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5

又到年终

2011年的12月走完了一半,回过头来翻看几年来写的blog,很多复杂的感觉,却是非常美妙的经历。从2006年到现在的几年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历历在目,有点遗憾的是最近的几个月,写的东西非常少,人过的很恍惚。其实这一段时间还是有不少可写的,人懒了,人分神了,过得草率了。从微博上看到以前的同事,早早起床,希望上午10点前就完成工作,非常羡慕他还有这样的激情。我自己似乎有点荒废了。

『电影世界』的主编老晃说,每日写作应该是一个编剧的纪律,对于我来说,每周写作也应该成为纪律,写出来就能帮助自己审视自己,更是留给很多年以后的自己的一份礼物。假如把一个时间维度里处于不同时间节点的我当成不同的人,那么我现在要做的,则是留给他们的一份编年史,不管是什么时候,翻到这篇blog都能精确的知道2011年12月15日晚上的我在想什么,假如人类能撑过2012的话。

今天刚刚看到新闻,homeland提名金球奖最佳剧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不负众望啊,希望SHOWTIME这部剧能继续下去,而且第一季的season finale不要烂尾,等下周看完,我再好好写一篇关于HOMELAND的blog。

好久不打这么多字,手都累了。

2011-09-09

最后一分钟



我们如此迷恋时间,也许就是因为它没法逆转,过去的就是过去,没法后悔,没法修正,没法重温,只能经历一次,你再有钱再有权,不论有什么样的爸爸,那一分钟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你再也找不回来。

Duncan Jones制造了Source Code,他一次又一次把Stevens送回那八分钟,奢侈的多次穿越时间的维度,在这里我们没法纠结平行宇宙的理论,Duncan Jones没法像去年的Nolan一样编制一场旷世大梦,植入全世界观众的脑海,他只能讲一个小故事,把一个几乎脑死亡的海军飞行员接入一个死人的大脑回路,一遍又一遍的让他去笨拙的侦破案件,找出恐怖袭击的元凶。

Stevens的生活由一个又一个的八分钟组成,有点像Memento里的Guy Pearce用一个又一个的两分钟拼凑起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点不同的时候,Stevens的八分钟大多数时候以死亡结束,他关于生命最后一分钟的感悟成为这部电影的一个亮点,连一个虚头八脑的同事看完这电影都在微博慨叹了“最后一分钟”的深邃哲理。

我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是Stevens完成任务后,在另一个时间维度写给Goodwin一个邮件,借此拯救了那个维度的自己。这里有趣的地方在于,他之所以信任Goodwin是因为自己原本这个时间维度里Goodwin的为人,这份信任穿越了两个时间维度,没有通话和视频,我觉得恰恰这就是最美妙的地方。

我要是能回到2007年那个夏日的夜晚,我就要给舍甫琴科发一条短信,点球要踢反方向。。。

 

 

2011-06-04

谋杀



去年AMC决定砍掉Rubicon的时候,我伤心了一阵子的,不管电视台的高层如何做出决定,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出色的悬疑题材剧集。节奏有点慢,(可这不是AMC一贯的特色吗),可是剧力张弛有度,控制得很稳健,我幻想了很久,可惜到了今年,我还是放弃指望AMC复活这个剧集。作为补偿,AMC推出了一部新剧,依旧悬疑类,依旧是那份精致,改编自丹麦剧集的The Killing。

剧集描写的是一宗少女被杀的案子,这个伤感的故事发生在阴雨连绵的西雅图,光这份湿漉漉的天气,就让我不由的兴奋,像Se7en里一样。而且,一点也不用怀疑,AMC不会拍CSI或CM那样的快餐式破案,他们会慢悠悠的把剧情每一个角角落落都细致的讲清楚,反而那些可能激烈的部分被刻意的忽略。没有高科技手段的帮助,没有从天而降的FBI特工或别的什么特工,一个即将离职和一个刚刚入职的侦探组成了破案小团队,她和他之间还有一些不理解和不信任,就这样的两个人用最老套的侦探手段,认真的追踪案件为数不多的蛛丝马迹。

