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7

社交网络



The Social Network绝对是这个秋冬季最火的电影,影评人和影迷们都疯狂的评论着这部电影,以至于等到我在年底看到的时候,已经没法客观的去评价David Fincher这部新作了。

就故事来说,这电影和小说是基本重合的,貌似小说的作者和电影编剧是一起工作的,共享素材,那么这样的重合度就很好理解了。但故事中的元素很不fincher,缺少那种黑暗的宿命的感觉,所有我所期待的和导演风格相关的东西,都只存在于电影技术层面了。作为一个忠实的fincher粉丝,只有那些犀利的剪辑和夜色的布景看起来更眼熟一些,其他的,都被淡化了。

抛开电影和fincher的因素,这电影最令我欣赏的一点其实是它的geek元素,看到一篇评论曾经把此片定义为第一部硅谷电影,我很赞同。这不是说以硅谷为题材,或以硅谷人物为主角,而是那种精神和那种味道,是我的语言难以描述的。是无处不在的细节,保证了电影够geeky,从apache配置目录,到wget命令操作,电影在编程技术层面是我所看过的电影里最真实最没有硬伤的。多少互联网传奇诞生于美国的大学校园,David Fincher尽力的还原那份张狂,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和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传奇的诞生,这是过往的传奇不曾有过的待遇。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Mark Zuckerberg的幸运,更是Facebook的幸运。

2010-11-07

爱上陌生人



总是有人梦想着这样的邂逅......

两个陌生人相遇在一座陌生城市的角落,或者公务或者旅行,总之,两个人或其中一个人只剩下一夜就要离去。他或她看起来很幸福,但从灵魂的层面说他或她都是孤独的,孤寂之中渴望陪伴,渴望这样一次邂逅,一次没有前因也不会有后果的邂逅。

从简单的肉体交流开始,接着就是内心的交流,因为一夜之后两个人不可能再有交集,于是这样的交流会更彻底,无所顾忌,两个人都把心底的秘密和痛苦拿出来分享。这一夜是关于秘密的,关于性的,关于不堪回首的记忆的,也许没人可以拒绝这样的一夜。

Julio Medem明智的放弃了一男一女的俗套搭配,甚至这两个女人中也只有一个是纯正的lesbian而已,于是罗马这个房间里发生的一切都更虚无缥缈一些。

只是两个身材可以打90分以上的女演员,在一百多分钟的时间里基本是全裸的,这样说来,对女观众来说恐怕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于电影本身吧。

上帝,宽恕我......

2010-11-04

传奇还在继续......



很多很多很多年以后,如果可能,当我抱着孙子坐在壁炉前的时候,如果我要给他讲故事,那其中有一段一定是今天凌晨发生的。

对于足球历史,甚至米兰的历史来说,今天欧冠和皇马的小组赛远远不算是一场值得铭记的比赛,因为阿贾克斯输球这场比赛甚至对于两队的出线和排名都影响甚微。但有一段传奇却继续上演,感动的令人热泪盈眶。

米兰在皇马穆式体系下疲于奔命,一球落后,比赛刚好完成一小时。PIPPO出现在场边,他脱掉了外套,等待替换上场,显然很多球迷发现了他,掌声和欢呼声开始零星响起。而PIPPO恰恰是这样的球员,他的上场往往对局面没什么影响,皇马依旧轻松通过中场,在米兰禁区前组织攻势。

但这个级别的比赛,你真的不能犯错。Pepe给了Ibra一次机会,马上被转化成貌似传球的打门,卡西利亚斯仓促封堵,但仅仅打到了皮球,候在后点的PIPPO头球得分。又是“候在”,他每次都能找到落点。八万人在圣西罗再次看到PIPPO像个第一次打意甲进球的年轻人一样狂奔庆祝,于是整个圣西罗就这样被点燃,球迷们一起开始欢呼。

PIPPO在场边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69字样的球衣,这是他追平盖德穆勒欧战进球的梦想。不知道他有没有预料到,超越梦想只需要十几分钟,他再次反越位跑动,获得单刀机会。这的确是一次失败的反越位,PIPPO早启动了0.1秒,但裁判没看到,于是就当是一次礼物或者朝拜吧,我们看到了70号球衣。



这一刻的圣西罗彻底沸腾,八万球迷一起顶礼膜拜,没人可以在这样的年龄保持这样旺盛的斗志和对胜利的欲望。米兰的9号对进球的渴望从未减退,他保持着虔诚教徒般规律生活,严格的饮食控制,刻苦的训练态度,这一切都不是天生就可以获得的,PIPPO从未停止过努力。弗格森说对了一半,PIPPO没有出生在越位线上,他仅仅是住在那里。

比赛后,PIPPO说,距离巴乔还有五球......,那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加秃,和他续约吧。

2010-10-28

VIP Treatment



The Good Wife真的是渐入佳境,编剧和导演愈发的擅长‘举重若轻’,干净简洁的镜头,教科书般的剪辑和调度,在40分钟的时间里把故事讲的井井有条。还是几分钟就要结束的时候,几位大律师就要走入俗套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我们要还舆论一个真相’的时候,剧情却急转直下,不仓促不牵强,避免了落入俗套,又令人唏嘘不已的看到现实的无奈。

我格外喜欢Natalie Knepp扮演的按摩师,清秀而坚毅,她最后做出抉择的一段,颇有抢戏的势头,这大概也是本季The Good Wife成功的一个额外因素:客串演员的水平相当棒。这让几乎所有段落都能有看头,不平淡。好看好看啊,等下周了。

2010-10-25

硫磺岛



上周读完了Eugene Sledge的自传With the Old Breed: At Peleliu and Okinawa的中译本,译名很烂,但文字还不错,感觉错的并不离谱。这类包含大量地名、人名、军事术语的书,能翻译成这个样子,真的不能再强求什么。

书看完了之后,一句注解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大意是说参与战役的人,事后回忆的时候会产生对战役全景式的见解,而事实上,即便是历史学家也没法搞明白,Peleliu登陆的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规律,无论是谁来回忆这场战争或某场战役,那都是他个人的看法或角度,没人可以权威的并客观的描述到底发生了什么。在看Eugene的回忆录的过程中,还有看美剧The Pacific的过程中,日军的形象变成了背景,甚至连中式战争片中脸谱式的出场都没有了,能看到的全是炮火和尸体。

因为这本回忆录和之前的美剧,给了我动力去重看四年前Clint Eastwood的电影Letters From Iwo Jima,大概是渴望了解战争的另一边吧。话说起来,这电影本身就是“一对儿”电影中的一个,当时老牛仔从美日双方的角度来拍摄同一场战役:硫磺岛之战。我格外喜欢日本角度的这部,相比之下,美国角度的Flags of Our Fathers就太说教了。

Clint Eastwood的镜头从今天硫磺岛的海滩开始,慢慢的移动,这座据说弥漫着硫磺味道的小岛,在低色彩度的画面下带给我一丝美感,一种沉静的美。无论几十年前多少吨炸弹在这个滩头被倾泻,无论多少生命葬送在这里,今天它依旧是如此的平凡,给我无比的冲动,想去走一遭。说什么反战或爱好和平,全是口号,今天没有足够的利益冲突所以没有打,明天万一某个资源耗光了,大家不得不打,那才是人性本色。在这个和平的间歇期,看到那片安静的黑色沙滩,反而特容易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残酷。

四年了,重看的感觉也很怪,我怎么更理解日本人和美国人了。

2010-10-21

无路可退



Rubicon的结尾几乎就和开头一样,平淡无奇,节奏也差不多相似。整季13集的剧情发展一共也没多少,但这也许就是AMC的特色所在,要命的地方不是故事,而且调子。那个略带冷战味道的API机构,每个人都心事重重的,让人永远不知道该信任谁,这是我想像中情报圈子所应该有的样子。

编剧很明白留白的重要性,他们知道观众喜欢看火热的床戏、激烈的打斗,最好有血腥的分尸、紧凑的追踪等等。这样的情节在Rubicon里确实全有,但却几乎没有这么处理过,尽量把过于激烈的冲突都省掉,让整部剧的温度始终处于偏冷的水平线,一切都点到为止,这是制作人员们一直努力在做的。

可偏偏这么一部慢吞吞的剧集,惹得我每周无比期待。大概就是因为看似缓慢的节奏下,剧情的张力是无穷的。全季结尾的时候,Will终于把搜集到的每一片拼图拼凑到了一起,完整的谜团终于揭开,到底如何处理自己手中的信息,Will在走上楼顶的那一刻还没拿定主意。到底这是一颗‘炸弹’,还是像Truxton Spangler说的一样,没人会give a s**t?

等待第二季。

2010-10-14

傲骨贤妻



第一季的The Good Wife,我完整的看过,而且是每周跟看。感觉制作精良,话题敏感,无论编剧、导演、演员都没有明显的短板,还有Scott兄弟监制,可是我就是找不到共鸣,没有感情切入点。

新一季开始前有点变化,我刚好因为看电视电影The Special Relationship翻看了不少当年克林顿莱温斯基案子的文章,后来又看了The Good Wife的编剧兼创作人Robert King的访谈,对政客夫妻的生活一下子有了更多了解,倒是激起了我对TGW更大的兴趣。这些在新闻镜头里像明星一样刻意制造一举一动的政界人士,其实也是有生活的,这点本来毫无疑问的,但因为之前的不了解显得如此的遥远。

婚姻本来就是相当复杂的,何况一段被时刻放到聚光灯下的婚姻,每一个微小的肢体语言都被无数的人加以揣测,其压力是不可忽视的。记者问了RK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被认为会破裂的婚姻可以坚持到最后而另外一些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两人最终却分道扬镳? 例如克林顿夫妇没有离婚,但戈尔夫妇却宣布分开?这恰恰是TGW试图回答的问题之一,Alice和Peter的关系已经绝对不仅仅是夫妻了,他们有共同的感情基础不假,但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还有更多的理由保持在一条战线。就像当年克林顿坦白和实习生的关系,希拉里绝不仅仅是以妻子的身份坚定的支持了他,她更是他的战友和政治伙伴。

当然,TGW绝不会简单的归类为政治剧集,Alice是整部剧的灵魂,就像24里的Jack。制作人要庆幸他们找到了Julianna Margulies,Julianna的气场很强大,她保证了这部剧能以如此知性的感觉延续下去,由她塑造的Alice独立、坚强、机智,也不乏温柔。令人不由的慨叹,一个40+的女人,也可以有如此精彩的生活。

2010-10-10

蓝血



一部警察题材的剧集,有三个我喜欢的演员(Bridget Moynahan, Tom Selleck, Donnie Wahlberg),还有一个漂亮的名字“Blue Bloods”,想不喜欢都难。就目前的三集来看,秋季档我最喜欢的剧情类新剧,也就是它了。

2010-09-27

朝韩特工的bromance




指望韩国人年年拍出‘杀人回忆’或‘蝙蝠’这样的电影,并不现实。更合理的现状是,每年有三五部‘义兄弟’这样的商业片,有政治噱头,有动作戏分,稍微再煽情一点,就比内地商业片强百倍了。

韩国人也爱模仿,而且总体来说还是有技术含量的,比如开场围捕北韩杀手的段落,虽然情节设计上较差,但镜头和剪辑绝对是国际潮流,那几分样子还是做到了的,很有现场感和紧迫感,节奏弄出来了。后半段不可避免的落入煽情的俗套,可是居然融入了近两年很热的元素:bromance,一对南北特工玩起这个来,说明韩国影人在土洋结合方面做得相当到位。

当然,最后影片的质量还得靠大饼脸来保证,这是近十年韩片不变的规律了,这哥们不仅高产还真能保证质量。

2010-09-23

9 Management Lessons I Learned Working At TOM

1, A SP company should be run by Hong Kongers, not Mainlanders

2, Build a culture of respect between SPs and Carriers

3, Give employees the freedom to own and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ceptionist

4, Challenge your employees to suck

5, Deadlines are jokes

6, Don't play the "quit game" with your boss (because you're not irreplaceable)

7, Hire people who are insanely passionate about dating the receptionist

8, It's important to emphasize work/sex life balance

9, You should maintain the first version of MySQL, even when you're a big company

2010-09-22

别人的生活




我一直觉得The Lives of Others的成功和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有些相似,当然在电影层面他们都是很出色的,但能有如此多影迷喜爱更多的是因为电影传达出了一种精神,是我们在现实中难以奢望的。那是一种在黑暗中带给人希望的光芒,很微弱,很不起眼,也许你不故意去寻找就会忽视,但你一旦发现它,就感觉被照耀着,觉得那是一线生机。我想这就是所谓人性的光辉。

The Lives of Others大部分时间都笼罩在阴森和压抑之中,就算Wiesler出场的时候也一脸严肃,不苟言笑。他制服整齐的坐在审讯室,不紧不慢的盘问,从不生气从不松懈,这真的是只有德国人才有的严谨。这样的主角从一开始就不会让人喜欢,更何况他跑去严密监视一对令人羡慕的艺术家情侣,这会令人更不舒服。

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露出了一点点浪漫的迹象,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别人的生活,作为秘密警察的Wiesler从未有过自己的生活,他机械的工作,毫无表情的生活,在他的字典里,生活是严谨的,不是被热爱的,可是那份激情他在艺术家Dreyman那里找到了。当然Dreyman从未见过Wiesler,他安心过自己的生活,不做过分的事情,也不安于平淡,也许Wiesler比Dreyman自己更熟悉他每一分钟的生活,可奇妙的是他被这对情侣感染,他开始喜欢上他们听的音乐,读的诗,他们之间的爱恋,他们的每一分钟生活都是他所无法企及的,他开始同情这些本就清白的人们。

一切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变化的,Wiesler不再试图寻找任何Dreyman所谓‘犯罪’的证据,他开始保护他,改写监听记录,隐藏重要证据,到案子结束的时候他俨然已经成为Dreyman的守护天使。因为这样无果的监听,Wiesler不再被信任,继而被扔到地下室,坐在阴暗的角落里做了四年的拆信工作,直到柏林墙被拆毁。

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Dreyman重新开始艺术创作,生活也更加如意。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曾经的文化部长,这才得知自己的家一直被全面监听着,他难以想象自己是如何逃脱秘密警察的抓捕,毫发无损的等到了两德统一。他在档案馆翻阅了自己被监听的记录,那厚厚的文件就像另一个人给自己写的日记,每份报告的结尾都署名HGW XX/7。他根据资料找到了代号HGW XX/7的秘密警察Wiesler。

这是全片我最喜欢的镜头,Dreyman坐在车里,看着已经沦为送信邮差的Wiesler孤零零的身影,多少年过去,这对监视与被监视者忽然有机会调换了位置,曾经的被监视者内心复杂的远远看着这个监视了自己几个月,多次机会可以将自己锒铛入狱却反而保护了自己的陌生人。他曾经想停车,但后来放弃了,他决定用另一种办法表达谢意。两年以后,Wiesler在书店碰到了Dreyman写的书,扉页上写着一句话:献给HGW XX/7,代表我深深的谢意。

Wiesler也许很瘦小很无力,他也被这个体制压迫着,他可能有些不满但却没有办法发泄出来。但力所能及的,他保护了Dreyman,不为任何利益,甚至不是为了伟大的艺术或别的什么政治理由。他只是觉得Dreyman是个好人,是个没有理由拉去审讯的人。他仅仅是因为良知才这么做的,这是他伟大的地方,是整部电影最光芒的地方。Dreyman和Wiesler最终也没有见面,正因为如此,其中的感情才越发的纯粹。

店员问:你这书是要送人吗?需要包装吗?
Wiesler略带自豪的回答:不,这书是给我的。

2010-09-20

一切皆是梦



借蓝光版的光,重看了720P的Mulholland Dr.,几乎十年前的神作。距离我第一次用DVD看也有六年时间了,因为那一次看了两遍,这次应该是第三次看,一如既往的心旷神怡。



关于梦境的电影,因为Inception的缘故最近大概是很火了一阵子,于是回头再来看David Lynch的这部作品,味道就复杂得多。和Nolan不同,Lynch不是玩叙事结构的,或者说不在逻辑层面来玩,他的故事全在意识层面。每个梦里的角色都在现实中有不同的对应,这个更类似于我们的梦,我们可以在脑海里交换很多人的角色,从面貌上讲他们还是那个样子,但角色不同了,身份也许也不同了,甚至我们自己在梦里都不同于现实。

David Lynch为我们编织了这个梦,从一开始,也许没人会觉得这是一个梦,直到神秘的盒子被打开。花费了2/3的篇幅介绍了如此众多的角色和故事线,Lynch在最后的1/3里将其重新拼接,每一个‘混’在好莱坞的人物形象马上现实起来。也许只有浸泡在这个大染缸里几十年的老Lynch才能如此淋漓尽致的披露,无奈的人,郁郁不得志的人,堕落的人,放纵的人,在看似华丽的山顶别墅里,如一个个精致的空壳。整个故事到最后一刻才拼接完成,回想之前美妙的梦幻,真的让人唏嘘,老Lynch也是浪漫的啊。(话说Naomi姐姐和Laura姐姐那段床戏,真是拍的令人血脉贲张啊。)

Mulholland Dr.绝对是每隔几年,甚至有人说每年都要拿出来重新看的电影,随着阅历的增加,总能从中品出不同的味道来。

2010-09-14

杀手Casey



从那部诗一样美丽的西部片开始,我就喜欢上看Casey Affleck演戏,比那个木头一样的傻大个哥哥强了不知多少。说不清其中的原因,就是喜欢听他念台词的调子,还有那副邪邪的笑。

从外形上讲,他异常的瘦弱,看起来就是那种很容易被人欺负的样子,甚至他和Kate Hudson配戏的时候显得Kate都比他强壮。但他能演出一种力量,也许从外表看和之前他演绎的懦夫Robert Ford没什么区别,可在The Killer Inside Me里他让人相信Lou这个角色的身体里隐藏着一个恶魔。看他演绎这个分裂到极致的人物,是很过瘾的。你说不清他为什么这么干,但就是觉得这么干了很符合其性格,哪怕他是个副警长。

慢跑日记: 贵在坚持


现在再说偷懒和毅力,全是次要的了,一个实际机能已经大幅下降的身体,到底能扛住连续几天的慢跑,我自己都没底了。

连续三周都有大腿侧面的肌肉疼,莫名其妙,等了足够长的时间后,上周恢复跑了三天,尽力减慢速度,保持3000米的线路,既然村上大叔可以在33岁开始慢跑,只要有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我应该也可以。要有耐心,这是我唯有的信念了。

这一周天气很糟,持续的无风高温导致空气质量非常差,PM2.5指数徘徊在200上下,要命的是ipod nano坏掉了,只好无音乐默默的跑。

2010-09-10

植入



Inception的时候,最不能抹去的回忆是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尤其是开场不久有一场Arthur的梦崩溃的戏,看起来两部电影就更像了,只是Nolan的解释是梦醒了,而Kaufman更浪漫,他把那段戏叫遗忘。

这样以梦做主题的电影,是必须在电影院里看的,因为回到本质上,电影就是造梦的艺术形式。坐在诺大的黑漆漆的IMAX影厅里,看Nolan洋洋洒洒的148分钟,是今年最值得的一场梦。

Nolan没有用副导演,他亲自执导了每一个镜头,他对电影的全权掌控让电影的每一分钟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标签。几乎第一个镜头出现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浮现出The Dark Knight的最后一个镜头,从风格上这是承接的,只是在Inception里Nolan没了束缚,不用考虑漫画原著不用担心漫画迷的刁难,这是一部Nolan自己的梦的电影,当148分钟结束的时候,Nolan其实完成的是对全体观众的一次inception。谁要是看完电影爱上了Nolan,那其实不是真的,因为那是他植入的念头。

电影是否迷人,在于观众入戏和出戏的程度,看完Inception之后的感觉是2003年看完Matrix系列之后久违的感觉。人们疯狂的讨论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寓意,哪怕Nolan劝阻大家不要过度解读,仍无法阻挡解构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就像Matrix带来的副作用一样,你怎么知道你不是在matrix里?你怎么确定你不是在梦里?

