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31
2008的十大
08年一共看了262部电影,比07年少一些,但好电影真多。考虑到公平性和衡量标准问题,选择今年‘十大’的时候还是只考虑07和08两年的作品。
1. There Will Be Blood (血色黑金, 2007), Paul Thomas Anderson
2. 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 (神枪手之死, 2007), Andrew Dominik
3. No Country for Old Men (老无所依, 2007), Joel Coen/Ethan Coen
4.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四月三周两天, 2007), Cristian Mungiu
5. In Bruges (在布鲁日, 2008), Martin McDonagh
6. Sparrow (文雀, 2008), 杜琪峰
7. The Dark Knight (暗黑骑士, 2008), Christopher Nolan
8. Burn After Reading (阅后即焚, 2008), Joel Coen/Ethan Coen
9. Il Divo (大牌明星, 2008), Paolo Sorrentino
10. The Company (合伙人, 2007), Mikael Salomon
新年快乐
新的一年又要到了,弄点喜庆的照片来告别2008,欢迎2009年。 09年就要40岁的Jennifer Aniston在前夫承认自己婚外情的那个月份,登上了GQ的封面,只带了一条领带。不得不慨叹这个北美男士YY排行榜第一的单身女人,魅力不减啊。 | |
相遇在世界尽头
Herzog终于来到了南极,于是我们有了这部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德国人的镜头诗意的扫过广袤的南极大陆,‘灰熊人’之后又一次呈现这个残酷的世界,应该说这是Herzog纪录片的一大特色了,很浪漫的手法揭示的却是一个很现实的自然世界。
德国老头一开场就嘲弄了法国同行的《帝企鹅日记》,他说这绝不是又一部企鹅电影,当然他也拍到了一只企鹅。它没有和同伴去猎食区,也没有返回自己的领地,而是向大陆的深处独自走去,Herzog说毫无疑问它必死无疑,只是,为什么?没人能回答为什么。我明白自然之残酷,也明白优胜劣汰,只是通过Herzog冷冷的远景镜头看这样一幕,依旧心底胆寒。
那只企鹅,那个不爱说话的语言学家,那个随时准备出发的技工,......,聚集在南极,这个世界的尽头,冰冷而没有方向,一种奇怪的残酷感油然而生。Herzog是不是又在教育我们,这个世界是没法改变的,有它自己的玩法,无论人类多努力,终究是难以改变。就像‘灰熊人’Timothy Treadwell,他多少年保护并和灰熊生活在一起,但是最终仍然难逃葬身熊口,这就是自然,残酷但真实,弱肉强食,这是这个世界给我们所有人,所有生物定下的规则。总是有一条边界在那里,很可能看不到也无法丈量,甚至当你跨越了也无从知晓,直到你被自然所淘汰你可能才会明白你曾经跨过了那条边界。
2008-12-28
大牌明星
如果只看前10分钟,Il Divo的影像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形式主义电影,导演玩弄手法有点不亦乐乎,但是真的很好看。
接下来,就不是风格那么简单了,电影的内容相当丰富,甚至繁杂,而且组合的方式也很‘随意’,其实不是随意,或者说‘随意’是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特点。
Giulio Andreotti在70年代-90年代,先后七次担任意大利总理,1991年之后成为终身参议员,这个在意大利政坛沉浮30年的争议人物,一直被怀疑和黑手党勾结,涉嫌若干案件。这些案件因为不同的原因,最终都没能定罪,使得Andreotti的经历更加神奇。导演Paolo Sorrentino为了塑造这个看起来极其沉闷呆板的传奇人物,在不到2小时的时间里把意大利政坛这三十年的人物一股脑的扔进来,不按时间线,也不按故事线,我看第一遍真的觉得有些乱,大概需要再多了解一些背景知识,然后再来梳理。
Andreotti的母亲说,如果你不打算赞美一个人,那就不要评论他。Sorrentino也算这么干的,他没打算赞美前总理,于是他也基本上没有评论他,他只是把一些故事和传闻用影像表达出来,让观众自己来评判,当然他考虑的观众主要是那些了解这段历史的,如果缺少这段历史知识,那看起来很多段落是很难懂的。
但是,刨去这些复杂的内容和政治背景,电影的观赏性是相当好的,因为有DTS音轨,那些歌剧式的配乐也听起来相当愉悦的。
2008-12-24
牛仔太空片
Clint Eastwood几年前一个搞过一个牛仔太空片,但是创意不好,把牛仔硬生生的加入太空片,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很做作。