剧集的每一集讲的是正好一天的剧情,观众可以慢慢品味破案的全过程,期间有失望的时候,也有升起一线希望的时候,抓错过人,怀疑错过人,惹恼过上司,破坏过FBI的其他案件。制作人员显然不希望用案件本身的惊险来作为剧集的唯一卖点,他们细致的刻画了围绕案件的各色人等,有政客,有侦探,有移民,有受害者家属,有嫌疑犯家属,再把各类话题牵扯进来,宗教、政治、家庭等等,简直就是西雅图社区的全景图。

有趣的是,每一集的结尾还玩一段科波拉式的平行剪辑,这些人果然很用心,不得不继续敬仰AMC。

BTW,TVGuide已经将The Killing列为最值得观看的剧集,哈哈,有品位。

2011-06-03

加拿大人

几个月以前,飞飞参加了EF的一个项目:接待外国人在家居住,就是让那些来中国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到家里来住,负责他们的饮食起居。EF会给我们一些伙食费,所以我们并不会因此产生开销,也许增加了一些不方便,但考虑到可以练习英文,于是我们决定参加这个项目。

于是,四月的最后一天,我们的第一个客人到了:来自加拿大的Ryan同学。按EF的介绍,他应该22岁,但老兄进门的时候一脸大胡子,我就严重质疑了,就算老外看起来年纪大,可是差这么多也太夸张了一些。

这个家伙最开始的几天还是相当害羞的,早早睡觉,早早起床,认真去上课,还主动去派出所登记。见到任何人都乐于主动说“你好”,有空就去健身房,晚上还刻苦的读书和复习功课。但真相在最后两周还是暴露出来,一方面他很贪玩,轻轻松松就逃课了,另一方面,这个家伙完全是个怂人,连续活动几个小时就喊累,酷爱逛街,看到shopping mall就兴奋的要死,即便如此,他顶多逛两三个小时,就彻底歇菜。换桶装水(5加仑而已)号称举不动,背自己的背包也喊太沉,完全破坏了我们心目中白人的强壮形象。最后的几天,他自己都开始承认自己是个怂人了。

不过,也要承认,这个家伙是个开心果,每天带给我们很多欢乐,一部分是他多变的表情,还有一部分是他半瓶子醋水平的中文。最擅长的一个中文句式是“你xxx吗?”,甭管名词动词形容词,他全敢放进去。电话里冷不丁来一句“你大便干燥吗?”实属正常现象,不知道哪个不负责的人教给他一个词“装逼”,于是从此我家里就弥漫着这个词了。

Ryan在中国渡过自己的23岁生日,基本上说他比我小了整整10岁,我回想当年的我,对比起来,真是不可想像。相同的岁数,我才勉勉强强养活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但Ryan不同,他已经游历很多地方,学习几种语言,结识世界各地的朋友,阅读并写作,有自己的思考,不会盲从什么,就像他的中国妈妈说的,这个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相比之下,我们成长的道路太规矩了,我们的想像力早就随之而去,好像一切都是编好程序的,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就行。

在三十天的时间里,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不同和融合,他也许一直不相信,但我们真的喜欢他做的pasta,而且我们也思考了中文口语中的不规范。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月。其实呢,我们现在都开始有点想念这个怂人了。

2011-05-24

十年



经历了零六年的那次出走,我以为我不会再对谁的离开而伤感。赛季最后一个月的热点除了米兰夺冠,还有一众老将的前途牵挂米兰球迷的心。皮尔洛一如既往的在这个时候低调着,每条关于续约的新闻都会提到他,但总不会是最重要的板块。很多人都会发表点评论,但他没有,他一心在等米兰夺冠。

阿莱格里为了防守,坚持使用纯防守型后腰,他很不幸,碰到了职业生涯晚期的皮尔洛,没有03年时安切洛蒂的气魄,倒也可以理解。阿莱格里坐下来和皮尔洛谈过,关于他的位置,左中前卫,曾经尝试过,也算出色,但默默寡言的皮尔洛比老油条西多夫反而更倔强,他坚信自己可以在自己独创的组织型后腰的位置上继续出色几年。于是,这一切就决定了,分手只是必然的。

