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7

朝韩特工的bromance




指望韩国人年年拍出‘杀人回忆’或‘蝙蝠’这样的电影,并不现实。更合理的现状是,每年有三五部‘义兄弟’这样的商业片,有政治噱头,有动作戏分,稍微再煽情一点,就比内地商业片强百倍了。

韩国人也爱模仿,而且总体来说还是有技术含量的,比如开场围捕北韩杀手的段落,虽然情节设计上较差,但镜头和剪辑绝对是国际潮流,那几分样子还是做到了的,很有现场感和紧迫感,节奏弄出来了。后半段不可避免的落入煽情的俗套,可是居然融入了近两年很热的元素:bromance,一对南北特工玩起这个来,说明韩国影人在土洋结合方面做得相当到位。

当然,最后影片的质量还得靠大饼脸来保证,这是近十年韩片不变的规律了,这哥们不仅高产还真能保证质量。

2010-09-23

9 Management Lessons I Learned Working At TOM

1, A SP company should be run by Hong Kongers, not Mainlanders

2, Build a culture of respect between SPs and Carriers

3, Give employees the freedom to own and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ceptionist

4, Challenge your employees to suck

5, Deadlines are jokes

6, Don't play the "quit game" with your boss (because you're not irreplaceable)

7, Hire people who are insanely passionate about dating the receptionist

8, It's important to emphasize work/sex life balance

9, You should maintain the first version of MySQL, even when you're a big company

2010-09-22

别人的生活




我一直觉得The Lives of Others的成功和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有些相似,当然在电影层面他们都是很出色的,但能有如此多影迷喜爱更多的是因为电影传达出了一种精神,是我们在现实中难以奢望的。那是一种在黑暗中带给人希望的光芒,很微弱,很不起眼,也许你不故意去寻找就会忽视,但你一旦发现它,就感觉被照耀着,觉得那是一线生机。我想这就是所谓人性的光辉。

The Lives of Others大部分时间都笼罩在阴森和压抑之中,就算Wiesler出场的时候也一脸严肃,不苟言笑。他制服整齐的坐在审讯室,不紧不慢的盘问,从不生气从不松懈,这真的是只有德国人才有的严谨。这样的主角从一开始就不会让人喜欢,更何况他跑去严密监视一对令人羡慕的艺术家情侣,这会令人更不舒服。

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露出了一点点浪漫的迹象,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别人的生活,作为秘密警察的Wiesler从未有过自己的生活,他机械的工作,毫无表情的生活,在他的字典里,生活是严谨的,不是被热爱的,可是那份激情他在艺术家Dreyman那里找到了。当然Dreyman从未见过Wiesler,他安心过自己的生活,不做过分的事情,也不安于平淡,也许Wiesler比Dreyman自己更熟悉他每一分钟的生活,可奇妙的是他被这对情侣感染,他开始喜欢上他们听的音乐,读的诗,他们之间的爱恋,他们的每一分钟生活都是他所无法企及的,他开始同情这些本就清白的人们。

一切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变化的,Wiesler不再试图寻找任何Dreyman所谓‘犯罪’的证据,他开始保护他,改写监听记录,隐藏重要证据,到案子结束的时候他俨然已经成为Dreyman的守护天使。因为这样无果的监听,Wiesler不再被信任,继而被扔到地下室,坐在阴暗的角落里做了四年的拆信工作,直到柏林墙被拆毁。

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Dreyman重新开始艺术创作,生活也更加如意。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曾经的文化部长,这才得知自己的家一直被全面监听着,他难以想象自己是如何逃脱秘密警察的抓捕,毫发无损的等到了两德统一。他在档案馆翻阅了自己被监听的记录,那厚厚的文件就像另一个人给自己写的日记,每份报告的结尾都署名HGW XX/7。他根据资料找到了代号HGW XX/7的秘密警察Wiesler。

这是全片我最喜欢的镜头,Dreyman坐在车里,看着已经沦为送信邮差的Wiesler孤零零的身影,多少年过去,这对监视与被监视者忽然有机会调换了位置,曾经的被监视者内心复杂的远远看着这个监视了自己几个月,多次机会可以将自己锒铛入狱却反而保护了自己的陌生人。他曾经想停车,但后来放弃了,他决定用另一种办法表达谢意。两年以后,Wiesler在书店碰到了Dreyman写的书,扉页上写着一句话:献给HGW XX/7,代表我深深的谢意。