而我昨天看的这部Serenity,其实是电视剧集Firefly的电影版,据说也是大结局,粉丝众多。我没看过电视剧,但是这电影是真好看,也有牛仔味道,这才算真正的牛仔太空片。Mal是个很有牛仔精神的船长,他掏枪的姿势也是牛仔式的,这个比较搞,此外他没什么原则,随心随性,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合法生意做,不合法也做。驾驶一艘很破的太空船游弋在太空联盟辖区的边缘,那船是真破,进入大气层的时候甚至缓冲板也掉了,他最爱说驾驶飞船的第一要点是Love,爱自己的船,它就不会坠毁。
这个人和他的做法,是完全牛仔式的,干脆利索很带劲,电影看起来也带劲。这可是预算不到4000万的科幻片,看起来完全不输花掉2亿多的大制作。看完电影以后我打算回头去看电视剧了,这样的制作班底是很有品质保证的。
2008-12-18
再见BL,再见Alan,再见Denny
在制片人David E. Kelley的奋力争取下,FOX制作的法律剧集Boston Legal在ABC又播出了这最后半季的13集。这也是我第一次和一个剧集说再见,从第三季开始跟看,一晃也三年过去了,这部在美国电视网颇为特殊的剧集带给我很多非凡的感悟。
爱上BL的第一原因是戛纳影帝James Spader扮演的律师Alan Shore,他高傲、藐视权威、不被制度束缚手脚,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有自己的原则,能平等的对待所有人,甚至会用私人支票馈赠贫穷的当事人。也许他有点中年发福了,在光鲜的名牌西服映衬下略微有点黯淡无光,可是就像他的前女友所说的,当他站在法庭的时候,当他在陪审团前发表那极具杀伤力的closing时,他整个人光芒四射,以至于一度很抵触他的助理都认为他那个时候很性感。
Schmidt对Alan的点评很到位,他能准确的找到每个人心里的阴暗面,他能让人们认识到这种阴暗,他敢于和陪审团叫板:你们是觉得她有罪判她入狱,还是因为你们讨厌她而判她入狱?他对陪审团直白的说,我们都喜欢私刑,看到坏人被好人折磨我们都会欢呼雀跃。
他可能不屑于谈大道理,他可能经常嬉皮笑脸,他好色,他用违法的手段打官司,但是有两个地方在他心目中依旧神圣:婚姻和法律。这应该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
BL的另一大台柱就是Denny Crane,这个家伙简直就是美国的吉祥物,他身上有所有美国人最典型的优点和缺点。BL是Alan Shore负责法庭内,Denny Crane负责法庭外,所以基本上这部剧集里Denny只有几次法庭戏比较出彩,此外他最多是给Alan一点提示和点拨,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制造笑料。可是他代表了目前美国社会的老年阶层,特别是相对富裕的中产以上阶层,文化背景和政治观点都是如此,这一代人努力工作,摆脱了大萧条,打赢了二战,让美国成为超级大国(btw,这一代人中诞生了一批美国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但是演员年龄和收视全体的年龄,也是BL剧集在当前电视市场不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
BL绝不仅仅是喜剧加法庭戏,创作团队很用心的在每一集里加入他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包括一些敏感的社会、法律问题。看这样的剧集不可能仅仅一笑了之,它能启发人很多思考,就这样看着它结束,多少会有点遗憾,很希望有一天能再次看到Alan和Denny出现在阳台上。
再见Alan,再见Denny。
2008-12-15
稻草狗
Sam Peckinpah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选了一句话,“天地无仁,以万物为刍狗”,于是就拿Straw Dogs当了电影的名字。这段典故网上众说纷纭,暂以wiki和imdb为准的话,这事情确实如此。
老祖宗这话相当经典,今天想起来,忽然觉得比达尔文高明了十几个世纪,“物竞天择”和这句“天地无仁”很神似嘛。天地本来就没有偏好,人能击败其他物种统治地球正是适者生存的道理。
一个美国数学家到了英国的穷乡僻壤,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地方,社会化程度无法和他原有的生活环境相比,在愚昧且有暴力倾向的邻居当中,其地位失去了权威,连起码的尊敬都没有了。被戏弄,被嘲讽,甚至老婆被轮奸,住所被围攻,这个人没有得到老天的帮助,也不会得到,于是他奋起抵抗,抛弃了一切虚伪的道德观和善恶准则,作为万物中的一员,为了自己的生存进行一场肉搏。