这是一次绝对友好的分手。

万恶的CCAV偏偏今晚的天下足球弄个专题,搞得好像皮尔洛退役了一样,把十年来的镜头串了一遍,于是我心里就好像堵了什么,要是不写出来,很多年后我没法原谅自己。

21号,从来没有8号、22号、7号那么风光,更不能比3号、23号的根正苗红,可是,加利亚尼先生,能不能先别把21号球衣发出去,就算不退役也保留一阵子,我觉得那是米兰的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人们也许会牢记路易科斯塔直传舍甫琴科绝杀皇马,会记得卡卡大雨中和西多夫联手击碎曼联,还有因扎吉独自一人搞定拜仁,而可能很少有人记得,贯穿这10年的辉煌,一直有一个节拍器控制着全队,那份优雅那份淡定,是从雷东多一路延续下来的。他在90分钟内可以完成匀速的1万米奔跑,和队友完成超过120次的传球,送出5次以上的试图终结对手的威胁传球。就像个盘旋在2万米高空的战略轰炸机,他也许经常远离最前线,但他的脚可以把球迅速送到最合适的地方。

我相信,很多年之后,也许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阿莱格里会后悔自己做出今天这个技术层面的倔强决定。就像现在的安切洛蒂对当年巴乔的懊悔。

所以,有空的时候,当我想起他的时候,我会放那首forever young的MV,看他带领米兰在伯纳乌颠覆皇马。肯定看一次爽一次。

2011-04-18

一夜情变



Last Night (2010), 这是个让我不知如何评价的电影。

电影的开场就是一对儿恩爱的年轻夫妻发生了争吵,在日常生活来看,也就是个小口角,妻子看到曾经和丈夫一起公差的女同事很性感,觉得丈夫没有对自己完全坦白,但她也知道他是爱自己的,于是他道歉了,她原谅他了。可是,已婚的人应该都明白,一起过日子的两口子就像一对儿锋线搭档,默契和平衡全是非常微妙的,一点点貌合神离就会令一切完美分崩离析。

第二天一大早丈夫和女同事又出差了,妻子貌似完全理解的样子和他告别。导演出了一个小难题,本来就惴惴不安的妻子恰巧这一天碰到曾经的情人,于是她在担心丈夫出轨的同时还要提防自己旧情复燃。

这里讨论的,其实和后来她丈夫有没有和女同事上床,或她自己和自己的旧情人有没有上床已经没关系了。重要的是,那份信任已经没有了,而且完全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绝对不可能。导演做的是把两端的故事放到一起讲,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没人愿意挑明的,婚姻的现实就是这么无奈,无论两个人之间的爱有多深沉,那份信任是极其脆弱的。

一日夫妻百日恩是美好的,现实是一夜就足以摧毁一切。

2011-04-01

Black Swan



Darren Aronofsky用16mm胶片拍摄了Black Swan,在我的22寸液晶上可以感受到强烈的颗粒感,仅仅这一点就营造出神秘和不安的感觉。原以为拍摄的芭蕾演员争抢主角的勾心斗角戏,没料到一个本来带着文艺范儿的电影,被Darren拉入了万劫不复的心理惊悚类型。确切的说,他绝没有规规矩矩的拍摄一部类型片,他在这条路上走得相当远。

从秋天开始就不停的看到各大媒体推崇Natalie Portman的表演,我承认相当出色,但哈佛高材生的水平本来就不低,之前只是被星战这类影片给蒙蔽了。真正让我‘惊悚’的不是Natalie的表演,而是Darren的导演,那些紧迫的跟拍,那些貌似粗糙可极贴近剧情的特效,还有凌厉的剪辑,如果Black Swan真的降临北京影展,绝对要去捧场。