PS:老婆大人看完电影搞明白了一点,早上起床要是感觉自己做了一晚上梦,那其实也许就是十几分钟。

2010-09-09

Living Your Life



最近一直在看AMC的Breaking Bad剧集,大意是讲Bryan Cranston扮演的高中化学老师Walter人到中年,面临所谓的中年危机:收入不高、事业停顿、老婆再次怀孕、身患癌症,再回想起前任女友跟了自己的好友享受富裕生活,不禁唏嘘。

其实,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会最终住到豪宅,坐拥亿万家产;也不至于沦落到露宿街头,靠救济金生活;大多数人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类型。这个规律放到全世界也许都会灵验,道理也简单,大部分人会循规蹈矩的生活,不会冒险投资致富,也不会自甘堕落。恰好前两天和同事也聊到这个话题,我们从小就在过别人指导的生活,怎么读书,怎么考学,怎么工作,怎么选妻结婚,怎么生儿育女,全是有人教的。所有这样生活的人就像屏幕里的Walter,他从未过过自己的生活,他需要别人告诉他:living your life。

这是一个困兽犹斗的中年男人,在我看来,这是多年后自己影子的可能性非常之大。那么,Walter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出路呢,确切的说,是被迫找到出路的。这里就必须说美国编剧们的一个优点了,也是我最欣赏的,他们至少在剧本里愿意尊重知识,其具体体现就是有头脑有知识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他们总能靠头脑靠知识摆脱烦恼,而不是仅仅靠运气或别的什么。Michael懂建筑,他可以带着哥哥逃出生天;Neal懂艺术,他可以伪造也可以鉴赏各种风格不同时期的画作或雕塑;House懂医学,哪怕他多么jerk仍会有人莫名而来。这就是对知识的尊重,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的。

Walter很聪明,他精通化学,他也敬畏化学,知识在他心目中是有地位的,他不会给只差2分通过考试的学生开绿灯,他对大毒枭直白的说要尊重化学。他第一次制作冰毒就证明有知识无论做什么,你都能做到最好,他合成了DEA实验室从未见过的高纯度冰毒。从街头小毒贩到分销新墨西哥州的大毒贩,再到负责美墨边境毒品生意的大毒枭都没法抵挡这样的产品,他们必须因此尊重Walter,于是从未在生活中真正得到别人尊重的好好先生在‘事业’上得到了金钱,得到了重视。更重要的是,他现在理直气壮的说,这是他挣来的。

不幸的是,从某种程度上讲,Walter这才开始过上自己的生活。他可以全权掌握实验室的制作环节,他敢于拿着爆炸物要挟毒贩,他可以利用化学知识去做各种事情,关键时刻能保持冷静和机智,在制毒这个岗位上他发挥的游刃有余。这个死期将至的中年秃头男人,其实是个天生的冰毒制作大师,好像是DNA里就有的天赋,他甚至懂得谈判和市场推广。编剧们大概想说的是,人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生职业,只是大多数人没找到而已。

2010-08-20

交换台北



36個故事,豆瓣上有人评价这类影片是“小清新电影”,倒也贴切。这是那类有城市明信片功能的电影,看过这80多分钟,可能会有很多人对台北产生好感,近期或不久的将来就会去旅游,那么这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电影有几个地方在我看来,本身就是很讨人喜欢的。比如那个小巧的咖啡馆,开头有一组镜头拍一杯咖啡的制作,看起来就很舒服。还比如两姐妹开咖啡馆的设置,也令人很愉悦,相比桂纶镁,我更喜欢那个没什么表演经验的林辰唏。除此以外,以物易物和沙发客的设置就更理想化更浪漫主义了。在这间咖啡馆完全隔离了世俗的营销和苦恼,全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也许不现实,但至少看起来不会难过,算是一种小调剂。

而且,我也想开这么家不亏本也不会太赚钱的咖啡店,不用太辛苦,每天看看书就能照顾到小店,到了晚上再放上两部小津或文德斯的电影,吸引些志同道合的顾客,多么美妙。

2010-08-16

慢跑日记: 艰难的第二周


慢跑第二周,进展不好,疲劳感很强,跑了四天。空气质量很一般,PM2.5指数勉勉强强进入200,湿度偏大,体力消耗太大,加之肌肉疲惫感,没有第一周神清气爽的感觉。以至于计划中的增加里程也没能进行,依旧是3000米/天。

这周也没新歌,又把The Dark Knight的原声碟放进了ipod。

2010-08-13

The Return of the Prince





六年前,他默默的摘下队长袖标,在临近比赛结束的时候被换下场,马尔蒂尼一路跑来特意在他离场前拥抱他,他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高举双手向球迷们示意,圣西罗的米兰球迷们全体起立为他长时间的鼓掌。

他回到教练席和每个布雷西亚的队友及工作人员握手或拥抱,然后转头往休息室走,比赛还在进行,但转播镜头却没有对着场上,一直跟着他。看他路过米兰的教练席,他一一拥抱米兰的球员和教练组,我记得他拥抱皮尔洛的时候在脸颊轻轻一吻,那个曾经在布雷西亚的训练场听他谆谆教诲的小师弟正在意大利队接替他的角色。他一路都没有流泪,一直微笑着匆匆走进休息室,没有等到终场哨的响起,哪怕仅仅之差几分钟了。我猜想他自己如果等到那一声哨响,怕是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不知道他进入休息室是怎么度过的。我只是知道从此他就几乎从所有的新闻里消失了,blog也很少更新,难得上传几张照片,让我们知道他在阿根廷的农场或意大利的乡下。

我很难想像这是怎么样的六年,据说他接送孩子去学校,去阿根廷打猎,在乡下的午后懒洋洋的睡个午觉。几乎是宅了六年。南非的夏天,意大利队灰头土脸的回国,很快就传出了新闻,他将接替原定的里皮出任足协技术部主任,年薪?零。他像个骑士一样,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忽然就站到前台,酷酷的笑着,他决定去教全意大利的孩子们踢球,选拔新的自己出来,这个国家的未来在他眼中依然是光明的。这里诞生过里维拉、罗西、詹蒂莱、巴雷西,还有他自己,还有皮耶罗、皮尔洛、托蒂。明天,一样会有新的马尔蒂尼,新的贝尔戈米,新的意大利队。

他从足协大门走出的第二天,全世界的媒体都在体育版头条写着:巴乔回来了。

2010-08-11

因扎吉二三事


今天在体坛上看到因扎吉的几个小故事,其中有两段印象很深刻:

如果我儿子想当门将,我不会反对。但我会先让他看看我的全部进球,看看那些门将的表情,或许他会改变主意。

我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和巴雷西一起并肩作战过。有次在帕尔马,我问他要球衣,他给了我。我当时穿着替补的外套,感谢他后我转身就走,他喊住我说:“但是你的球衣没有给我啊?”到今天我都记得他的话,我把巴雷西当成榜样:如果一名年轻球员问我要球衣,我也要求他拿自己的来交换。

老队长这个故事特别好,从又一个人的视角来看为什么他得到的爱戴最多。他不仅仅是那个敢于在对方潮水般攻势的浪尖反咬对手的顶级中卫,他更有伟大的人品。

2010-08-09

Rubicon



古罗马的法律规定,任何带兵外出征战的将领都不能将军队带过作为北部边境的Rubicon河,凡越界者以叛国者论处。公元前49年,凯撒征战高卢归来,悍然带兵越过Rubicon河,公开挑战庞贝代表的元老院贵族们。后来的人们用crossing the Rubicon来形容破釜沉舟的决然。

AMC在八月初推出的新剧就以Rubicon来命名,虽然才播出了两集,但我已经被其充满怀旧气氛的老牌悬疑片风格吸引。这剧集的首播集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亮相,在夏天一众轻松可爱的剧集中,马上显露出惊艳的气质。在今天这个快速剪辑如同家常便饭的时代,Rubicon和AMC一样保持着令人钦佩的节奏感,手法内敛,摄影和配乐极为讲究,这在电视圈很少有,也许只有House M.D.每季结尾几集才可媲美。

更重要的是此片暴露出高高在上的视角,绝不讨好大众,似乎高智商的观众才会是受众群。有评论提出疑问,Rubicon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有点太过聪明了?我不担心他们太过聪明,只会担心他们会太过故弄玄虚,如果故事可以沉稳的发展如同前两集,此剧绝对是2010年最值得吹捧剧集,太过聪明绝对不会是问题,TBBT早就说了,聪明才是今天最新的性感。

慢跑日记: Pilot

很早就在水木清华的跑步版上看到有人写跑步日记,很想自己也弄一个,迟迟没有付诸行动。原因有两个,一直没能坚持跑下去,不知道到底该写什么。现在完全想明白了,无论多无聊,每周都要记录一下本周的跑步情况,靠这样的记录督促自己尽可能的坚持跑下去。于是,开始了,这是Jogging分类里的第一篇。

这次开跑是周三的晚上,空气质量好到令我恨不得多呼吸几口才划算,那天的PM2.5指数大概是70上下,比08奥运没差多少。于是必须好好利用之,我当时马上决定本年度的跑步季正式开始。因为整个夏天没有跑,不敢太过造次,计划第一周先跑3千米的线路。周三和周四尽量不用力的跑,结果到了周五几乎站着都会感到腿的酸疼,于是休息了一天,周六和周日恢复。

这么算起来,第一周跑了四天,每天3000米,一共12000米。这个长度算是向哈维致敬了,因为这就是他在南非世界杯决赛那场完成的跑动距离。本周慢跑都在晚间21点半以后进行,每次连续跑动时间为35-40分钟。除去周日,其他三天空气质量极好,PM2.5都在70-100之间。

本周的主打背景音乐是Rascal Flatts和Cobra Starship的几个专辑。

2010-08-06

阿黛拉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Luc Besson的电影,值得记录一下,很喜欢这位法国商业片导演,执导和制片了不少出色的电影。虽然很商业,但不是好莱坞那种爆米花式,好多地方看得到他的才华和聪明。看这种智商比自己高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是对自己大脑的一次升级,一百多分钟的时间里,时常暗自叫好,纳闷怎么人家能有这样的想像力。

电影的名字好长,Les aventures extraordinaires d'Adèle Blanc-Sec,翻译成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严格意义上讲,这是老吕克的第十二部作品,但去掉两部动画片,这就是第十部。但这已经是无聊的话题了,我很高兴他的食言,幸好不止十部,我才有机会在电影院看到他的作品。这片子有很多亮点,其中最难以忽略的是Louise Bourgoin,这MM身上的气质很独特,有说优雅,有说野性,还有人说她比较俏皮,也许这才是完美的电影演员,各种气质皆有,融合的很恰当,能玩酷,能端庄,哭起来又会楚楚动人。老吕克好眼光啊。

PS:结尾法老那个笑话,是不是意味着法国人对这个金字塔的事情还念念不忘?

2010-08-03

拥抱战败

小的时候学历史都是按照课本的,课外的书籍不多,按照书本上的描述,特别是近代史,似乎历史人物都是非黑即白,要么是个英雄,要么是个败类,你要么喜欢他,要么讨厌他,没有灰色地带。

可惜真的历史不是这样的,或者说历史背景下每个个体生命都是复杂的。从历史书上看,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发动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战争,偷袭了珍珠港将战火烧遍太平洋,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组成。在亚洲各国人民的顽强反抗下,加之美苏的协助,日本无条件投降,我们的抗日战争乃至全亚洲人民的对日战争都取得了胜利。美国人John W. Dower写了一本书描写战后美军在日本做占领军的六年生活,包含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这个曾经给我们祖国带来巨大磨难的国度。这本书叫Embracing Defeat,‘拥抱战败’

曾经看过David Lean的电影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当时看到英国战俘在日本人的压迫下悲惨的遭遇,很是愤然。但却没想到,战争结束后日本战俘的生活更加悲惨。1945年8月投降之后,有350万日本军人在各个战区向盟军投降,然后他们没能立即登上回国的客船,反而被安排做为劳工,在东南亚、中国内地、太平洋岛屿上,而事实上当天皇宣布投降后立马就转而去关心自己的前途了,这些宣誓为他效忠至死的士兵们完全被遗忘。

在英军美军控制下的地区,陆陆续续遣返了大批的战俘,但苏联人是最不配合的,他们甚至不承认他们一共接受了多少战俘的投降,据美国人计算大约有170万战俘被拉到了西伯利亚去做劳工,在不断的要求下,苏联人分若干次遣返战俘,即便如此,当最后一批战俘在1949年被遣返后,人们发现,其实还有30万人不知去向。四十年后,苏联人才提供了死在西伯利亚的日本人名单,而这份名单上只有不到五万人的名字。因为所谓成王败寇的规律,获胜的一方根本无意去追求这些真相,我无法想像那些日本战俘在苏联战俘营的生活,也许其中一些人罪有应得,但也许其中一些人就像那个拯救了波兰钢琴家的纳粹军官一样,仅仅是无辜的被卷进了这场浩劫,最后落得的下场只是客死他乡。

另一个令人沮丧的故事是东京审判,自从看了The Reader里关于纽伦堡审判的讨论之后,我就已经开始联想到东京审判的公平性。无论是从什么层面来说,让几个个人来承担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的责任,都是很难保证公平的,更何况日本和德国不同,日本军国主义是个很泛泛的概念,并没有德国纳粹的那种小的领导团体,即便是主持袭击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本质上也不是个主战派,也许在他看来,他和The Reader里的汉娜一样,仅仅是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那个最有可能成为罪魁祸首的天皇,却因为美国人的庇护完全撇清了责任,完全没有被审判,甚至连所有皇族都被赦免,包括南京大屠杀的真正的主使人。另一方面,如果提到反人类罪,对广岛和长崎实施核打击的美国人又该如何审判呢?他们当时的目标可不是军事目标,是平民聚居的市中心。Dower写的好,这不是法律的审判,这是政治的复仇。

麦克阿瑟庇护天皇的理由很有趣,他认为德国人是很成熟的民族,他们无论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都一定是有意为之。但日本人是个不成熟的民族,他们做的很多错事都是基于对这个世界不完整的理解。换句话说,日本人是做错了事的孩子,未成年不定罪,德国人是成年人,犯罪要判刑。基于这个思想,当美国人在朝鲜战争遇到困难时几乎让日本人参战,幸好日本自己的领导人制止了这种疯狂的举动,连他们自己的首相都知道日军出战对亚洲人民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伤害。

历史终归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只是不意味所有人都会满足于这样的书写,有John W. Dower这样的人我们才不会让历史真的被人遗忘,这本书让他值得那座普利策。

2010-07-29

又见Kate




特别怀念Kate和Tony斗嘴的日子,怀念她俩偷偷敲开McGee的房门看他穿什么款式的内裤。

然后很遗憾的想起那个结局。

但总是要往好的一面看,她在Rizzoli & Isles里华丽的复出......

2010-07-28

史上最纯情的三级片



这样的工作照比较符合我心目中彭导的形象。

甚至,这张工作照的‘尺度’也比电影本身更大,完全因为台词被评定为III级,这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部。

那些粗口其实蛮正常,现在和朋友聚到一起,谁不说几个荤段子呢。抛开这些粗口,这片子是很纯情的。

彭导也许有的时候表达爱情很粗砺,但设计点小情调也很擅长,不知道那条短信的创意是哪里来的,原创的话,我再敬仰他多一些。

另外,志明在火锅店和在KTV的春娇发短信的那段,太有感悟了,当年我和LP确定恋爱关系之前也是这么你一条我一条的,连暧昧都谈不上,纯粹的蜻蜓点水般的试探式聊天。用今年世界杯的流行语说,我们那个风格叫Tiki-taka,在无穷无尽的短信闲聊中寻找对方松懈的一刻,所以看到那一段的时候我一下子年轻回到六年前,马上给LP发了一条短信,‘i n 55!W !’。当然,她回到家都没能破解。

2010-07-24

一页,台北



爱情片的分类也可以按口味的轻重。吃惯了鸡鸭鱼肉,也会想吃点清新小菜,而就口味轻重来说『一页台北』算得上很清淡的一部。尽管我也中意『英国病人』和『巴黎野玫瑰』这样重口味的爱情片,但这类清淡类的小品式爱情片我也有偏爱,没有吻戏,没有床戏,甚至没有‘我爱你’这样的表白,淡到连牵手都没有的关系反而更容易拍出意境。

我想起王家卫对My Blueberry Nights的一句定义,这不是爱情故事,是爱情开始前的故事。这句大概可以套用到『一页台北』,其实到片尾这段爱情才真的开始,Susie扭过头去偷偷的一笑,小凯这才明白女孩的心思,镜头平推过去,慢格播放,看Susie浅浅的笑着,我觉得自己都年轻十五岁了。很多导演把注意力放到这个时段,我也觉得这段时间很值得大书特书,好像经历无论多久,当我们回首过去的时候,好多美好的时刻恰恰都在那段时间里,真正的爱情还没有被定义,感情没有被世俗的规则拷牢,于是在微妙的对视或无意的相碰之间,那些甜蜜才会显得那么的难忘。

导演除了拍这段爱情,还着眼了不少其他的方面,几路人马都各有各的故事,其中居然看到了高凌风大哥。处理警匪片环节的时候,导演设计了不少诙谐和荒诞的地方。同时,这是一部很有都市宣传效果的片子,至少有两点在我看来是日后去台北不能错过的:小吃和诚品书店。男女主人公邂逅的地方据说是诚品的旗舰店,去台北真的不能错过,特别是对我这样一个格外喜欢书店的人来说。

片子到字幕的时候又有惊喜,执行制片一栏赫然写着一个名字:Wim Wenders,OMLG,我的偶像啊,没想到没想到,陈俊霖什么出身,居然处女长片是文德斯大人监制。难怪这么好看。

幽灵写手




看完The Ghost Writer之后,人们就会明白为什么Roman Polanski不能被瑞士人引渡回美国,必须给这样的天才完全的自由,我们才能看到这么精彩的电影。除此以外,在那层微妙的利益网中,我不得不怀疑为什么偏偏是在这样一部如此敏感的政治惊悚片的首映前,老波被捕,甚至几乎被引渡回美国。

关于此片幕后那些扯不清的联系,以及原著小说的争议性,包括据说其映射的著名政治人物,都让这电影在银幕外有了太多话题。就算这些全是炒作,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其震撼度都无与伦比。政治游戏也只有在Roman Polanski的镜头下才会如此的冷峻而扑朔迷离,还带着浓浓的希区柯克味道。

2010-07-22

有这样一份工作......

有这样一份工作,"收入丰厚,却不需要整日忙碌,每个周末只要坐在体育场的看台上看一场精彩的比赛,也许在斯图加特、不来梅或者慕尼黑。偶尔有的时候,大部分是周三的晚上,需要坐在场边给球员们下达命令,不过每年这样的时候并不多。而且不需要熬夜,就可以离开球场回家休息了。每隔两年,才有真正的忙碌,整个夏天都没有休假,工作的地点可能是冬天的南非,也可能是瑞士的湖光山色中。"

这是足球报对勒夫工作的描写,少加了一个数字:270万欧元,这就是这份工作的年薪,这还不算赞助商和广告商的额外补贴。

如果能有一份这样的工作......

其实,还不算什么,想想里皮的工作,每个周末去的可是罗马、米兰、都灵、那不勒斯、威尼斯、佛罗伦萨...,holy s**t!