这电影最被诟病的有两处,一个是轮奸戏,涉及一些敏感的女权话题,还有一个是最后半小时的暴力戏,据说英国本土直到2002年才解禁该片。而事实上,那场轮奸戏是在女演员罢演的威胁下才被‘温柔’处理的,Peckinpah妥协之下依然靠剪辑制造令人发指的暴行效果,先是平行剪辑丈夫打猎被骗和妻子遭到凌辱,接着在教堂一段不停闪回,而其实这些也都是铺垫,是一种感情上的积蓄,不仅是给角色,也是给观众的,事实上最后丈夫的爆发和这场轮奸没有太大关系,根本没人详细给他说明这件事。
丈夫的反抗源于他对弱小者(那个智障)的同情,和对执法系统(那个上校)的绝望。他固守的也是一个老套的观点,类似于“我的地盘我做主”,不晓得后来的Home Alone系列算不算对Straw Dogs的翻拍。数学家丈夫在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失败后还是很冷静的想到了一些具体的防守战术,有点笨拙,可是随着事态的发展,他也慢慢的熟练起来,甚至有了反击。
Peckinpah对暴力的处理超出了他所在年代的社会承受力,但是从一些资料看到的事实是,相比他心目中的标准,这部Straw Dogs还算克制了不少。
科恩版伯恩
事实证明,No Country for Old Men的确是科恩兄弟的一次出轨,当然是故意的,但很可能不是为了拿奖,就像颁奖礼上Joel说的,现在拍电影和儿时没有什么区别,我猜后半句没说的潜台词就是“好玩就行”。
的确是好玩,Burn After Reading回到了科恩的老路上,类似于The Big Lebowski的荒诞,一群白痴困在一串复杂的连锁反应里,其中的特点有几个已经可以总结出来成定律了,比如“贪婪导致了暴力恶果”,比如“白痴遍地是”。总之,这样的喜剧才是科恩的老本行,玩得最熟练,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新意,但是轻车熟路也不会有什么破绽,剧本相当扎实,对白可爱。只是我还是更喜欢The Big Lebowski一些。
最好笑的是这兄弟俩的说辞,首先这是一部科恩版的伯恩电影,这句太扯了,虽然也是间谍噱头,但是无论如何是靠不上伯恩的。他俩还说这是乔治克鲁尼的白痴三部曲最后一部,老帅哥拍科恩电影郁闷坏了,老是演白痴,也不能怪兄弟俩偏心,其实长演科恩电影的演员们都有经验,演一个白痴的几率远远大于正常人,兄弟俩就爱写白痴的故事。杀青的时候,克鲁尼说这是他演的最后一个白痴,Joel马上就说恐怕以后没机会和克鲁尼合作了,照这意思,怕是日后科恩拍No Country for Old Men的机会确实不多。
此外,自从威尼斯影帝开始,我怎么觉得Brad Pitt越来越会演戏了?这电影里他演得不止是白痴,还真的有贱样啊。
2008-12-08
重看Unforgiven
我第一次看Unforgiven是1999年,在大学的图书馆,也是我第一次大面积的接触世界电影的那段时期。同时,我在那个时候只看过少许的西部片,Unforgiven给我的感觉就是名不符实,一点也没有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风范,那可能也是后来我很少看西部片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今年年初以来,我补看了很多西部片,重新找回那种孤影漂泊的侠客感觉,在Leone的镜头里沉醉了很久,尽管那只是西部片的一个分支。和John Ford相比,Leono更没有分明的善恶划分,更有个性,也许缺少这些铺垫,就是当年我没有读懂Unforgiven的真正原因。Clint Eastwood在自己62岁的时候拍摄了这部Unforgiven,就目前来看,是他对西部片的告别,应该也是总结。到今天为止那仍然是他最后一部西部片。
一个小镇,一个警长,几个恶棍,或者像恶棍的牛仔,一些妓女,一些唯唯诺诺的居民,多少年来,西部片无非这些元素,有的时候就像室内剧一样,空间很小,但可发挥之处却不少,很多大师级的导演都在这样的命题下完成了经典的制作。
和传统西部片相比,Unforgiven无疑更像面条西部片,导演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受害的妓女、孤傲的警长、夸夸其谈的杀手、懦弱的肇事牛仔,这些人或许是好人,也许是坏人,但都不是绝对,也包括主角Bill,他从一开始拒绝杀戮到后来生活所迫重拾旧业,再到为兄弟复仇,似乎都是传统英雄的路线,其实不然,这个Bill是有罪的人,他生活在失去妻子和悔恨当初的双重痛苦中,血腥的过去留给他的是无法摆脱的阴霾。
故事分为两个部分,简单的可以成为“戒酒的Bill”和“开始喝酒的Bill”,用Bill和The Schofield Kid在树下关于杀人的谈话作为标志,这是一个打开潘朵拉盒子的地方,妓女带来的消息和酬金,把之前的悬赏故事了结,也把一个传说中的魔鬼放了出来,Bill Munny,连孩子和妇女也不放过的杀手,一个真正的杀手,你甚至不能用“连孩子和妇女也不放过”来刺激或嘲笑他,那是没用的,他以“所有能爬能走的都杀死”而自豪,于是大雨中,他血洗小镇。
这是属于Clint Eastwood的电影,属于他的那个年代,这是一次告别,从那以后,老牛仔再也没拍西部片,我不知道当年62岁的Eastwood是否有了“最后”的感觉,只是这么多年来他炉火纯青的导演技术,令人无限遐想,何不再来一部?