2011-02-25

EX



美国人喜欢叫Ex-,我们喜欢叫“前...”,都一样的意思,喜新厌旧了,或者旧的没了新的来了,大体上就是这个路数。老板变成前老板,女朋友变成前女友,老婆变成前妻,之前上过床的现在叫前炮友,二十年前喜欢利物浦的现在叫前利物浦球迷,连正正经经的国家也成了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反正一旦‘前’起来,人就沧桑了,历史就厚重了。

麦曦茵拍了一部电影讲前女友杀回前男友的生活将其再次搅乱的故事,名字叫《前度》,英文名干脆叫EX。生性浪漫的人,看完了会说藕断丝连,情难忘什么的。愤世嫉俗的人,也许会骂男主角优柔寡断,脚踏两只船。总之,导演没把电影拍俗套,除了演员演技无亮点外,电影硬伤不多。和内地烂产的大量所谓爱情片比,可看性高很多。

只是......,哪来那么多Ex? WTF?

步履不停



最近又懒了,日子过得松散,什么也没写下来,过年就是吃喝和麻将,电影看得都少。

大鱼大肉吃得有些多,来一顿日本人精心烹制的料理,就会特别舒服,吃得讲究,品得出雅致来。《步履不停》其实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08年的作品,一直没有好的版本所以迟迟未看,终于等到CC版的蓝光出来。我一直不认同“这种电影是不是高清无所谓”的说法,好的电影说到底都是光影的艺术,没有清晰的效果,那些想像力丰富,专业能力超强的幕后艺术家的创造,我又如何能品味的到呢?每一个机位,每一个布景,每一道光线,每一弦配乐,都拿捏的极为精准,这一切组合到一起,才令人体会到梦幻般的观影体验。

在是枝裕和的这部作品里,日本人看穿生死的那份淡然,淋漓尽致。相比之下,《入殓师》就太浮躁太烟火气了,少了日本人那份‘死若秋叶之静美’的风度。横山家这老老小小的几口人,有开朗的,有沉默的,有贴心的,有疏远的,有人鬼殊途的,不是那么和气,略有些摩擦,可是哪一家不是这样过呢。重要的是,相互扶持中,家人一起走过,春夏秋冬,步履不停。

额外的记录一句,Gontiti的配乐太棒了,可惜这张OST一共才20分钟左右,我听了多少遍也不过瘾。

 

2011-01-26

Welcome to the Rileys



Kristen Stewart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应该可以平衡她那糟糕的Twilight了,当然那其实也并不是她的问题。和James Gandolfini这样的老家伙演对手戏,不会太轻松,但显然Kristen Stewart超出我的预期了。

2011-01-15

破解‘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如此的经典,技术层面上是如此的难以攻克,我们越是对人性层面抱有怀疑和不确定,我们越是无法打破这个理论上的‘困境’。新一集的The Good Wife里制造了一个蛮极端的困境问题:三个月或二十五年,两位需要相互指证的‘囚徒’是一对年轻的恋人,他和她处于最不理智最忘乎所以的热恋中,他和她不问世事,和那些忙于案件的成年人们不同,他们相信爱情。

那些成年人们呢?Will为了拉拢客户试图制造假的证据挑拨两个恋人,Diana为了自己的事务所偷偷拉走客户,Cary奔走于两个房间试图离间两个恋人给自己的案子找到突破口。这些人不是坏人,但他们麻木了,失去了对是非的判断,他们最爱推崇的理论是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更多的是灰色地带。这样的说法其实是种逃避,当面临道德拷问的时候,可以让他们避而不答。

于是当两个年轻人作出自己的选择,令他们自己足以骄傲的选择的时候,他们在一群尴尬的,道貌岸然的,衣冠楚楚的成年人们面前真挚的亲吻和拥抱,镜头扫过那些父母,那些律师们,他们的内心其实是被感动了,‘囚徒困境’的悲哀其实在于我们之间的不信任,但一对恋人的做法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完全可以破解‘囚徒困境’。

