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31

零九年

就那么一不小心,新千年的第十年就过去了。

有BLOG之后的一个缺点就是很轻松的翻看自己过去一年甚至几年在干什么,而无论时候翻起来都不得不赞叹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里那句台词,对我们的生活概括的淋漓尽致,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绕来绕去不过是这么个道理。办公室里唧唧歪歪,地铁里磕磕绊绊,就算到了哥本哈根也是一帮衣冠楚楚的人在为了那点利益争来争去,站在时间的面前,一切都变得渺小。What a fucking life ......

回顾整整一年,干了不少事情,也留了不少回忆,整理如下:

最好看的书:《The Looming Tower 巨塔危机》
事无巨细的叙述,繁杂的情报被Lawrence Wright花费几年时间给我们一一展现,冷静的视角,完全没有华丽的修辞,但给我的震动是无与伦比的。

最好听的歌: Chasing Pirates (Norah Jones)
Norah Jones的这张The Fall整体都非常好听,曲风也比较特别,和以往不同,但主打的这首完全把其他几首歌比下去了。好多年以来,我第一次翻来覆去的听一首歌。

最好的原声大碟:The Slumdog Millionare
这是年度奥斯卡得主给我的唯一怀念,除了这张OST,实在没什么可说了。

最好玩的地方: JAPAN
这个定语非常无聊,因为今年我只去了日本旅游。不过真的不错,除了迪斯尼人太多以外,小日本还是蛮让我怀念的。

最好看的电视剧:House M.D.
没什么争议,也许没有第五季结尾的两集,我会认为The Big Bang Theory更好看,但House依旧是House。

最棒的比赛:皇马2:3米兰(伯纳乌)
假如上帝说2009年只能留给我90分钟的回忆,其他全都删掉,我的答案就是这90分钟。所有的语言在那一夜都是苍白的,甚至视频也没法真正的重温其中的美妙。我只能说,在皮尔洛那脚落叶球之前,那些场面上的被动,所谓的中场失势,都不算什么,仅仅是我们和皇马的前戏。没有这一段,你怎么体会85分钟帕托绝杀的快感?

最好的十部电影:
今年相当的难抉择,一共看了245部,纠结了很久选出十部,但没法再分先后了。
我的二零零九年,十部电影,十个主题:


无助: Revolutionary Road (2008), Sam Mendes
整部电影带给我的只有绝望,彻头彻尾,Sam Mendes把一个童话的破灭细致的描述出来,让人觉得没人可以从这样的婚姻中幸存。


力量: Hunger (2008), Steve McQueen
这个男人到生命快结束的时候只有健康体重的不到一半,皮肤薄到一吹即破,几乎没力气说出一个单词。可是他制造的气场惊人,我躲在屏幕外感受到的就是力量。


初恋: Let the Right One In (2008), Stuart Townsend
有点血腥,有点诡异,可是冰冷的外表不能掩盖内在的温暖。这是小男孩的初恋,他问我们之间有没有可能,他们用摩斯密码敲出KISS。


规则: Gomorra (2008), Matteo Garronehttp
这不是科波拉的黑帮浪漫主义史诗,这是意大利黑手党实实在在的基层生活。各色人等就生存在体制之中,在这里规则显的比任何地方都重要,因为这里的惩罚基本上只有一种。


挣扎: Le Silence De Lorna (2008), Dardenne Brothers
达内兄弟镜头下的主角从来都不是仅仅为了生计而挣扎,他或她总要发愁如何才能划出自己的道德底线。


信仰: Thirst (2009), 朴赞郁
老朴客让一个神父成为吸血鬼,摆明了就是要挑战信仰的限度。最动容的是那个老神父的妥协,可以击碎我们对信仰所有的幻想。


责任: Watchmen (2009), Zack Snyder
从去年的TDK开始,漫画题材就不再仅仅是娱乐了。一个自我定义的超级英雄如何保持人们对自己的信任,who watches the watchmen,成熟的市民不会放任义警自己进行审判。


真相: Mother (2009), 奉俊昊一个脑子不灵光的儿子被人当成了杀人嫌疑犯,一个有“暴走”精神的妈妈自然义不容辞了开始自己的调查取证。只是当真相大白的时候,她还有勇气去面对吗,最后到底谁在救赎谁,谁明白睡糊涂?


娱乐: Inglourious Basterds (2009) Quentin Tarantino
这才叫娱乐片,每一分钟都好看的一塌糊涂,昆汀老兄十年来最好的作品,我个人觉得比Pulp Fiction还精彩。


爱情: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2008) David Fincher
所谓白头偕老,所谓长相厮守,所谓天长地久,都不可能发生在这一对儿身上,所以当他和她相遇的时候才那么美好。

2009-12-21

傲骨贤妻



越看越有感觉的剧集,和BL相反,大量的庭辩场面都被省略,被着重描写的是幕后工作,律师们在道德和商业之间寻找平衡的故事反而更有趣。据说在这样的体系里,最终能上庭的案件比例是很少的,调查、相互威胁、继而相互妥协,最终了结的官司很多。

没料到是Ridley Scott和Tony Scott老兄弟俩来制片的,会不会那一天这两位亲自上阵执导一集,期待中。

2009-12-16

那个年代



看了安叔新作Taking Woodstock,一如既往的水准,关于那段迷幻药效果和那个长镜头,已经被各类影评都说烂了。我觉得那只是他的正常发挥,没什么奇怪,只是1960年代的氛围一出来,不知不觉就想起了安叔四年前那部Brokeback Mountain,时间并没有洗掉我对那部电影的喜好。反而随着heath的离去更加印象深刻,下个月等他忌日那天就计划把碟再拿出来重新温习。

现在觉得1960年代真是美好,不是那种安居乐业的美好,是历史书本上的美好,大概能占好多篇幅,思想性和情节性都很high,迷幻,反叛,科技发展,新浪潮,越战,肯尼迪,格瓦拉,真是热闹,更别说我们祖国大好河山一片红。再也找不到比60年代更伟大的年代,王家卫拍,李安拍,这些电影人难以摆脱那个年代的诱惑,争先恐后的杀进去。

想起The Third Man里那句台词,“在意大利,在博尔吉亚统治下的30年间,那里有战争,恐怖,谋杀,流血。但是他们孕育了米开朗基罗,莱奥纳多,达芬奇和文艺复兴。在瑞士,他们有兄弟般的友爱。他们有500年的民主和和平,可是他们创造了什么呢?布谷鸟钟”。这就是那个年代的魅力,做那个勇敢的Jack,不要当懦弱的Ennis。

2009-12-12

亲爱的伽利略



这是近来最舒服的观影感受,120分钟不觉中就溜走了,奇怪的是这部泰国电影在电影层面并不能算出色,剧本普通,摄像普通,导演也普通。可是看完以后的感觉就是特舒服,看的过程也很有趣,看两个漂亮甜美的泰国MM在伦敦,在巴黎,在威尼斯,一路走来,嬉笑怒骂,想挑刺都不忍心,所以豆瓣上通通快快给了“推荐”。也许女孩看这电影才最有共鸣吧,从头到尾都是sis-mance的情节。

在巴黎街头那个游戏太好玩了,用泰语在白纸上写“谁想回家请举手”,茫茫人群里能看懂的人都默契的举起手,当初在巴黎也应该玩这个,用中文写一句举起来,我有信心看懂的人更多。整部电影就像这个游戏一样轻松好玩,阿当关于生活的看法完全是法国式的,也差不多就是电影的思路,好看的景色,好玩的经历,凑到一起,我觉得就很好看。这也是法国电影人占的便宜,他们拿着摄像机在塞纳河边随便一扫,就好看的一塌糊涂。

我相信亲爱的伽利略先生也这么认为的。

2009-12-11

Big Bang!




自从有了互联网,自从信息大爆炸,也许就注定了会有这么一天,聪明成为时尚,TBBT的一个宣传语就是“聪明是最新的性感”。现在时髦的是天才,比如IQ和身高都高达187的Sheldon,酷呆了,从断奶开始他经历的每一件事都像记了LOG一样,随意可以进行检索。他的身份是理论物理学家,也就是说,在他的角度,只能勉勉强强看得起作为实验物理学家的Leonard,能发现小行星的天体物理学家Raj不过是靠“运气”看到了几万亿个存在于宇宙中的石头中的一个,至于可怜的Howard,连个PhD都没有,只能算个技术工人。无数次奋起反抗的Howard都会说,对不起,我有MIT的工学硕士学位,接着就是遭到Sheldon无情的鄙视:谁没有呢?