2010-07-20

十年往事

- 2000年7月19日,和二十多个来自不同大学的毕业生一起和某国企签署劳动合同,长达六年的合同,仿佛卖身契。那一天没什么细节还可以回忆了(但,仅仅留下这个日子,今天回头一看,已经十年过去了)。

- 国企的见习期长达一年,期间必须忍受低薪之苦(见习生是没有奖金的,只能挣不到1K的工资)。那个时候居然很善于苦中作乐,每天还能悠然自得。但到今天都让我还感到惊讶的是,经过七个月的积攒,到2001年春节的时候竟然攒出来5K积蓄,带给老妈算过节费了。我职业生涯里第一次得到小小的成就感。

- 到2001年的夏天,我的见习期终于结束,不仅仅工资涨到了四位数,每月还有数额不等的奖金。我正式成为国家企业的助理工程师,very funny。

- 2001年9月12日凌晨,我和两位同事半夜摸到了一位同事哥哥的空房处,准备熬夜看欧冠小组赛(似乎皇马的比赛)。结果比赛被推迟,我们在电视机上看到了令人嗔目结舌的画面:冒着浓烟的世贸大厦。一点也不夸张的说,当时我们真的以为是个大片,看了一会才明白,这是活生生的新闻。

- 到了2001年的秋天,我的领导有个哥们开了一家桑拿店,因为需要单独开发结算系统,我被拉去当技术劳工。外快倒不是我关注的,我更开心的可以独占一台东芝笔记本了。配备了DVD光驱的笔记本在当时还算先进,这绝对是一个历史性时刻,我从此正式开始了淘碟的生涯。谢天谢地,如果没有这台笔记本我是不可能在那个时候看到那么多好电影的。因为之前的空白太大,无数经典好看的电影被我在两年内集中恶补,特别是周末的两个晚上,简直幸福死了,一个周末看到三四部影史传承的好片,那真的是精神上极大的快感。

- 2002年的夏天是个悲剧,是我希望完全忘记的一届世界杯,为了看这届世界杯我还从二姨家借来25寸的电视。但我得到的最深刻的记忆是小组赛最后一轮的那一周,打法好看群星云集的法国、阿根廷、葡萄牙相继出局。接下来一轮,韩国人居然淘汰了意大利,那是全年最令我沮丧的一周。

- 2003年3月31日,我加盟了新的公司,这绝对是新的冒险,因为这是和我之前工作完全无关的一份新工作,也意味着我要重新开始。而幸运的是,那一天我认识了后来改变我一生的女孩,四年后的这一天我们结婚了。
 
- 2003年5月的欧冠决赛,米兰终于重回欧洲之巅,事实也证明我不看的点球大战,我们反而能过关,真是悲哀,可谁知道这会不会对我的心脏和血压来说是件好事。接下来,卡卡来到了米兰,这本来是米兰的下一面旗帜,但结果的并不如人意。

- 2004年公司被老板出售,我跟随同事一起加盟新的公司,这是一次‘被跳槽’,整个合并的过程从这一年夏天一直持续到两年后的夏天,几乎贯穿了德国世界杯的所有预选赛和决赛圈比赛。很巧合,这是米兰最稳定的一段时间,也是我工作最动荡的一段时间。

- 2003/04赛季的结束,意味着我必须和我毕生的偶像巴乔说再见,从此,任何比赛的出场名单里都不再有这个伟大名字。很巧,巴乔最后一场比赛的对手是AC米兰。

- 2004年的欧洲杯是又一次惨痛的经历,打法丑陋到令人发指的希腊队居然拿了欧洲杯,意大利小组赛被丹麦和瑞典联手做掉,我一直记得那一幕,卡萨诺像个孩子一样在哭。

- 2005年的春天,我和女友开始看房。谈恋爱就好像申办世界杯,女孩就是FIFA,当她们从众多候选人里挑出一个合适的人选后,就要开始盖球场准备举办事宜了,而买房则说明我已经被选中了,这是举办世界杯前最重要的一步。一个漂亮实用的主赛场,是一届成功世界杯的基础。

- 2005年5月的伊斯坦布尔,有我另一段不愿提起的回忆,但一直也无法抹去。马队开场的进球和克雷斯波的两个反越位进球,却没能帮我们拿下第七座欧冠奖杯。该死的杜德克。

- 2005年8月,我们买下了总价55万的房子,按照世界银行的房价收入比,这笔不动产投资勉勉强强算作理性。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世界杯只剩下一年了,我当时的愿望就是在三十平米的宽敞客厅里看上德国世界杯的开幕式。

- 2005年底,因为疝气我不得不住进医院,生平第一次躺上了手术台,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左右,新鲜感还没有过去我就完成了手术。那段时间里最可怕的经历是自己躺在病床上,大半夜看Mel Gibson的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堪称个人观影史上最恐怖的一次。

- 2006年3月,装修正式开始,这永远都不会是一段快乐的经历,唯一得到欣慰的时刻是它完成的时候。5月初我们搬进去的时候,家的感觉倒是一下浓厚起来。那个月意大利在热身赛大比分击败荷兰和德国,舍甫琴科决定去英国学英语。

- 2006年7月我们原来公司的团队正式解散,我进入了完全陌生的一个小组开始工作。这是我四年墨守成规工作的开始,最初的一年多里我试图去做出点新鲜的东西来,但很快我就明白了,在一个这么大规模的部门里,哪怕是一丁丁点的变动都是无比困难的。

- 2006年7月10日凌晨,意大利和法国在世界杯决赛120分钟时间里战成1:1,点球大战开始前我把电视关掉了,这是我一生中最迷信的一刻,我认为不去看的点球大战会有更美丽的结果,于是那一刻钟左右的时间也让我彻底理解了一个成语:如坐针毡。期间我听到邻居家一个女人叹息的声音,在各类祝贺的短信发到我手机上之前,我就傻呆呆的干坐在沙发上(今天想起来会很好笑),一直在猜她到底在为谁叹息。至于结果,美好得让我今天回想起来都还感觉到激动。

- 2007年是结婚之年,先是在3月31日,花费9元人民币,我正式从男友变为老公。这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12月,我们跟随旅行团在南欧玩了11天,虽说和背包族比玩的不够尽兴,但这仍是一段难忘的蜜月经历。

- 2007年的5月,在雅典,米兰再次登上欧冠领奖台。很有趣的是,我们的比赛打得并不好,但却2:1击败了利物浦,两年前我们行云流水般的进攻却在六分钟内短路进而失去冠军,只能说这就是足球。

- 2008年因为奥运会的缘故变得很特别,而对于我来说,那是我满三十岁的年份。杂志上说,三十岁最可怕的地方是,距离四十岁只有十年了。

- 2008年的欧洲杯也有些乏善可陈,原因是意大利依旧很差劲。但我记住了贺炜在法国和意大利的小组赛结束后的那段解说词,“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我们也以这句福楼拜的名言,送别即将离去的法国队,希望法国队重拾勇气,重振辉煌!”

- 2009年9月,和朋友一起去日本玩了六天,是两年来难得的一次出游。旅游真的是好事情,也许时间不用太长,就可以放松自己,开阔视野,特别是在日本这样的目的地,还能呼吸几天真正的新鲜空气。

- 2010年6月,南非世界杯的小组赛第三轮,意大利小组垫底出局,比赛结束时我一点也不意外,只是感到无比的耻辱。BTW,这绝对是我看过的最沉闷的一届世界杯,也许淘汰赛很多戏剧性的情节挽救了它,但就竞技层面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 2010年7月,我终于决心结束7年的SP生涯,没想到刚好恰逢工作十周年纪念,希望会有一个新的开始。

2010-07-19

Criminals are HOT!




这句台词是第七区特工Simmons说的,我非常同意,这大概就是我内心深处的邪恶在竭力呐喊的结果。所以我喜欢Se7en里的斯派西,The Thomas Crown Affair里的布鲁斯南,还有CSI里的‘模型杀手’。如果不是因为犯了罪,他们简直就是人生偶像,专注,博学,机智,勇敢,连正义凛然的Gil Grissom面对终于落网的‘模型杀手’都忍不住说:你的‘工作’简直就是艺术。所以,我必须承认criminals are HOT。

世界杯后的空档期我凑巧在USA台发现一个好看的剧集,White Collar,讲述一个落网的艺术大盗帮FBI的白领犯罪科追捕罪犯的故事,这个创意肯定和传奇人物Frank Abagnale多少有些关系。也许这种合作不那么新颖,但依旧很有趣,当然,这类题材的剧集你必须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criminal,幸好我们找到了Neal Caffrey。有谁能拒绝Neal呢,就连口口声声说不信任他的Burke都没法否认他的聪明,thank god,我们都喜欢聪明的人,特别是那种比我们自己聪明的人。这种对聪明人的盲目崇拜,才导致了Neal Caffrey这样的罪犯像绅士一样迷人。其实,他真的是很绅士,有品味,有幽默感,绝顶聪明,而且其风格是classic的,这样的criminal怎么会不hot呢?

2010-07-12

Day 25: 结束了




因为意大利太早被淘汰,反而给了我一次更客观的机会看完全部淘汰赛。也正好between jobs期间,所以时间很宽裕,每天睡足,白天看看美剧和电影,翻体坛看BBC或ITV的集锦,然后等着下一轮比赛,这么多时间消化比赛,简直让我看球的角度都专业了很多。而现在,一切都结束了,小白一球绝杀荷兰,令无冕之王连点球救赎的机会都没有。

坦白的说,每当这样的盛事结束,多少有些失落的感觉。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也正好把我的个人经历按照四年的长度分成一段一段,回想起来像时间刻度。1994年我读高中,1998年我在大学,2002年我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2006年我刚刚住进自己买的房子,2010年我已经是个已婚的人了。四年又四年,就算我健康的活到平均寿命,我应该还可以看到十一届世界杯,其中意大利可以进四次决赛,拿两次冠军。这得是多美好的生活前景啊。

Forza Italia!

四十岁和二十岁

不论生活,还是足球,我们总是从梦想出发,然后和现实迎头撞上,经历必须的五个步骤,从否定到接受。这是不变的规律,只是看你能坚持多久才到达最后一步。

荷兰人从1974年到2004年,一直在踢梦想中的足球,克鲁伊夫说我们也许没有得到最后的冠军,但全世界都在谈论我们。从2004年开始荷兰变得无比现实,更准确的说是丑陋,哪怕2008年欧洲杯大比分击败意大利法国,那都是无比功利的荷兰。但我觉得无法责怪他们,毕竟他们为全世界的球迷奉献了几十年的美丽足球,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那样的荷兰才会爱上足球。几代才华横溢的前辈,经历了无数糟糕的运气之后,终于有一支靠对手犯错才会前进的荷兰队进入了世界杯的决赛。其实,这就是四十岁的我们,功利、浅薄、唯利是图。

西班牙仍很稚嫩,从98年悲怆的被尼日利亚做掉,到2008年欧洲登顶,他们一直生活在梦想中。他们依旧一如既往的踢很有观赏性的足球,好比二十年前的荷兰,他们还年轻,他们因为被功利性球队惩罚的经历还很少。他们还没有心灰意冷,他们还坚定的保持自己的风格。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94年的阿根廷,98年的荷兰,2000年的荷兰和葡萄牙,02年的阿根廷和法国,西班牙并不孤单,今年的南非贝尔萨带领智利队踢出甚至比西班牙人更纯粹的足球。西班牙和智利代表二十岁的我们,年轻、简单、纯粹、充满理想。

截止到现在,在比赛开始前两小时,我对双方还没有明显的偏向。荷兰的确已经不再漂亮,但如果他们能拿下第一个橙色的世界杯,我更愿意认为那是给克鲁伊夫、伦森布鲁克、古力特、巴斯滕、奥维马斯、博格坎普们的一次迟到的奖励。但,内心深刻,我的立场和今天『体坛周报』的林良锋写的文章标题一样:为了足球,恭请西班牙登基。

2010-07-09

Greenberg



Greenberg by Noah Baumbach
又一部四十岁男人如何生活下去的教育片,列到单子上,等我40岁生日的时候一起全看一遍。

2010-07-07

天使の恋




这是号称岩井俊二的学生寒竹百合的长片处女作,和其他一些所谓岩井俊二学生的作品或岩井俊二监制的作品类似,只能说学了一些皮毛,未得岩井的精髓。但就这样一个题材俗套的日式爱情片来说,已经算及格了,部分小段落甚至拍得还相当好。

相比日文名字‘天使の恋’,我更喜欢英文名My Rainy Days,男女主角两次邂逅的雨景都很棒,也许和我自己喜欢雨天有关吧。在去过日本前,看这类纯情电影,我会比较好奇导演怎么找到这些合适的拍摄场景,但等我真的在日本的街头溜达了一圈以后,这个问题就很容易回答了,日本的城市很多地方弄得都非常精致,或者说精巧,稍微修饰甚至原样奉上,就适合拍摄各种偶遇和分手的场景。寒竹百合对于全片的掌控力并不成熟,只是擅长拍摄一些小段落,豆瓣上有人专门总结了此片的十几幕难忘的段落。

女主角佐佐木希似乎是模特出身,相貌对于中年老男人来说绝对有WMD级别的杀伤力,片中扮可爱的时候其实表演的痕迹是过于明显的,但如此容貌和身材,我们也就别太苛刻了,就算做作又如何呢。

2010-07-03

Day 20: 冰冷残酷的世界微笑了




谁说这个世界是冰冷而残酷的?
像乌拉圭人一样,只要你胸怀坚定的信仰,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持高昂的斗志,这个世界说不定……说不定就会揭开它冰冷的面纱,向你露出灿烂的微笑。  --贺炜

这是一支学会了区域防守的乌拉圭队,相比之前他们粗野的风格来说,这届世界杯他们相当温柔。加之拥有两大世界级前锋,也许他们击败加纳不应该有太大问题。只是意外失球+直接任意球,1:1的比分一直保持到120分钟,ok,大概我们又可以说所有的铺垫在那一刻结束了,高潮如期而至。苏亚雷斯不仅仅球踢的好,打的也好,这个世界级的拦网动作留给自己一张红牌,也留给乌拉圭一线生机。

接下来的故事就很轻松了,既然上帝在前两场小组赛送给你两粒点球并罚进,他也许很难偏心的让你在1/4决赛最后一分钟再罚进一个。于是,吉安老兄的点球热吻了门楣。再接下来,点球大战总是会惩罚那些曾经有机会在正规比赛时间里击败对手的球队(此规律不适用于德国)。我得承认,这最后一秒种的冰火两重天,对于一个观众来说太戏剧性了,但对于吉安和安南这样的渴望改写历史的球员来说太残酷了。

整个加时赛几乎都在打盹的我,最后竟然睡不着了,借用李老师的话总结:“太刺激了”。

2010-06-30

Day 18: 理想主义昂头离去



虽然比赛还没有结束,但后面的比赛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人们越来越保守,一个例证就是06年意大利这样的防反鼻祖也仅仅靠反击打进三个球,而今年发生在荷兰和巴西身上的情形表明,这些曾经华丽的大师们打算用反击解决一半以上的进球。所以即便是1/8决赛还未结束,我也可以肯定智利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球队。

克鲁伊夫说,“智利队创造的机会,比其他所有球队的机会加起来还要多。以前荷兰队总有一些特殊的东西,或许我们从来没有赢得最终的冠军,但整个世界都在谈论我们,而现在智利接管了这个角色。在一届32强参加的锦标赛中,最终的冠军只有一个。赢取冠军的机会渺茫,但赢取观众芳心的机会则在你手中,智利抓住了。”

贝尔萨的智利,让我想起‘灌篮高手’里的丰玉,一支几乎一直靠进攻来比赛的球队,这是本来只会出现在漫画里的理想化的比赛风格,但这个被人们称为‘El Loco’的阿根廷人复制了出来。他永远强调进攻,哪怕被罚下一人,他仍然敢于压上进攻欧洲冠军西班牙,那几乎就是自杀式的打法,但你不会藐视他,反而会被他的勇气和理想主义所感动。当巴西和荷兰都在用四后卫+双后腰扼守后场的时候,智利保留了一份足球场上的纯真,他们踢的才是真的total football。

2010-06-28

Day 17: The Thin White Line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没看到这个球进了,那一定是边裁。如果一直苦于无法打破自己进球荒的兰帕德用这脚精彩射门扳平比分,又有谁能说年轻的德国队就能轻松再打进两球呢?英格兰人恰恰是刚刚找回了自己的感觉,裁判无情的扼杀了戏剧性的扳平。而原本,这是很有潜质媲美98年英阿大战上半场的四十五分钟,裁判丑陋的失误葬送了正常比赛,若干年后,一如贺炜老师所说,你在壁炉前抱着孙子讲世界杯的故事,这场比赛留下的也许只有那个误判了。它抢走了所有的风头。

两个多小时后,另一名裁判扼杀了墨西哥人创造奇迹的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输的不服气,赢的不痛快,看热闹的很恶心。

2010-06-25

新的希望



多位意大利名宿都在出局之后表达了对意大利未来的担心,人才的断档已经明显到了无法掩盖,也正是如此普兰德利这种善于调教年轻队员的教练成为最大的希望。里皮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希望普帅尽早接手的愿望,媒体也已经开始期盼9月3日新意大利的亮相,欧洲杯预选赛对阵爱沙尼亚。

媒体甚至迫不及待的预测了阵容,我们太渴望一支崭新的意大利队了:

Buffon


De Silvestri - Bonucci -
Chiellini - Santon


Palombo - De Rossi


Balotelli - Pirlo - Cassano


Gilardino


Day 14: 谁的眼泪在飞



94年巴乔,96年佐拉,98年迪比亚吉奥,02年科科,04年卡萨诺,08年皮尔洛,现在轮到夸利亚雷拉。每一次离开,都留下这样一个镜头,意大利哭泣着,蓝色无比的忧郁。

还是回到比赛,相信斯洛伐克打进第二球时,意大利的记者们已经开始撰写文章了,里皮大审判毫无疑问明日上演。我们从不指望小组赛能多么顺利,甚至06年也一度被逼到和内德维德肉搏,但如此窝囊的出局连特拉帕托尼都要皱眉头了。感谢那些年轻的球员,最后十分钟,我们展现出的魄力堪比06半决赛的最后十分钟,这是给卫冕冠军穿上内裤的十分钟,还有夸利亚雷拉那脚有望进入本届最佳进球TOP10的进球。

我们的人才没法和可以将小罗帕托迭戈留在家的巴西相比,当最会阅读比赛善于最后一传的人基本全留在家里的时候,我们又怎么指望皮尔洛一个人带着一帮蓝领捍卫意大利的荣誉。不知道米科利在电视机前怎么说,卡萨诺前几天是这样回答的,里皮是谁?

2010-06-24

Day 13: 盟军和德军同时出线



不管进球如何少,至少昨晚奉献了不亚于好莱坞电影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其惊险其戏剧性堪比欧洲杯土耳其克罗地亚之战。更重要的是,1/8决赛已经预定了一出大戏,卫报的标题是England through, to face you-know-who,这俩主演一旦确定,想都不用想就知道其隆重性了。

卡佩罗昨天上演绝对精彩的场边表演,其运动量完全不小于场上队员。幸好幸好,老卡顺利过关,三战进两球失一球,那一球还是自己滑进去的,信心也许正悄然重建,前米兰教头挑战世界杯的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卡佩罗问勒夫: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2010-06-23

Day 12: 告别的日子终于开始了

这个时候颜强在CCAV的演播室里谈起12年前的亨利,1/4决赛对意大利的点球大战,年轻的亨利躲在特雷泽盖的身后不敢看。但一晃三届世界杯过去了,亨利经历了两次决赛,一次小组出局,这是他的第四届世界杯,法国终于也在今天以肥皂剧般的方式从小组被淘汰。当亨利正式退出,雅凯的黄金一代应该说才正式落幕,这是足球历史上绝对不可磨灭的一段故事,法国人场上就算不好看了,场下也能弄出很多精彩来,足球圈需要这样的球队,需要多梅内克。

不管怎么样,和法国说再见,和亨利说再见,98年世界杯的影子彻底从法国抹去了。布兰克可以从头到脚重新打造新的法兰西。

2010-06-21

Day 10: 里皮这样下去可以拿诺贝尔和平奖



里皮,你这样一个教练,让我欢喜让我忧啊。难道和96年的萨基一样?以为战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自己需要的是合唱团不是独奏家?意大利最好的独奏家都被留在了家里,整齐划一的合唱团一起来到南非,配合震耳欲聋的Vuvuzela伴奏,卫冕冠军们送给新西兰球迷最好的礼物:一场历史性的平局,我就当是感谢Peter Jackson为全世界人民拍出了指环王三部曲吧。

ok,下面会发生什么呢?巴拉圭不愿意碰到荷兰,于是摧枯拉朽般的大胜新西兰,意大利闷平斯洛伐克,积三分从小组出线。1/8决赛碰到老对手荷兰,看到意大利门将就腿软的荷兰人最终没能挡住卫冕冠军的脚步,复出的皮尔洛打进一个任意球,意大利晋级。这就是传奇,这就是里皮,于是媒体马上一边倒的开始夸奖银狐,新一代波佐啊。

2010-06-20

Day 9: 史上最丑陋的荷兰



生活的美妙在于多样多彩,足球也一样,巴西和德国负责每次派至少一队参加决赛,保证秩序;阿根廷和英格兰负责荡气回肠的比赛和精彩的进球;意大利奉献最惊心动魄的防守和每届一个的金童;荷兰就应该踢出潇洒的攻势足球,赢球要酣畅淋漓,输球也要悲壮万分。这才是世界杯,大家都有各自的角色,既争夺冠军也保证收视。

荷兰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没看过94年之前的荷兰,我只能说荷兰是94年和98年和巴西拉开架势对攻的那支球队,特别是98年的半决赛,希丁克派上六个攻击手狂攻巴西,直至克鲁伊维特头球追平,那份勇气令人尊敬。从那以后荷兰开始堕落,02年缺席,06年和葡萄牙上演全武行,而今年正式开始靠对手失误赢球。如果上帝从74年就开始亏欠荷兰运气的话,那么也积攒够了,靠这些荷兰也许能进今年的决赛?

