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7

加冕

 

想来想去这个地球上最该得奥斯卡而没有得到的人,也就是马丁·斯科西斯了。就像他自己说的,这么多年来听到无数的人这样说,连拍X光片的人都说:你该得个奥斯卡了。

 

说实在,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阵容来颁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佛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看到这三位同时出现在台上的时候,我大概明白获奖的人是谁了,这是学院精心准备的最佳阵容了,而且也只有这样的阵容才配的上为这样级别的导演加冕奥斯卡。斯皮尔伯格念出马丁·斯科西斯的时候,全场起立,一起为这个可敬也可爱的小老头鼓掌,他把不知多少人送上了这个领奖台,而他却迟到了26年。他的兴奋是可以想像的,连续说了不知多少个“谢谢”以后他又让斯皮尔伯格赶紧检查一下信封,看看念错名字没有。

 

谢天谢地,学院的电影白痴们没有等到用终身成就奖来打发老马丁,这绝对是一次迟到的肯定,这是奥斯卡历史上多次冤案的一次昭雪,这座奥斯卡不仅仅是给《无间行者》的,也是给《出租汽车司机》的,也是给《愤怒的公牛》的,也是《好家伙》和《纯真年代》的。祝贺马丁。

2007-02-25

爱上新锐导演

记得最早喜欢看电影的时候,审美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喜欢情节刺激,演员名气大的电影,什么获奖影片或是国际大导演完全和我没有关系。不过时间慢慢长了,看过的电影也不计其数,我也“进步”了,开始追着导演看电影,某某导演的连续几部作品被我喜欢上之后,我会爱屋及乌的追看此导演的后续作品,也许他会偶尔失手,只要不是连续出现烂片,我都能容忍,一直追随。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靠特别的镜头语言、节奏、剪切方式、或是配乐特点来作为自己的个人标志,也许有点自恋或者太过花哨,不过在我这个年龄来说倒是非常受用。最近两天看了两部电影,刚好是我这两年非常喜欢的两个导演的作品:克里斯托夫·诺兰的《魔高一丈》和阿里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巴别塔》。之所以把他俩拿到一起说,是因为他们都算是新锐导演,个人风格鲜明,连续作品都叫好叫座,而且都喜欢挑战观众的智商,用多线索时空交错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坦白的说,没有一定基础的观众不一定能看一遍就能搞明白这哥俩在讲什么。


诺兰的成名作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记忆碎片》,绝对的惊世骇俗,我看了一遍之后完全不知所云,连连惊叹此人之技巧,跑到网上看才知道被无数影迷追捧,后来为了普及此片他又亲自剪出了一个顺叙版本来迁就那些智商还不够的观众。接着他就承接了好莱坞的两部电影:《失眠症》和《蝙蝠侠归来》,毫无疑问他是成功的,前者使翻拍片透出了些许新意,后者则让一部沉沦的经典系列强势反弹,于是我开始认可这个才华横溢的家伙,今年我就等来了他的新作The Prestige《魔高一丈》,一部讲述两个魔术师斗法斗命的电影在他眼花缭乱的剪切下出乎意料的节奏紧凑,令人窒息,加之几大演技派的加盟,看完以后真的让我大呼过瘾。童星出身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是我非常喜欢的年轻影星之一,他投入的表演往往让角色超越剧本的限制而让人印象深刻,比如《美国神经病人》中的杀人恶魔和《机械师》里的失眠病人,亦正亦邪的眼神不仅仅给新版蝙蝠侠注入了新的灵魂,也让《魔高一丈》里的魔术师伯登更加扑朔迷离。这一次的成功更加稳固了诺兰一线导演的地位,也让我格外期待明年他的新作:蝙蝠侠之黑暗骑士。