曾经尝试看过获奖无数的30 Rock和收视率颇高的2.5 Men,可惜都没有什么共鸣,还是这个nerd风格的TBBT更贴近我的口味,大量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看一集就够学一壶的。还有就是这些家伙有各种各样最时髦的电子设备,PS3,Wii,Xbox360,针孔摄像机,军用模拟驾驶系统,无人侦察机,甚至还能遥控火星上的探测车。看完这个剧集,你只能慨叹,聪明可真好,哪怕俯视芸芸众生,也可以幽幽的说一句Ignorance is bliss。

2009-12-07

刺青女



Stieg Larsson的犯罪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主角是背后有龙刺青的女孩,现在被翻拍成了电影。总体上说,电影拍的不错,也许有的人觉得稍有点冗长,我还是喜欢拍类型片的同时也别忘了塑造人物形象,一些小细节能让主角的形象更真实。寒冷的瑞典像其他北欧国家一样,在我心里非常有吸引力,这部电影也可以满足我这方面的猎奇心理,实在是一举两得。

不过就一部从犯罪小说改编来的电影来说,这是比较成功的,气氛的渲染和情节的转折都很抓人,两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大概是今年看到的最好的一部悬疑片。

2009-12-03

Bromance



关于house和wilson之间的bromance今天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编剧借house之口给出了第一次认真的承认,其来临之快超出我的预计,之前的铺垫也极少。就在wilson希望house在手术期间去看他的时候,house就那么很自然的说自己不会去,因为if you die, i'm alone。天,就那么轻描淡写的说出来了,感动多少豪粉啊。

到现在我都没法定义bromance这回事,也没法相信,可是house和wilson就应该是,感觉上他们之间就是这样的感觉,那是一种很难形容的默契。这绝对是超越所有异性恋和同性恋层面的感情,是那种惺惺相惜,是那种同奏一曲‘笑傲江湖’。他们是互补的关系,wilson坚信所有的癌症都有机会治愈,化疗,双倍剂量,他尝试一切手段攻克癌症,他关心病人,和病人做朋友,因为对病人有亲人般的关怀他能依靠病人轻微的抑郁迹象发现新的病灶。相反,house把所有的病人都当成骗子,当成解密的对象,他不相信病人或家属的话,更喜欢看化验单和造影图,解开一个个医学谜团是他继续行医的主要动力,他和wilson在道德和哲学范畴有大量的争执,相互利用实例去辩驳对方。他们是左脑和右脑,是理智和情感,是顺从和反抗,是蓝色胶囊和红色胶囊,只是你没法否认,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儿。所以,那句话才那么感人,“你死了,我会孤单。”

2009-12-01

美食BLOG



Julie Powell在大学读了戏剧和写作两个专业,但毕业六年后她在负责911后曼哈顿下区重建的公司做一份接线员的工作,每天接听电话,听911遇难者家属的凄惨故事,或听不满重建方案的市民的牢骚。而和大学同学的相聚更是煎熬,相比别人蒸蒸日上的事业,Julie的接线员生涯更显得无聊而无望,她渐渐的失去了生活的激情。 

生活中不总是如意,不可能所有的人都飞黄腾达,我们要有的是一份平常的心态。Julie试图从自己的特长中寻找寄托,谢天谢地,我们有blog,她决定用这个形式来满足自己写作的愿望,可是乏善可陈的生活哪有灵感供她写作。于是她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个爱好,烹饪。她决定花一年的时间,按照自己偶像Julia Child的烹饪名著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里所写的524个菜谱,做出这524道食物,并记录在自己的blog里,就叫做The Julie/Julia Project。

Julie也许从未执着的坚持一件事如此长久,在长长的365天里,她要用大量的业余时间研究菜谱,寻找食材,一次做失败了还要做第二次。最可贵的地方在于,Julie摒弃了互联网上最常见的欺骗,她坚持亲手做每一道菜,每一个细节都写在blog里,包括那些失败的经历,甚至崩溃到痛苦的部分也不放过。

当然,这个计划实施得很顺利很完美,渐渐的有陌生人开始喜欢上她的blog,他们给她寄来原料或调料,他们鼓励着她继续下去。后来甚至有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注意她采访她,接着出书,拍电影。这是又一个麻雀变凤凰的美式故事,结尾的经历如果不是因为确有其事,会让人觉得很俗套,可恰恰这就是Julie Powell现实生活中的梦幻经历,甚至她的偶像Julia Child也知道了她的blog。

Julie Powell在电影里说,写这个blog做法式大餐,是她逃离现实的一种手段。这句话让我很有共鸣,现实生活充满了令人窒息的东西,我们生活在其中,就算不满也难以逃避,可是在自己小小的公寓里,我们总有办法找到什么来帮助我们在短暂的时刻里逃离现实享受自己的生活。对于Julie来说,是烹饪,对我来说,那则是电影。

2009-11-29

重口味的周末



真是重口味的周末,周五晚上看了Antichrist,肠胃难受了一晚上,周六又接着看了District 9真是陶冶情操。 

片子早就有下载了,但是生生给忍住了没看,就等影院公映,一部在IMDB上被打9.4分挤进前一百的电影,当然值得这样的等待,只是完全没有料到周六的下午万达会火爆到好像TF2公映第一周,连会员中心也排长队。幸好D9算是小众片,我和老党同学还是幸运的弄到了票。这部虽然顶着Peter Jackson制片头衔的科幻‘巨制’还是没什么地位,被挤到了小厅播放。

导演用了近几年很时髦的伪纪录片手法,没有Cloverfield那么极端,用新闻片和现实混搭的方式讲了一个有露骨政治隐喻的外星人电影,其实和科幻完全无关,这帮外星人就是讲了一群本不低等的‘低等人’如何在边缘生活,如何被‘隔离’,这个故事发生在约翰内斯堡显然是带着目的而来。

因为是伪纪录片,所以影像粗糙无遮掩,血腥程度和语言暴力都不少,看完之后和老党一直慨叹这片子怎么过审的。在大银幕还是第一次看这样的R级电影,非常兴奋,被肢解的尸体都活生生的出现在画面上,能让消化系统从上到下的经历考验。隔壁座位的一对情侣只看了不到一小时就离场了,让老党幸灾乐祸不已,谈恋爱的确实不适合在晚餐前弄这么一个重口味的片子。

反基督者



恐怕很难找到一个人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会感到愉悦,也很容易理解在戛纳公映的时候为何有人退场甚至当场呕吐,在大银幕体验这样的观影的确需要心理素质。可是无论有多不喜欢这样的电影,你也没法否认Lars Von Trier令人震撼的镜头语言和表现手法,反过来,之所以让大多数看完电影的人都感到心理和生理上感到不舒服,也正是因为他不俗的技巧。

如果仅仅看表面是很难完全理解导演的意图的,网上有大量从宗教和人性层面进行剖析的文章,人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Trier每个细节的暗喻或象征。花两个小时看电影,大概花两周陆陆续续看一些解读,也许才能真的搞明白其内涵,但是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有勇气再去看一遍,那绝对不会令人愉悦的。

2009-11-24

混蛋



昆汀就像彭浩翔,底子上是个影迷,骨子里到处都透着机灵,技巧上炉火纯青。这次参展戛纳的『无耻混蛋』则是对他最好的注脚,我甚至觉得比『低俗小说』更好看,后者的非线性叙事结构给了人们太多好感,而不那么花哨的前者反而到处都闪耀着昆汀老兄的智慧。一百五十三分钟一点都不拖沓,那么多话痨的场景也被拍的十分有趣,看完之后让我high了很久,实在太好看了。

Brad Pitt在片中只是一个昆汀的化身,邪笑,杀俘虏,割头皮,干的全是之前昆汀最爱干的事情,但他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限制到了最少。更多的篇幅给了我从来没见过的一个奥地利演员Christoph Waltz,简直是惊艳啊,这个小个子的演员能说流利的英语、法语、德语,还能学说意大利语,他扮演的党卫军军官总是彬彬有礼,脸上永远带着笑容,就算杀人时候他也能保持这样的风度。和他比起来,Brad Pitt简直就是一个小跟班,昆汀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大概就是选择了Waltz来演这个无可替代的主角。

只是很纳闷,看二战电影老是为这些狠角色着迷,是内心邪恶,还是恰好这些人演的好?我清晰的记的『辛德勒名单』里费因斯扮演的纳粹军官说“一个受过教育的犹太人就像卡尔马克思一样危险”,然后一枪将那个女建筑师爆头。现在我又多记住一个场景,Waltz扮演的汉斯上校用法语和英语缓慢的审问法国农夫,一股寒意从脚跟就慢慢升了起来,哥们真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看昆汀的电影的一大乐趣就是无处不在的致敬和戏仿,只是我阅历不够,瞪大了眼睛也数不清他在这两个半小时里致敬的十几部电影。

2009-11-23

月球



Moon,少有的聪明的科幻片,全篇只有一个演员,这个创意是真的很强,就这一点得好好奖励一下导演。有人形容这是真人版的wall-e,但没那么浪漫,气氛从一开始的悬疑最后深沉到严肃的思考中,很喜欢采矿车在月球表面工作的镜头,不少地方都在向2001和alien致敬。

仔细想想那个环境,还真的是会闷得令人发慌,而且很恐怖的说。别忘了,在太空没人能听到你的尖叫。

口渴

有点说不清,为什么吸血鬼这么迷人,德莱叶拍过,科波拉拍过,尼尔乔丹也拍过。现在朴赞郁也来凑热闹了。

道理其实也简单,还有什么比吸血鬼更性感呢? 永远年轻的容貌,身轻如燕的步伐,还有惊人的力量,为什么要辛辛苦苦的做一个无聊的日间动物?无比虔诚的神父也难以抵挡这样的诱惑,开始仅仅是偷偷的从病人的静脉输液管里小斟小饮几口,接着他和病人的老婆上了床,后面就是笨拙的杀人。

吸血鬼的性感就在于他是没有节制的,完全欲望驱动,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弱肉强食。而人类不一样,我们在日间活动,讲究自我控制,不能自私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杀人性命。神父恰好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自我严格约束,按照教义控制自己的举动,言谈举止皆有界限,绝不可以凌驾之上。

导演坏就坏在这里,偏偏是最有人性的神父成了吸血鬼,内心的邪恶和良知都找到了最好的对手,开始仅仅是一些困惑,可新鲜的血液和女人的身体让他在堕落的路上越走越远,导师的沦落则是最后一根稻草,一下子击碎了所有的信仰和希望。

也许是心底的那份良知最后帮助了神父,这点女人则不一样。她不是自我控制,她被别人所控制,因为逆来顺受的生活太过压抑,她憎恨一切,恨弱智的丈夫,恨强势的婆婆,恨那个占有自己的有夫之妇。但神父给了她那双温暖的鞋,如果说她和神父之间是爱情的话,那么这双鞋是唯一的铺垫。成为吸血鬼之后的女人和神父完全不同,她心底的邪恶完全释放出来,肆意的杀戮,完全没有节制,只有人的鲜血才能带给她快感。

很遗憾的是,不管朴赞旭怎么黑暗,他最终是要回到光明的,结尾一如既往的是一次救赎。为什么神父就不能一直堕落到底呢?难道一个人在拥有了这样的力量之后还能无私到这样的地步?