寒冷的间谍
电影一开始是一个长镜头,慢慢的扫过东西柏林的分界线,这里是穿越柏林墙的哨岗,横跨两个世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也许没法想像,但是那种肃杀的气氛其实已经被镜头传递了出来。
Alec是英国情报员(我猜测隶属于MI6),他在一次接应内线行动失败后,不得不开始一次更加危险的任务:成为一名假的双重间谍,算起来应该是三重间谍了。这个任务的可怕之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胁,还因为无法掌握全局而处处被动。就电影来说,在最后的结局揭晓前,观众一直以为故事会向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这个不亚于希区柯克的悬念,不知道是否拜原著小说所赐。
整部电影都在这个巨大的悬念当中,但是Ritt不是希区柯克,悬念不是他唯一追求的,他要我们看到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间谍战当中,没人是可以信任的,猜疑、冷酷充斥在人与人之间,无奈的间谍、双重间谍、甚至是三重间谍们都在这样的背景下悲惨的生活着。也许这一切开始于对国家的效忠,或意识形态,但慢慢的,这样的生活开始变得令人难以忍受。电影里Alec有一段台词,是给间谍下定义的,“一群丑陋肮脏的混蛋,就像我一样,小人物、酒鬼、同性恋,有外遇的丈夫,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游戏的公务员。”同样的,这句台词也代表了电影的一个缺陷,太过文艺腔的台词,让这部间谍片有点莎士比亚的味道。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是Martin Ritt在1965年的作品,处于那样一个年代,英国人制作了大量的间谍电影,除了风靡全球的偶像007,也有Alec这样货真价实的间谍角色,007可能需要一部一部不停的制作才能让人们记住,而Martin Ritt这部电影只需要100多分钟就足以留名影史。
可惜好莱坞没有制造出‘间谍片’这个类型片,否则这部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一定能进入TOP5。
2008-11-30
澳洲乱世佳人
已经吹得太久了,澳洲版的《乱世佳人》,不知道是FOX信心爆棚,还是Baz Luhrmann有点脑子过热,不管如何成功,先把《乱世佳人》当成参照物都是有点不明智的。不过这些放出来的剧照还是让我颇为期待,btw,妮可真的还是美的不可方物。
Andrzej Wajda,这个几年前就拿下无数终身成就奖的82岁老人,波兰电影巨匠,去年又不知疲倦的推出了这部Katyn,把一段深藏每个波兰人心底的历史诚心诚意的讲述出来。
波兰老人无疑对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厌恶的,苏联人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协议不仅出卖了盟友,还继续在盟友身上捅了一刀,这一刀就是卡廷大屠杀。卡廷大屠杀不仅仅在卡廷森林进行,还在若干集中营偷偷的继续杀戮,2万甚至3万名波兰的精英分子被处决。斯大林比白起更残忍,他知道军官是军队的骨干,所以他不要士兵,只挑走军官,包括将军、上校、少校、中尉等从上到下各个级别的官员,这些人在二战开始不到1年的时候就被秘密处决,当几年后波兰人开始组织德占区的抵抗组织的时候,却没有这些军事人才的支持。
卡廷森林,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波兰的长平,从此之后,在几年的战争中波兰人都没能组织起真正有力的抵抗军来反抗占领者纳粹德国。不仅是军事,大量的大学教授、律师、医生也被处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人才都是波兰所缺少的,战争结束后,我们才看到大学的恢复,还有波兰人对新的大学生的期待。
说到这部电影,Wajda老人则使用了尽量平实的镜头语言,不少俯拍,还有一些手持。音乐很好,几条线索感觉开始的有些突兀,但是慢慢的,我们都知道这些线索都被这一个悲剧所联系。当然,前边的快速叙事,交叉线索,都是在铺垫,我一开始不确定老人是否会真的直面这一场景,但是还是等到了,最后那十几分钟沉默的杀戮镜头极为震撼。