和诺兰的商业路线不一样,伊纳里多从他的处女作《爱情是狗娘》开始就很注重探讨更深刻的话题,挖掘更隐秘的人性,用三段式叙述方式来把看似没有关系的三四组人的生活用一次突发事件来联系起来,共同来让电影的主题得到升华。第一次看他的作品就是《爱情是狗娘》,当时的感觉真的是惊艳,其纯熟的电影手法让我很难相信这是他的大银幕处女作,这部西班牙语的作品后他推出了风格类似的英语对白电影《21克》,同样是因为车祸引出的三段故事,比上一部探讨了更深刻的话题,因为西恩·潘和纳奥米·沃茨出色的演绎更加打动我,让我彻底的成为这个墨西哥新锐导演的追随者。于是今年看到了他延续个人风格的第三部作品,也是话题更加高竿的《巴别塔》,借用圣经中的典故来审视这个世界中人与人的沟通,不同语言不同种族,各个阶层,跨越几个洲,其空间跨度之大令人咋舌,我没有想到这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在自己的第三部作品就能达到这样的深度,而也没有想到他居然集合了如此庞大而豪华的演出阵容。如果说奥尔特曼是群戏的最高峰的话,我想伊纳里多已经开始试图接近他了,或许还有些稚嫩,或许还需要更多的磨难,但是遍观当今影坛,同龄的导演里除了他又有谁能来接奥尔特曼的班呢?这部《巴别塔》的导演功力肯定已在《撞车》之上,如果这一次不能斩获奥斯卡也只能说奥斯卡评委们一贯的保守又起作用了,但是年轻的伊纳里多已经手握2006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又何苦为了一座小小的奥斯卡而劳神呢。

2007-02-18

男人四十



“每个人都能在某个领域成为艺术家,哪怕是美食,这要依赖于他在这一领域有多么优秀。”


这句话是不久前从Man on Fire里学到的,我很认同这句话,艺术本来就不该是高傲的,不该是曲高和寡的,每个人都可能在他自己的领域成为一个艺术家,只要他足够出色。


可是我们怎么才知道优秀到何种地步的人,才能称之为艺术家?贝克汉姆在30米范围内的直接任意球能够达到95%的命中率,他足够优秀吗?我只能称之为优秀球员。罗纳尔多在最艰难的联赛里轻松成为最佳射手,是世界杯史上进球最多的球员,他足够优秀吗?我只能说场上他是个巨星,场下他像个混混。齐达内敢在世界杯决赛踢出勺子点球,能在欧冠决赛打进惊世骇俗的侧身抽射,他足够优秀吗?我尊他为大师,可是他脾气太坏。


而真正的艺术家不光是行业优秀的问题,他不仅仅相貌标致,他的眉目间会有很深沉的神色,他的气质高雅而忧郁,但是不会令人疏远,他微笑的时候能让亚德里亚海的颜色变得更蓝。他曾经留起辫子,也曾平头示人,但是他不会频繁更换发型来吸引媒体的注意,他是那种即便是衬衫仔裤也能穿出贵族气质的人。


齐达内有“马赛回转”,罗纳尔多有“钟摆式”过人,罗纳尔迪尼奥能“牛尾巴”过人,但是他没有这些花哨到可以成为个人标志的过人方式。他从最普通的技巧里找到不同以往的味道,他告别赛场的那场比赛里对手有四位伟大的技术大师为他送行,雷东多、皮尔洛、西多夫、鲁伊·科斯塔,可是在中场的人群里你很容易就能识别出他的动作,抬头,停球,控制,向前慢跑几步,然后毫无迹象的将球直线送出,队友从对方后卫的身后很舒服的拿到,一个完美的助攻就是这样,你会很不知觉的陶醉在他的每一个动作里,当他在90年世界杯惊艳般的出场进球时,贝利说应该把这个进球画下来,然后放到意大利的博物馆里供人观赏。

他身材不高,体格也不强壮,可是他的精神如同钢铁般坚强,这是一个艺术家对自我信念的一种坚守。他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点球踢飞,却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抱头长叹,只是独自低头站在那里,我看过从不同角度捕捉到的那一霎那,他就像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像一样冰冷,失败了,却没有倒下,他能继续前进。四年后重新回到那个赛场的时候,我看到了更加坚毅的他,85分钟比分1:2落后,他站在点球点,我从他的目光里看不到任何内容,我闭上眼睛,等待结果,当球打进全场欢呼的进球时,我知道他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救赎。


他已经不需要那座他梦想中追求的奖杯来证明什么,就像那个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的画家,今天没有人否认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为了追逐那曾经擦肩而过的梦想,他曾经放弃高薪和豪门来到小球会,刻苦的训练和拼命的比赛,主教练说你能成为本土最佳射手我就带你去法国,他没有说话,他在赛季末的时候交上一份令人惊讶的答卷,职业生涯中进球最多的赛季,主教练在念出征名单的时候把他的名字留在最后,全体记者一起鼓掌,因为那是一个令所有意大利人骄傲的10号。