2009-11-16

母亲



奉俊昊的悲哀在于很早就拍出了『杀人记忆』这样的电影,到今天为止都难以超越,偏偏影迷们又爱比较,记性也好,涉及谋杀题材的『母亲』一出来,就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和『杀人记忆』相比较。弱小人物在无能体制下的无助,大雨中的谋杀案,偏僻乡间的调查,确实从中能找到奉俊昊前作的影子,但也有些区别,之前两部作品的结尾并不令人意外,或者说不那么意外。而『母亲』的结尾真相大白一刻,还是令人颇为惊讶的,真正的凶手现身,把之前的剧情完全颠倒了,到底是谁在拯救谁?

十一月中旬,我现在给『母亲』预订年度十佳的座位,应该也不算武断了。

2009-11-09

儿科




这一集的主角是Arizona,她的名字不是取自那个州,而是那艘船。她是目前GA里最有魅力的一个女性角色,她介绍儿科那一段:

This is not general surgery in miniature. These are the tiny humans.These are children. They believe in magic. They play pretend.There is fairy dust in their i.v. bags. They hope and they cross their fingers and they make wishes. And that makes them more resilient than adults. They recover faster,survive worse.They believe.In peds,we have...Miracles and magic. In peds,anything is possible.

2009-11-06

米兰人



前几天我和舍甫琴科电话聊天,他告诉我,他走在巴塞罗那街头时,听到的全是 “你看,那是舍甫琴科,AC米兰球员” 。这样的事也发生在我身上,有一天去伯纳乌填表,出门忘了戴墨镜,一位行人认出了我,走过来要签名,然后用英语问:“你们那天与皇家马德里比赛,米兰真棒!”陪我一起来的朋友急忙说,“哎,你在说什么呢。”我拦住了朋友,我相信那位球迷绝对没有恶意,在很多人眼里,我和舍甫琴科就是米兰人,我们只是出门了。


在米兰时,俱乐部新闻官经常会告诉我,又收到了多少来自中国的祝福。卡卡没变,唯一的变化是,过去我是你们的球员,现在我们走到一起了,我是你们这些AC米兰球迷中的一员,如果还有雅典之夜(2007年冠军杯决赛AC米兰2比1利物浦),我会在你们的身旁。



(卡卡接受体坛周报滨岩采访)

2009-11-02

寻找坎通纳



坎通纳,没料到就这样和Ken Loach搭到了一起,据说在戛纳的红地毯上,他比老爷子还火,到处都是欢呼。这个曾经的老特拉福德国王,现在银幕上重温当年的盛况,我自己不是曼联球迷,但他结束九个月禁赛复出的时刻,实在令人激动,镜头对准球员通道里的他,欢呼声已经震耳欲聋,然后他立着领子从通道跑出,直奔场中央,镜头就一直跟着他,听着老特拉福德完全的沸腾。

电影里这个邮递员eric是个绝对骨灰级的曼联球迷,更是坎通纳的球迷,他几乎记得坎通纳的每一个进球,甚至助攻。别人问他上一次很开心的日子,他回忆起的就是坎通纳的复出。但足球在Ken Loach的电影里也就是一个背景而已,他拍的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懦弱的eric是很失败的一个人,怕担责任而抛弃怀孕的女友,供养着两个继子却没法教育好他们,工作没有技术含量,他甚至很难负担起老特拉福德的主场球票(难怪一帮球迷在酒吧大骂美国老板)。

eric最终走出困境是靠另一个eric,他臆想中的偶像坎通纳。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不是多么漂亮的进球,对于曼联的国王来说,其实是一次传球。eric问,要是那个球没有打进怎么办,偶像说,你必须信任你的队友。足球就是这样,无论什么话题,阵容,阵型,站位,轮换,最终都要回到一个地方,团队。你没法靠一个人打赢一场比赛,最伟大的球星一定会深深的意识到这一点,坎通纳也不会例外。偶像帮助eric意识到这一点,最终是那些不起眼的邮递员朋友们帮他走出艰难,重拾信心。

电影结尾的字幕中有个彩蛋,坎通纳当年那次著名的新闻发布会,“海鸥和渔船”,这哥们果然是个人物,没见过哪个球星在新闻发布会上像念诗一样发言。酷!

2009-10-29

床第之间



描写relationship的电影,其中两部令我记忆犹新,不是因为美好,是因为惨不忍睹,太过直白而伤人颇深。一部是Closer,一部是Revolutionary Road,两部电影都赤裸裸的展示两性关系最黑暗的一面。如此坦白的展示,也并不是为了摧毁人们心目中“两情相悦”的浪漫想像,反而会让人更加珍惜美好。

两个人的关系,就像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谈论21 Grams时说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减损的过程,我们总是在最美好的时候相遇,然后每况愈下,失去了生理上吸引,进而失去心理上的吸引,最终也许可以维系这段关系的就是那份感情。不管是即将结合的青年人,还是生活乏味的中年人,或是垂垂老矣的老人,重要的也许就是“告诉我你爱我”,意思可能是告诉我你还在坚守,我就有动力坚守下去,这样生活就有希望,在减损的过程中希望是唯一可以指望的。

HBO的迷你剧集Tell Me You Love Me选择了四个阶段去解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基本就是生活琐事组成的,床第之间,两个人交往最私密的部分。和电影不同的是,这里有足够的篇幅,不需要为了强调某个观点而对生活进行剪辑,只是幸福往往容易被忽视,那些争吵和不快却容易留在记忆里。制作者尽量将自己的视角摆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也很克制的没有用镜头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作为观众,我看到的就是相当真实的记录。即将结婚的一对面对第一次认真的承诺,已婚几年的一对期待孩子的降临,婚后十几年养育两个孩子的一对则面临无性的尴尬,结婚几十年的丁克一对在看似完美的外表下也有对过去的遗憾。

这个剧集的尺度号称是最大的,豆瓣上有人评论说“有汁有肉”的,还是很贴切,把这个尺度加上全程手持拍摄,似乎也尽量用了自然光源,这种拍法颇有欧洲电影的味道,只是定期加入的心理访谈有点说教。也许就是因为内容已经够火爆了,HBO舍弃了那个最初的名字SexLife,但主题并未改变,性和生活是最大的两个主题。关于这两件事,HBO没有底线,性爱场面完全无遮掩,生活中的琐事事无巨细。在心理医生那里的聊天,冷场,语无伦次,也很普遍,没有回避的意图,导演的镜头就直愣愣的对着角色。

从花钱和心理医生拘谨的谈话,到释放自己在心理医生面前争吵,直到最终在自己的卧室解决问题,每一对恋人或夫妇都要走过来,心理医生其实没法帮任何人解决问题,她只能延缓任何可能恶化的过程,给足够时间去思考,最常说的就是take some time。这样的剧集可以带来思考和审视,越是有生活感触的人,也许越能从这里学会点什么。

2009-10-26

病情拼图



GA是群戏,和House或24那样的独角戏不同,这样的剧集最终成功不能仅仅靠某几个人的明星效应。

在I Saw What I Saw这一集,当年最红火的时候的几位主演其实都不在, burke,izzie,george,addison全都不在, meredith,derek和mark的戏份也几乎可以忽略。整整一集的镜头都在ER和会议室之间切换,关于这个病例的参与人数超过十个,间接关系的差不多快有二十个,每个人都描述出整个事件的一小部分,而导演和chief的工作则是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

这一集的成功完全是剪辑和导演的,老面孔几乎都不在,但几乎没时间去怀念他们,剧情紧凑的不容分神。不知道是不是GA借此能上一个新台阶,导演和编剧们是有实力的。

2009-10-22

王子登基



米兰从未在这块土地上赢过,甚至半个多世纪以来仅仅平过一次,就算最乐观的米兰球迷恐怕也没期待今晚这支米兰可以从伯纳乌全身而退,毕竟上一轮我们刚刚在圣西罗输给苏黎世,这远远不是一支最好的米兰,连中等水平都不到。

于是,今晚的比赛就在惴惴不安中开场,心惊肉跳是早已做好思想准备的,果不其然,19分钟就让迪达老兄让我一下子凉到了底,上半场后来的时间对我就是煎熬,完全看不到希望,米兰甚至一次射正的打门都没有。中场哨声响起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个地球上还有多少和我一样看球的米兰球迷还抱有一线希望,也许有,但不包括我。

而足球的魅力也在这里,无论你把结果想到多么糟,或者你幻想了多么不切实际的美妙,结果总会超出预期。比赛的第62分钟,我们的‘大脑’在距离卡西利亚斯35米左右的位置起脚了,看起来轻描淡写的一脚球,在距离门柱只有0.01公分的位置飞入球门,全场一片哑然,解说的贺炜和张路也没反应过来,但球真的进了,不可思议,皮尔洛这个带着诗意的射门点燃了米兰人的斗志。三分钟后安队一脚斜传击碎皇马的防线,帕托反超比分。我当时就想,值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就这三分钟带来的快感,已经足够了。