Katyn,是Wajda留给全世界的一份声明,铭记历史,是对这些死者最大的尊敬。
有人说,剧本给了Joker太多的表现机会,于是Heath才会这么精彩。还有人说,Heath用药过量也是因为陷入Joker角色难以自拔。不管怎么样,人已经不在了,如果要怀念他,还是应该带着尊敬。
一个方法派的信徒,一定会勇于尝试反差巨大的角色,如果对比Brokeback Mountain里的Ennis,是很难想像和Joker是同一个人扮演的,甚至怀疑Heath用了假的声音,他神采飞扬的表演令人慨叹。
有几个段落我很喜欢,一个是他第一次讲自己伤疤来源,讲完以后给旁边做个鬼脸,Why so serious?,还有一个是他在聆讯室里和蝙蝠侠对峙,无论如何毒打,他依旧笑得诡异。他坐在警车上探头出来的那段,竟然让我想到了‘春光乍泄’剪掉的那段关淑怡的戏份,诡异,呵呵。
华纳依旧是商人做派,颁奖季临近,他们开始大肆宣传为Heath谋取奥斯卡最佳男配。也许我不欣赏他们拿死人做秀的方法,但是我也希望明年的奥斯卡至少能有他一个席位,他在The Dark Knight中的表现配的上一个提名,甚至是一尊奥斯卡。
2007年夏天看完24的第六季大结局,怎么也没有想到,再次看到jack bauer已经2008年的11月底了。一年前的编剧罢工,加上史上收视率最低的一季,都令这部对我来说颇有感情的剧集走到了边缘。不知道FOX是如何决定将24彻底推迟一年的,此外,回归的日子也不那么确定。
不管怎么样,他又回来了。
24:Redemption,为了不让一月份开播时观众太过生疏,FOX很聪明的推出了一个先行预热版。依旧是实时特色,就剧情来说,这是24开播以来的第三个总统任期的结束前2小时的故事,分别发生在非洲某国和华盛顿,所有的线索都被偷偷隐藏着,导演一点也不想太早激起人们对于第七季的猜测,只是让大家回忆一下jack bauer。
在obama赢得大选后,曾经有人说24这样的剧集,更早的在荧幕上塑造一个成功黑人总统,这在某种程度上帮助选民去适应了一位不同肤色的总统。反过来说,或许obama更加刺激了24的编剧灵感,所以第七季里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位女总统,24:Redemption的结尾,正好就是她的就职演讲。不知道她是否延续了24里总统总是多灾多难的传统。
至于制作方面,24仍是美剧中的翘楚,Jon Cassar依旧用大量手持摄影,多角度拍摄,也许有人审美疲劳,但是我依旧很享受,已经是最好,何必苛求。
Christopher Nolan无疑在拍他自己的《教父》,这个天才导演把一部漫画系列的改编电影当成了他自己的大班台,就像Paul Greengrass对Bourne系列做的改造一样,先是用一部妥协的作品取得巨大成功,借以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接着在第二部里就用他自己的手法颠覆并重新定义了整个类型片。
Batman Begins对于Nolan来说就是向华纳高层证明自己是可以搞定这个题材的电影的,借着巨大的成功,他能够更加如意的改造他自己的蝙蝠侠。剧本、影像风格、主题,一切都追随一个原则:‘去漫画化’。电影的标题里不再有Batman,绝不仅仅意味标题的改动,这是Nolan发出的一个信号,从这一集开始,蝙蝠侠的电影就不再是那个卡通的漫画英雄电影。
Nolan在The Dark Knight中继续抛弃他个人的华丽手法,而是用尽可能平实的电影技法进行叙事,他不希望一些辅助的技巧导致分神,破坏观众的观感,很多平行剪辑都采用了留白的办法延续高潮,一组镜头的结尾总是保留,直接切到下一组镜头,尽管全片长达146分钟,但是在Nolan的引导下很难觉得冗长,用时髦的评论来说就是“绝无冷场”。
Nolan在新的一集里把蝙蝠侠引入了道德和法制的困境之中,脱离了漫画的天马行空,蝙蝠侠仅仅是这个城市里的一个义警,他被媒体拷问,被前女友困扰,尤其是遭遇了生平最大的对手Joker后一切都复杂了。
Joker这个角色,因为Heath Ledger的死而有点成为传奇的味道。Heath的表演也许谈不上伟大,但是相当出彩,几个和蝙蝠侠对峙的段落,Heath都占了上风,抢去了Bale的光芒。和burton版的Joker比,Heath不那么卡通,他的怪癖性格都源自悲惨的童年,黑暗的心理使得他更乐于去引发人们内心的邪恶,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独自作孽。