可是如果真的踢成这个样子,我宁愿不认识这支球队。

2010-06-17

绿区


Green Zone by Paul Greengrass

Paul Greengrass又回到了他擅长的题材上。和The Bourne Ultimatum相比,凌厉的剪辑少了一些,但手持跟拍一如以往,期待看纯动作片的人肯定要失望了。而和Bloody Sunday相比,很有可能是Paul做了妥协,纪录风格减弱了不少,而且结尾过于主旋律,大概这就是拍大制作的缺点了,导演很可能还是被制片人压制了。

总体说来,Green Zone多少是有点令我失望的,但也没有票房体现的那么惨。作为一个英国人,Paul Greengrass还是很胆大的,第一个直击911事件本身,也是第一个拍伊战的本质。无论是拆弹还是节选,都是顾左右而言他,而Paul这一次却直奔主题,到底发动这场所谓“正义”的战争的最初的借口是否真实,为什么美国人现在只谈论伊拉克的民主,却不提WMD呢?

Paul Greengrass是有勇气的,而环球高层也能通过这样的拍摄计划,令人敬佩。这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了,是Twitter和Facebook的年代,谁还会关心政治呢?美军进入中东,原因只有一个:石油,这个道理就算中国男足的球员们也都明白。可是Green Zone仅仅说这么一层意思,就显得简单了,伊拉克人内部理不尽的复杂关系被太过忽视,如果这是一部写实的政治惊悚片,那么CIA、美国军方、白宫、底层士兵、媒体多少还是算一边的,加入逊尼派、什叶派、库尔德等伊拉克势力,才会让电影更有真实感。观众就是要看到各路道貌岸然的人等,不顾生命安危的挤到这个曾经诞生过伟大两河文明的地方,为了自己的私利,披着骗人的外衣做了什么勾当。这片绿区不是绿洲,只是这些人的一个保护伞而已。

2010-06-16

Day 5



FIFA还绷着自己,没有公开出来承认比赛很沉闷,今日连续两场平局开始,很受人期待的大象和葡萄牙之争也是枯燥至极。到底是天气问题,还是海拔,或者干脆是那个球的问题,没人站出来说清楚。

最后出场的是巴西和朝鲜,从奏国歌时郑大世的泪流满面开始,朝鲜就证明自己不负神秘之师的盛名。这是绝对让中国从业者汗颜的90分钟,有人说从此东亚三强是朝日韩了,韩国证明了自己不再是靠奔跑和裁判赢球的球队,朝鲜人明显也不仅仅是会奔跑和靠金将军的保佑,人家踢的真的是足球的说。另外,应该问问邓加了,对方密集防守三十米区的时候,一个只有50%状态的卡卡有什么用呢。

2010-06-15

Day 4: 我们今天上路



我还是比较喜欢De Rossi这个毛绒绒的造型,怒吼的时候有点Russell Crowe的威风,和四年前比他老成了很多,难怪传闻皇马都看中了他。

意大利的10号到了Di Natale手里,毫无冒犯之意,但真的是很令人失望。从Baggio到Del Piero,再到Totti,无论是意大利的王子还是斑马或罗马的王子,多少说明这个号码是有气质的。但Di Natale?我宁可指望一样无气质但是有天赋的Cassano。

我们毫无意外的这么开场了,真的一点意外都没有,特别是经历了欧洲杯开场被荷兰人连灌3个以后。但我们就这么坚韧,甚至比德国人还坚韧,别看很狼狈的打平依旧可以走很远。但决赛?2018年见。

2010-06-06

A Single Man, A Single Day



Tom Ford的处女作不辱他的盛名,就画面里的东西来说,这绝对是2009年最好‘看’的电影。这是个对美的追求带有偏执倾向的人,构图、布景、配乐、光线、道具,一切一切都精致到了极致,对细节的苛求简直无以附加,我猜想他对道具组的‘迫害’一定是令人发指的。甚至连采访的花絮都是经典的黑白色,Tom Ford这部电影简直可以给国内拍广告的无良导演们当素材,随随便便剪一段出来就是完美的时尚广告。

Tom Ford说Fashion is very fleeting, film lasts forever,这大概就是他制作电影的一个态度。除此以外,这部电影的内容,或者说原著小说的内容,也或多或少和他本人的经历有关,有人说这电影就是Tom本人的私人日记。我很偏爱这样的电影,导演把个人感情和生活非常琐碎的展示出来,事无巨细,耐心的雕琢每一个机位,每一缕灯光,也许他拍的就是他自己。

也许Tom Ford对全片的掌控仍然稚嫩,他能做到的就是用这种只言片语式诉说的结构。但几位演员的表演是无可挑剔的,Corlin Firth绝对的影帝级别啊。

2010-06-03

华沙第一叙事曲



Wladyslaw Szpilman从家里被赶到犹太人聚居区,然后被送往集中营,途中幸而得人帮助才没有遭此厄运,转而成为劳工,继续在华沙的犹太人隔离区生活,直到被地下抵抗组织转移到秘密地点。

独自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公寓里,不能进出,连大的动静也不敢弄出来,只能孤零零的绝望的等着人送来食物。这也是一种‘宅’的生活,但气氛肃杀,每一分钟都可能有德国人冲进来,他几乎跳楼为了躲避本不存在的一次搜查。

从一个公寓转移到另一个公寓,再等到俄军大反攻时,华沙几乎一片废墟,他孤零零的在住宅的废墟里寻找食物,结果意外的遭遇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如果单纯的从音乐的角度来讲,电影一直到这里都是前奏,是铺垫,是为了升华所作的准备。Szpilman的身体已经相当虚弱,精神应该也在崩溃的边缘,但音乐一直都用一种臆想的方式支撑着他,特别是当他坐到钢琴前的时候,那种神采很快就迸发出来。也许因为饥饿和恐惧,开始的一小段他的手指有些颤抖,但琴声低沉而有力,一副诉说的腔调。这是全篇最令我感动的一刻,从电影开篇就一直黑暗低沉的气氛被打破,或者说被升华,音乐在这一刻的力量不可形容。1945年初,冬日的华沙,经历了六年不堪回首的战争,不论是Szpilman还是Wilm Hosenfeld都是身心俱疲,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在那一刻对于两个人来说是一次超越语言的交流。

几年前第一次看The Pianist的时候我还试图将这一段落和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里的费加罗婚礼相比,但今天我却觉得当年的我并没有读懂Roman Polanski的意思,或者是我没听懂肖邦,在华沙废弃的房子里演奏的这一曲是无与伦比的,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因为这一个桥段彻底的爱上肖邦。我会的。

Szpilman战后一直试图报答Wilm Hosenfeld的救命之恩,但直到2000年辞世都没有达成。直到2007年,他的儿子才终于完成了父亲的意愿,恢复了Captain Wilm Hosenfeld的名誉。

2010-06-02

出征名单


说什么都没用,明显有阿尔茨海默前期症状的里皮大爷选了这么个阵容:

Gianluigi Buffon (Juventus)
Morgan De Sanctis (Napoli)
Federico Marchetti (Cagliari)

Salvatore Bocchetti (Genoa)
Leonardo Bonucci (Bari)
Fabio Cannavaro (Juventus)
Giorgio Chiellini (Juventus)
Domenico Criscito (Genoa)
Christian Maggio (Napoli)
Gianluca Zambrotta (AC Milan)

Mauro Camoranesi (Juventus)
Daniele De Rossi (AS Roma)
Gennaro Gattuso (AC Milan)
Claudio Marchisio (Juventus)
Riccardo Montolivo (Fiorentina)
Angelo Palombo (Sampdoria)
Simone Pepe (Udinese)
Andrea Pirlo (AC Milan)

Antonio Di Natale (Udinese)
Alberto Gilardino (Fiorentina)
Vincenzo Iaquinta (Juventus)
Giampaolo Pazzini (Sampdoria)
Fabio Quagliarella (Napoli)

2010-05-26

say goodbye to jack



The following take places between 10am and 11am......

大学毕业之后,我开始接触美剧,最早应该是2001年从CSI开始的,接着就是2002年的24了。这是陪伴我时间最长的两部剧集,感情至深,所以当24在第八季划上句号的时候,多少有些慨叹。九年的时间,期间我换了工作,买房,结婚,从小伙子变成老男人,米兰拿了两次欧冠,一次联赛冠军,意大利拿了一次世界杯,巴乔退役,马队退役......说起来不长的时间,其实也够长了,发生了那么多事情。昨晚看着最后一集24结束,最后镜头是Jack Bauer的脸化为马赛克然后隐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就涌上来,的确是有点舍不得。

只能说希望在大银幕上早日看到他。

2010-05-24

经书



The Book of Eli看起来是和The Road比较像,但剧本的先天不足让它没法和后者相提并论,可我看得依然很开心。有两点是让我失去抵抗力的,一个是末世题材,怎么看也看不够,也许是因为我骨子里还是个悲观主义者,另一个原因是Denzel老兄,他的戏绝对是我不可错过的,不提他很酷的外表,他读台词的方式让我很欣赏,在The Book of Eli里他奉上了少有的打斗戏份,刀,剑,各类枪支一起上阵,很过瘾。

不可否认,最近两年的末世题材越来越多,难道真是因为快到2012?好莱坞对社会话题的洞察力依旧很强啊,人们不胜其烦的去找NASA验证各种末世传言,尽管从来不愿相信之,还是坚持不懈的去追问,精神可嘉啊。看到大家这么喜欢这个话题,拍点地球毁灭后的故事,还是很明智的,毕竟行星撞地球、太阳停摆、地心毁灭的故事拍的有点烂了,索性关注一下末世之后的‘重建’话题。

很应景的是,上集TBBT里Sheldon提了一个问题,人类遭受大的灾难后应该先干什么,寻找稳定的食物来源?建立有效的政府?繁衍人类?保护人类文明和知识?

2010-05-21

[存档]The Pacific历史细节


自从The Pacific开播以来,这个帖子就四处转载,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原帖,但大概是从铁血论坛出来的。整理一份留给自己日后重看的时候参考用。真是好东西。


Episode 1: Guadalcanal / Leckie
1,瓜岛登陆日为1942年8月7日,美军登陆部队达1万人,而日军之所以没有抵抗,是因为岛上日本守军只有2800,而且其中绝大多数还是韩籍劳工,战斗部队只有几百人,而且还都在机场附近;同时日军也根本没料到美军会突然开展登陆,所以在美军登陆过程中未遇到抵抗。2,那场海战是1942年8月8日晚进行的萨沃岛海战,此战美军大败,损失了4条重巡,另有1条重巡和2艘驱逐舰被重创,1000多名美海军战死;而日军无一艘军舰沉没,只战死58人。(美海军和美陆战队在太平洋战争的境遇是相反的,美陆战队在开战初期打得挺顺,但越到后面遇到的阻力越大;美海军在战争初期比较背,但越到后面越顺)。

3,那场夜间的战斗是1942年8月21日凌晨爆发的泰纳鲁河口战斗(事实上美军搞错了,该地其实是伊鲁河的河口,当地土著人称伊鲁河为鳄鱼溪,由于美军把把真正的泰纳鲁河反而认成了伊鲁河,因此此战其实应为伊鲁河河口战斗才对)。

4,泰纳鲁河口战斗日军参战部队为一木支队,兵力900,美军参战部队算上防御兵力和反击兵力,约2000—3000;由于美军在此前意外得知了日军的主攻方向(首先是一支美军侦察兵伏击了一木的巡逻队,缴获了一份日军地图并因此了解了日军的可能发起进攻的方向;其次是一名亲西方的当地土著在被日军抓获后设法逃回了美军防线,提供了日军的有关情报),所以在日军的必经之路上机枪火炮全部校正,工事加强,炮兵观察员全部在一线待命,就等日军上门。

5,影片中是黑夜中爆发战斗,很多朋友觉得拍夜战不过瘾,但没办法,历史就是这样。还有朋友质疑怎么日军都像发疯一样送死,其实不然,日军的战术核心就是渗透+夜战,在前期的东南亚战场这招屡屡成功,因此也就没把瓜岛美军放在眼里,还是就这么进攻了,殊不知美军此时无论在兵力、火力、情报搜集、准备工作等各方面早就占了优势。影片中战斗时几个细节把握得很到位,一是战斗围绕在一条沙堤进行(日军想通过这条沙堤冲过来,但是都被美军的机枪扫倒),这是符合历史的,鳄鱼溪的入海口其实是一个泻湖,有一个环状的沙堤,日军要想跨过鳄鱼溪进攻对岸的美军,必须通过沙堤,因此也就在这里死伤惨重(影片中到了白天可以看到日军在沙堤上死亡枕籍,那个自杀的日军就在沙堤上);还有一个细节是美军互相提醒日军从侧翼攻击,这也是对的,因为一木支队的进攻分为好几波,主攻部队是通过沙堤的向心攻击,还有一波是试图涉水从沿海泅水绕到美军侧翼进行攻击(这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到了早上在海边会有大批日军尸体的原因)。

6,到了白天,海中和海边的尸体如前所述,并非是有些朋友所说的是被击沉的日本军舰上的死亡人员,而是一木支队的部分试图通过海边绕道迂回攻击的战死人员。那名自杀的日军也是可考证的,历史在泰纳鲁战斗接近尾声时,美军医护人员曾试图救治日军伤员,但日军却拉响手雷与美军同归于尽,为此美军下令对日军伤员不予救治,直接坦克碾过。不过影片中似乎此次战斗结束得稍快了些,事实上此战要持续16个小时,到当天傍晚17:00才结束。此战日军战死777人,美军死 34,伤75。

7,其他几个细节:影片中第一集的主角Robert Leckie是陆战1团2营的机枪手,该营也正是参与泰纳鲁河口战斗的部队;那个美军喝日本啤酒的也是历史上确有其事,当时美军占领机场后意外发现日军留下的几十箱啤酒并好好享用了一番;陆战7团是1942年9月18日登陆的,其中就有后来一战成名的约翰-巴斯龙。

8,最后,此片是以三名陆战队员为原型拍摄的,分别是陆战1团2营的Robert Leckie(第一集的主角),陆战5团3营的Eugene Sledge(第一集中那个得心脏病不能参战的),陆战7团1营的John Basilone(第一集中与父亲告别的)。其中John Basilone是荣誉勋章获得者,后来加入陆战5师,在硫磺岛战役中战死。Robert Leckie和Eugene Sledge都于2001年去世。

9,大家可以把影片拉到22:22,即美军登陆艇出发时的那一刻,注意看画面左后的那艘大船,这艘船名为George F. Elliott号,是一艘运输船,当时它运载了陆战1师1团2营(即主角Bob所在的那支部队)。大家可以看看我下面贴的那张Elliott号的历史照片,你是不是觉得影片里的这艘船居然和照片上的几乎一模一样?!

10,有人问为什么主角所在的登陆艇上岸时已经有美军登陆了。因为主角所在的是陆战1团,在其登陆前,当天9:38,陆战5团已经登陆了;陆战1团是在11:00登陆的,比兄弟部队晚了一个半小时,而且登陆点正好在陆战5团登陆点偏右。可见在这个细节上此片是绝对尊重史实。

11,关于那个丛林里美军发现的两具尸体,个人认为不是美军士兵的尸体,而是之前在瓜岛做侦察任务的海岸警卫哨(coastwatcher)。海岸警卫哨大多由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属所罗门群岛的士兵、武装平民等组成,这批人装备有电台,深入敌后,为盟军提供情报。在太平洋战争中,这些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往往在日军调兵的同时,他们就将消息发给盟军;但同时他们也承受了极大的危险,一旦被日军俘虏,所遭受的绝对是比普通盟军士兵更残酷的刑罚。

12,关于那个误伤友军也是有历史记载的。由于美军缺乏战斗经验而且不熟悉环境,虽然日军并未采取行动,但是在美军阵地中却因为风吹草动爆发了多次枪击,无论陆战5团还是陆战1团均有多人遭误伤。

13,影片的33:55提到的Elliott,就是主角所在的陆战1团2营登陆前乘坐的运输船。而Turner是当时瓜岛战役中美海军的指挥官。Elliott是1942年8月8日,即瓜岛登陆后第二天沉没的,它沉没于下午一点,与当晚爆发的萨沃岛海战是两件独立的战斗。Elliott是遭遇空袭沉没的,而影片中美军说“Zero crashed into her midship”是指当时一架日军飞机(其实是一架鱼雷机并非零式机,但当时的美军可能不那么清楚)被击中后掉在了该船上引发大火,正是这场大火导致Elliott被迫被放弃,由美军自己凿沉。Elliott载着陆战1团的大量补给,所以主角所在部队会对此感到沮丧不已。

14,影片结尾出现了陆战7团,主角所在的部队向一名叫Chesty Puller的军官打招呼,这名Puller就是陆战7团1营的指挥官(巴斯龙也在这个营),一位传奇的陆战队军官。他一生获得过5次海军十字勋章,在美军陆战队中绝无仅有;在瓜岛战役中他即将带领陆战7团参加血腥的马坦尼考河战斗(9月23日-27日,陆7团登陆后第5天)和亨德森机场战斗。在马坦尼考河战斗中,美军中了日军埋伏,由于其机智果断,拯救了3个连的美军;在亨德森机场战斗中,Puller更是挫败了日军的疯狂攻击。在整个瓜岛战役中,身为营指挥官,他一共受伤三次,两次是狙击手,一次是弹片伤。

Episode 2: Basilone
1,开头的小规模战斗应该是1942年10月7日-9日间的第二次马塔尼考河战斗。马塔尼考河位于美军环形阵地的西面(第一集的鳄鱼溪位于阵地东面,我们所熟知的血岭位于阵地南面),在该河对岸当时有不少日军集结,给美军阵地造成不少威胁。因此美军于1942年9月23日渡河组织了第一次马塔尼考河战斗,但此次战斗遭日军埋伏而失败。而1942年10月7日的攻击则取得了成功,重创了日军第2师团的第4联队,美军以伤亡约200人的代价歼灭日军约700人。2,登陆的美陆军部队是第164步兵团,他们于1942年10月13日登陆。同时运上岛的还有足够陆战1师60天之用的补给品和大量其他物资。此时瓜岛上美军总兵力达到23000多人,日军此时兵力也接近2万,但装备和补给无法和美军相提并论。第164步兵团在后来的机场争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影片中陆战队员“盗窃”陆军补给的事是真实的,当时164团刚刚登陆,几架日军轰炸机照例前来对机场进行轰炸;陆军士兵急忙四散躲开寻找隐蔽,而习以为常的陆战队员料定日机不会对滩头物资实施攻击,于是对陆军兄弟的补给来了个顺手牵羊。此时陆军164团已经装备了M1步枪,但不少陆战队员却认为春田步枪更有准度而对M1不屑一顾,不过仍有少数陆战队员偷拿了陆军的M1尝鲜。