十分钟后德伦特扳平了比分,这印证了我对结果的消极预期,平局也好,我就这样等待哨声的响起。结果等来了该死的裁判的误判,席尔瓦的进球是百分之二百的好球,居然被吹掉了,米兰人被激怒,这是对我们的羞辱,是赤裸裸的掠夺,该死的裁判。可是,现在看来,这些其实不都是铺垫吗,从一开始这场比赛就在等一个结果,等一个刚刚20岁的米兰王子的登基,这是88分钟才发生的,西多夫老兄很潇洒的助攻,帕托将比分定格在3:2,所有米兰球员和教练都疯狂了,按理说场上没有多少米兰球迷,但那声音就像圣西罗一样。帕托在雨中狂奔,接受替补席扬库等人的拥抱和致敬,他有理由享受这一刻,这是他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头,他开始在欧洲代表米兰。

比赛后贺炜的话说的对,也许人都没法再睡着了,特别是对比赛本不报希望的米兰球迷。但得感谢球员,就算迪达也要感谢,那次失误后他回到了世界级,奥多几乎就是两年前欧冠半决赛冻结C罗的奥多,小罗不太出彩但却能一直吸引很多皇马后卫,皮尔洛和西多夫延续欧冠的出色表现,而帕托是今天的明星,卡卡在他面前也黯然失色。

不得不老调重弹,加秃的观点正确,米兰有欧冠的基因。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没法和基因作战,人家天生就能赢,你花很多钱费很多力也不行,不信就去问阿布。

2009-10-19

阁楼




连碟店的老板都在向我推荐『阁楼』的时候,我也终于找到了一个靠谱的字幕,本打算看个开头考察一下字幕就睡觉的,结果电影一开始我就再也离不开座位了,被导演直接骗走了这两个小时。

建议高群书导演应该来学习一下人家是怎么拍悬疑片的,一部好的悬疑片就像一段相声一样,悬念就是包袱,抖包袱既不能一个又一个为了抖而抖,也不能全等着最后一个包袱来定音,每个包袱抖出来的时机都极有讲究。有人说这部『阁楼』是比利时版的『普通嫌疑犯』,我认为前者其实更出色,人物更多,关系更复杂。导演在前一个多小时的铺垫里,用很多镜头语言进行了暗示,这些暗示有些是烟雾弹,有些则预示着真实的结尾。每个剧情的转折点都很有理可循,不会觉得像被编剧生硬的扭向另一个方向,退回去重看也会觉得都是很合理的安排,能做到这一点是很出色的。

关于比较积极的结尾,是有一些争议的,有人觉得应该真相没有被披露。从我看来,目前的结尾很合适,不觉得突兀。

关于片名,Loft可以翻译成‘阁楼’吗,那Penhouse怎么办。

公敌



我已经数不清到底拍了多少部关于‘公敌’的电影了,美国人的,法国人的,韩国人的,哪来这么多公敌。而且,那些人哪里是公敌,简直就是大众情人,看看Johnny Depp,第一次见面就要带女孩一起回家,女孩问他“你是不是太心急了?”,他回答“如果你眼中的人和我眼中的人一样美,你也会心急的。”

Michael Mann这一次的新片被人说很像之前的Heat,我看不怎么像,也许形似,可是神不似。这一次没有那么多兄弟情,没有生活压力下的无奈,这次是理想主义式的,西部牛仔式的劫富济贫。Dillingger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被公众当作偶像的,他才不是公敌,他唯一成为公敌的理由是胡佛大人的FBI计划,他需要一个曝光率极高的犯罪形象,用来衬托能干的探员和伟大的调查局。

电影的制作水平很高,1930年代的布景和符合时代背景的音乐,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拍摄怀旧电影的手段,但摄影方面却没有中规中矩,老曼导演用了大量的手持,我在液晶电视上看还不太明显,据说在大银幕上看的效果堪比伯恩系列。这么晃的镜头被用来拍摄1930年代的警匪故事,好像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太纪实了。电影的高潮是最后的追捕,好像公敌类的电影都是如此,戏院的整场戏都是很精彩的,大佬级别的手法在这里体现的,前面都是铺垫,是老曼的小情调。

Public Enemies去比较之前的作品是没什么意义的,也许Michael Mann的巅峰就是已经过去了,没有必要老是把HeatThe Insider拉出来讲,要么继续给喜欢的导演捧场,要么就忘记他的新作沉湎于往日的经典。

2009-10-15

看见未来



FlashForward,ABC今年的科幻新剧,据说为了接棒本季结束的Lost

只看了前三集,比LostFringe都好一些,不那么故弄玄虚。科幻题材虽然强调想像力,但过分的脱离现实依旧不好看,FlashForward目前看来这点还算不错。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的想法,2009年10月6日,整个地球的人类全都集体昏迷了2分17秒,而在这段时间里看起来所有人都失去了意识,其实每个人的大脑都在快速的活动,人们大多看到了自己在2010年4月29日那一天的2分17秒。所有看到未来的人,就像拿到了一段长度2分17秒的视频,因为时间太短或记忆力有限,不可能靠这2分17秒就断定自己未来会发生什么。看到自己做孕前检查的人,不知道自己会怀上谁的孩子;看到自己有外遇的人,甚至还没有结识这个对象;看到自己在做海关检察员的人,还在失业状态......

人们为了这2分17秒的未来而抓狂,更不幸的是有的人看不到这2分17秒。想知道这个世界在那个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就得集合全世界人的脑袋,把每个人看到的2分17秒拼起来,像马赛克一样,感谢上帝,我们有互联网。

ABC Studio打算如何延续这个悬念,也许要看他们有多大的贪心。假如想制作一个出色的剧集,那么就在这一季解决悬念,假如想靠悬念推高收视率,那就是第二部Lost,令人失望。期待中......

2009-10-06

09Q3


今年最糟糕的一个季度,状态不好,老在看美剧,电影看得不多,38部而已。

别的都不想记了,列十大吧。

Watchmen (2009), Zack Snyder
The Soloist (2009), Joe Wright
Der Baader-Meinhof Komplex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 (2008), Uli Edel
Up (2009), Pete Docter/Bob Peterson
Tow Lovers (2008), James Gray
Sunshine Cleaning (2009), Christine Jeffs
Mammoth (2009), Lukas Moodysson
Synecdoche, New York (2009), Charlie Kaufman
Tokyo! (2008), 奉俊昊/Michel Gondry/Leos Carax
Che (2008), Steven Soderbergh

2009-10-04

游日本

日本,也许在电影的层面上会在我心目中有更高的地位,就旅游目的地来说,它并不会排进前三。只是机缘巧合,2009年9月24日下午,我竟然就踏上了日本的土地,跟随众信旅行团开始所谓六天的本州之旅。说是六天,其实离开北京不过满打满算五天而已。而之所以是机缘巧合,是被一些非旅游因素左右,同行人的假期时段,两位女士的购物倾向,季节,价位,等等。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价格,还是一帮穷人,四千出头的价格的确吸引力巨大,连首次带如此低价团的领队都慨叹真是便宜啊。



Day 1: Osaka

出发那一天,领队的时间安排是很贴心的,13点55分的航班,11点45分集合,非常合理,可是这位光东京迪斯尼就去过五六次的资深领队,完全低估了团内年轻女旅客对T3免税店的极大兴致。我和飞飞,还有同行的孙工及太太小伍,在13点15分左右通过了所有关卡,顺利出关,两个女人几乎是立即从我们身边消失,0.1秒后就出现在日上免税店里。

仅有的三十分钟里,这俩人还是选购了部分必须买的化妆品,恋恋不舍的到了登机口。而我和孙工早已经等候多时了,首次乘坐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而且是日航的航班,令我们两个深受日本成人产业影响的人幻想不断。一迈进机舱,穿着剪裁合身的制服的日航空姐活生生出现在我们面前,孙工热泪盈眶,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

抛开所有的龌龊想法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得不承认,日航空姐的档次少说也要高出国航两个身位。当然,后来几天的一些见闻,也印证了我们从日航空姐身上引申出的对日本的一些猜想,这个国家是精致的,整洁的,热情的,礼貌的,细节上无可挑剔的。任何商品只要在包装上印有‘國產’二字,比其他产品贵出的那几千甚至上万日元就是值得的,要不然怎么那么多人在秋叶原找日本原装的电子产品。

从北京飞到大阪需要2小时55分钟,刚刚好够我看完后半本《九降风》,还没有从小说的情节中回过神,我们就成功降落在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这座机场就在大阪湾中,是日本人填海建成的,我们乘坐酒店派来的巴士穿过长长的跨海公路,很快就抵达了泉佐野市,算是大阪府的周边小城,距离大阪市中心有五十分钟左右的车程。既为节省时间也为了便宜,我们当晚就住靠近海边的地方。

酒店叫Hotel Seagull,根本谈不上星级,可是日本人的经营水平也体现在这里,除去硬件,光看服务和对细节的挑剔,还有工作人员的热情,完全可以媲美星级酒店,房间的边边角角干净到令人乍舌。这一晚没有团餐,反而令我们四个人兴奋不已,本就对无聊的团餐没兴趣,不如自己去吃地道的本地食品。运气很好的是从酒店出门走五分钟就到了一个比较大的shopping mall,包括家具超市,食品超市,服装店等,自然也包括令女人们眼冒绿光的药妆店。比较令人泄气的是这里正在营业的除了KFC还有一家牛排店,飞了这么远我们实在没兴趣在日本吃牛排,只好在一家很大的食品超市购买一些方便的日本食品,不光有寿司和饭团,好多我们叫不出的东西也进了购物车。

