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0

分手男女

 

"分手男女", 这个名字一出现在画面上, 我就知道这部电影的风格了, 更重要的是这可是Jennifer Aniston和大帅哥Brad Pitt离婚后的一部敏感之作. 电影的主题就是分手, 而且就是这对金童玉女那种暧昧的分手, 那种藕断丝连的分手.反正他们的分手不像Nicole Kidman和Tom Cruise那么大方, Jennifer也没有Nicole那么光明正大的说:我依然爱着他, 可是周围的人都等着他们复合.

 

这个情节像极了<分手男女>中的故事, 男主角Gary和女主角Brooke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日积月累, 最终在一次家庭聚会之后爆发了, 原本可以忍受的事情这一次变得没法收拾了, 双方开始疯狂的指责对方, 理由各式各样, 千奇百怪, 甚至连对方兄弟姐妹的性取向和私生活也成为攻击的对象, 总之, 这个时候对方完全没法被自己接受了, 马上分居, 接着就是分手.

 

可是如果真的顺顺利利的分手了也就好了, 两个人情难断爱难舍, 就是欲罢不能, 但是谁也不能向对方示弱. Brooke听从自己女老板的建议跑去做了一个舒舒服服的spa, 然后赤身裸体的从卧室里出来跑到厨房拿啤酒喝, 把Gary看得差点把眼珠子掉下来, 接着Brooke开始不断的约会帅哥, 作为报复, Gary请死党带着两个辣妹来玩脱衣扑克, 最后大跳膝上舞. 两个人的行为毫无疑问的伤害了对方最后的感情. 如果换了中国人或韩国人, 还真的不好说怎么收尾, 可是美国人天生的不按规律出牌的习性就在这个时候显现了出来, 两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依然爱着对方, 可是既然已经决定分手所以分手还是要继续的, 所以Gary一心扑到工作上, Brooke外出旅游换换心情, 接着开始各自的生活, 最后的结尾很像<东京爱情故事>的结尾, 男女主人公再一次偶遇在街头, 尴尬, 欣喜, 各种各样的心情肯定都涌上来了, 两个人互相吹捧了一下对方的情况, 最后相约保持联系.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的分手, 就像美国式的邂逅一样, 平淡的就好像肯德基的炸鸡一样没有特点, 据说这就是美国式的快餐爱情.

 

电影拍的很有趣, 是那种很适合一群朋友围在一起看的片子. 里边最精彩的是两个人吵架的场面, 我从来都是喜欢这样的场景, 最好看的是<美国美人>里Kevin Spacey和Annette Bening在餐桌上的大战, 还有Closer里Clive Owen和Julia Roberts恶毒的相互辱骂, 如果要再加一个凑上三大情人对骂的话, 应该是<克莱默夫妇>里的Dustin Hoffman和Meryl Streep的精彩争吵.

2006-10-17

重回巴黎

 

足球的世界里从来不缺少大师,可是殿堂级的贝利怎么看也像个劳动模范,他的邻居马拉多纳又太愤青,欧洲大陆的贝肯鲍尔身上教科书的味道太重,而克鲁伊夫更像个激进的改革家,至于刚刚退役的法国当代大师齐达内则更像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于是巴乔在这样一片绿色的舞台上就愈发的显得那么与众不同,那是一种属于意大利人的慵懒和情调,没有荷兰人那么叛逆,也没有法国人那么傲慢,意大利人的浪漫从来都不是给外人看的,就像巴乔的忧郁,那是地中海的本色,你永远都不可能在罗纳尔迪尼奥的身上找到这样的气质。

 

这种气质在于一种自信,一种信仰,还有一种不羁,就像巴乔获得那本不存在的点球,他直接将球踢向守门员,然后转身离去;就像帕索里尼在《索多玛的120天》里把那一车的粪便推进了餐厅,然后给每个人满上一盘;就像贝尼尼在获得奥斯卡奖后跳上了椅子,在一群衣冠楚楚的“美国绅士”面前窜上了领奖台。不论是足球还是电影,意大利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戈达尔和特吕弗的新浪潮,这种哲学是意大利人自己的文艺复兴,好比那个永远都不下船的钢琴师1900,你甚至觉得他有点固执,有点死板,但是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坚守,在这样的执着中他们得到无穷的乐趣,像卡纳瓦罗在世界杯的比赛中对巴尔扎利说“好好玩吧”,也像老放映员留给toto的“接吻剪辑“,有一天当你坐在电影院里看到这段剪辑的时候你不得不慨叹电影的美好,也感叹意大利人的浪漫。

 