我至今都记得他挂靴的那场比赛,比赛快要结束的时候,他被主教练换下场,全场球迷欢呼他的名字,主队AC米兰的队长马尔蒂尼和他深情拥抱,一个伟大名字再也不会出现在任何一场足球比赛的名单里,看到他挥手告别的时候我热泪盈眶。


足球依旧在踢,仍然有世界杯,仍然有欧冠,没有艺术家,只有球星。在他踢飞那个著名点球之后12年,意大利得到了世界杯,曾经在布雷西亚听他谆谆教诲的小兄弟已经贵为世界杯冠军球队的中场核心,皮尔洛说那块金牌要献给他,我知道格罗索打进最后的点球时他一定也在电视机旁,他也在欢呼,他也泪流满面。


2007年2月18号,男人四十。巴乔,生日快乐。

2007-02-12

一生等待的角色

 

有些演员可能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可能在他得到这个角色的时候也不能预感到这个角色的特别之处,他只会像他对待以往的角色一样认真的准备剧本,执着的融入角色,而当表演开始的时候不仅仅每个旁观的人认为他和这个角色浑然一体,就连他自己都会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完全摆脱这个角色,这段表演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就如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哥哥”此生此时再也没能从中抽拔出来,他对艺术的坚守和感情的执着一如电影里的程蝶衣愈发深刻,当四年前的那一天他从空中一跃的时候,我知道他和他的“程蝶衣”又合二为一了,像电影里的台词说的一样,不疯魔,不成活。


可以说《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就是张国荣毕生等待的那个角色,他得到了,他成功了,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份幸运。有的人等几年,有的人等几十年,有的人等一生,尼古拉斯·凯奇很幸运的在他三十岁那年等到了《离开拉斯维加斯》里醉鬼作家Ben的角色,在这部充满酒精和性的小成本电影里他化身为那个醉死在小旅店的失意作家,凯奇在电影里奉献了他从影以来最伟大的演出,那个让我可怜又无奈的Ben像一个鲜活的人停留在我的脑海里,他干巴巴的死去的时候我体会到了无与伦比的绝望和无助。


福里斯特·福特克和凯奇一样不乏演技,也曾经在多部电影中演出过令人难忘的角色,甚至在1988年就问鼎了戛纳影帝,但是不得不说《末代独裁》才是他真正等待的一部电影,他在其中扮演那个臭名昭著的乌干达独裁者伊迪·阿敏。这个乌干达重量级拳击冠军出身的军人领袖在其执政的近十年里先后屠杀了40万人,他甚至把情敌杀死后煮熟吃掉,还说“人肉太咸” ,福特克在电影里成功的再现了这个反复无常的暴君,当他笑的时候你不知道他会不会马上变得暴怒,当他生气的时候又会出人意料的流出眼泪,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别人有染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将其处死,还将她的四肢全部砍下来,惨状令人不忍目睹。整部电影是以一个苏格兰医生的角度展开剧情的,但是我得承认整部电影变成了福特克的个人秀,他的尽力演出让人不寒而栗,那个嗜血成性的暴君又回来了。


看完电影后我得向迪卡普里奥说声抱歉了,今年的奥斯卡影帝注定是福里斯特·福特克的了。

2007-02-11

德尼罗向科波拉的致敬


德尼罗毫无疑问的是个科波拉迷,或者说是个《教父》迷,和我一样,而且我知道这个地球上的科波拉迷和教父迷一定不计其数,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用一部电影来完成自己对《教父》的一次致敬。

 

罗伯特·德尼罗的第二部导演作品《牧羊人》可以说每一寸胶片上都能看到他的野心勃勃,其豪华的明星阵容,金牌编剧酝酿十年打造的剧本,还有“教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亲自担当执行制片,老朋友马丁·斯科西斯亲临现场指导,连制片人都是大帅哥布拉德·皮特,我想德尼罗一定把他演艺生涯中积攒的所有人脉全都用上了,斥资1亿美元打造了这部几乎堪称史诗的电影。因为有科波拉在,德尼罗才能敢于在自己的第二部作品里使用‘教父2’式的结构来组织剧情,我相信他是希望借助此片让人们开始忘记他演员的身份,转而把他划入一流导演的行列。

 