4,164步兵团的登陆给瓜岛的陆1师带来了希望,但是就在1942年10月13日当夜,这些步兵和陆战队员们一起品尝了日军对瓜岛机场最猛烈的一次舰炮攻击(即影片里的那次夜间炮击):两艘日军战列舰共发射了918枚360毫米炮弹,炮击持续了整整80分钟。此次炮击给瓜岛机场造成了极大损害,共有48架飞机被击毁或击伤,41人死亡上百人受伤,大量燃油被毁。

5,在战前动员中,陆战7团1营的Puller中校(就是那个干瘪老头)说日军试图从马塔尼考河附近进攻,这是对的。当时美军判断日军的进攻方向是阵地西面的马塔尼考河,因为那里日军部署有重炮和坦克部队;而且日军曾在此发起过数次小规模的攻击,更让美军坚信这里将是日军的主攻方向。(事实上日军的主攻方向是位于阵地南面的血岭地区,即1营的防区。)

6,动员中Puller提到的Hanneken的部队其实是陆战7团2营,Hanneken是营长,这支部队当时正从阵地南面调往位于阵地西部的马塔尼考河一线增援陆战5团以防止日军从那里进攻。影片里提到的sector 3不是像字幕里所说的是“三排”,而是指第三防区,即血岭一带的防区。当时美军将瓜岛分为5个防区,陆战7团1营所防守的血岭一线即位于第3防区。

7,影片中提到的Briggs是指陆战7团1营的一名排长Ralph Briggs,他当时带领46个人在美军主阵地前方建立了一个前哨站。在日军攻击机场那晚,Briggs的前哨站最先发现日军的动向,但按兵不动,日军在黑夜中也未发现他们。Briggs随后和Puller联系(影片中有叙述),Puller要求所有火炮静默,以保证Briggs等人安全撤回。最终Briggs等46人有42人撤回美军防线(其中一人直到2周后才逃回),有4人在途中被日军发现而被杀。

8,这里主要提点日军进攻瓜岛机场(亨德森机场)的情况,同时谈谈为什么日军会采取影片中的那种“自杀”战法。日军在遭遇泰纳鲁河口战斗和血岭战斗失利后,于1942年10月上旬陆续将第二师团主力运抵瓜岛,并决定对瓜岛美军展开绝地反击,夺回机场。当时日军的计划是将兵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牵制兵力部署在美军阵地西面的马塔尼考河一带,一部分主攻部队前往美军阵地南面的血岭一带。为了达成这个计划,以三个联队为主力的南线攻击部队约7000名日军从马塔尼考河附近开始长途跋涉至美军阵地南面,其中不少日军还被要求每人携带一枚炮弹。这次跋涉从10月16日开始,途中穿越了无数河流、山谷和丛林,等10月23日好不容易抵达目的地,这支日军早就筋疲力尽,绝大部分火炮和炮弹都被扔在了沿途,以至于发起进攻时南线日军竟然只有1门75毫米山炮和20发炮弹,加上日军登陆时候普遍只携带7天左右的口粮(因为日军只有夜间登陆,白天会遭遇美军飞机的轰炸,且搬上岸的物资也常在海滩被美军炸毁,因此日军的补给十分稀缺),等进攻当日大多数日军其实早就饿得半死了。

本来日军的从南面发起进攻的战略还是非常隐蔽的,美军对此毫无察觉;加上马塔尼考河一线的牵制兵力于10月22日、10月23日还发起了多次小规模攻击,更使美军坚信日军的主攻方向应该是阵地西线的马塔尼考河,甚至将原部署在阵地南面的陆战7团2营调往阵地西面加强防御。但日军在很多细节上还是没有做好:

首先是通信不到位,西线的日军打得火热,转移了美军的注意力,尤其是吸引了大量的美军炮兵,但此时南线日军却迟迟不发起攻击,等10月24日终于发起攻击时,美军炮兵的枪口早就调回来了,后来究其原因,是由于日军的无线电在夜间会产生亮光,日军为隐蔽,在夜间通常处于静默,等白天再通讯,这不就等于失去了先机嘛!如果与西线的牵制兵力配合不到家还能容忍的话,日军南线进攻部队自己内部都没协调好就更不能原谅了。攻击当日,日军南线部队分为左右两个分支,结果开打了,左边那支杀得天昏地暗,死伤惨重,右边那支却又按兵不动迟迟停滞不前,说是预防美军包抄,结果么就是被美军一一击溃。

其次,日军的隐蔽工作还是不到家,本来美军对南线日军的集结毫不知情,但在10月24日当日,日军连续有三处暴露了自己的行踪,一是有日军军官大摇大摆地在美军战线前用望远镜查看美军阵地,让美军哨兵发现;二是有少数日军当天在树林里用明火烧煮食品,让美军发现了炊烟;三是在向美军防线推进时竟然没有发现隐蔽在密林中的美军观察哨(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46人观察哨),让美军提前知晓了日军的动向。更要命的是当天晚上还下了场大雨(影片中有体现),将日军的进攻推迟了好几个小时,却反而给美军充足的准备时间,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军及时将炮兵部署到位。

其三,日军的补给和火力太过欠缺。日军南线攻击部队从马塔尼考河前往美军阵地南面,这条路虽然只有24公里,但极其难走,以作风顽强著称的日军竟然走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总算抵达目的地,沿途抛弃了大量武器装备不说,最后走到目的地的人都早就饿得半死,连走路的气力都差不多没了,加上攻击前又被一场大雨打乱了编制,真正进攻时日军可谓是强弩之末。

至于有人问为什么日军还是搞这种“自杀”攻击,个人认为主要是日军还没有认清局势。先前的一木支队全灭,日军认为是兵力太少;第二次川口支队虽然失败,但是差一点就得手了,让日军认为还是兵力因素;因此这第三次,日军还是没有真正认清局势,还是按部就班就上了,而且还是饿得半死、没有重武器支援的饿殍!怎能不败?

9,影片中主要塑造了荣誉勋章获得者约翰-巴斯隆的英雄事迹,他也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荣誉勋章的陆战队步兵(有趣的是巴斯隆是一名意大利后裔,他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可比他的意大利同胞们强太多了)。不过历史上扛住7000名日军进攻的可绝非是靠巴斯隆一个人或者他所在的陆战7团1营。事实上10月24日当晚陆战1师的炮兵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一晚上仅75毫米和105毫米炮弹就发射了约8000枚之多!很多日军还没见美军阵地是啥样子就被炸翻,甚至有整个中队的日军被美军炮弹覆盖而几乎全灭的情况发生。而除了炮兵支持,美军的工事也修筑得相当严密,地雷、铁丝网、金属箔在美军阵地前密布,阵地前数十米内的杂草树木全部夷平,空地外都用机枪、迫击炮、37毫米炮校准,再远些75毫米、105毫米炮伺候,到了白天再用飞机对日军集结地轰炸扫射,这都是美军针对先前东南亚作战的教训而总结出来对付日军的渗透和冲锋的对策,你日军就是有上天的本事,也难突破如此防守的美军阵线。而且当晚除了陆战7团1营的守军外,2号防区的美军164步兵团也对陆战队员提供了火力支援。于是乎,几乎没有重武器的7000名饿得半死的日军轻步兵,还能怎么打?躲在后面,美军各式火炮打过来;冲到前面,一片光秃秃的空地,机枪步枪伺候,那只有硬着头皮往前冲争取能进入美军阵地与美军展开近战;但真有机会和美军肉搏了,已经饿得半死筋疲力尽的日军饿殍又能打得过以逸待劳的美军么?于是乎机场争夺战的结果也就这么注定了,日军猛攻三日无果,损失约3000,而美军伤亡只有300人。

10,影片结尾陆战1师开始撤出瓜岛,片中莱基的战友戴着顶圣诞帽,这是对的,因为莱基所在的陆战1团是1942年12月22日圣诞节前夕撤出瓜岛的;而巴斯隆所在的陆战7团则于1943年1月5日撤出瓜岛。他们将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做休整,以迎战下一场战役。

 

Episode 3: Melbourne
1,陆战1师在瓜岛战役结束后前往澳大利亚进行休整。但他们的起始地并不是影片所指的墨尔本,而是北方的布里斯班。但是布里斯班的蚊子太多,而刚从瓜岛返回的陆战1师有不少疟疾病人(在瓜岛战役中该师先后有7500名陆战队员得疟疾),因此陆战1师请求换一个稍南面气候凉爽蚊虫不多的城市。然而当时悉尼早已经被美国陆军和海军士兵占据,陆战队员不得不转向墨尔本。

2,影片中莱基的部队驻扎地是一个板球场,历史上也确实是如此。当时陆战1师的4个团的驻扎地分别是:陆战1团驻扎于墨尔本板球场(又称墨菲营);陆战5团驻扎于罗维尔营;陆战7团驻扎于马萨山的巴尔康比营;陆战11团驻扎于巴拉雷特。

3,巴斯隆被授予荣誉勋章那段,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感兴趣和巴斯隆一起进场的是谁。大家可以把影片拉到21:25,那后面三个人中的最右边无疑是巴斯隆;他左边那个高个的年纪有些大的胖子,其实是陆战1师第1突击营的指挥官埃迪森,此人由于在1942年9月的血岭战斗中率领部下顽强击退了川口支队的进攻,也被授予荣誉勋章;在埃迪森左边那个年轻的瘦子,也不是酱油角色,而是陆战7团2营的一名排长米切尔-帕戈,他在1942年10月的机场争夺战中率领部下夺回了一座被日军攻占的山岭,也被授予荣誉勋章。所以这下大家都明白了,这个颁奖仪式上有三名陆战队员被授予荣誉勋章,而站在这三人前喊话的可能是陆战1师负责典礼的官员,那个讲话并给三人授奖的不是别人,正是陆战1师的指挥官范德格里夫特。而范帅本人后来也因为瓜岛战役中的卓越指挥而获得了荣誉勋章。这次颁奖仪式举行于1943年5月21日,地点是陆战7团驻扎地马萨山附近。

4,影片中美军和澳大利亚军人在酒吧里发生斗殴事件,这在当时相当普遍。美国大兵的军容、制服、薪水都远超过澳州大兵。而且美国大兵普遍出手阔绰,能歌善舞,待人礼貌(尤其是对女孩的母亲,尽管女孩的父亲总是持怀疑态度),加上“澳大利亚救护者”的头衔,自然使得美国大兵在墨尔本大受欢迎。举一个小例子,有个澳大利亚的卖报男童某日遇到了一个美国兵,美国兵一甩手就是两个先令(24个便士),拿过一分报纸(一份报纸其实只要2便士,男童的薪水是卖12份报纸得1便士)看了几分钟,又把崭新的报纸还给了男童。而美国大兵上澳洲女孩家时,总是带上鲜花和大包的食品、服装和香烟,乘出租车都是把钱直接扔给司机而不带找的。而美国兵如此受欢迎自然让澳洲大兵不高兴了,尤其是当澳大利亚第9步兵师从北非战场回国后(这可是参加过阿拉曼战役的虎师),街头巷尾和酒吧里随时可见双方的冲突。

5,美国大兵驻军海外让人总免不了讨论他们的军纪。其实总的说来,陆战队员的军纪在澳大利亚还是可以的,虽然夜不归宿的家伙不少,和澳洲猛男群殴也不少见,但是在陆战1师驻扎在墨尔本期间,该城未发生过一起严重的伤亡事件。而驻扎在布里斯班的美国陆军可就牛多了,发生过将澳大利亚士兵当街打死的事件!而感觉美国陆军从来都是差次不齐的,同样在墨尔本,陆战队员驻扎时总体还算可以,可是在此前陆军驻扎该城时,发生过著名的“列昂斯基案”;列昂斯基是一名美国陆军士兵,他于1942年5月驻扎墨尔本期间残忍杀害了三名澳大利亚妇女,他也因此被判处绞刑。而美国陆军似乎在二战期间惹的麻烦不少,整个二战中共有141名美国陆军士兵由于在海外犯强奸、杀人等严重罪行而被判处死刑;而相比之下,海军和陆战队别说二战,甚至自1849年之后就无一人被判死刑的!

6,当然,陆战队员在墨尔本毕竟是做休整而不是单纯吃喝玩乐。训练是必不可少的。1943年1月刚到墨尔本时,陆战队员以重整编制和鼓舞士气为主;从3月底开始,开始进行小部队间的战术训练;4-6月间,所有人都携带新装备开始了包括登陆、野外求生等高强度训练;到了夏天,美军对陆战1师的状况进行考评,认为其装备精良、士气高昂,75%的士兵是富有经验的老兵,平均年龄比陆军部队要低,综合来看,该师战斗力已经调整到最佳状态。美军认为,此时的陆战1师如果参与持续战斗,该状态将维持2个月;如果期间有休整和轮换,则该状态将维持半年。

7,在此阶段陆战队员也开始大批换装,最显著的是在1943年4月M1步枪开始全面替换在瓜岛战场使用的春田步枪;此外还有三件装备开始全新登场,一是M4A1坦克,它将替换M3A1轻型坦克,这批M4A1坦克于1943年5月抵达墨尔本;二是LVT-2水牛两栖登陆车,它在LVT-1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将在格罗斯特角的战斗中一试身手;三是丛林吊床,在潮湿的丛林中这种吊床将很好地抵御湿气和蚊虫。当然也少不了影片结尾中陆战队员们换上的新式的迷彩军服,新款军服与旧军服相比更具有隐蔽性,而且更能够防蚊虫和荆棘。该款军服于1943年中期开始装备突击部队和侦察部队,1943年下半年开始装备步兵。1943年11月的塔拉瓦战役和其后的格罗斯特战役中,美军已经着此军服参战。

8,陆战1师于8月底开始陆续离开墨尔本,主力部队于9月-10月间离开。他们将先前往几个小岛适应丛林生活,然后投入“硬币行动”,目标是位于新不列颠的格罗斯特角。

 

Episode 4: Gloucester / Pavuvu / Banika
1,大家可能对瓜岛、硫磺岛、冲绳岛战役略有耳闻,但对格罗斯特角比较陌生,所以这里感觉有必要稍微介绍下这场战役的背景。在新几内亚东部有一个叫新不列颠的岛屿(35平方公里,面积是瓜岛的7倍),该岛的东南面是所罗门群岛,西面是新几内亚,南通珊瑚海可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北面是中太平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该岛东北角上的拉包尔则是太平洋战争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重要据点和枢纽,而格罗斯特角位于该岛的西北角上。为了夺取或削弱拉包尔这个日军据点,盟军于1943年2月瓜岛战役胜利后,在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步步为营,于1943年6月起发起了旨在夺取或削弱拉包尔的“硬币行动”。而格罗斯特角登陆就是这次行动的一部分,登陆D日是1943年12月26日晨。

2,新不列颠岛是典型的热带岛屿,植被茂密、地形复杂、瘴气弥漫。该岛的最初主人是德国殖民者,是他们开发了拉包尔镇;但一战爆发后澳大利亚人赶走了德国人,并在新不列颠开发了一些新的种植园;但直至日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夺取拉包尔后,整个新不列颠总体来说还是属于原始状态,除了少数几个村镇和种植园外,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岛上有四大杀手,一是地貌,新不列颠岛上密布沼泽地、红树林和热带雨林,林木茂盛水气充沛,能见度往往只有20米以内,一不留神就会迷路或陷入沼泽,而很多中空的大树一遇到雷电和炮轰便自行倒下,整个行动中有多达20名陆战队员被倒下的大树砸死;二是动物,岛上蚊虫、鳄鱼、毒蛇、蜘蛛、蜈蚣、蚂蝗、蝎子等密布,传播疾病、侵害人体,行动中曾发生过美军士兵的手臂被一条鳄鱼咬断的案例;三是疾病,岛上疟疾、丛林热、出血热、斑疹伤寒、登格热、坏血病横行,几乎每个陆战队员都会中招,而丛林热(一种真菌感染)更是导致上千名陆战队员在此次战役后退役;四是天气,美军登陆时正逢雨季,雨大到可以每晚引发一场洪水,若待在散兵坑里过夜就有被溺死的可能,因此美军基本将营地建在高处,而每个人的衣服几个月都几乎没有干的时候;而无休止的雷阵雨还造成至少3名陆战队员被雷劈死……说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说明该岛的恶劣自然环境,在该岛作战的首要敌人甚至不是凶残的日军,而是大自然!

3,陆战1师在格罗斯特角的登陆日是1943年12月26日,目标是格罗斯特角的机场。格罗斯特角机场位于该角的最北端,该机场的东南面是沼泽,南面是群山。当时陆战1师的主力在格罗斯特角机场的东面的沼泽地登陆,而影片中主角所在的陆战1团2营则作为牵制兵力在格罗斯特角的西面登陆,登陆点称为“绿滩”。他们的目标是阻隔日军可能从西面向北面机场增派援兵的路线。这里需要简要提一下,日军的重兵都在拉包尔,而在新不列颠其他地区只有在沿海设立了简单的兵站和小路,平时通过这些小路和沿海的驳船运输部队,因此陆战1团2营的任务就是切断这些日军可能利用的通往北面的小路。

4,由于格罗斯特角的地形复杂行军困难,所以日军认为美军不太可能把格罗斯特角的机场作为行动目标,加上此地的日军守备部队比较薄弱,因此美军登陆后并未遭到猛烈抵抗。主角所在的1团2营虽然是牵制部队,但是也没有遇到什么大型战斗,在登陆后的开始几天2营主要派出小股巡逻部队深入密林寻找日军使用的林间小路并伺机攻击还没有防备的日军。影片中莱基伏击了4名日军就是这段时间的小规模遭遇战。

5,影片中那场雨中作战应该是1943年12月30日凌晨爆发的“棺材角”战斗。陆战1团2营在绿滩登陆后建立了一个环形阵地,阵地的其他地方都以断崖为边界,但有一个角上是较为平顺的山岭,因此阵地突出一块,美军称之为“棺材角”。12月30日凌晨,2个中队各一部约100名日军对这个突出部发起了攻击,美军打退了日军的攻击,天亮后共发现89具日军尸体,美军伤亡23人。而这也是2营在绿滩阵地驻扎的2周时间里爆发的最激烈的一次战斗。

6,美军于1943年12月31日拿下了格罗斯特角机场,拉包尔的日军指挥官认为新不列颠的中西部日军兵力薄弱,无力赶走登陆美军,为了确保拉包尔,决定收缩兵力,下令所有在岛西部的日军向东撤退。日军在撤退中有不少人由于缺医少粮加上疾病流行而死亡,甚至连沿途的土人都敢于拿刀子木棍袭击日军残兵。影片中2营就是碰上了这么几个已经失去战斗力的垂死日军。而陆战队员在夺取机场后的任务就是乘小艇往来于新不列颠北部的各点,截击和扫荡撤退中的日军残兵,但总的来说成效并不大,反而有大量陆战队员在新不列颠的热带雨林中病倒。

7,为使宝贵的陆战队员不为扫荡残败日军而空耗能量,美军决定由陆军第40师替代陆战1师继续扫荡任务。陆战1师于1944年4月起离开新不列颠岛,返回后方休整。整个战役期间,陆战1师共战死310人,战伤1000多人。而美军最终鉴于拉包尔的雄厚兵力最终放弃了夺取计划,改而占领附近岛屿通过孤立和轰炸来削弱拉包尔。这一行动起到了成效,自1944年后拉包尔就基本从太平洋战场隐退。到1945年9月,拉包尔及周边岛屿共13.5万日军向盟军投降,若当年盟军不是跳过拉包尔而是采取强攻的话,那绝对是比硫磺岛、冲绳岛战役还要惨烈得多的血战!