电影的结尾蝙蝠侠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名誉来保留这座城市的希望,Nolan带给这个系列电影的不仅仅是票房,还有更厚重的主题和思考。这个只有38岁的英国导演,到目前为止也只有6部作品,但其中有4部都位列Imdb的前100名,实在没有理由不期待他的下一部电影。
这会不会是史上最昂贵的恶搞电影?居然投资9千万来拍一部搞笑战争片,梦工厂真的是胆大,这部电影就是Ben Stiller的个人梦想,所以他也发动了所有的圈内好友,参演的,客串的,还没见过哪部电影有如此耀眼的龙套阵容。最卖力的无疑是扮演“黑人”士兵的小罗同学,小罗伯特唐尼,这哥们今年借《钢铁侠》的东风真是红得不得了。
Ben Stiller在这部电影里一共干了两件事,一是数落了一遍好莱坞圈内的各种潜规则和糗事,二是恶搞了大量的电影。刚好这两件事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既能满足八卦心理,又能考验一下个人的‘影商’。
恶搞电影是最有意思的,当然也有一些难度系数在里边,仅仅照搬一个镜头不算本事,整段套用到情节中才有趣。这电影里进行了大量的恶搞,其中最惨的是两部越战经典《现代启示录》和《野战排》,还有比较明显的两个段落模仿了《拯救大兵瑞恩》和《美国往事》,我个人认为《美国往事》那段最精彩最有技术含量。当然,除了这四部经典以外,引用台词,映射某片的地方多如牛毛,能数出多少电影被Ben Stiller拿来‘致敬’是观影最开心的部分。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片头的一个假预告片,钢铁侠和蜘蛛侠的断背,笑死了。Satan's Alley,最有恶搞精神的是这部假电影居然有真正的网站。
WALL-E,一度排名IMDB第三名的动画片,一度将《教父2》挤到第四,被迪斯尼用来密谋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不是最佳动画长片!)。
Pixar制造的这个小家伙确实可爱,从一开始有预告片我就很喜欢这个形象,更重要的是预告片里出色的画面,曾让我误以为这是一部真人+动画的电影。我对Pixar的技术一直很是崇拜,这次有点要登峰造极的意思,也许未来真的制造出代替真人的电脑特效,那一定是来自Pixar,btw,我对真人动作捕捉已经没有什么信心了。
这部WALL-E的剧情其实很老套,所有的亮点都在一些细节,Pixar的功劳自然不用说了。而为了让这部电影更像真人电影,迪斯尼还请来了Roger Deakins,OMG!,RD作为WALL-E的视觉特别顾问,就是要确保这部电影至少从"摄影"角度来说,和真人电影一样。当然,动画片是没有真正的摄影的,不晓得这是不是日后好莱坞动画片的一个技术发展方向。
B22,也就是第二十二部007电影,Quantum of Solace,居然比北美提前两周在中国上映,真是令人惊讶。不仅避免了在观影前被可恶的北美影迷剧透,还能令我有足够时间去imdb上给他们剧透一次。
11月6日,也就是北京公映的第二天,在万达影院八号厅,我和飞飞一起看了这部新邦德的续集,上一次的《皇家赌场》也是在万达看的。
虽然口碑票房俱佳,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皇家赌场》是有争议的。固然每位邦德扮演者都会给这个经典角色带来一些带有个人特色味道的亮点,只是在Daniel Craig到来之后,他几乎颠覆了这个角色的根本。那些英国式的傲慢、幽默、优雅,几乎都消失了,当被认为更接近那个美国特工杰森伯恩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个邦德比伯恩更冲动更硬朗。
这部B21在双重成功之后,也把争议延续到了B22,这部《量子危机》。邦德继续冲动继续硬朗,不仅如此,还因为启用了一位文艺片导演而令电影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106分钟的较短篇幅,相比144分钟的《皇家赌场》会使情节更加紧凑,但导演Marc Forster的抒情却并没有被耽误,他坚持要编剧和制片将邦德塑造得更立体,更有血有肉,于是全片邦德都在恋人死去的阴影中徘徊,不时的拿出那张照片缅怀。Forster还有些一些很写意的镜头,一些试图发掘角色内心的段落,只是篇幅和题材所致,女主角的那些独白其实很牵强。看完106分钟的电影之后会觉得很精彩,只是,这还真的是邦德电影吗?与其完全颠覆那个符号一样的007,何不重新开始一个系列的间谍电影,哪怕叫006或005呢?