电影的两条线索以1961年著名的“猪猡湾行动“作为分界:前一条从1939年讲起,Edward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加入”骷髅会“,进而被召入战略情报局,也就是中情局的前身,在二战的六年时间里他一直工作在欧洲,战争胜利后他回到美国开始筹建中央情报局,并作为其高层领导人开始参与间谍和情报工作;后一条线索从1961年”猪猡湾“失败开始讲起,Edward被克格勃要挟,还遭到内部人士的排挤,但是依靠他的冷静和睿智最后全身而退。前后跨度20年的两条线索在电影里不停的交叉,德尼罗恐怕在剧情控制上还没有科波拉式的信心,所以每次交叉都用字幕来帮助观众加以区别,应该说不得不承认老戏骨德尼罗在导演功力上和科波拉还相差甚远。

 

我是个死忠的《教父》迷,我熟悉《教父2》的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剪辑,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绝对不是靠模仿就能学会的,哪怕科波拉再剪一次,也不一定能如当年那般完美。所以我不想对德尼罗太苛刻,《牧羊人》的整部作品是出色的,马特·达蒙非常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冷酷的CIA情报人员Edward的形象,他像影子一样生活,他坚守每一个秘密,即便是面对家人。他从不相信任何人,家人、导师、同事、上司,他曾经被骗过,被设计过,但是他都能冷静应对,分寸不乱的解决难题。哪怕是来自高层的算计,他也能全身而退。电影结尾的时候Edward已经成为CIA的高级情报人员,他的同事很自豪的和他说: “曾经有个参议员问我,为什么你们这些人在说CIA的时候不在前边加一个’the’,我问他你说God的时候也要加’the‘吗?“

2007-02-04

生命尽头,天堂此时

 

曾经有人说,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是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结束。这句话最初听只是个噱头,感觉比较酷而已,可是自从2001年9月11日以来每次看到关于那次袭击事件的报道我都会想,那三个开着飞机的家伙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的一霎那,也就是他们生命尽头的一霎那,会想什么?FBI的profiler们可能会说他们在默念《古兰经》什么的,我不相信,无论一个人的信仰多么坚定,在生命即将结束的一霎那怎么可能会无动于衷?去年的《93号航班》曾经展示了一次袭击之前的‘基地’组织成员是如何克服恐惧然后走进头等舱的,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最后一刻他们是怎样度过,因为那是唯一一架失手的航班。

 

去年一个旅居荷兰的以色列人拍摄了一部反映巴勒斯坦抵抗组织进行”人体炸弹“袭击的电影,《天堂此时》,让我看到了一对巴勒斯坦青年是如何在”组织“的领导之下进行一次袭击的。这是一部满怀诚意的电影,或者说是一部无欲无求的电影,不像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那么野心勃勃,它只是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记录这对儿时的好友是怎么开始这样的一次行动,然后行动又是怎么被推延,最后两个好友为了是否进行下去而产生分歧,而它没有偏向冲突的任何一方,没有以军的骄横跋扈,也没有巴解组织的疯狂反扑,只是看到巴勒斯坦人定居区的残破景象,两个可爱的巴勒斯坦人,没有任何政治主张,我喜欢它安安静静讲故事的态度,其实这样的电影才更容易引起共鸣。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最精彩的,萨义德坚持独自去执行任务,他坐在一辆坐满以色列人的巴士上,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镜头对准了一言不发的萨义德,慢慢聚焦到他的双眼上,他正坚定的望向前方,我不知道他是在回望自己的一生,或是挣扎在心灵的边缘,我们不知道他最后有没有拉动那根导线,也不知道巴士上男男女女的命运,电影就在这里结束。生命结束的时候,据说过去的一生会快速的从眼前闪过,我猜这是那些还在眷恋这个世界的人们的一种说辞,对于萨义德来说他一直生活在地狱一样的现实里,占领地,叛徒,殉难者这些事情太残忍太没有乐趣,如果生活就是这般痛苦,他宁可选择死亡,他相信有天堂的存在,逃离这个地狱般的世界就是为了能到达那个梦想中的天堂。所以在萨义德的眼里生命的尽头,就是天堂。

斯科西斯归来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影迷都知道马丁·斯科西斯对奥斯卡的执着,尽管这个小个子的意大利后裔二十年前就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金棕榈大奖和戛纳最佳导演的头衔,可是他却没有因此像那些欧洲桀骜不驯的艺术电影导演一样对奥斯卡嗤之以鼻,他很无奈的说过:我从小就是看奥斯卡直播长大的,我怎么会不对它很向往呢?