1972年的巴黎桥头,马龙白兰度邂逅了米娅施奈德,在一间空荡荡的公寓里,他们疯狂的做爱,而那个时候甚至没有任何一件家具,即便在结束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荒诞的故事就开始在这样的公寓,后来也结束在这公寓的阳台上。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在巴黎完成了这部旷世之作后又转而来到中国,在故宫他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搬上了银幕,意大利人极富人文色彩的镜头成就了又一部经典。

 

三十多年后的2003年,贝尔托鲁奇再次回到了巴黎,这一次他把镜头对准了三个年轻的电影爱好者,我猜他一定找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一对暧昧的双胞胎兄妹西奥和伊莎贝尔把从美国来法国学电影的马修带回了家,然后趁父母出门的时间,三个人在家里玩起了疯狂的游戏。马修开始慢慢的看到了兄妹间不同常理的举动,随着他爱上了伊莎贝尔,三个人开始变得隔阂,这个时候恰好就是1968年的5月,法国爆发了学生运动,在这样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躲在房间里偏安的三个年轻人也失去了控制。

 

贝尔托鲁奇在电影里插入了很多老电影的片段,可惜我才疏学浅,大部分都不知道所以然,所以失去了很多乐趣。


2006-10-04

CSI教会了我们什么

 

看《教父》的时候学会一件事:我们能够杀掉任何人,现在看CSI后就能够明白了第二件事:我们能够不留痕迹的杀掉任何人。从verycd的论坛上摘来了躲避CSI的14条准则:

 

1 杀完人后,汽车不能要,最好不用车,实在要用请用偷来的车办事。

2 当天穿的衣服鞋子不用洗,直接烧掉,灰可以丢掉。

3 丢垃圾不能丢家门口,应该坐公车随机到一个地方在丢掉。

4 身上不能有犯罪时留下的疤痕,抓伤。如果有应对伤口进行二次伤害,造成其他伤害假像,轻者应立即治愈。

5 犯罪现场不要留下指纹,气味和你身上一切可以留下DNA的东东。

6 最好用无味酒精等物品烧掉整个犯罪现场,烧的越彻底越安全。(来得及烧房子,来不及就烧尸体,+磷可以被误认为自燃)

7 杀人要随机,不要与被害者有任何关系。

8 杀人前用假护照假ID入住不知名的汽车旅馆,遇到有监视系统的地方带上假发,墨镜或帽子

9 杀完人后离开该州,不要停留,最好搭高速公路的私人便车,以免cop在机场火车站用旅客登记名单查到

10 若不幸CSI找上门来聘请律师和他们对话,自己不说一个字

11 不喝CSI的水,不吃SCI的食物。以免留下指纹,唇印或DNA

12 去大街上捡些垃圾,去理发店捡点头发,丢在犯罪现场,干扰证据收集

13 杀人放火时身上的一切东西都必须是超市里到处都可以买到的物品,包括鞋袜,Make up,和食品。不能有只有某地才生产的物品在身上。

14 用枪犯罪的,枪用完就丢(最好路过工厂丢进熔炉),熟悉弹道学,毁灭现场掸道痕迹。

 

其实,根据我看CSI已经六季以来的经验,还可以补充上若干,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来做点什么来检验我的理论了。现在我需要一个名单......

 

2006-10-01

断点

张敬轩的《断点》里最好的一句词是:虽然你已经不在我的身边,我还是祝福你过得好一点。在某些特别的时候,听起来很有意境,也让人开始装得很洒脱。我这个时候又重新放了一遍,希望我能舒服点,刚刚关掉电视,看到了米兰连续的第三场0:0,在锡耶纳的禁区里米兰的红黑队服晃动着,我在捕捉那个熟悉的身影,虽然我知道这都是徒劳的,但是这样的寻找多少让我欣慰一些,是的,他已经不在了,虽然7号依然在努力,可惜那不是他。比赛结束后,我给老吴发了条短信,“我很想念舍瓦”,老吴回给我一条“回不来啦”。呵呵,是啊,还是老吴洒脱,我们必须继续熟悉一个没有舍瓦的赛季。我们依然有PIPPO,还有未来的天王GILA,还有我们优秀的大脑,可是好像总觉得即便你有了一柜子的武器,AK-47依旧是你不可遗忘的武器,因为它特别简单,特别有效,更重要的是它从来不卡壳。 

舍瓦是米兰的断点,就像张敬轩在唱:每当我闭上双眼,我总是可以看见失信的诺言全部会实现。而我只想在睡前再看到你精彩的进球,在圣西罗,而不是斯坦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