在超市旁边也有一家药妆店,两个女人不顾店员开始打烊的架势,各顾各的选择了不少东西,其中包括给我和孙工的男用洗面奶。几天后我们回想那一晚,发觉犯了当年在欧洲犯的错误,最先碰到的超市和药妆店恰恰是最便宜的,错过了也没得补。等到所有的店都打烊,我们才悻悻的回到酒店,挤在狭小的客房里吃晚饭,女人们对吃没什么兴趣,特别是味道古怪的纯正日本小吃。我和孙工则吃得津津有味,还搭配了冰镇的全麦朝日啤酒,性急的孙工甚至马上试用了UNO的洗面奶。



Day 2: Osaka-Kyoto

日本人的工作热情果然了得,没有欧洲人那么矫情的时间准则,7点半多一点我们就登上大巴往大阪市中心的方向开去。到达第一个景点之前,我们结识了很专业的本地导游,拥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星野玲子女士。用十分钟时间介绍了自己的台湾籍爷爷和其他日本籍亲人之后,她很自豪的开始和我们夸奖着大阪这个重工业城市非常好的空气质量,一路行驶在阪神高速4号海岸线上,可以从车的左侧看到繁荣的大阪港口企业,路上看到不少‘泉州银行’的广告牌,让人感到亲切。

这个城市是丰臣秀吉的城市,因为他喜欢樱花,这里的人则尽量多的种植樱花,他推广商业,这里的人则善于经商,他死后故居被烧,这座城市的人捐钱来修。我们的大巴来到大阪的市中心,所有人下车徒步进入保留完好的大阪城,也就是当年丰臣秀吉的家。



这座将军府是不可以进入的,我们只能在四周转转。整个大阪城的格局都是日本人从中国学来的,这栋建筑也不能说没有中国风格的影子。

从大阪城开车10分钟,就可以到达市中心的心斋桥购物街,导游很吝啬的给了一小时时间。因为来的早,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店铺都没有开门,街上的人也不算多,我们能得以悠闲的逛一逛。本来两个女人就走在我和孙工的前面,但仅仅五分钟后她们就完全消失在视线内,我相信每隔几步就是一家药妆店的密度足以让她们流连忘返。和女人们不一样,我和孙工可以尽情的欣赏街头的美女,不晓得这算不算大阪最繁荣的地方,其街头的时尚程度就完全超越北京的任何商业街。短到令人崩溃的短裙,各种颜色的丝袜,长短不等的靴子,能想象到的时尚元素这里全有,某些哥特风格的钉子和穿环也出现在一些面孔上,据导游介绍,日本女人出门不化妆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就不奇怪街上的女孩怎么都烟熏妆伺候着。我和孙工则在街头被结结实实的尊重着。

除了看美女,我们也顺便考察一下世界连锁快餐店在日本的价位。还好,在麦当劳中杯可乐卖200日元,一般的套餐卖490日元,相比瑞士昂贵的巨无霸,我们要庆幸一下了,还算喝得起两杯可乐。星巴克的星冰乐大约要400多日元,也还不算离谱。等时针飞速转过一圈,我们也如愿再次见到两个女人,她们已经在药妆店逛晕了,袋子里全是化妆品和丝袜之类。如果不是我们催促,她们简直有脱团的野心。

离开心斋桥,我们在大阪市中心的一家上海餐馆吃自助餐,马马虎虎,比十个人围在一起吃五菜一汤要好。午餐后有一个自费项目,花3500日元去坐新干线,如果不去则坐大巴,但目的地是一样的,京都。

我们四个人还是决定去体验一下新干线,毕竟闻名于世很久了。大约15分钟就可以从大阪到京都,在体验过京津高速客运后,新干线的速度不会令我们很惊讶。只是会惊讶于日本人是1960年代开始运营新干线的,我们晚了四十年,而且日本目前全境都有新干线的网络,我们才铺了几条而已。不止是新干线,日本的各类铁路都相当发达,地铁不消说,就算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京都也有若干地铁线路,城市之间的铁路也相当发达,看着铁路上车来车往就不能不让我再次想起小津最喜欢拍的铁路镜头。



飞飞在新干线的站台致敬,这里和日本其他的公共场所一样,没什么工作人员,整个国家好像机械一样精准的运作。导游曾经说过,在日本街头基本看不到警察,所有的红绿灯都被规矩的遵守着,每个需要排队的地方都自觉排队。但我想,这样也有些缺点,人人都这么自觉,城管怎么办,岂不是失业。



体验新干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京都车站,这个庞大的建筑是古都唯一的现代化建筑,也是最高的一座。规模巨大不算新奇,比较令人称赞的是整栋建筑的电力是自己解决的,相当环保。

在二战中幸存的京都,基本保持了半个世纪前的原貌,当然,之所以没有被盟军轰炸,也要拜梁思成所赐,算中国人的功劳。我个人来说很喜欢这样的古城,除了京都还有奈良,但旅行团的线路设计不会倾向于此,我们仅仅在京都逗留了两个多小时就匆匆离开。

从京都开车一路东行,大约一个半小时驶入三重郡境内的湯の山温泉度假区,虽说时间已晚,我们仍然有一个很重要的旅游项目。日式温泉酒店和日本料理,在北京花再多的钱也没法体验,绝对地道的日本温泉和料理,必须在这种日本人周末经常来的地方才能找到。我们的大巴并不能开到入住的酒店前,只好在山下的停车场换车。两团的四十多人被两个小面包车分五六次接进这家叫‘金花水月’的日式温泉酒店,这样的乡间温泉酒店档次不高,是旅行社省钱的途径,可想体会真正的日本温泉,日本料理,和式房间,还必须在这样的地方。

我们歪打正着的因为团费低廉而入住乡下酒店,却体会到地道的日式料理,真正的榻榻米,跪着吃饭,所有菜肴都是日本本地厨师打点。我和孙工还花500日元点了一瓶烧酒,喝得不亦乐乎。日本人吃饭就是细致繁琐,一个人七八样,实际的菜量却很少,千万别像『大撒把』里的葛优一样催人家上正菜,我们坐到那里开吃的时候,桌子上摆的就是全部了。

 

吃过晚饭就可以去泡温泉,导游在来的路上就详细介绍了洗日式温泉的注意事项。换上酒店给的和服,我和孙工真空上阵,直奔‘男汤’而去。地方是真的很小,淋浴只有三个,泡温泉的面积也只能容纳三个人。秉承重在参与的精神,我们还是泡了十分钟左右。泡好之后重新冲洗干净,回到房间,没料到肚子有点饿。两个女人就拿出两桶方便面,做了热水泡面,开了午餐肉,把前一天买的啤酒冰了冰也一并打开喝掉。

晚上躺在榻榻米上,四周的日式门都关上,一点声音也没有,简直安静到睡不着觉。



Day 3: Hakone

第三天的早上我们很早就起床了,睡和式房就和在家睡地板没什么分别,总是觉得有点怪。为了在离开前去体会日本乡间的风光,我们五点多一点就跑到酒店外的山溪旁散步。神奇的是居然遭遇了日本的TOM公司,还是个乡镇企业,唉,名字真土。



第三天是最辛苦的一天,因为从三重郡开大巴到箱根国立公园需要四个小时。为了躲避堵车,七点半不到就出发了。一路上很是无聊,除了树林没有什么景观,导游则花了两个多小时给大家讲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和补养的方法,作为最长寿的国家,她的经验也算值得借鉴。在绘声绘色的讲完她父亲患舌癌的故事后,孙工借机开始象征性戒烟。

大巴一直不停歇的开到午餐的餐厅,也是自助式中餐,依旧是日本人精致的做法,很干净的餐具和桌椅,坐在餐厅的窗户前可以俯瞰箱根国立公园一角的树林。

下午有三个地方可以去,先是平和公园,接着大涌谷,似乎来日本本州的团都必须去这两个地方,前者没有什么可看的东西,后者对于最后的景点富士山来说又有些绕远,加之没有购物项目,旅行社不知道能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抹去这两个景点,午餐后直奔富士山。

这一整天的长途行驶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了解日本的绿化,我们在偌大的箱根国立公园里走了近两个小时,密密麻麻的树木覆盖了所有的面积,没一点裸露的土地,就是这样一个森林覆盖率世界前列的国家正从中国大量的进口一次性筷子。乘坐大巴绕盘山路在富士山行进的时候,更是要惊叹日本人对富士山的保护,杉木似乎是看到的最常见树种,简直就像种草一样在种树。大巴只能开到五合目,也是普通游客能到的最高点。从停车场仰望山顶,这座暂时休眠的海拔三千七百多米的活火山实在平淡无奇,因为季节的缘故,山顶也没有雪,我们没法体会日本人的心情,在他们心目中这是座神山。



导游说,普通日本人至少一生去三次富士山,出生不久由父母带去,结婚后和心爱的人去,自知时日无多的那一天去告别。

从富士山顶的邮局,也是日本最高的邮局我们买了一个明信片,导游帮我们写了贴心的日语,然后贴上70日元的邮票寄回北京。山顶的鱿鱼和咖啡是导游极力推荐的,也都名副其实的出色。但是因为到达五合目已经五点,我们浏览的时间不多,更惨的是另外两个团,在邮局和咖啡吧都已经打烊的六点钟才抵达,不知道怎么安排的行程,这个时候上山来连照相都没光线了。

大雾弥漫中我们缓缓下山,这一晚就住在山脚下的御殿场市。小小的酒店准备了日式火锅当晚餐,对生鱼片感兴趣的人,比如我们,就花了一万日元点了一份生鱼片,其中包含六种生鱼片和牛肉。这一顿吃得太撑,四人份的生鱼片,两个女人各吃一两片,余下的都被我和孙工吃掉。火锅也差不多不浪费,有菜有肉,这趟旅游玩的如何且不评论,至少我们两个大男人算吃爽了。

