2018-07-26

无聊的生活


生活在大部分时候是很无聊的,偶尔也许有些波折,但很有可能也是和别人的剧本差不多。无非多年婚姻生活令夫妇两人失去新鲜感,在度假的小镇丈夫偶遇丧子的悲伤少妇,偷情的刺激让两个人都多了一个借口离开循规蹈矩的生活,但之后也不过是另一个无聊的循环的开始。

The Affair的第一季差不多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总结起来就很没新意的故事。可观感却不是如此,这是近十年美剧里最不肥皂的肥皂剧,每一集都是讲两个主人公自己角度的故事,POV模式,大体上故事都是一样的,但在两位参与者的眼中的细节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主创人员也没有最后做剧情大揭晓,观众就这么在自圆其说当中看完了整季。等你看完的时候,回想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却依旧引人入胜。大概就是因为剧中那些精彩的人物,每个角色都很真实,好像生活中的普通人,选角导演应该是特意选了外形并不突出的演员,男人不帅女人不性感,恰恰这才是我们的生活。

第二季开始故事慢慢偏离婚外情的既定故事线,几个主角开始各自的新生活,有的人再婚,有的人再次离婚,有的人入狱。但无论如何,故事不出俗套,无非是女儿找了老头恋爱,儿子可能要出柜,前夫找回来旧情重燃,新结识的好男人居然是有妇之夫,blablabla,一直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段落,但偏偏被编剧写的含蓄,细致,没有无病呻吟。

唯一和我们的现实不同的是,这些人都是美国的中产阶级,甚至是上层中产阶级,但生活中的痛苦和无助感其实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