The Good Wife会遇到各种案件,很多都比较普通,甚至俗套。可编剧会制造一种不确定性,当我以为大律师们就要击败邪恶势力伸张正义的时候,他们让故事回归现实,没有英雄只有无奈。而当我以为故事会掉到不幸的现实主义的时候,他们却弄个令人感动的浪漫主义结尾。

2011-01-12

定罪



Betty Anne Waters只有高中学历,阅历也不超过一个美国乡下人的水平,她在罗德岛的Bristol的一家Pub当女招待,她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同时要为一堆账单发愁。

但她的哥哥,爱惹事的Kenneth Waters因为一级谋杀罪名成立,被判‘不可保释’的终身监禁。Betty坚定的相信自己的哥哥是无辜的,她四处奔走,试图上诉,还哥哥一个清白。可惜财力和人力都不足以完成这项任务,何况还有人为因素和法律制度缺陷的存在,那是1983年。

于是,为了将哥哥解救出来,Betty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修法律,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法律学校的学习,成功拿到律师资格。利用律师职业的权利,Betty在警察局、法院和犯罪实验室四处寻找当年的证据,利用最新的科技进行DNA鉴定,希望当年最终造成哥哥定罪的血样可以为哥哥洗脱罪名。但根据麻省的法律,超过10年的证据是可以销毁的,Betty的最后希望其实寄托在了法院并没有如期销毁那些致命的证据。

现实生活果然也有巧合的时候,也许是上帝仁慈的匿名显灵?Betty在法院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竟然找到了那份本该被销毁的血样,而化验的结果也真的还给Kenneth一个清白,他确实是无辜的。在监狱度过18个年头之后,他终于可以和妹妹团聚了。

导演Tony Goldwyn为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花费了9年时间,他说每当因为挫折就要放弃的时候,他就想想Betty是如何坚持了将近20年的,自己就有了动力最终将电影(Conviction)完成。

Kenneth出狱后半年,因为一次意外身故,也许有人说这是命运的安排,但Betty看得很淡然,她说那是哥哥一生中最快乐的六个月,他痴迷于新鲜的科技产品,和家人一起快乐的度过。

在将近20年里,Betty从女招待变成女酒保,进而成为女经理。就像对自己的哥哥不离不弃一样,她对这家小pub也一往情深。她参加了很多地方的电影首映式和访谈,但她很疲倦,她不喜欢这样的曝光生活,她最终还是回到那个小镇,继续经营pub的生意。她有律师的执业资格,却从未考虑过从事法律职业,她成为律师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哥哥洗脱罪名,这个伟大的女人至今还生活在Bristol。如果有机会去罗德岛旅游,我很想去要她一份签名,这样的人才是偶像。

2011-01-08

伤愈



Grey's Anatomy这半季一直笼罩在上季结尾的枪击案阴影中,从Chief的更迭到Yang的退出,重大的剧情转折基本都基于‘创后综合症’的思路。对于每日生活在歌舞升平中的人们来说,目睹一个枪手血腥屠杀若干自己的同事,确实是个蛮大的心理打击,不说半年了,十年能否抚平心灵的创伤都很难说。我可以理解这个,但剧集的编剧们不能一直将自己创作的灵感全寄托于此吧,毕竟这是drama,不是真人秀,我们需要全新的故事线。看着一帮已经陪伴我六年的角色,每日纠结于上季的情节,实在够无聊。

但黑人大妈对剧集的掌控还是有些水平的,每当剧集越来越肥皂的时候,她总能想法带来点新刺激。本周这集不知道是不是意味着她打算把枪击案的事情放一放了,我希望如此。让这些枪击案的受害者们,在另一起枪击案中亲手挽救作案的枪手,其实是个相当不错的点子。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愤怒和仇恨,用释怀和原谅来和不堪的过去挥手,在我看来是很风度的姿态,而且还可以还给自己一个更自由的空间。

当发觉自己正在努力救治枪击学生的枪手时,Avery和一名护士都拒绝施以援手,只有Teddy和Yang坚守在手术台前,Teddy坚信一个医生不问病人身份,不管贵贱,不问善恶,每个人在手术台上是平等的,这句话说出来就像口号,但细细想想,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每次在医院碰到的医生,有几个敢摸着自己的良心这么说?