Wiesler也许很瘦小很无力,他也被这个体制压迫着,他可能有些不满但却没有办法发泄出来。但力所能及的,他保护了Dreyman,不为任何利益,甚至不是为了伟大的艺术或别的什么政治理由。他只是觉得Dreyman是个好人,是个没有理由拉去审讯的人。他仅仅是因为良知才这么做的,这是他伟大的地方,是整部电影最光芒的地方。Dreyman和Wiesler最终也没有见面,正因为如此,其中的感情才越发的纯粹。

店员问:你这书是要送人吗?需要包装吗?
Wiesler略带自豪的回答:不,这书是给我的。

2010-09-20

一切皆是梦



借蓝光版的光,重看了720P的Mulholland Dr.,几乎十年前的神作。距离我第一次用DVD看也有六年时间了,因为那一次看了两遍,这次应该是第三次看,一如既往的心旷神怡。



关于梦境的电影,因为Inception的缘故最近大概是很火了一阵子,于是回头再来看David Lynch的这部作品,味道就复杂得多。和Nolan不同,Lynch不是玩叙事结构的,或者说不在逻辑层面来玩,他的故事全在意识层面。每个梦里的角色都在现实中有不同的对应,这个更类似于我们的梦,我们可以在脑海里交换很多人的角色,从面貌上讲他们还是那个样子,但角色不同了,身份也许也不同了,甚至我们自己在梦里都不同于现实。

David Lynch为我们编织了这个梦,从一开始,也许没人会觉得这是一个梦,直到神秘的盒子被打开。花费了2/3的篇幅介绍了如此众多的角色和故事线,Lynch在最后的1/3里将其重新拼接,每一个‘混’在好莱坞的人物形象马上现实起来。也许只有浸泡在这个大染缸里几十年的老Lynch才能如此淋漓尽致的披露,无奈的人,郁郁不得志的人,堕落的人,放纵的人,在看似华丽的山顶别墅里,如一个个精致的空壳。整个故事到最后一刻才拼接完成,回想之前美妙的梦幻,真的让人唏嘘,老Lynch也是浪漫的啊。(话说Naomi姐姐和Laura姐姐那段床戏,真是拍的令人血脉贲张啊。)

Mulholland Dr.绝对是每隔几年,甚至有人说每年都要拿出来重新看的电影,随着阅历的增加,总能从中品出不同的味道来。

2010-09-14

杀手Casey



从那部诗一样美丽的西部片开始,我就喜欢上看Casey Affleck演戏,比那个木头一样的傻大个哥哥强了不知多少。说不清其中的原因,就是喜欢听他念台词的调子,还有那副邪邪的笑。

从外形上讲,他异常的瘦弱,看起来就是那种很容易被人欺负的样子,甚至他和Kate Hudson配戏的时候显得Kate都比他强壮。但他能演出一种力量,也许从外表看和之前他演绎的懦夫Robert Ford没什么区别,可在The Killer Inside Me里他让人相信Lou这个角色的身体里隐藏着一个恶魔。看他演绎这个分裂到极致的人物,是很过瘾的。你说不清他为什么这么干,但就是觉得这么干了很符合其性格,哪怕他是个副警长。

慢跑日记: 贵在坚持


现在再说偷懒和毅力,全是次要的了,一个实际机能已经大幅下降的身体,到底能扛住连续几天的慢跑,我自己都没底了。

连续三周都有大腿侧面的肌肉疼,莫名其妙,等了足够长的时间后,上周恢复跑了三天,尽力减慢速度,保持3000米的线路,既然村上大叔可以在33岁开始慢跑,只要有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我应该也可以。要有耐心,这是我唯有的信念了。

这一周天气很糟,持续的无风高温导致空气质量非常差,PM2.5指数徘徊在200上下,要命的是ipod nano坏掉了,只好无音乐默默的跑。

2010-09-10

植入



Inception的时候,最不能抹去的回忆是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尤其是开场不久有一场Arthur的梦崩溃的戏,看起来两部电影就更像了,只是Nolan的解释是梦醒了,而Kaufman更浪漫,他把那段戏叫遗忘。