吃过饭没有直接回房间,我们四个人出来溜弯,这里是富士山脚下的小城市,不那么繁荣,八点多钟已经没什么人在路上了。一个小插曲是孙工有艳遇,趁我们三个人在书店浏览之际,孙工在书店外碰到了某类服务从业人员,大概是同时使用了英语、汉语、日语、哑语后,孙工才明白这女孩的意思,而至于他如何脱身不得而知,只是回酒店的路上孙工步履格外轻松。



Day 4: Tokyo

从箱根到东京,也有将近两小时的行程,途中安排了横滨港的景点,因而我们又一次早早爬起来赶路。节省的是自己的时间,所以也没什么怨言,大家基本准时上车,一路昏昏睡睡就到了横滨港。时间很早,海边的山下公园里还都是慢跑和遛狗的人,正对公园的中华街更是冷清,除了包子店和咖啡馆,所有店铺都还没有开门。不过,归根结底,在国外旅游参观唐人街是件很古怪的事情,我们宁愿在山下公园浪费点镜头。

 

我们背后的横滨港是当年美国人敲开的,强硬的外敌迫使闭关锁国的日本开放,明治维新不过十年而已,日本人就在甲午海战击败当了自己一千多年老师的中国。就今天日本的成就,不能不说这个港口意义重大,凑巧的是今年刚好是开港150年周年,到处都能看到纪念的旗帜和海报。

仅仅在横滨港逗留不到一小时,我们的大巴就开往东京,最后一站。

这里一定不是小津安二郎镜头下那个东京,这一点毫无疑问,二十多年前文德斯曾经拜访这里,试图寻找小津的镜头留在这里的痕迹,他很失望,完全没有一点点小津式的印记。我透过大巴的窗户往外看,只有拥挤的街道和建筑,狭小的空间,上下若干层高速公路,据导游说地下铁有十层之多。小津太恬静了,或许那份平和还在京都,可东京是没有的,周日的办公区很冷清,从街上走完全看不出这是一座拥有两千两百万人口的城市。

在东京的第一站是大雅免税店,几乎所有的旅行团都必将在此停留,一小时购物时间。店里各式各样的产品都有,根据以往经验,导游介绍的地方必定是性价比最差的,所以我们只是应景的买了一两样纪念品带回家。反而挤出十几分钟时间在斜对面街角的药妆店买了几个很便宜的洗面奶,这样的快速选购是飞飞最擅长的,她总能在短短时间内发现合适的物品。吃午餐前,我们还登上了东京都厅的四十五层楼顶,在东京的最高点俯瞰全城。

午饭后的景点是皇宫,当然不会允许我们入内,但围墙外的巨大花园还是可以满足我们的拍照的愿望。离开皇宫我们到达秋叶原,这里已经不是东京最火爆的电器街了,经济危机也给他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不过就街头景观看,人气依旧很旺。

秋叶原之后一站是浅草寺,可惜正在维修,看不到真面目。天色晚下来后我们也驱车前往靠近市中心的酒店。因为没有团餐,我们放下行李就出了酒店,选了看起来最繁荣的方向步行,一路上有日式餐馆也有麦当劳,还有密密麻麻的便利店。转过街角发现了一家吉野家,我们一致决定去体验一下。在日本看到的几家吉野家都是24小时营业的,格局是那种回转寿司式的环形桌,我们点了牛肉饭和猪肉饭,除去配菜沙拉略有不同,主餐基本和北京的差不多。点餐前我们一直在讨论菜单,没料到店员直接用中文回答了我们,询问后得知是福建移民,很庆幸,一下子省了我们猜测日文菜单的麻烦。

更凑巧的是,在我们吃完吉野家逛LAWSON便利店的时候碰到的店员是中国留学生,一个蛮好看的天津女孩,孙工兴致勃勃的问候了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只是别被这样的覆盖率吓到,据说这一区碰到中国人的概率很低,我们真的是运气很好。



Day 5: Tokyo

这是实际上的最后一天,我们舒舒服服的睡到八点多,在楼下餐厅吃了到日本后最丰盛的一顿西式早餐,九点半才上路。车子开的时间很短,我们抵达两个街口以外的银座,导游把我们放在价位最平民的一段,给了一小时左右购物时间,因为从银座再离开我们就要去迪斯尼了,所以大部分团员都希望在银座少花点时间。这个决定令飞飞和小伍都倍感失望。

解散的命令一下达,两个女人就飞一样的往前走去,我和孙工断后。整条银座的购物街都没有什么是我们能负担起的,中国的女孩们来这里只为一个地方,简直就是她们的麦加圣地:FANCL的旗舰店。在银座,无数世界顶级品牌的包围下,FANCL只有不起眼的一栋建筑,一层是类似展示厅的地方,上面有旗舰店,SPA和会员俱乐部。两个女人跑得太快,以至于没有发现这栋建筑,还是我叫住了她们。时间太早,FANCL一层以上的部分全没开,只好在一层买一些比较大众化的产品。不到FANCL的店是不会知道卸妆油有多么抢手,各类层次的女人全在往购物篮里装,一瓶又一瓶。



差不多飞飞在东京最开心的就是这一秒了,所有要买的都已经结帐打包。要留意的是第一二层的卸妆油明显少于第三层,没什么难理解的,只能怪一大早忽然涌入的这十几个中国客人,负责在展示厅接待的服务员只有一个,应付这么多结帐还真是难为她了。看着我们排着队结帐,女主管都笑酥了。

银座也不是只有FANCL可以看,这里还有如云的美女,每个都打扮极精致,介绍银座的时候就听到导游羡慕的说,看看这些去超市买菜的女人也打扮的这么漂亮,真是让人受不了。不是受不了,是她也迫不及待想过这样的生活,日本女人实在是太精致了,脸上的妆容不算,服装的搭配,小配饰之类的点缀都极讲究。

最让两个女人不开心的则是在心斋桥和银座的两个购物时间了,加起来不超过150分钟。我们准时登上大巴,目的地是日本最后一个景点,孙工也说来日本了不来这个有点说不过去,东京迪斯尼。



在一进门的地方拉住这只小猪太不容易了,基本上这些主题人物以和小孩子合影为主,女人上前拉住他也不太会被拒绝,但男人则免谈。

偌大的迪斯尼,一共给了我们7个小时时间,远远不够用。就算一大早进来恐怕也不够。地方太大,来的人也太多,最抢手的项目都要等2个小时以上,普通一些的1个小时。日本人爱排队的习惯在迪斯尼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项目入口处,还是买冰棍和爆米花的地方,只要有超过两个人等待,一定有很自觉的队伍。不由慨叹我们的一窝蜂式秩序观,孙工也在这里发表重要讲话,评价日本人很有纪律性。

这里是主题公园,需要点文化背景才能很high,恰恰我们缺少这个。迪斯尼对我来说,还不如皮克斯更亲切。那个盛大的游行在园内进行的时候,围观的小孩子和小女孩们都激动得甚至落泪,这不得不说是遗憾,一座无比精致的主题公园在我们眼中只是创意较好的游乐场。玩过三处迪斯尼的人都说,玩过美国的不要玩日本的,玩过日本的就不要去香港的,希望我们不虚此行,日后去香港可以省下迪斯尼。

别的主题兴趣不大,但这个城堡还是蛮有感情的,夜空中烟花绚烂,在城堡上画了一个圆,浮现出Walt Disney的字样。我都不记得看过多少这样开场的电影。

 


Day 6: Beijing

旅行社最差劲的安排就是第六天,完全浪费掉,之前一天就住到了成田市。早上很早起床,8点半就到机场,等10点55分的航班。当然,意料之中的大采购就发生在机场免税店,人们疯狂的花掉手里的现金,接着刷卡。

这一天又是很凑巧,刚好是日航的北京航线35周年纪念日,登机就收到了纪念明信片,等起飞后又收到纪念巧克力。半个机舱都空着的回程航班,更是舒适到家,可爱的日航空姐啊。简直有点乐不思蜀了。

2009-09-24

勇敢的心

1998年,读大学,从当时的照片看或现在回忆一下,都会觉得当时很傻很天真。一点也不夸张,脑子极度简单,四处胡乱的选些书看,早上像阿甘一样和舍长去晨跑,晚上到图书馆顶层花2元钱看各种各样的电影。物质极度匮乏,却精神极大充实,简直就是现在的倒影。

之所以想起这些,是因为晚上在家里听歌,itunes里的原声大碟有几十部,我鬼使神差的点了『勇敢的心』,James Horner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就把我用时间机器拉回了十一年前。当时很难接受动辄两个多钟头的电影,可是梅尔吉布森和苏菲玛索让我牢牢的坐在椅子上看完整片,完全被震撼了,记得结尾那句Freedom喊出来的时候,自己热泪盈眶,此片一下子登上我心目中的头把交椅。

更让我难以忘记的是苏菲玛索和梅尔吉布森在帐篷里幽会,吉布森扮演的华莱士问,why do you help me?,苏菲玛索扮演的法兰西公主像个怯怯的高中女生一样回答道,because of the way you are looking at me now。那个时候就是真的相信一个眼神可以爱上一个人,才会被这个场景震撼,是完全被感动了,看了几遍都不能停止。