至于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的动作戏,可能仅仅是难度上的一些努力,创新上仍无法比拟《伯恩的最后通牒》。尽管请来了后者的动作导演Dan Bradley,但是整体水准依然没有突破,开场不久的楼顶追逐更是模仿痕迹严重,无论是镜头的调动还是剪辑和音效配合,都没法媲美Paul Greengrass的丹吉尔追逐戏。
假如邦德系列继续以伯恩系列为榜样,并且打算一起走下去的话,我建议让Paul Greengrass来做执行制片人。
整个10月几乎没看电影,因为完全被house给迷住了,很奇怪。两年多前曾经看过两集,一点共鸣也没有,看完还觉得不知所云,于是再也没再看。今年国庆节前看到一个我很崇敬的影评人写的关于house的blog,极力推崇此剧集,令我很是惊讶,如此眼光之人也有所好的美剧。于是我决定重新再看一次house。
根据以往看美剧的经验,有可能某些剧集第一季太过稚嫩,我决定从第三季开始看,没想到这一看就是欲罢不能了,看完第三季接着看第四季,都看完再回头去看第一季和第二季,一口气看了四季将近100集,差不多把我10月的所有周末都用上了。而且偏偏这个剧集剧本水平极高,需要占用更多的时间才能看明白,不仅仅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和医学知识,还有铺天盖地的流行文化普及,对于经典电影和电视剧的模仿和致敬更是层出不穷,看懂一集house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为什么house的论坛里充斥着各种注解的帖子。
我很同意一个关于House的观点,这不是一部“拍给你看”的电视剧,而是一部“来看我拍”的电视剧。不晓得编剧旁征博引了《现代启示录》和《卡萨布兰卡》的台词,能有多少观众能产生共鸣,但那些段落真是相当精巧,一点也不做作。当然,编剧是此片的最重要基础,而真正将剧集提高到目前这个水平的还是主演Hugh Laurie,这个英国人真是演活了古里古怪的Dr.House,如此一个复杂的人,能如此迷人,不能不说是Hugh的功劳。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第九季,第一集。过去九年来最悲伤的一个开始,原来以为编剧会把Warrick的案子办的有声有色,甚至会覆盖整季,类似于‘模型杀手’那样,结果看来编剧们更想尽快有一个新的开始,所以Warrick的案子本集就结案了。同时,更多的着眼点都在角色身上,破案的过程没有得到太多重视,William Petersen在结尾葬礼的那场戏奉献了相当出色的表演。没什么可说,这一集就是用来和Warrick告别。
附上葬礼上Grissom的悼词:
As crime scene investigators, we meet people on the worst day of their lifes. They've just lost a family member, somebody they loved, often in a horrible way. A piece of their heart, is gone, will never be replaced. The phrase we trying to offer them, "I'm sorry for your loss", as we know now, doesn't offer much.
Warrick Brown was a young boy when his parents passed away, much too young to learn that life can be so tragically short. But I think it taught him how precious life is. And so he lived his life to his fullest, each day as if it was his last day. I was with Warrick on his last day.
All the qualities that defines him, his tenaciousness, his deep sense of loyalty, his courage to risk his life for what he knew was right, all those traits were with him on that last day.
Just before he died, we were all having breakfast together, our team, as friends, as family.And Warricak was, he was... I am going to miss him so much.
科恩兄弟最好的电影是哪部?还真的不好说,这哥俩的好电影太多,风格也有区别,很难评判。No Country For Old Man ’老无所依‘ 拿下了奥斯卡,但是真的就是最好的科恩兄弟电影?也不见得,反正刚刚看过2001年哥俩拿戛纳最佳导演奖的作品The Man Who Wasn't There ‘缺席的人’,感觉这电影很有力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黑白片的缘故,我认为在这部电影里Roger Deakins更优秀,也许再次证明,色彩真的会减弱感染力。只是’缺席的人‘ 也是以彩色片的方式拍摄的,到了后期制作才改成黑白片,不晓得黑白片的调光是不是更简单所以才能做得更好,那要不把’老无所依‘ 也做一个黑白版,让我们体会一下。