马拉松式的修复手术一直进行,就算其他所有的受害者的手术已经结束,这位始作俑者的手术依旧继续中。编剧们留给一直纠结于枪击案的医生们一个机会,他或她们全坐在观察室里,看着Teddy和Yang一起挽救枪手的生命。其中的Yang恰恰是最受创后综合症困扰的一个医生,甚至为此一度离开医院。但这是一次伟大的原谅,让那些恐惧和噩梦,愤怒和仇恨随时间散去,也许时间不足以治愈创伤,也许有些创伤会永生相伴,可至少我们可以做的是,对那一切已经发生的,一笑了之。

我很喜欢这个结尾,阳光并大气,但愿编剧们也能让枪击案告一段落。

Good Luck, Seattle Grace Hospital......

2011-01-05

I'm Here...



Spike Jonze去年弄了这么一个30分钟的纯煽情的短片,没料到却击中我一个三十出头老男人的内心,感动的内牛满面。

老婆看完问我,我要是断了胳膊你给我吗? 我说,这还有疑问吗?

I'm Here.

In my dream,  u pick my leg......

2011开始于Never Let Me Go



新年那天,我坐在电脑前,憋了很久,试图写下来点什么,表达对2011年的憧憬和期望,却无从下手。与日俱增的衰老感,给我越来越多的无助和无奈,常常会冒出‘世事难料’的念头。

在过去的2010年,舅舅不幸去世,才仅仅51岁,比很多贪官和罪犯活的时间要短很多,偏偏舅舅还是个少有的好人,没有恶习,认真工作,照顾家庭,孝敬老人,对我们晚辈也格外亲切。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好人是真的不一定得好报。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充满着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每天的社会新闻都能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发生,令我越来越来厌恶。曾经有人说,时间会冲淡一切,至少对我来说不是这样的。对于世事的不如意,反而让我更乐于将自己投入到电影里去,好像将自己扔进了奇幻的梦境,在那里体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恨,真正的感情,不掺杂任何杂质。

于是,我给2011年许下了只有一个愿望:多看电影,让自己被这奇妙的东西每秒骗上24次,然后乐此不疲。

结果呢,我在2011年的第三天就碰到了一个惊喜:Never Let Me Go。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科幻片,但美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把‘科幻’当主题,而是当了背景。所以,我们不要去追问他们为什么不逃跑或反抗什么的,那样就俗套了。

Mark Romanek就把这个故事当成一个英伦文艺片来拍,于是,几乎造就了无法复制的精彩,一部奥斯汀式的娓娓道来的科幻爱情片,这句话已经快成病句了,但我实在找不出能有别的定义。

最令我心动的一幕是临近结束,Kathy带着Tommy去女爵那里试图申请缓捐,她默默的坐在那里支持Tommy,听Tommy给女爵展示那些画作,她对自己的灵魂和与Tommy的爱情没有一丝怀疑,但无情的现实一瞬间将她和Tommy击倒,和Tommy不同的是,Kathy镇定的坐在那里,轻轻的说,Tommy,根本没有缓捐这样的事情。她们的地位注定低人一等,牺牲自己的性命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

整部电影的摄影和配乐都带有强烈的维多利亚时代风格,淡雅略带悲伤。特别是衔接首尾的那个镜头,Kathy看着Tommy躺上手术台,一个眼神就把所有的深情和哀怨全都写尽。

电影处处渗透着对人性泯灭的无奈和悲哀,那一刻,我想,假如我是Tommy的originals,我需要那个心脏,我会怎么抉择?

2011, hi there......

2011-01-01

2010, my mind is the scene of the crime......