从时间机器回到现实,大半夜的让James Horner大叔的风笛独自飘扬,实在惬意。

2009-09-21

九降风



青春剧有两条路可走,大抵也是因为那个年纪的人本就这么分裂。一是走残酷路线,但难度很大,不仅大师级的Gus Van Sant和杨德昌珠玉在前,火候也要把握好,毕竟青春期少年不是恐怖分子,拍过头就 不伦不类了。二是走清纯路线,这个看似难度小,其实比前者更难,谁都在那个年纪情愫萌动过,谁都明白那心动的感觉,拍不出来或者拍得没有共鸣,都算失败。

这部《九降风》源自一本18岁女孩写的书,这点不新鲜,但新鲜的是这本书居然让老家伙曾志伟爱不释手。所以一本书交给两岸三地的三位导演来拍摄,他也亲自担当制片。

三部电影我最先看到这部台湾版,似乎也是唯一使用原书名字的版本,加上台湾作家和台湾故事背景,我觉得这也应该是最原汁原味的一版。林书宇走了后一个路线,加了一点点残酷青春的佐料,但基本路数是清纯的。

初家晴算不得美女,但那身学生装加上学生头,就颇有楚楚可怜的味道。选角成功对于这类青春剧来说是很重要的,看起来像社会青年一样的角色不会带给观众认同感,反而会很疏远。导演选的七男两女总体说都不错,我比较喜欢汤启敬的角色,比较像大部分中学男生,骨子里是保守的,可为了叛逆又尽力去迎合别的人。可是到头来,最可爱的恰恰是他不想给别人看到的。

小汤的戏份也很出彩,替好友出头结果挨打,帮好友的女友补习功课,自己很喜欢她却不敢说。等学弟出了事被开除,他也帮不上忙。好朋友坐自己的车出车祸死了。这些都是很残酷的经历,或许应该晚一些再经历,但小汤在高中就迈出了这一步。村上春树写过,『地球并非为了令人发笑令人心旷神怡而苦苦的绕太阳转。』早一些了解生活的现实性,也许不是坏事。

小汤暗恋小芸,超人gay阿彦都拍得很好,我怀疑这么写意的画面,小说里怎么写。有个补习功课的细节,小芸低头看书,坐在一旁的小汤偷眼看她,从鼻到嘴,从嘴到颈,从颈到胸,镜头慢慢的,一点配乐也没有,好像摄影机也有生命,在蹑手蹑脚的偷窥一个自己暗恋的女孩,那段拍得极好,回头得去看书上怎么写的。

台湾似乎没什么商业片的土壤,搞那么多年都是好莱坞大片和本土文艺片的格局。有文艺片的功底,拍这类纯情青春剧,应该也不算难吧。林书宇这部片子也就是马马虎虎,可特别和我的口味,看完就怀念起自己的高中。

2009-09-16

老男人们的雨战




他30岁,他33岁,他36岁。

他打理中场,在马赛人疯狂的进攻中寻找出球线路。他串起中前场,在禁区附近策划杀机。而当全场为数不多的机会降临时,他完成致命一击,两次。

36岁的超级因扎吉,在马赛的大雨里捍卫米兰在欧洲的荣耀,西多夫在左路扣过后卫,起球到后点的时候,我已经困了,厌倦了二十多分钟的无聊。然后,我从沙发上跳起来,这就是因扎吉,从2003年开始到今天,不在乎年龄,不在乎身体状况,也不在乎场地和天气,他永远都有三井寿那样的射手节奏。安切洛蒂说过,不怕累,Pippo哪怕只有一条腿能用,只要有机会他就能进球。

这还仅仅是个开始,欧足联的网站也说,超级因扎吉拯救米兰。很难看的场面,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就像加秃说的,让我们先暂时享受一下胜利。米兰是有欧冠的基因的,因扎吉也是如此,看他进球后在雨中狂奔,就忍不住的YY我们进入伯纳乌的欧冠决赛。

2009-09-15

节前二三事

1 国庆将至,气氛很是祥和,虽然于我心里没什么波澜,但对于上世纪中叶出生的老人来说,这是个很兴奋的日子。不在北京的姑姑和老爸老妈都打算来看看国庆期间的北京,我还是蛮羡慕这种国家归属感的,可惜我没有。

2 和孙工夫妇精心策划了秋游的计划,在我们发现去日本的价格和去云南没什么区别之后,两个女人一致表达了对东京迪斯尼的无比向往,我和孙工当然大义凛然的表示了赞同,敲定了目的地后在旅游界‘大拿’武美女的人脉帮助下,我们很快就选定了路线产品,提交资料送签,静心等候月底的东京之行。东京,对于我来说更应该叫做“小津之旅”,我好奇那个恬静的镜头下的城市。

3 国庆期间的大片无可争议的是『建国大业』,但我最期待的是『风声』,就目前来看,此片既有可能酿成一次惨绝人寰的剧透大案。据说,...... ...... 李冰冰就是“老鬼”。

4 米兰正在迅速的滑入97年以来最深的低谷,依旧单身的老吴说的很洒脱,“不能只看鼎盛,也得看着没落”。说得多好,这才是有底蕴的豪门的球迷,没有年年夺冠的球队,既然要追随就要义无反顾。期待米兰回到欧洲之巅,也许三年后吧。

5 近期的重要观影计划是重看『教父』,也没别的目的,我看这部电影已经十年了,现在又出了BDRIP,决定在720P的画质上重温科波拉的黑帮史诗。这电影对于我来说有很深的感情,教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在电影的鉴赏上助我迈了一个台阶。

6 结婚旺季,身边结婚的还真不少,某帽男结束七年的爱情长跑决定嫁掉自己,我的小姨子决定本月下旬正式过门。看到年轻人们找到自己的归宿,感到无比欣慰。

2009-09-07

阳光清洗



人生真是起起伏伏,这一点在Rose Lorkowski的心里一定认识的很清楚。高中时她是全校瞩目的啦啦队长,风光无限,是人人羡慕的焦点人物,但十几年过去,她不仅人老珠黄,而且是个单身妈妈独立抚养8岁的儿子。当年的男友已经另娶她人,却一直和她保持着情人关系,定期在廉价汽车旅馆约会。她现在能做的就是用笨拙的自我暗示法在镜子前提醒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自己会更坚强。然后继续她清洁工的生涯。

无比尴尬的是,当她完成一个豪宅的清扫后,却在和主人交接的时候发现其实房子的女主人就是当年的高中同学,她语无伦次的告诉对方自己当清洁工其实只是临时的。看到这里,我发现爱面子还真的不是中国人的专利,特别是一个曾经风光过的人,更是看重自己现在的处境,所以Rose不顾一切的去参加那次baby shower,她试图挽回什么,但是其实她丢掉的更多。我们总是花费很多精力去变成那个我们以为自己应该是的角色,却往往忽视了真实的自我,在那个徒劳的证明过程中,我们却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但这部Sunshine Cleaning就和那部Little Miss Sunshine一样,到了结尾的时候还是给了一点sunshine,让这样一部看上去好像轻松喜剧的生活伦理片,不至于太凄惨,希望总归是好的。

2009-09-03

无影灯

花了一周看完了渡边淳一那本厚厚的《无影灯》,合上书的时候脑海里除了直江庸介的形象外,竟然想起了House。这两个奇怪的医生,忽然被我联想到一起,两个痛苦中的中年男人,医术高明,但都把自己紧紧关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除了用药物来缓解自己身体的痛苦外,女人是他们治疗自己心灵伤痛的一致选择。

渡边淳一善写女人,护士,院长女儿,院长太太,院长情妇,这四个女人缠绕在直江简单的生活里,形象各个不同,他把这几个人一颦一笑都描写得极生动,跃然纸上。护士志村纯子就像《倚天屠龙记》里的小昭一样,乖巧,可怜,她明白一切,不对直江有任何期待,尽管她会禁不住的想和他一起生活,但她从一开始就不对此留有希望。就算发现了直江公寓里有其他女人的痕迹,她一样安心当他的情人,不知道最后打动直江的是不是就是这份执着。考虑到日本人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渡边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其实还是蛮时尚的,这些女人不是仅仅安于当男人的依附,她们也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渡边最有名的小说《失乐园》其实我没看过,但看过他另外的几本书,非常喜欢他细腻的写法,一个小表情,一个小动作,他都不放过,简练的几句话就把一个很有层次感的场景展现出来。大概这是因为他前医学博士的经历导致的吧,观察仔细,表达直接。像医生一样把“伤口”打开,像作家一样把“伤口”缝合。

2009-08-28



据说麦卡锡本人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所有人最后都要进地狱。

当《路》开始的时候,其实大多数人已经去了地狱。麦卡锡没有给全景式的描述,我们对到底有多少人幸存一无所知,挽救幸存者的有两样东西,能尽量延长食物保质期的罐头和他们自己。毫无疑问,后者才是可怕的,但这个最不怕在小说里描写暴力的作家这次却很少着墨于此。他似乎一直是刻意的避免描述最惨绝人寰的一幕,不知道是因为道德底线还是为了悬念,我宁愿是因为前者。

男人是这个世界的幸存者,他熟悉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当面对一个可能泄露自己和孩子行踪的人的时候,他可以不眨眼的结束他的生命,他对孩子有不可动摇的责任感,他坚持认为这个孩子是这个星球的新希望,他可以牺牲一切去保护他。

这个孩子理论是这个世界的新一代,不是从旧世界幸存下来的,他像白纸一样,但可惜他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没有莫扎特和莎士比亚的传承,他所有得到的知识都来自父亲,他的道德体系的建立依靠他和父亲在路上的见闻。尽管经历了无数悲惨的画面,但他有人性最基本的良知在,他要去追那个似乎不存在的男孩,他想给老人多分一点食物。