8,陆战1师原本以为他们将重返澳大利亚休整,但不知道是他们当时在澳大利亚的风流事惹恼了澳洲人还是美军高层不希望再给他们好日子过,他们的休整地竟然是位于瓜岛西面鲁塞尔群岛中的不毛之地帕伏伏;据说当时某位军官在鲁塞尔群岛上空飞过时无意中看到了帕伏伏,对这个岛感觉不错,于是就定了这个岛作为基地,然而真的登上岛后才发现这原来是个条件如此恶劣的荒岛!当然真实性如何不得而知。鲁塞尔群岛于1943年初被美军拿下,该群岛有两座大型岛屿构成,分别是帕伏伏岛和巴尼卡岛,帕伏伏后来成为训练基地,而巴尼卡岛成为了一个重要航空基地。帕伏伏岛面积不大,而且雨水甚至比新不列颠还多,老鼠成群结队(影片中有体现),因此陆战1师的官兵苦不堪言,在驻扎期间发生了多起自杀事件。提到老鼠,当时帕伏伏的陆战队员闲来无聊,居然想到用火焰喷射器去对付成群的老鼠!而螃蟹也是该岛特色,每天早上起床陆战队员的第一件事就是抖抖鞋子,否则就可能踩到鞋子里躲藏的螃蟹。

9,然后我们说说战争恐惧症(或者叫战争综合症更确切)的话题,这也是本集的重点。这种精神疾病在太平洋战场非常普遍,例如在新乔治亚群岛战役中,有一个团的美军竟然有四分之一得了此病。这种病的根源是紧张、焦虑和恐惧,症状表现为:50%的人会无精打采、面无表情、身体前倾、双臂无力、手指发抖、双脚拖行。20%的人会非常激动,大喊大叫、语无伦次、惊恐万状、浑身发抖;15%的人会出现各种精神病症状;还有15%的人会出现焦虑症状,得此症的人还往往失眠、易怒、噩梦、尿频、注意力不集中。而太平洋战场日军擅长于夜战、骚扰和诡术,更使美军缺少睡眠和高度紧张而更容易得上这种病。一般通过治疗,很多人可以痊愈;但也有不少人会出现暴力倾向,甚至有当场将战友一刺刀捅死的;本集中莱基的战友吉布森就是该病可悲的牺牲品。

10,本集中还出现了尤金训练的画面,他将在下集投入战场,并且与他的好友菲利普斯见面。这里要提一句的是(在百度贴吧里已说过),本片每集开头那个穿黑衣的不戴眼镜的老兵就是菲利普斯,即那个第一集中和尤金道别、后来过生日战友送他金色手雷的小伙子。他是本剧那么多人中唯一一个活到今天的。他也是《太平洋》的顾问之一。

11,陆战1师的下一个目标是位于帕劳群岛的佩里琉岛,在那里他们将经受真正的考验。个人认为,前四集其实是分别以战争的序幕、战斗英雄、战争中的和平、战争造成的创伤为主题勾画出太平洋战场的轮廓,大战自第五集才刚刚拉开!

 

Episode 5: Peleliu Landing
1,本集描述了陆战队员在帕伏伏岛上的训练和生活。上集曾经提到,陆战队员在格罗斯特角战役后本来指望继续前往墨尔本休整,但未能如愿。当时原计划是将他们送到瓜岛去,甚至已经为他们建好了营房,但是最后第三两栖军的Geiger将军还是决定把他们送往面积小得多的帕伏伏岛,据说是为了免让陆战队员受打扰,专门找个清静点的小地方安心休整。但事实上帕伏伏岛虽然袖珍,但一点都不可爱。整天的雨水、满地的烂泥、到处的老鼠螃蟹。由于没有专门准备的营房,陆战队员还得自己动手,累了就睡在泥地里,肉和啤酒每周才提供一次,光是为了打扫全岛的烂椰子陆战队员都花了整整1个月,有时甚至还要自己去打井找淡水;加上无休止的大雨,帕伏伏岛上的陆战队员心态和士气都很糟糕。也就是在此情况下,有大量陆战队员谎称自己生病而前往附近的巴尼卡岛医院,高峰时甚至达到了每天200例之多(上一集中有体现)!

2,本集中尤金作为新兵加入了陆战1师,而菲利普斯则乘船回国。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二战时美军也有轮换的制度,只要你攒够一定的积分就可以被送回去,比如说每服役1个月可以攒1个积分、获得一枚紫星勋章可以获得5个积分等等,各方面综合后如果你表现优异,积累到了一定的积分,那你就可以回家了。影片中菲利普斯应该就是那种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率先拿到足够积分的陆战队员之一。而另一方面,大家也可以发现,理论上从瓜岛打到冲绳的陆战队员是非常少的,因此像莱基等一批人打完佩里琉也基本都回家了。而尤金则作为新兵补充进了陆战1师,在帕伏伏休整期间,陆战1师共吸收了约5000名新兵。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据说欧洲战场的战事结束后,积分最高的士兵得以率先回家,积分差一点的得继续留下做战后维和驻军任务,积分最差的也被送回家,但是是做进一步训练准备投入日本本土作战!但结果日本不久便投降了,这些这批积分最低的士兵倒比在欧洲驻军的战友先期回家。

3,影片中的佩里琉岛战斗是1944年9月的僵持行动一部分。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背景:佩里琉岛是帕劳群岛的一部分,帕劳群岛的位置十分重要,东是加罗林群岛,东北是马里亚纳群岛,南是新几内亚,西是菲律宾,西南是印尼。当时美军已经取得了马里亚纳战役的大捷,在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于是准备发起针对菲律宾的作战计划。而在进攻菲律宾前,美军认为横梗在新几内亚和菲律宾之间的帕劳群岛是个障碍,很有可能截击和骚扰美军的进攻部队。因此美军决定有必要对帕劳群岛采取攻势,除去可能存在的威胁。帕劳群岛有十多个主要岛屿构成,美军原计划攻击面积最大、防守最为严密的巴普尔土阿普岛,但后来鉴于该岛日军兵力过于雄厚而且机场也修筑得一般而改而攻击面积和兵力都相对较少的佩里琉岛和昂格尔岛。其中佩里琉岛的日军守备部队主力是第14师团第2联队+第15联队第3大队,再加上其他部队和海军部队,战斗人员约6000,再算上劳工部队和空勤部队,总兵力约1万人。美军于1944年9月15日发起对佩里琉的攻击。

4,这里需要提一下日军在佩里琉的防守。日军在瓜岛战役失利后转为守势,但在初期的防守战中,日军还没有从原有的思路调整过来。进攻上还是一味追求通过渗透、包抄等战术,防守时通常采取建立地表工事和沿岸工事抵御美军的登陆。结果在美军的优势火力下一败再败。日军痛定思痛,终于开始在战术上做调整,最早的实践者是新几内亚比阿克岛的日军守备部队,他们采取了纵深防御、坑道工事的策略,结果麦克阿瑟原来信心满满以为2周可以解决的战斗持续了整整2个月!而佩里琉的日军指挥官也采用了这一战术,他在滩头只部署了有限的兵力,将主力部署在机场北部的山区坑道中。通过坑道工事,即使美军夺取了机场,日军也可以直接对机场进行威胁。而要命的是,这次是美军大意,没有充分认识到日军的战术了本质上的改变,在先期准备中有几个地方做得不够到位:一是由于日军重兵防御的岛屿中部山区植被茂密,美军航空兵在先期侦察时并未注意到这一区域,甚至于在登陆时才惊愕地发现这里居然有那么多的山丘;二是舰炮先期攻击进行了3天后,负责攻击的海军部队宣称“已经没有目标可以再进行攻击”,结果不仅中部山区几乎没有怎么被攻击,连滩头的几处明显日军火力点都完好无损,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三是过于自信,陆战1师的指挥官鲁普特斯认为该岛的战斗可能和塔拉瓦战役一样,开头激烈,但结束得也会很快,他乐观地估计只要用“几天”就可以夺取全岛(而事实上打了有2个月)。还有就是目标本身也对美军不利,由于帕劳群岛被日本人管理多年(自一战德国战败后日本就开始在这里经营),而且佩里琉岛屿较小,美军无法派出海岸警卫哨或侦察部队上岛搜集情报,因此缺少一手信息,阻碍了行动的开展。

5,这里简单介绍下美军对佩里琉岛的登陆计划。佩里琉岛的形状像是一个龙虾钳,两条分支一条指向北部,一条指向东部。岛屿的中部是山区,山区的南部是目标机场;另外佩里琉岛的四周还围了一圈暗礁,这使得登陆将主要依靠LVT(履带登陆车)。美军预设了4个登陆场,分别是岛东、岛南、岛西和岛西北。但是岛东美军发现日军的防守较为严密,岛南日军可能形成交叉火力,岛西北过于狭窄不适合部队展开,于是最终美军选择了岛屿西部作为登陆场,该登陆场被分为白1滩(陆战1团3营),白2滩(陆战1团2营,莱基的部队),橙1滩(陆战5团1营),橙2滩(陆战5团3营,尤金的部队),橙3滩(陆战7团3营),每个陆战团各留一个营作为团预备队,陆战7团2营作为师预备队。美军计划20分钟内让5个先头营4500人上岸,85分钟内上岸8000人。

6,在开展登陆时美军的第一波是提供掩护火力的LVTA,其后是运输登陆部队的LVT,LCVP(希金斯船)将后续登陆部队运输到暗礁附近,再由从滩头返回的LVT送往滩头。在登陆海域日军设置了不少水雷,但不知是保养不利还是安设时有误,绝大多数的水雷并未爆炸,但有不少LVT在暗礁附近被日军的远程火力击中,整个D日中约有26辆LVT被击毁。当日8:32分第一波美军在佩里琉登陆,在登陆中美军在海滩附近遭遇的抵抗主要是来自纵深的日军间接火力攻击,5个营中遭遇最大难题的是白1滩的陆战1团3营,他们的登陆场左边有一个大型的日军工事(美军称为“海角”),这个工事居然在海军轰炸中完好地保留了下来,给整个登陆造成了极大困难。登陆中由于日军的猛烈攻击,导致不少美军部队编制出现混乱,如出现了橙3滩陆战7团3营的士兵闯进了临近的橙2滩陆战5团3营滩头的事(影片里有体现)。在佩里琉的滩头,陆战队员遭遇了自太平洋爆发以来除塔拉瓦之外最惨重的伤亡。

7,在滩头站住脚跟后陆战队员开始向内陆推进,其中推进最迅速的是处于中央的陆战5团,他们一路穿过穿过机场南部的灌木丛(影片中有体现),几乎直达岛屿的东海岸。他们的穿插成功地将岛上的日军分割成南北两块,使得处于其右侧的陆战7团能从容地将岛南部的日军肃清。

8,影片中日军的反击其实是发生于当日下午16:50分左右的一次步坦联合攻击。参战的日军有13-16辆坦克及数百步兵,他们从岛屿中部山区出动,主攻位置是陆战5团的左翼防线,主角尤金所在的部队是陆战5团3营,因此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只有少部分日军在他们左侧向其发起攻击。美军评价此次日军攻击不同于以往日军的简单突击,而是更具有组织和计划性,有部分日军坦克直接从陆战队的防线中杀入冲进了海滩。美军出现了一时的慌乱,每个人都操起手边的武器参与战斗——从手榴弹到M4坦克。毕竟美军人多势众火力猛,最终日军的反击被粉碎,参战的日军坦克除了2辆逃跑外尽数被击毁。而有趣的是,美军可能由于情况混乱,各人都汇报自己的战绩,当时的战报令人咋舌——称共击毁约160辆日军坦克!此次反击被击退后日军还发动了几次小规模的反击,但都未成功。

9,关于那个“地雷原”,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事。当时美军登陆后其实就进入了日军布置的雷场(尤其是陆战5团的登陆区),但奇怪的是没有几枚地雷是爆炸的。后来经过分析,可能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日军判断美军的主攻方向是岛东地区,因此很多埋设在岛西登陆场的地雷其实是匆忙安设,很多地雷的质量很差根本没法引爆,甚至还有很多地雷连保险都没打开(估计日军还指望着岛东一打起来再跑回来把这里的地雷挖出来继续用),而那块“地雷原”的牌子可能也是日军虚张声势,指望美军看到这些标记后改选岛东做登陆场或者即使在这里登陆了也不敢放手进攻;二是美军在先期的轰炸中引爆了该地区的不少地雷;三是登陆前一天晚上涨潮的海水带来了大量泥沙,在原来的地雷埋设地又加盖了一层,因此引爆能力能差。据说后来又下了场雨,雨水冲掉了不少泥沙,反而又暴露了不少地雷,结果让美军工兵轻易探雷成功。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这些安置在登陆场的地雷都引爆的话,那对美军绝对是一场在内。

10,在D日当天,陆战1师总计伤亡1100多人,而伤亡最惨重的陆战1团共伤亡约500人,达到该团总兵力的六分之一。但对陆战1师来说,战斗才刚刚开始!

 

Episode 6: Peleliu Airfield


1,本集开头是1944年9月16日D+1日早晨的情况,首先提到了陆战队员缺水;可能很多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补给充足的美国大兵也沦落到要喝泥水的地步,事实上这是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佩里琉岛的气温非常高,而且战斗强度大,在这种酷热的环境下陆战队员的饮用水消耗非常大,虽然在D日上岛时每个陆战队员都配有半加仑的饮用水,但是到当天下午水就喝得差不多了,超出了平时的消耗量;二是佩里琉岛上的日军炮火比较猛烈,不少运输补给的两栖车被击毁击伤,影响了补给的运输速度;三是佩里琉岛的外围有一圈暗礁围着,大大延缓了两栖车往返于滩头和运输船间的速度,等数日后美军炸毁部分暗礁,补给速度才有了质的提高;四是不知何故,运往佩里琉的水箱很多先前是油桶,而且未洗刷干净(莫不是尤金在第五集刷的那几个,呵呵),装在其中的饮用水都被污染,很多陆战队员喝了后上吐下泻失去战斗力,所以其余陆战队员不得不放弃饮用这批引用水。因此,由于上述原因,佩里琉岛上的美军在D日—D+1日这段时间遭遇了一定的补给危机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2,而后本集提到了机场争夺战。由于日军在岛屿中部的群山中挖了大量坑道工事,坑道里安置的远程火力直接威胁了山脚下的机场,因此若要夺取机场,美军有必要穿过机场直插中部山区的南部边缘站住脚跟。9月16日当天有4个陆战营参与了穿越机场的战斗,从左至右分别是陆1团2营(莱基所在部队)、陆5团1营、陆5团2营、陆5团3营(尤金所在部队)。遭遇与影片中的情况最相似的应该是陆5团1营的2个先头连,很多人在毫无装甲车辆掩护的情况下直接迎着日军的炮火抵达机场北端的山脚。莱基所在的陆1团2营从机场西北部穿过,目标是夺取一处公路汇合点,他们进入一片日军的建筑群,但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并一度与友军失去联系,到当天结束时仍没有完全得手;尤金所在的陆5团3营则不是朝北进攻,而是向东穿过机场,保护在南面的陆7团3营的侧翼,根据尤金的回忆,在穿越机场时遭到了日军的猛烈炮击,Snafu(就是那个老兵油子)被一块弹片击倒(影片中有体现),但是好在弹片已经强弩之末而且打在了手枪套上,因此只造成了轻微的淤伤。陆5团3营在完成向东突破的任务后,于当天下午接到命令被调往机场北部替换陆战5团1营。因此到D+2日的早晨,机场北部从左至右分别是陆1团2营、陆5团3营、陆5团2营。

3,影片中提到在机场争夺战后的第二天早上(D+2日)尤金和战友们行军进入山区,这就是中部山区,也就是后来爆发激烈战斗的“乌穆尔布罗戈尔口袋”。在该日,陆战5团3营和2营对中部山区和东部的沼泽进行了试探性攻击,但没有取得什么成果。美军此时已经意识到日军在山区的密集防御,但陆战1师师长鲁普特斯仍然坚持认为战斗将在几天内解决,并拒绝陆军部队的援助。

4,而后影片又到了晚上(D+2日晚),这里老兵让尤金等炮兵检查武器,还提到了狗。其实历史上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作战时带有不少军犬,这些军犬在搜索日军、寻找诡雷等方面给了美军很大帮助,尤其是在日军夜间渗透时,狗往往比人更早觉察到风吹草动;也因此狗同样承受了很大的伤亡,仅在关岛战役中,就有25条军犬战死。但也不是所有美军都放心将自己的性命交付给狗,所以影片中的老兵对狗可以觉察到日军的动向不屑一顾,从而命令尤金等人在夜间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而老兵叫了声“Woof”,其实是在学狗叫,可能一方面是开个玩笑,还有就是要尤金等人像狗一样保持警觉。

5,那个被自己人干掉的美军据一名老兵回忆是一名陆军的训狗员,他当时带着一条军犬与陆战队员一起过夜。可能此人得了战争恐惧症,因此变得歇斯底里;由于曾经发生过战争恐惧症患者发疯杀死自己人或者引来日军的事件,因此陆战队员毫不手软地干掉了他。当然,有可能也是因为此人是陆军而不是陆战队员,所以陆战队员没有那么顾及……

6,影片的末尾部分尤金的部队接到新命令前往“东侧公路”,其实是指D+3日美军改变思路,决定留着中部山区不动,先扫荡东部的沼泽和名为“恩加多罗罗克”的半岛。于是该日,陆战5团2营和3营向东推进,用一周的扫平了东部半岛的日军。

7,影片中以莱基、Runner为代表的伤员陆续返航,截止D+6日,即登陆后1周,莱基所在的陆战1团伤亡高达1672人,其中1营伤亡达71%,9个步兵排中只有74人还有战斗力,所有排级指挥官都或死或伤),另外2营伤亡56%,3营伤亡55%,因此美军决定将陆战1团撤回帕伏伏岛休整(就是前面几集提到的那个小破岛),取而代之的是陆军第81师的第321团战斗队。截止该日,陆战1师在登陆后的170个小时内伤亡3946人。而即使到了这个时候,陆战1师的指挥官鲁普特斯仍然坚持认为仅凭陆战队员就可以拿下佩里琉,然而佩里琉上有日军约万人,而且工事严密,陆战1师的一线作战部队却只有9个营;相比之下同时期打响的昂格尔岛战斗,陆军第81师用6个营(后来减为3个营)打日军1500人,以一周就基本解决战斗。因此美军高层不愿再让鲁普特斯闹下去,决定增派陆军部队登场;最终佩里琉战役中参战的陆军部队达到2个加强团,即使如此,佩里琉战役仍然打了整整2个月。

 

Episode 7: Peleliu Hills


1,这集看似短,其实几乎包括了所有陆战5团3营在佩里琉岛的战事。最开头的一段没有对话和旁白的战斗场面其实是指D+3日后陆战5团3营和2营开始对岛屿东部的恩加多罗罗克地区进行扫荡。当时美军已经意识到日军在中部山区(土著人称之乌穆尔布劳戈尔,美军称之为血鼻岭或“口袋”)的防御极为严密,于是决定由陆战1团对“口袋”进行外围攻击,由陆战7团进攻岛屿南部,由陆战5团扫荡岛屿东部半岛,即恩加多罗罗克地区;该地区原来日军判断可能是美军的登陆场,因此原本防御十分严密,地雷、壕沟、暗堡等密度远超过美军实际登陆的岛屿西部。但美军登陆后,日军开始收缩兵力,因此当陆战5团的2个营开展扫荡时,并未遭到太激烈的抵抗。陆战5团用几天时间便扫平了整个半岛。同时,陆7团也完成了对岛屿南面的进攻,基本全歼该地区的日军,两个团将短暂休整后准备进攻岛屿北部地区。

2,影片中随后出现了尤金的部队返回机场的场景,大家可以发现有很多衣着整齐的Seabee(海军工程营),这些人的任务是修复被炸得千创百孔的机场。美军的效率非常高,D+4日时机场就可以起落小型侦察机,D+10日第一批战斗机降落该机场,D+11日时飞机已经可以直接从佩里琉机场起飞攻击中部山区的目标了!由于距离太近,美军飞机往往起飞后不到15秒就飞临目标上空,甚至还没来得及升起起落架。炸弹爆炸的碎片甚至可以直接飞到机场上。