这样以梦做主题的电影,是必须在电影院里看的,因为回到本质上,电影就是造梦的艺术形式。坐在诺大的黑漆漆的IMAX影厅里,看Nolan洋洋洒洒的148分钟,是今年最值得的一场梦。

Nolan没有用副导演,他亲自执导了每一个镜头,他对电影的全权掌控让电影的每一分钟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标签。几乎第一个镜头出现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浮现出The Dark Knight的最后一个镜头,从风格上这是承接的,只是在Inception里Nolan没了束缚,不用考虑漫画原著不用担心漫画迷的刁难,这是一部Nolan自己的梦的电影,当148分钟结束的时候,Nolan其实完成的是对全体观众的一次inception。谁要是看完电影爱上了Nolan,那其实不是真的,因为那是他植入的念头。

电影是否迷人,在于观众入戏和出戏的程度,看完Inception之后的感觉是2003年看完Matrix系列之后久违的感觉。人们疯狂的讨论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寓意,哪怕Nolan劝阻大家不要过度解读,仍无法阻挡解构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就像Matrix带来的副作用一样,你怎么知道你不是在matrix里?你怎么确定你不是在梦里?

PS:老婆大人看完电影搞明白了一点,早上起床要是感觉自己做了一晚上梦,那其实也许就是十几分钟。

2010-09-09

Living Your Life



最近一直在看AMC的Breaking Bad剧集,大意是讲Bryan Cranston扮演的高中化学老师Walter人到中年,面临所谓的中年危机:收入不高、事业停顿、老婆再次怀孕、身患癌症,再回想起前任女友跟了自己的好友享受富裕生活,不禁唏嘘。

其实,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会最终住到豪宅,坐拥亿万家产;也不至于沦落到露宿街头,靠救济金生活;大多数人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类型。这个规律放到全世界也许都会灵验,道理也简单,大部分人会循规蹈矩的生活,不会冒险投资致富,也不会自甘堕落。恰好前两天和同事也聊到这个话题,我们从小就在过别人指导的生活,怎么读书,怎么考学,怎么工作,怎么选妻结婚,怎么生儿育女,全是有人教的。所有这样生活的人就像屏幕里的Walter,他从未过过自己的生活,他需要别人告诉他:living your life。

这是一个困兽犹斗的中年男人,在我看来,这是多年后自己影子的可能性非常之大。那么,Walter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出路呢,确切的说,是被迫找到出路的。这里就必须说美国编剧们的一个优点了,也是我最欣赏的,他们至少在剧本里愿意尊重知识,其具体体现就是有头脑有知识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他们总能靠头脑靠知识摆脱烦恼,而不是仅仅靠运气或别的什么。Michael懂建筑,他可以带着哥哥逃出生天;Neal懂艺术,他可以伪造也可以鉴赏各种风格不同时期的画作或雕塑;House懂医学,哪怕他多么jerk仍会有人莫名而来。这就是对知识的尊重,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的。

Walter很聪明,他精通化学,他也敬畏化学,知识在他心目中是有地位的,他不会给只差2分通过考试的学生开绿灯,他对大毒枭直白的说要尊重化学。他第一次制作冰毒就证明有知识无论做什么,你都能做到最好,他合成了DEA实验室从未见过的高纯度冰毒。从街头小毒贩到分销新墨西哥州的大毒贩,再到负责美墨边境毒品生意的大毒枭都没法抵挡这样的产品,他们必须因此尊重Walter,于是从未在生活中真正得到别人尊重的好好先生在‘事业’上得到了金钱,得到了重视。更重要的是,他现在理直气壮的说,这是他挣来的。

不幸的是,从某种程度上讲,Walter这才开始过上自己的生活。他可以全权掌握实验室的制作环节,他敢于拿着爆炸物要挟毒贩,他可以利用化学知识去做各种事情,关键时刻能保持冷静和机智,在制毒这个岗位上他发挥的游刃有余。这个死期将至的中年秃头男人,其实是个天生的冰毒制作大师,好像是DNA里就有的天赋,他甚至懂得谈判和市场推广。编剧们大概想说的是,人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生职业,只是大多数人没找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