只是,我不觉得这些良知是他天生的,倒像是父亲潜移默化给他的,父亲深沉的爱让他学会了关心和爱,但随着他的见解和经历的增长,他开始接受对这个世界的无奈,父亲试图不让他去看那些尸体惨状的时候,他说不要紧,那些画面已经长在他脑海里了。

大概这是我看过的最可怕的小说,作者并不描述那些画面,或者说并不直接描写,但他渲染出的气氛令人不寒而栗,那些对话很像闲聊,但纵观全篇,那条路其实就是这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他是不是这个星球的希望?不一定,但他会继续在路上前进。

2009-08-18

退而求其次



James Gray的这部Two Lovers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从两个情人中选一个做伴侣?“,其全片对恋爱关系细致淋漓的解构,触目惊心,甚至有点令人反感。但无奈的是其真实感,在现实中的无处不在,即便披上华丽的所谓”爱情“的外衣,实质依旧不会让人舒服。

导演设置了四个主要人物,其中有两组三角关系,分别是一男一女面对的双选题,非常有趣,也是很典型的那种选择,看起来很戏剧性,但不会戏剧化。

男主角Leonard面对两个女孩,一个是邻家女孩类型的Sandra,褐色头发,低调的工作,甜甜的笑容,另一个是典型的金发女郎Michelle,危险的情人类型,法律公司的助理,有毒瘾,爱上已婚的男人。其中Michelle也要选择,她面对甘心当护花使者对自己无比着迷,宁愿放弃家庭的傻小子Leonard,另一个选择则是事业成功,有家有室的律师Ronald。

两个人后来都有选择,甚至不止一次机会给他们,结果他们的选择是惊人相似的。男人选择更漂亮的那一个,女人选择更富有的一个,所谓”男人好色,女人贪财“得到论证,这一点还不算令人唏嘘,真正令人绝望的是,当两个人都失去第一选择的时候,双双都欣然接受了第二选择,退而求其次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James Gray用老电影的手法来拍摄此片,如果把手机这个道具也去掉的话,说这个故事发生在70年代也未尝不可,而事实上,这些男男女女处理不清的悲剧关系,几十年来都在一次次的上演,从未有人能幸免。而昏黄的色调,带给电影无比压抑的感觉,加之节奏很慢,看完以后不会舒服,总有点东西会堵在心里,却难以名状。说出来其实无非是那点破事儿,只是一旦陷入其中,你便难以理性对待。

不知道这样的故事怎么被法国人如此推崇,从观众到手册的一干编辑齐齐给予好评,轻松进入08年的十佳名单。

--------------- 补充 ---------------

这电影带来的回味格外多,James Gray之前十年只拍了两部黑帮片,这次偶然拍一部爱情片反而如此出色,也许导演终于找到了自己的type吧。

《纽约时报》的影评采用了很有美国味的角度,比如宗教人群和阶级问题,这些我想导演肯定是有意的,只是在我眼里会被忽视。我很喜欢导演把relationship的绝望感拍出来,之前看过一部Image Me & You,电影里一个老年男人坦诚的说,他的太太嫁给他并不是因为他就是她梦想的那种类型,但大概他是最合适的一个,一旦某一天她终于找到梦寐以求的爱人,他希望她可以放下一切追上去,他能接受这个结局。在那种情景下,这话真诚的令人感动,只是反思一下其中的苦涩,除了当事人又有谁能体味。James Gray在Two Lovers里成功的将这份苦涩拍了出来,结尾Leonard把戒指戴到Sandra手上的时候眼角挤出眼泪,我已经不知道我该鄙视他,还是同情他。

陈嘉上在《画皮》里也描述了大概的场景,陈坤对美艳的周迅说,我很爱你,但我已经有老婆了。这是个绝对中国式的中庸选择,几乎把球踢给了自己老婆,那简直是在说”不如你自行了断,我能有更好的选择“。我也不知道到底陈坤和Leonard谁是对的,也许他们都错了,曾经有人评论Two Lovers的时候说Leonard这样的男人都应该被绞死。我只是觉得,是不是应该把Michelle也绞死?或者我们干脆来认清一个事实,relationship里的原则只有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达尔文可没有说过,当某一个物种灭亡的时候,上帝抱有歉意的说,我爱你,但我已经有新品种了。

2009-08-14

飞屋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PIXAR的电影,刚好是他们的第十部作品。很难形容PIXAR是一家怎样的制作室,固执,苛刻,可是也童心未泯,甚至拒绝长大。曾经在《纽约时报》看到过一篇对PIXAR被并入迪斯尼的评论,这些评论家都认为PIXAR在长大在成熟,而其标志就是他们开始放弃一些过去的原则,比如不制作续集,不制作直接发行DVD的作品,一年只推出一部电影。PIXAR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所谓长大其实不过是和自己所坚持的原则说再见,做妥协,然后就能适应主流社会,这是一种无奈,更是悲哀。很遗憾,PIXAR正在这条路上,我们只能希望他们可以走的慢点,甚至继续固执的坚持一些原来的原则,不要为了票房和衍生玩具而创作,有的时候我们的生活需要他们的想像力。

这部UPWALL-E有一个相同之处,前半部分好过后半部分,也不是说后半部分有多么俗套,只是为了给小朋友们看,这样的情节发展是非常美好的,也是很能让人理解的。和WALL-E一样,UP没有对白的部分非常出色,应该说导演是借鉴了默片的一些技巧,开头那十几分钟戏,用漂亮的蒙太奇串起来Carl和太太差不多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完全没有对白,从结婚到太太去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这是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段落。

看着银幕上那两万零六百六十二个气球,载着梦想,从美国飘到委内瑞拉,心里怎么可能不感动。谁都有梦想,只是没有几个人能实现,PIXAR总是尽力的让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去实现梦想,战胜权威,就像PIXAR作为一家小制作室却一直努力制作世界上最好的动画片,而PIXAR本身就在实践他们在电影里推崇的价值观。

想起去年奥斯卡奖上Jack Black的一句玩笑,”我每年夏天给梦工厂配音一部动画片,然后年底拿着片酬去赌PIXAR拿奥斯卡“。这哥们很有眼光,连续赢好几年了。

2009-07-30

在北京生活了九年,一点也没有喜欢这个城市,但有一个时候会例外,深夜。

凌晨4点,坐在出租车上,在路灯幽幽的街道穿行,就在这样的时候真的会有点喜欢这个城市。不吵闹,空气里也不都是汽车尾气的味道,也看不出天空有多么阴霾,听出租车的引擎在静静的夜空里转动,夹杂着收音机里各式各样的节目,让我在那一刻羡慕起夜间出租这份工作。

这里还有另一份情结,很早的时候看过一个日剧,大概是织田裕二演的,一个努力工作的男人,总是在天蒙蒙亮的时候下班,那份努力工作的心情一直停留在我心里,也让我憧憬那种凌晨下班的感觉,很真实,更觉得充实,意味着那一天没有白白度过。而今天,和来自不同公司不同部门的工程师们一起在一个大房间里话费十几个小时一起完成一份工作,大家协同合作,相互配合,就在天快亮的时候一起收工,其成就感和那份惬意就和我梦想差不多。

2009-07-27

独奏者



我们发明“城市”的时候目的肯定是群居生活,灵魂那么孤单,躯壳一定得有伴才行。工业化成功后我们花费上百年时间来“城市化”,一个发达的国家会有90%以上的公民生活在城市里,但发明“城市”的人一定没有想到,在类似于LA这样稠密的城市,却有人那么孤独的生活着,他在公园的贝多芬雕像下流连,在隧道的角落用一个只有两根弦的小提琴演奏,如果没有人去挖掘他身后的故事,恐怕你开车从他身边经过上千遍也不会注意到他。

这是LA TIMES的专栏作家Steve Lopez发现的音乐天才,他和很多上帝特别眷恋的人们一样,在坐拥旁人难以企及的天赋的同时,却忍受着痛苦的精神分裂症。害怕人群,害怕烟头,却每晚睡在老鼠横行的街角,他看上去和其他的无家可归者并无二致,只是,当他握住那把靓丽的大提琴的时候,他马上就神采飞扬起来,Steve不是古典音乐的粉丝,但当悠扬的琴声响起他也不可阻挡的沉浸其中。电影再次赋予了古典音乐不可替代的经典地位,就像一个豆友说的,这才是音乐,别把那些选秀节目里的“唱歌”拿来混淆概念。

这又是一部讲述两个人寻找自我的电影,他们在我们的社会食物链中处于两端,偶遇并没有改变他们实际的地位,却帮他们重新找回自己的本源。即便是在BJ这样有两千万人口的城市,其实我们也都是和Nathaniel一样的“独奏者”,每天都试图演奏出能被别人赞许的曲子,博得一片掌声和旁观者的欣赏,是的,我们独奏着,但目的和Nathaniel是不一样的,他的曲子是奏给自己的,贝多芬也好,莫扎特也好,那是他心目中的上帝,他不会跑到某个选秀节目的舞台上去哭给粉丝们说“音乐是我的生命”,他已经演奏出来了,他不用说,那句话就在琴声中。

The Soloist, Life has a mind of its own.

东京



奉俊昊在这部三段式的电影里完胜另外二位,一点也不应该意外,手法上他更出色,文化上他更通晓。Shaking Tokyo这个段落几乎堪称短片里的完美之作,3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奉俊昊既在狭小的空间里秀了秀自己运镜的本领,又谱写了一段相当真挚的微妙情感。这个故事的感觉非常符合我的胃口,精致而不滥情,看完就舒服了很久,意犹未尽的样子,翻过头来又看一遍。

Hikikomori的这个现象还真是奇特,特意去google了一下,居然有人持续15年,我很质疑,完全不看电视,不听广播的话,和野人没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