3,影片中放到有Seabee向尤金他们索要战利品,当时也确实如此,尤其是到战役后期,由于战斗局限于中部山区且日军少有针对后方的攻击,因此后方的工程部队、空勤人员和运输部队无所事事,不少人干起了搜集战利品的活。那些散布在旷野上的日军尸体就是这批人的目标,从王八盒子、武士刀、刺刀到影片中描写的金牙,什么都要。但这些人到处闲逛肯定招致战斗部队的不满,动摇前线将士的军心不说,还造成了不少误击事件(例如有不少搜集狂甚至直接跑到山区附近去淘金,这些人衣着光鲜,拿着日军的装备,而衣衫破烂神经高度紧张的一线部队往往会来不及反应直接一枪放倒),同时这些人乱跑也经常成为日军狙击手的目标。后来美军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约束后方纪律,不少后勤部队也知耻而后勇,主动自告奋勇上前线担任担架手等工作。

4,影片中尤金他们从机场附近休整完毕开始进发,他们的目标是对准备岛屿北部地区开展扫荡。半路上他们遇到了被打残的陆战1团,当时陆战1团在中部山区的战斗中遭遇重创,截止D+7日,该团伤亡达到56%,不得不被陆军部队替换,该团被替换后随即前往帕伏伏岛进行休整。

5,影片中随后放到夜间的日军渗透,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的夜间渗透是出了名的,即使没有指挥,基层日军士兵也会三五成群甚至单枪匹马前往美军防线,他们或跳进美军的散兵坑刺杀美军士兵,或故意制造杂音破坏美军睡眠动摇美军军心,或开冷枪埋地雷,因此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大批人成为战争恐惧症患者。而在佩里琉也同样如此,在D日就有3名日军神不知鬼不觉摸到了陆战1师的师指挥部门口,幸而被哨兵及时发现击毙。在后期的“口袋”战斗中,日军在夜里有两种主要战术:一是乘夜色潜伏到美军后方的山洞中,等第二天白天冷不丁在美军后方打冷枪(很多搜集狂成为牺牲品);二是携带炸弹和地雷专找美军的坦克、卡车等重装备进行攻击,但由于美军防守还算严密成果不大。

6,影片中随后尤金的部队对一个地堡展开攻击。其实这不是对中部山区的攻击,而是对佩里琉岛北部的恩格斯布斯岛展开的攻击,该岛与佩里琉岛毗邻,日军守备部队约500人。陆战5团3营对该岛进行攻击一来是削弱该岛对佩里琉岛的威胁,二来是阻断北面帕劳主岛对佩里琉的增援。在一艘战列舰为首的海军火力辅助下,陆战5团3营以伤亡约50人便轻松解决了岛上守军。也是在该岛上尤金杀了第一名日本兵。根据尤金的回忆录,当时数名日军从地堡中逃出,Snafu在一旁大叫“你还等什么!快开枪!”于是尤金开枪正中一名日军胸口将其打死,然后又开枪打死了第二个……

7,然后影片中放到尤金的部队开始挺进山区,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口袋”。这里简要说明下“口袋”的情况——这片山区严格说来并不算是山,而是数十座高度在100-300米奇形怪状的珊瑚岭。在这片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长约400米的山区中,主要有以下几座山岭和峡谷:东面的博伊德岭和沃尔特岭,南面的五姐妹山和300号高地,西面的死亡谷和中国墙,北面的布拉迪、140号高地和120号高地,中部的马蹄峡谷和五兄弟山。日军充分发掘了该山区的特点,共修筑了500多个坑道火力点,美军在进攻时往往陷入各山头日军的交叉火力中。而且由于珊瑚岭较为坚硬,即使是海军的舰炮若不直接命中,也很难彻底将其彻底摧毁。美军在完成了对岛南、岛东、岛北的扫荡后,开始重点攻击“口袋”。其实在以往的战斗中,美军经常在目标岛屿修建或夺取机场后便就地防御,很少会去将岛上日军赶尽杀绝,如瓜岛、布干维尔岛等地都是如此。但在佩里琉,一方面“口袋”直接位于机场北面,日军的远程炮火可以轻易威胁机场;二来陆战1师的指挥官不愿由陆军登场攻克“口袋”把功劳让给他们,因此打鸡血一般要亲手拿下佩里琉全岛。

8,影片中的山区作战描述的是陆战5团3营于10月3日进攻“口袋”南面五姐妹山(顾名思义,由5个小山包组成)的战斗。这次战斗其实是当日围攻“口袋”战斗的一部分,由陆战7团进攻“口袋”北面和东面的几个目标山头,而由陆战5团在五姐妹山附近做牵制性作战。当日结束时,陆战7团基本完成预定计划,但陆战5团3营在五姐妹山的战斗却受阻,该营一度拿下了5个山头中的4个,但随后遭到附近山头的交叉火力而被迫后撤。到10月4日,陆战5团3营又一次发起对五姐妹山的进攻,但仍然是先取得一定战果,又不得不放弃。在五姐妹山的战斗中,仅尤金所在的K连就伤亡了30个人。

9,影片中着重描写了尤金担任担架兵的情况。当时由于伤亡严重,很多炮兵人员给编入了担架队。在太平洋战场的战斗中,日军无论对伤员、医护兵和担架兵都毫不留情,因为打中一个就能拖累更多的美军。因此很多前去救援战友的美军被日军的枪弹击倒。而众所周知,美军的信条是不落下任何一个同伴,尤其是在和日军作战中;尤金在回忆录中提到:如果有同伴落到了日军手里,他的下场肯定是被折磨至死。因此美军在战斗中前赴后继,虽然尤金所在的部队遭遇了不少伤亡,但奇迹的是没有一人被落在战场上,无论是伤员还是尸体。

10,影片中有个小插曲,说是尤金的一名叫JAY的战友在拉屎时被日军追击。不过在尤金的回忆录中略有不同,当时JAY在逃命时是对着伯朗宁枪手喊叫,但是那位枪手却迟迟不开枪,直到那个日本兵离得很近时才猛的一梭子子弹打上去,将日本兵几乎拦腰扫成两断。当JAY气呼呼地责问枪手为什么这么晚开枪时,枪手认真地回答:我只是想试试看我的枪能不能把人扫成两截。

11,影片中随后提到了尤金所在的K连连长HALDANE战死。HALDANE是于10月12日在“口袋”北部的140号高地被日军狙击手击中死亡的。当时陆战5团3营正从“口袋”南面调往北部山区,准备替换在那里防御的陆战5团2营,所以影片中放到HALDANE和其他军官当时走在队伍前面查看地形,并询问友军的方位,而也正是在这时刻,隐蔽在山头的日军狙击手击中了他,HALDANE当场死亡。尤金回忆道,当时他看到有人面色沮丧地从前面下来,他还以为是日军增援部队从帕劳主岛赶来或者是日本海军准备轰炸佩里琉,但结果是连长阵亡了。日军狙击手在佩里琉无处不在,10月4日日军狙击手还打死了陆战1师指挥营的汉金斯上校,这也是美军在佩里琉战死的最高级别军官。HALDANE死得很可惜,因为就在3天后,陆战5团被后续登岛的陆军部队替换。

12,大家对SNAFU可能印象很深刻,这里简要说一下这个人物。真实的Snafu不像影片中那么浓眉大眼,而是个五短身材的矮个子,他顺利活到了战后,住在露易斯安娜州,退伍后成为了一名空调维修师,育有两个子女,但有一个后来夭折了。Snafu一生痛恨日本人,即使到了晚年。据说在一次老兵聚会上,一辆日本丰田车从老兵们面前开过,老迈的Snafu突然跳起来,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向丰田车砸去,边砸还边骂:怎么到处都是小日本的车!Snafu何时死亡的不得而知,但应该在尤金之前。

13,陆战5团于10月中下旬开始登船回撤,他们于10月22日上船,于10月30日抵达帕伏伏。在佩里琉岛战役中,尤金所在的K连就遭遇了64%的伤亡。而整个陆战1师共有6500余人伤亡,加上陆军部队,美军在佩里琉共伤亡8000余人,若在算上昂格尔岛的伤亡,在整个帕劳群岛战斗中美军共计伤亡近万人。而日军在两个岛上的损失约13000人,其中在佩里琉截止战役结束,1万多守军几乎全员战死,仅有202人被俘(其中只有19人是日本人,其他的都是朝鲜或台湾劳工);而这还不算完,1947年初,美军发现“口袋”中还有日军的活动,于是派来一名日本军官前去劝降;当年4月,34名日军从山洞中爬出向美军投降,这才终告佩里琉战斗的结束。

14,佩里琉的价值一直众说纷纭,在历史上,由于同时期的麦克阿瑟反攻菲律宾和盟军在欧洲发起市场花园战役,佩里琉被很多人忘在了角落里;而且虽然佩里琉机场被夺取,但并未发挥什么实质作用,加上惨重的伤亡,很多人都认为此战很不值得。但尽管如此,有两点是不能否认的:一是通过对帕劳群岛的战斗,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的右翼安全了;二是1945年7月美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被日军潜艇击沉,信号未能及时发出,数百舰员在海上和炎热、干渴和鲨鱼搏斗了4天,最后被从佩里琉机场起飞的一架轰炸机发现,有300多人因此获救。所以,这次《太平洋》拍摄,摄制方专门挑选佩里琉为重点,也是为了给那些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但却被遗忘的勇士正名吧。

15,最后提一下本集中开头的几个老兵,那个戴眼镜的其实是R.V. Burgin,那个胖子则是Bill Leyden,他们均在影片中出现过。对了,那个影片中的老头是参加过一战的老兵Haney。在尤金回忆录中,尤金写道在从佩里琉返航的途中,他问Haney:你觉得佩里琉怎么样?Haney回答:孩子,太可怕了!我再也不想看到这些,我想回家,我受够了!”——这应该也是对佩里琉战役的最好注解。

 

Episode 8: Iwo Jima
1,《太平洋》中陆续出现了两个陆战队训练营,第4集是埃里奥特营(Camp Elliott)本集的彭德莱顿营(Camp Pendleton)。两个训练营都位于美国的加州。其中埃里奥特营成立较早但规模也较小,只适合小规模部队的训练,主要是炮兵和装甲部队。随着二战的深入,美军在西海岸急需要大型的训练营,因此在1942年3月,在加州圣迭戈北部的一个名为圣马加里塔的农场被买下作为陆战队的新训练营,同年9月罗斯福总统题词命名为彭德莱顿营,同月第一支陆战队从埃里奥特营迁至该营,而巴斯隆后来所在的陆战5师也在该营完成了其早期的训练。当然,该营不仅仅只有战斗部队,陆战队妇女预备役部队自1943年起也入驻该营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巴斯隆妻子的Lena Riggi。由于巴斯隆曾经在此待过,彭德莱顿营中有一条主要公路被命名为“巴斯隆”大道。

2,巴斯隆虽然在推销战争债券中一帆风顺,但是他最终还是决定重返战场,这次他加入的部队是陆战5师第27团1营C连,并主动要求仍然担任机枪手。陆战5师于1944年1月21日在彭德莱顿营正式成立,但陆战5师绝非是菜鸟部队,相反,该师有大量参加过前期战役的陆战伞兵和突击部队的老兵。在太平洋战场中后期,美军意识到伞兵部队和轻装突击部队已经不和时宜,加上兵员短缺,因此决定撤消伞兵和突击部队,全部纳入一线战斗部队,后来在硫磺岛上插旗的5名陆战队员(另1名是海军医护兵)中有3名就是原伞兵或突击部队的老兵。该师在彭德莱顿营训练至1944年中旬,然后前往位于夏威夷的塔拉瓦军营接受进一步训练;1944年12月该师接到攻击X岛的命令,1945年1月得知X岛就是硫磺岛。巴斯隆结婚后一个月即随部队离开彭德莱顿营前往夏威夷,并参加了后来的硫磺岛战役,一去不复返。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待在妻子身边时,他的回答是:我要和我的战友在一起,他们需要我。

3,影片中提到了陆战队员的新兵训练。在二战中,陆战队员的新兵训练日程和项目经过了多次变革:以1940年1月东海岸的帕里斯训练营的日程为例,主要包括了军事礼仪、刺刀训练、指令训练、野战训练、内卫训练、射击训练、检阅、复习等8个大项,为期约6周,总课时100多个小时;而到了1944-1945年,训练主要包括武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守备训练、野战训练4个大项,为期约8周,总课时达到450多个小时。

4,如前所述,在彭德莱顿营不仅仅有作战部队,还有陆战队妇女预备役部队,该部队成立于1942年,征召的妇女一般不经正式的培训,直接参与各类后勤管理工作,以便男性能腾出手从事战斗任务。在当时陆战队中的妇女们要担任包括无线电操作员、司机、厨师、洗衣工、机械师等等200多项不同的工作。巴斯隆的妻子Lena Riggi比巴斯隆要大3岁,生于1913年,于1999年去世。

5,这里简单开始谈谈硫磺岛的背景,想必大家也已经熟知了。美军自马里亚纳战役大破日军,夺取塞班、关岛和提尼安后,得以直接派遣重型轰炸机攻击日本本土。但在前往日本的途中美军飞机要越过日军把守的小笠原群岛,日军可以提前将美军的动向报告本土,同时位于该区域的硫磺岛日军飞机也可以及时起飞拦截美机;另外,马里亚纳离日本本土还是太远,轰炸机前往日本本土时缺乏战斗机护航,而且从本土返回的受伤飞机又往往难以坚持飞回基地。因此美军决定拿下小笠原群岛及附近海域唯一一个适合建立机场但也守备最为森严的硫磺岛。拿下该岛不仅可以为攻击日本本土的轰炸机提供战斗机护航,还可以为受伤返航的飞机提供中途庇护所。

6,硫磺岛的面积约21平方公里,岛屿南端是岛屿制高点折钵山,中部和北部是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共建有2个机场(第3个机场在美军进攻时还未完工)。日军也知晓该岛的重要性,先后派遣2万余陆海军(包括约2000韩国劳工)登岛。如果说日军在佩里琉的坑道工事还只算是一种“尝试”,那么在硫磺岛的坑道工事则是一门“科学”了。日军在全岛建立了复杂的地下通道,计划建立27公里(实际建成了18公里),很多暗道都建立在地下数米甚至数十米处。如岛上日军最高指挥官栗林的指挥所和主通讯室都建在地下约20米处。而硫磺岛日军还有2个优势,一是该岛守军比先期其他岛屿的日本守军获得了更多的建筑材料,可以建造更为坚固的大型掩体,岛上有的掩体厚达1米多。二是硫磺岛是火山岛,密布松软的火山灰,大大阻碍了美军的推进速度。当然,在充满硫磺味而且酷热的地下坑道(温度达30—50度)里过日子也是很不好受的,在初期挖掘坑道时,很多劳力都要戴防毒面具,而且经常只干十多分钟就不得不让人替换,因此在建成后,坑道里装备了大量通气设备。日军在该岛的主防御带位于岛屿中部,贯穿二号机场;二号机场南部是一号机场,再南部就是折钵山。在折钵山和一号机场之间,日军预设了严密的火力点,火炮也予以校正,后来也就是在这里(一号机场南部边缘),巴斯隆不幸阵亡。

7,硫磺岛战役于1945年2月19日打响,影片中有几个细节:一是海滩的位置明显比内陆要低很多,这是正确的,因为海浪的冲刷,硫磺岛的海滩呈梯形,海岸线比高处平台要矮3-5米,而内陆则要比海岸线高10多米。二是黑色而松软的沙滩,这是因为硫磺岛是火山岛,覆盖有大量黑色的火山灰;当时《太平洋》剧组为了确保影片的真实性,特意花数百万美元购买了足够的火山灰铺满拍摄地。三是在登陆场左边是一座山丘,这座山就是岛屿南部的折钵山,美军登陆场是在岛屿东南部,折钵山正好在其左面。四是巴斯隆等人冲到了机场附近,这就是岛上的一号机场南部边缘,也就是在这里巴斯隆战死。

8,美军在硫磺岛登陆点是岛屿东南方,其中陆战5师28团的2个营在绿滩登陆,负责分割和夺取折钵山(也是他们插起了旗帜);巴斯隆所在的陆战27团1营在红2滩登陆,他们左边是27团1营,右边是陆战4师的部队。一同参与登陆的还有两名特殊人物,一位也是瓜岛战役的荣誉勋章获得者Robert E.Galer中校,他在瓜岛 战役中击落过27架日机,后来他也自愿重返战场,在硫磺岛他负责一支雷达部队;另一位则是巴斯隆的弟弟乔治-巴斯隆,作为陆战4师的一员他也参加了硫磺岛战役。幸运的是两人都活到了战后。在日军方面也有著名人物,在硫磺岛战役中日军有2名奥运会奖牌获得者战死,一位是1932年第10届奥运会马术金牌获得者西竹一,一位是第10届奥运会的100米自由泳银牌获得者河石达吾。

9,巴斯隆在硫磺岛的死因官方公布是迫击炮击中而亡,影片中似乎则似乎是机枪或步枪击中而亡。为此我查了下,发现确实有多种说法,当时战场混乱,巴斯隆又往返于海滩和机场,有很多亲历者都声称亲眼看到巴斯隆战死。如有一种说法是巴斯隆是踩到地雷,双腿被炸飞,为了解决痛苦他自己掏出手枪自杀;还有人说他是在海滩附近中弹身亡的。而目前官方版本是一名熟悉巴斯隆的人提供的,他说在一号机场附近他听到一声爆炸声,转头一看发现巴斯隆和3名战友倒在血泊里,全部当场死亡,巴斯隆的腿上、腹股沟、脖子和左臂都有弹片伤。个人估计有可能影片导演不想让大家看到一个血肉模糊的巴斯隆,而且可能也认为巴斯隆之死并无定论,所以设计了中弹身亡这一情节吧。

10,硫磺岛战役美军伤亡惨重,超过了日军守军,引起国内轩然大波,甚至有报纸呼吁由麦克阿瑟指挥陆战队,还一度引发陆战队老兵前去抗议。不过战役的价值还是得到了体现,截止战争结束,共有约2万多轰炸机机组人员在该岛紧急降落得以幸免。另外,个人感觉硫磺岛之战可能并非是唯一美军伤亡大于日军的登陆战,帕劳群岛的昂格尔战斗应该也是。不过不管怎么说,论惨烈程度,哪场仗都不如后面的冲绳战役来得猛烈。

11,冲绳战役,即冲绳为历史上长期是个独立国家,即“琉球王国”。岛上居民严重不配合日军 岛上的飞机场 本应炸毁但一听说美军来了就直接跑了 没有完成命令 最后让美军拣了个便宜  最后日军组织敢死队 炸了飞机场 让美军损失了很多 资源 特别是油但日军80人的敢死队全部阵亡.

