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8



据说麦卡锡本人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所有人最后都要进地狱。

当《路》开始的时候,其实大多数人已经去了地狱。麦卡锡没有给全景式的描述,我们对到底有多少人幸存一无所知,挽救幸存者的有两样东西,能尽量延长食物保质期的罐头和他们自己。毫无疑问,后者才是可怕的,但这个最不怕在小说里描写暴力的作家这次却很少着墨于此。他似乎一直是刻意的避免描述最惨绝人寰的一幕,不知道是因为道德底线还是为了悬念,我宁愿是因为前者。

男人是这个世界的幸存者,他熟悉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当面对一个可能泄露自己和孩子行踪的人的时候,他可以不眨眼的结束他的生命,他对孩子有不可动摇的责任感,他坚持认为这个孩子是这个星球的新希望,他可以牺牲一切去保护他。

这个孩子理论是这个世界的新一代,不是从旧世界幸存下来的,他像白纸一样,但可惜他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没有莫扎特和莎士比亚的传承,他所有得到的知识都来自父亲,他的道德体系的建立依靠他和父亲在路上的见闻。尽管经历了无数悲惨的画面,但他有人性最基本的良知在,他要去追那个似乎不存在的男孩,他想给老人多分一点食物。

只是,我不觉得这些良知是他天生的,倒像是父亲潜移默化给他的,父亲深沉的爱让他学会了关心和爱,但随着他的见解和经历的增长,他开始接受对这个世界的无奈,父亲试图不让他去看那些尸体惨状的时候,他说不要紧,那些画面已经长在他脑海里了。

大概这是我看过的最可怕的小说,作者并不描述那些画面,或者说并不直接描写,但他渲染出的气氛令人不寒而栗,那些对话很像闲聊,但纵观全篇,那条路其实就是这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他是不是这个星球的希望?不一定,但他会继续在路上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