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他开始动摇,2004年的《飞行大亨》是他对奥斯卡最大的妥协,可惜结果依旧是失利。随后他接手了布拉德·皮特筹拍的《无间道》美国版,重回黑帮题材不仅仅是他老人家轻车熟路的问题,也是所有马丁·斯科西斯影迷们的幸事,我们想看到的不是一个美国化的《无间道》而是又一个《好家伙》,于是在今年我看到马丁·斯科西斯自1993年的《纯真年代》以来最好的电影,虽然还不能说达到《好家伙》的高度可是我真的已经很过瘾了,爱尔兰黑帮的故事因为马丁注定会比香港黑帮少很多诗意,多出来的是黑暗和血腥,还会有人性更残酷的挣扎。

拿《无间道》和The Departed来相比是件很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前者在刘伟强眼里更多的是警匪片,而The Departed是斯科西斯式的黑帮片,刘伟强把一对卧底的故事拍得很精彩,也有卧底的内心挣扎,但相比之下还是老马丁的这个版本更犀利更深刻。爱尔兰黑帮的老大由杰克·尼克尔森来扮演,这个选择也是我能想到的最好人选。警方在黑帮的卧底是马丁最新的御用男一号迪卡普里奥,如果还有谁现在觉得他稚嫩,那可要小心的看看这部The Departed了,他一张一弛的表演,加上几个镜头出色的爆发力真的有点当年罗伯特·德尼罗的感觉,唯一的不足就是他太帅了,以致于有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因为看他的脸而忽略他的演技。爱尔兰黑帮打进警察内部的‘老鼠’就是马特·达蒙,怎么说呢,他超越了他以往的作品,但是我还是觉得他欠了一点火候,特别是他最后决定做掉老大之前的那场戏,面部的肌肉似乎太过僵硬了,以致于我想起了‘波恩’, 那个酷酷的CIA特工。

马丁·斯科西斯似乎这一次放弃了讨好学院派,他重返他最熟悉的那个世界,黑帮电影就应该如此,血腥,残忍,满嘴脏话,因此我们看到了《好家伙》里那样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像《出租汽车司机》里一样的血腥场面,难道那个最好的马丁·斯科西斯真的回来了?不管怎么样,他拿到了他此生的第八个奥斯卡提名,至于结果恐怕全世界也只有他自己才会在乎,我在乎的只是真正的马丁·斯科西斯电影。

2007-02-01

最后的婴儿

 

P. D. James的预言是骇人听闻的,但又是那么令人忧心的,当人类在这个其实并不大的星球上大兴土木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有一天大气层也会出现臭氧层空洞,有一天海啸会杀死几十万人,有一天Kee会抱着最后的婴儿孤独的漂在大海的中央等待那“明天”的救助。

 

当Alfonso Cuaron的镜头把一个满目疮痍的2027年展现给我的时候,我想起了Agent Smith在《骇客帝国》里说的一句话:人类是这个星球的疾病,是地球的癌症。也许这个年份有点太近而显得更加不可信,但是我有“信心“早晚有一天人类会把伦敦变成电影里的样子,各种各样颜色的污水在排放着,空气是污浊的,几乎从来没有看到太阳,政府在忙乱的控制难民的涌入,难民则拼命的寻找这个星球所剩无几的资源,这个世界忽然回到了几十万年前,文明不再,野蛮横行,直到Kee的孩子忽然在枪炮当中传出一声啼哭,所有的人都静下来,好像一个救世主降临,18年来地球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新生儿,一个女孩,虽然她不可能独自来继承人类繁衍的重任,但是谁都知道她是一丝希望。

 

我不觉得这样的故事很荒诞,也许想像它会出现在2027年确实有点荒诞,但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这样的故事永远都不会发生呢?人类正在像一种致命的病毒迅速的感染着这个蓝色的星球,某一天我们的太空员可能从苍穹中俯瞰大地的时候会发现地球不再是蓝色的了,或许是灰色,或许是黑色,这不再是那个生气勃勃的地球,而那个时候也许就像P. D. James想得一样人类失去了繁衍的能力,可是我们能幸运的收获一个Kee吗?

 

《人类之子》在Alfonso Cuaron极度写实的风格下,呈现出惊人的真实感,大量的跟拍和长镜头带来无比的震撼效果,加上厚实的剧本和出色的演员,让我终于等到了一部颇有水准的科幻片,从某些方面说它有点Ridley Scott的《银翼杀手》的味道。而出色的制作让电影在今年的奥斯卡中收获分量颇重的三个提名: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我祝他们能够在2月25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