 

Episode 9: Okinawa
1.
冲绳战役爆发于1945年4月1日,而本片开头即已经直接跳到了1945年5月。这里首先简要介绍下这过去的一个多月发生了些什么。4月1日当日,美军4个师(2个陆战师,2个步兵师)在冲绳岛西部的比谢川、读谷等地的海滩登陆,其中尤金所在的陆战5团登陆点为位于比谢川河口北部的黄滩;而在此前陆战2师在冲绳南部海域进行了佯攻,吸引日军注意力。美军在登陆后的主要目标是位于岛屿中部的读谷和嘉手纳两大机场,美军原以为必然会遭到日军的激烈抵抗,尤金所在部队的指挥官告诫他们将可能承受85%的伤亡;但结果大家可能也知道了,日军在滩头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抵抗,两机场也完好地落到了美军手里。日军未采取抵抗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美军在登陆前的炮火准备太过猛烈,与美军在滩头作战将会损失惨重;

二是岛上日军兵力有限,陆军部队、海军部队和冲绳民团合计约10万,其中主力部队为陆军的2个师团加1个旅团,凭这些兵力若要对冲绳全岛进行布防有些捉襟见肘,因此日军索性将主力部队安设在岛屿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基本不设防,北部地区也只有少数部队驻扎。而读谷和嘉手纳机场日军原本计划是在美军登陆时予以炸毁,但由于在此把守的是冲绳民团,毫无战斗力,见美军登陆一哄而散,让美军兵不血刃捡了大便宜。而美军也快速从东、南、北三个方向进行推进,轻松加愉快地只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原来11天的目标:其中陆战1师和6师向中部和北部推进,而陆军部队则向南面进发。很快南线美军遭遇日军的首条防线(牧港-嘉数-西原-和宇庆)并陷入苦战,而此时陆战1师正在岛屿中北部继续他们比较轻松的日子。南线美军经过2周血战,终于突破了日军首道防线,4月下旬,日军开始退守第二道防线(安里高地-前田-高知-小波津)。陆战1师于4月30日被调往南面战场,接替步27师,承担了西部防线的进攻任务,5月6日,陆战6师也加入南面战斗,接管了陆1师的西侧战线。

2.简要介绍了前面一个月的事后我们回到影片中,虽然开头提到是5月,但到底描写的是哪一天的战斗,却一时较难判断。因为陆1师参加南线战斗后,先后参加了安波茶、泽岻、大名高地等地的激烈战斗,截止5月底日军第二道防线崩溃首里城被美军攻占,陆1师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这里影片中提供了几个提示:首先是尤金等人冒着日军的炮击进入一片山区,这时有人问:“you're the officer relieving us?”(你是不是来替换我们的军官),然后尤金的连长报了自己的番号;因此我觉得这应该是尤金他们连于5月23日接替在半月山(Half Moon)阵地防守的陆战6师兄弟部队的情景;当时陆战6师在陆1师西侧,防线拉得较长,因此5月23日美军高层决定将靠近陆1师一侧的半月山阵地交给陆1师接管;同时在后面的对话中对方军官说“我们在那里死了很多人”、“你们连有多少人?”、“这点人恐怕不够”等,而尤金的连长则召唤手下上山,这都与5月23日当日陆战5团3营K连接替兄弟部队的情景相符合。另外,根据尤金的回忆录,影片后面的很多情景都与其在半月山上发生的(如滑下山身上爬满蛆虫)事件相符,更进一步确定尤金等人占据的这座山就是半月山。

3. 半月山与甜面包山(Sugar Loaf)、马蹄山(Horseshoe)共同位于首里城西部的安里地区,甜面包山被日本人称为“安里52高地”。这三座山互成犄角,其中甜面包山在西北端,半月山在其东部,马蹄山在其南部;3座山都不高,最高的甜面包山也只有70米高,但尽管如此,在这里爆发的激战可谓是整个冲绳战役中最激烈的地面战斗之一:日军在三座山上密布火力点,在南面的群山和首里城中也有火力支援,因而在5月中旬陆战6师用了差不多10天时间才基本拿下这几个山头,并付出了减员约4000人的惨重代价。但日军并不愿放弃,仍不断对这一地区进行炮击和渗透。

4.在影片中尤金等人在雨中发现有烂泥里有自己人的尸体。根据尤金的回忆录:刚登上半月山时到处是弹坑和陆战队员的狐洞,由于整日的大雨,所有洞坑都被雨水填满,而其中不少坑里都有一具死去的陆战队员的尸体。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当时战况十分惨烈,美军每天的伤亡数以千计,很多在一线战死的美军尸体无法及时撤回,只好用雨披盖着放在坑里,但一阵大雨一下就将坑淹没,因此刚上山的尤金等人看到的就是战友们的尸体淹在坑里或浸在烂泥里的惨状。

5.影片中描写了日军战俘的情况。在太平洋战场,由于日军普遍誓死不降,因此美军抓到的战俘少之又少,在1943年的塔拉瓦战役中4000多守军中只有12个日本人被俘;在1944年11月佩里琉战役结束时,岛上万余守军中只有19个日本人被俘(不包括2年后投降的日军)。在冲绳战场,截止5月底首里城被美军攻占,美军自己统计日军共死亡62000人,但是俘虏的只有465个人。日军不降是一个方面,美军怕日军诈降所以直接杀掉了事也是一大原因,因此影片中陆战队员会说自己不抓俘虏。不过冲绳战役结束后首次出现了日军成建制的集体投降,总计有9000日军成为战俘,这倒不是说日军开始愿意投降了,而是因为其中很多人都是被拉壮丁的冲绳原住民。这里还有个比较有趣的数据,当时美国在国内建立了大量战俘营关押轴心国战俘,截止1945年5月,总共关押的日本战俘数是3900人(可能还包括不少韩籍、台湾籍、冲绳籍人员),关押的意大利战俘数是5万人,关押的德国战俘数是37万人。但日军在战俘营里也很不老实,在1944年8月澳大利亚的一座日军战俘营里曾经爆发了战俘暴动,导致4名澳大利亚士兵和231名日本战俘死亡,澳方事后还非常无辜地组织听证表明自己完全尊重日内瓦公约并未实施虐待。

6.
说到日军不投降,就自然会联想到他们的“班载冲锋”(banzai,玉碎冲锋、自杀冲锋),这在影片中也有体现。班载(万岁之意)冲锋不同于正常战斗中日军的渗透突破,而是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不愿投降而进行的绝死冲锋,就是一种变项的自杀方式,旨在落得个“战死”的“英名”。太平洋战场上第一次自杀冲锋发生在1943年5月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岛,最大规模的一次则发生在1944年7月的塞班岛,标准模式是由高举指挥刀的军官带领,士兵们挺着刺刀跟在后面,高呼“班载”,向美军阵地发起冲锋,能换几个美军是几个,最后全部挂掉。

7.影片中提到了冲绳平民,当时尽管日军已经控制琉球群岛数十年并强行推行日语教育,但冲绳居民显然还没有完全同化。在冲绳战役中很多冲绳平民举家北上逃离岛屿南部战火,而美军则将他们全部关进了专门设立的集中营中防止有日军渗透(当时也确实有不少冲绳人站在日本人一边帮日军搜集情报和埋设地雷);少数表现比较好的美军则挑选担任随军翻译(美军军中没有懂冲绳方言的)。冲绳战役中平民遭受了惨重伤亡,他们要么死于美日双方的交叉火力,要么听信日军的宣传自杀(日军宣传美军是食人族和吸血鬼,落到美军手里将死得很惨),要么被日军胁迫一起自爆,要么被美军封掉逃生的坑道出口闷死在坑道里,等战役结束时全岛估计损失的平民数在10万以上。

8.影片中提到陆战队员们读信,事实上尤金收到他的狗Deacon死亡的信件时是在5月初的阿波茶激战时,影片中将这一场景放在了半月山上。Deacon是遇车祸受重伤,死在尤金父亲的怀里;得到这个消息后尤金一度情绪相当低落。影片中还提到被日军飞机撞上的邦克山号,这是指美军的Bunker Hill号航母(现在服役于美军的一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也沿用了此舰名),1945年5月11日它被2架日军自杀机撞上,死亡失踪389人,受伤264人;其中一架自杀机的驾驶员是年仅23岁的早稻田大学高材生小川清,他大学毕业后参军并自愿成为一名自杀机飞行员,二战中约有1千名日本大学生成为自杀机的牺牲品,包括了不少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的学生。

9.影片中有一个很恐怖的场景,就是那个爬满蛆的腐尸。根据尤金的回忆录,当时半月山上密布尸体,很多日军尸体由于无人收拾,在雨水的浸泡下渐渐腐烂生蛆,大量肥白的蛆沿着雨水密布整个山冈,若有美军士兵不慎在山上滑倒滚到山脚下,他就会发现他的口袋里、鞋子里、皮带里、背包里全部都爬满了一把一把的蛆,捉都捉不完……

10.影片中还提到了替补兵,在冲绳战役打响前,陆战部队的编制比正常情况要多10%左右,主要就是候补兵员,这些士兵在登陆后战斗不激烈时充当码头工、后勤保障等工作,等前线损失严重时就顶到一线去。尤金所在的陆战5团3营K连等冲绳战役结束时加上替补兵累计有485人参战,但替补兵由于是半途加入缺乏战斗经验,往往遭受老兵们的白眼,而且他们的伤亡是不算进K连的损失中的(好比K连是正式工,他们是临时工),比较惨一些。

11.影片中主要围绕半月山拍摄,但事实上尤金他们在这里只待了一个星期,很快他们就投入了对首里的攻坚战和其后的南下作战;首先占领首里的是陆5团1营,尤金的兄弟部队。其实当时首里是步兵77师的眼中物,陆战队员是在未经陆军兄弟允许的情况下抢先一步占领,甚至在占领后步77师还蒙在鼓里还打算对首里进行最后一波的炮火攻击,幸而在最后关头陆战队通知了友军。虽然误伤避免了,但着实把第77师的师长气得半死,直接跑到美军第十集团军司令巴克纳那里告状。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时首先在首里升起的不是星条旗,而是南北战争时南方的邦联旗,这让包括尤金在内的一大批南方人大声喝彩,少数北方人却毫无办法,而巴克纳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南军军官,可能因此他站在了陆战队员一边。那面邦联旗后来被陆战队员送给巴克纳作为战利品,可惜他在6月18日在视察前线时战死。

12.尤金在6月份参加了冲绳南部的战斗,主要是与座山区和国吉台地的战斗,其所在的陆战5团3营是第一批抵达岛屿南端海岸的美军部队。冲绳战役于1945年6月底结束,双方的伤亡都高得惊人,美军地面部队战斗伤亡高达4万人,另有2万多人非战斗损失;美军的死者中包括了第十集团军司令巴克纳中将和第96步兵师副师长伊斯雷准将;陆战1师7团3营的I连整个战役中先后更换了6任连长;而尤金所在的陆5团3营K连在1944年参加佩里琉战役时共有235人,等到冲绳战役结束,这些人中没死也没伤的只有大约10个人!

13.战役结束后陆战1师原本计划前往夏威夷,但最终他们被留在了冲绳,于7月前往冲绳北部的本部半岛驻扎。而截止1945年6月30日,美军陆战队总人数达到了476709人,比1940年7月时增长了17倍。尤金的回忆录中提到他得知原子弹爆炸是在1945年8月8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后2天,影片中出现了B-29机群,我翻了一下8月8日那天B-29的轰炸记录:381架B-29和100架战斗机攻击了八幡(全城21%摧毁)、东京、福山(全城73%摧毁)和大阪;1天后第二颗原子弹又攻击了长崎,在这样的打击下,日本终于决定向盟军投降。

 

Episode 10: Home
1,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同日美国各大报纸均在头版用大幅的PEACE(和平)作为头条。不过当日并非都是好消息,在头版的角落处,报纸上刊登了美军重巡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在对日行动中被击沉,全部1200名船员只有300人幸存的消息,这可能也是整个二战最后一起较大规模的战斗伤亡报告了。此外由于美国全国欢庆,在3天内全国因庆祝胜利而意外死亡达300多人。

2,若日本没有那么早投降,美军下一个目标就是南九州(奥林匹克行动),并计划于次年登陆日本本州岛(皇冠行动)。而登陆日本本州盟军所要投入的陆海军实力甚至将超过诺曼底登陆。根据战后分析,日本对盟军的登陆点判断基本准确并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可以预计若盟军真实施皇冠行动,可能遭受极为惨重的伤亡。在日本投降前,美军对进攻日本本土可能遭受的伤亡进行了评估,有的人以莱特岛战役为蓝本,认为日军不堪一击,有的人以冲绳岛战役为参照,认为将遭受1百万以上的伤亡!而美军也预先制作了50万枚紫星勋章,这批紫星历经朝战、越战、伊战,直到今天都没发完!

3,战争结束后美军迅速着手安排登陆日本的行动,而为了种种因素考虑,陆战1师和陆战6师(欠一个团)被派往中国驻防,其中陆战1师于1945年9月底在天津登陆,陆战6师则在青岛登陆。美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目的:一是遣返日本战俘,由于在北方地区没有国军正规部队,而日军又主要聚集在几个大城市,因此美军承担了这一工作;二是接回盟军战俘;三是提防东北的苏军一路南下;四是控制几个大城市,避免它们被我军夺取。尤金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来到了当时的北平,一直待到了1946年。在中国驻扎期间,由于被认为是站在国军一边,因此陆战队与我军有几次小摩擦,前后共有13名陆战队员死亡;此外,大家知道的沈崇事件,也是当时驻扎在北平的陆战1师士兵所为。最终陆战1师于1947年9月1日全部撤离中国。

4,战后美军进行了裁军,陆战队在战时最高峰时达到了48万余人,而一年后只剩约10万人,陆战3师、4师、5师和6师陆续撤编,陆战1师和2师也大幅缩水,其中陆战1师至1950年初只剩一个加强团的编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美国国内有不少人提出要撤销陆战队编制,将其并入海军和陆军中,由于范德格里夫特和埃迪森等人的坚决反对和国会中同情陆战队人士的帮助,最终陆战队还是保了下来,但人员编制降到了最低水平,直到1950年朝战爆发才给陆战队带来了转机。

5,很多人都在问JP的最后结局,查了下可能有2种说法,一种是JP于1944-1945年死于车祸,当时他老婆弃他而去,JP怒而追之,却不料半途车祸而亡;另一种说法是JP于80年代病故。由于没有确实的说法,而且也不是什么圆满结局,所以可能就省略掉了。另外一些人,如老军士长、JAY,可能也是相同原因而没有在大结局中放出来。而大结局中有两个比较陌生的面孔,他们就是目睹巴斯隆牺牲的那两个小菜鸟,其中一个叫Tatum的好像目前还健在,而且曾当过Stockton陆战队俱乐部的主席。这里还特别谈谈那个老头军官普勒,他是陆战队历史上获得勋章最多的人之一,在二战中他至少负伤过三次,朝战中又参与了仁川登陆、长津湖战斗等诸多战役。普勒的唯一遗憾可能是没有能赢得荣誉勋章,据说是由于把陆军给得罪了(如在朝鲜战场,普勒指挥陆战队员将溃逃的陆军丢下的装备全部搜集起来再利用,并拒绝再交还给陆军部队;还曾骂陆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战斗力低下);此外普勒的家族还有很多人也加入了陆战队,他的弟弟在关岛战役中被日军狙击手射杀,他的儿子则在越战中踏地雷致残;普勒一直竞升至中将,于1971年逝世。

6,日本是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的投降书,当日,有三艘浴血奋战的驱逐舰获得为密苏里号护航的殊荣,它们分别是;奥班农号、泰勒号和尼古拉斯号。三艘驱逐舰队都是从所罗门群岛开始一路浴血奋战,一直杀到东京湾,是美国海军二战中的出色代表。个人觉得如果由企业号、奥班农号和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作为主角上演海军版的《太平洋》第二季,那将会多么的波澜壮阔,不过这可能只是个人的一厢情愿了,呵呵。

2010-05-20

老马丁的希区柯克作业



Shutter Island,老马丁向希区柯克致敬的片子,五十年代风格的悬疑片,或叫惊悚片,无所谓了。很漂亮的结构,到结尾的时候怎么说都可以说得差不多,摆明了就是留给影迷们掐架的。配乐和音效很出色,DTS音轨的能量完全释放出来,晚上自己在家看的时候,还真的感觉到背后阵阵凉风,有点希导的味道,不是吓唬你,是慎着你,老觉得有点什么事情要发生的感觉。

另外,Leo越来越有de Niro的风范了,奥斯卡去死吧,早晚求着发奖给他,让一群人顶礼膜拜。

2010-05-17

白丝带



最可怕的凶手不最后一个镜头才露脸的凶手,而是从一开始就大摇大摆的凶手。起初,你根本不可能怀疑他,导演会多次试图暗示你他是凶手,你反而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理解错了,最后时刻你终于确认凶手就是他时再回想之前的每个细节,会发现自己完完全全被蒙蔽了,那些无处不在的细节被你的主观进行了彻底的选择性忽视,这个时候无论你怎么想,都会觉得他越来越像凶手。

假如按照这个思路把Haneke的Das weisse Band当成悬疑电影,就太低看大师的水平了,在150分钟的时间里他确实营造了最棒的悬疑氛围,节奏感极好,几条故事线井井有条。最后的答案揭晓前,在我眼中这就是一个悬疑电影,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揣测到底是谁干了这些暴力事件,而那之后,我忽然明白Haneke讲的不是这些事件的罪魁祸首,他在讲未来那些事件的罪魁祸首,但不论是哪个结果,都绝对出乎意料。

难道这不就是所谓00年代最好的电影吗?终于在00年代的最后一年被拍了出来。

2010-05-14

行李



这就是我所等待的一集House,这就是能把House拔高一个水准线的episode,结构类似Three Stories和No Reason,也算所谓‘罗生门’结构的一个变化,编剧相当的聪明,导演也是,这一次借用光线的变化在一个镜头内就切换了场景,真相和假象在House的描述和幻想中不停的切换,Dr.Nolan再次尝试剖析House的内心。像剥洋葱一样,他在House的故事里寻找每个可疑的细节,这是必须的,因为当你以为你了解House的时候恰恰是你被他愚弄的时候。

Wilson的新恋情越来越像一个幌子,House借机给了自己一个放纵的机会,无数次镜头对准Ibuprofen,太过明目张胆的暗示了,我不相信House会重回老路,这不是他的性格,近来他更多的是喝酒。酒精更有效的不是镇痛,是麻痹自己,他心底隐藏着一份痛苦,不是腿,也不是被Wilson赶出来,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但今天,Dr.Nolan帮助他找到了。

他太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了,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包裹的越紧也许才会带来越安全的感觉,当掩饰的时间长到把掩饰本身变为习惯,他自己都没法记得自己真正的感觉了,那本随手放在咖啡桌上的旧书,一直找机会送给她的愿望,被刻意的淡忘,当Dr.Nolan提起的时候,感情就像那个掉落的唇膏,忽然变成一瓶vicodin,尘封的记忆像档案袋一样被撕开,魂牵梦绕的女人遥不可及的事实无比真切,House愤怒了,Help Me......

2010-05-12

又一个开始


当时间临近的时候,气氛一下子就浓烈起来,甚至豆瓣上的留言也明显开始从电影往足球方面转。节日的感觉比春节更强烈,无处不在的倒计时都在提醒我们,就要开始了。闲的无聊的时候,翻了一下四年前写的blog,相当有趣,怎么8年前没有写blog呢,该是多么有意思的回顾。所以,今年打算记下来自己的所有想法和YY,等到四年后巴西世界杯的时候来看。

之所以说今天是一个开始,是因为一份大名单在24小时内已经全提交了。还没有FIFA官方的发布,但从媒体那里基本可以看到所有人的名字了,骂声已经伴随名单传遍全球了,无论是媒体的网站,FIFA的官网,中文的,英文的,各类球迷开始大讨论那张自己无能为力的名单。皮耶罗,范尼,斯科尔斯,维埃拉,贝克汉姆,罗纳尔多,马克莱莱,这些名字不仅仅无缘这一次的名单,下一次注定也不会有他们,这是一次真正的告别。

FIFA首次搞这个大名单的制度,不知道是管理层面的缘故,还是为了提早开始媒体的聒噪。不管何种原因,的确是在23人最终名单前给了人们一次折腾的机会,名单无非给了人们一次攻击主帅的借口,老马和邓加都是菜鸟,搞点小脾气不带某些人很好理解。但里皮呢?我觉得没有任何借口给他。米科利和卡萨诺是目前小前锋里状态最好,或者说最有创造力的,连个大名单的表现机会都不给,如何说的过去,被人打成筛子的尤文后防线反倒大摇大摆的进了国家队。

最后进八强的会是墨西哥,阿根廷,英格兰,加纳,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巴西。答案6月26日揭晓。

2010-05-09

无路可去






The Road终于被改编成电影,预言一般的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我们的未来,一点也不夸张,一点也不可疑,只是时间问题。当我们把一辆又一辆的汽车开上路,用一口又一口的井透支地下水,再把各种各样的污水放入河流,把化学肥料掺进土壤,这样的场景就越来越靠近我们。我们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如何如何,其实那只是借口,我们正在消耗的就是他们的未来。

这条路伸向远方,唯一的信念是往南走,但究竟什么在等着人类,我们不知道。和所有其他的末世题材电影相比,The Road是格外有诚意的,不必追究是什么造成那灰暗的天空,也不必期待什么转机,这就是一段人类灭亡前的生活,人类最终的垂死挣扎。我们把无数物种镶入历史,白暨豚,东北虎,当我们只能从教科书里看到它们的时候就应该知道,我们自己早晚也会进入这段历史,唯一的区别是我们不会进入教科书,因为那个时候人类文明早已不复存在。

Agent Smith说过,人类是这个星球的癌症,如此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