我写这篇BLOG之前特意翻看了2009年写的最后一篇,还看了2010年看过的前几部电影名单,一切就像几天前发生的一样。我越发的惊叹时间流逝之快,就这么一恍惚之间我就要和2010年说再见了。

最好看的书:《拥抱战败》
道尔先生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细节,可以让我更客观更全面的看待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浩劫,到底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为什么美国人用原子弹屠杀十几万日本平民就是合理合法的,而日本军队屠杀中国和东南亚平民就要被判战争罪?东京审判到底是一次正义的法律层面的行为,还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政治抱负?到底前苏联俘获了多少日本战俘,而为什么遣返的却如此之少?当我们一次一次的庆祝密苏里号上扬眉吐气的签字仪式的时候,其实很少有人冷静的思考这个仪式背后的故事。这是一本给我很多思考还给我开阔思路的好书。

最好看的比赛:米兰2:2皇马(欧冠小组赛第二回合)
和去年一样,我又选了米兰和皇马的比赛。这一次的比赛依旧不那么重要,但我心目中三井寿的化身PIPPO却令我难以忘记这场比赛。属于PIPPO的时间其实只有30分钟,可是穆里尼奥最怕的那个前锋就靠这点时间逼穆里尼奥全力以赴,他真的是传奇,用多少词汇形容他的奔跑,或是跑位,全是徒劳的,我放弃了分析和总结,我坚信一点,上帝只给了我们一个PIPPO,仅此一个,绝不会有第二个,他在37岁的时候疯狂的点燃了圣西罗,南看台对他顶礼膜拜,加利亚尼好好珍惜他吧,有生之年我不指望能见到第二个PIPPO这样的球员。

最好看的美剧:The Pacific
没啥疑问,仅仅10集,拍得酣畅淋漓,足以媲美BoB。

最好听的原声大碟: The Pacific
其中的main theme一直充当我的闹钟声音。

最好的10部电影
之所以坚持只选十部,是因为生活本来就这样残酷,没有妥协的余地,说十部就一直是十部,被舍弃的永远都是遗憾,没办法。



Shutter Island (2009) by Martin Scorsese
老马丁太绝了,这份扑朔迷离的感觉持续到电影结束,甚至继续蔓延。 更要命的是,这个结尾是怎么说都很通畅。



Winter's Bone (2010) by Debra Granik
杂志上有段评论很到位,当一部女权主义电影不那么‘主义’的时候,就特别的好看了。或者说,一个表现女人生活的电影,不再把男人的地位当参照物的时候,就很容易变得出色。



The Social Network (2010) by David Fincher
这部电影绝对不是年度最佳的几部电影之一,也不是David Fincher最出色的作品,但我觉得它必须被我单独标记出来。因为它拍的不是过去的历史,也不是假想的未来,它拍摄的主角是和我相同时代的人。这是我自己生活的时代,被这样的人或像他一样的人所改变。也许十年甚至二十年后,我们才会明白facebook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The Ghost Writer (2010) by Roman Polanski
哈哈,怎么说呢,因为这电影,老波波都被捕了.......



Inception (2010) by Christopher Nolan
2010年最佳影院观影感受,梦境真的是最适合在大银幕展现的题材。另外,诺兰的创作力和控制力,仍处在非常值得信任的阶段。



Up in the Air (2009) by Jason Reitman
电影层面无可挑剔,人生哲理和心路历程方面也给我很多启迪,我是片中那个‘背包’理论的信徒。



The Town (2010) by Ben Affleck
或者本哥向Heat靠近,或者我自己联想太多,总之,这电影给我的感觉太好了,从第一个镜头到倒数第二个镜头。两个败笔就是本哥自己的表演和最后一个多余的镜头。



Das weisse Band (2009) by Michael Haneke
精品,过去十年的最佳,哈内克极力收敛了自己招牌式的冷暴力,反而拍出了那个年代最扣人心弦的一次犯罪,十足的政治寓言。



Un prophète (2009) by Jacques Audiard
全片每个镜头都精彩,结尾的那个镜头力道十足。



A Serious Man (2009) by Joel Coen/Ethan Coen
没得挑了,科恩兄弟的最佳创作期,每部都是精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