按说这部’缺席的人‘ 在’老无所依‘ 之前是科恩兄弟最内敛的一部作品了,话痨不是太多,至少不是主角,表现手法也很内敛,摄影当然依旧很强,要是把那段比较天马行空的太空飞碟段落去掉,我几乎可以断定这是科恩兄弟最好的电影。我不喜欢那段飞碟,很‘三峡好人’,把我从之前怀旧优雅的氛围中抽离出来,很有些无厘头,要是老老实实把故事拍完我会更喜欢。
Roger Deakins可能是科恩兄弟最亏欠的人,这老兄实在运气不好,什么奖项都没有,只好靠影迷来顶礼膜拜了。
无数实例证明,全世界最不靠谱的电影评选是奥斯卡,这个类似于工会行业奖励性质的电影奖,还不如改成完全以商业为标杆的评选。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前的一年,《泰坦尼克号》也击败了今天看来依旧出色无比的《心灵捕手》,昨天重看了《洛城机密》,不管是说演员还是剧本,这部披露警局内部腐败的电影,都是好莱坞当年上乘的商业片,在奥斯卡也是输给了《泰坦尼克号》。
这样电影在十年后的今天再来看,依旧很优秀,剧情张力十足,两个多小时的篇幅却不拖沓,节奏感很强,一些转折也不牵强,输给那艘船实在没有理由,又是奥斯卡历史上的一个冤案。建议以后奥斯卡改成当年提名,次年颁奖,好电影必须经历时间考验。
Finding Neverland真是一部我难以言表的电影,找了很多话,不知道怎么说出来。还是豆瓣上这位网友写的好,我直接转过来留做纪念吧。
天一下子冷了许多 屋子里却是暖的
煮了双人份的咖啡 任它在壶里咕咕作响
心在飞翔 寻找着梦幻岛 那是刚刚看完的电影
一开始是冲着JOHNY DEEP 才选择了它
会冲着JOHNY DEEP 又纯粹是因为TIM BURDON
他是他的御用演员 他的眼神很纯真
这是我看它的缘由 就象我亦因此看了ED WOOD
不同的是 关于梦幻岛这个故事 是我熟悉的 有关小飞侠 PETER.PAN
故事里的他就是PETER.PAN的创造者 詹姆斯.巴里 英国剧作家
一开始 他亦不是个成功的剧作家
但在他的心里 一直有个飞翔的梦 他始终活在那个梦里
在一个明媚的下午 他依然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构思他那没有边际的故事
一个男孩躺在他的长椅下 他和他的哥哥们玩游戏 他被囚禁在此
巴里编了个人和狗熊跳舞的故事 然后就抱着他的狗狗跳起舞来
他以此拯救游戏中被囚禁的小男孩 脸上是种清亮的表情
PETER PAN的故事 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他 四个小男孩 和他们的母亲
他最怕看到孩子忧郁无奈的眼神 缺乏幻想的神采
于是 他利用他的梦 诠释了世界的悲喜
他利用风筝放飞起一个满载悲伤的单亲家庭
他给了孩子们一个完整的梦
最终 他也从他们的身上寻求到了创作灵感
于是 有了PETER PAN 的童话世界
更有了可以容纳希望和失望的纯净空间--NEVERLAND
PETER PAN 首演的时候 他留出了25个座位
这25个座位 是留给小孩子的 那些名流人事很不以为然
但却是这些小孩子 引领了笑声 随着PETER PAN 回味了童年的梦
每个孩子出生时的笑声 就会产生一个精灵
很多精灵已经死去 因为孩子们不再相信精灵
你相信吗 如果你相信 你就拍拍你的手
我是相信的 我从小就相信 也许 小时候一个人 呆的时候 多了
因为实在不愿去要睡午觉的幼儿园 我总觉的那里的阿姨是巫婆
于是 总一个人被丢在家里 只能对着墙壁上的坑坑洼洼想象
不过 那都是很美的画 有时候也想象 如果突然空中飞来怪兽怎么办
回家 我相信 精灵回带我 安全回家 我从不害怕
电影中 客厅里 四个孩子也拼命鼓起掌来
PETER PAN 身后的幕布缓缓拉开 一个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的绚丽画面
仙女 小美人鱼 印第安人 虎克船长 美的让人屏住呼吸
小男孩们的已经病着的母亲 泪水涟涟
伸出手臂 一步步的走进这个童话世界
永远安详的沉睡 让人羡慕而忽略了其中的悲伤
还记得那个母亲说的话 你 是不是真的 不那么重要了
你把假装带到了我的世界 我就这样一直假装下去 和你
一件事情 只要是美好的 只要是你相信的 那他就是永恒的
他不会跑到别的什么地方去 他一直都在你的心里
NEVERLAND --NEVER END
DREAMS NEVER END.DREAMS NEVER DIE.
只要你相信 他永远伴随着你
其实 故事是个很平缓的故事 看完之后 会想
就这么完了吗?他和那四个小孩又会怎样呢?
还没来得及想 片尾曲就想起了 主音是钢琴 舒缓 淡淡的感觉
什么时候找找他的原声 应该很不错 故事结尾倒没那么重要了
其实 生活不就没有结尾么 一直是那样的绵延流长。。。
-- Jie
我记忆最深刻的其实是结尾Johnny Depp那句话,Just believe,没错,相信就好。
8月看了12部电影(08172-08183),非常少。
这个月我年满了30岁,很多怀旧的因素,看了几部老电影,都是重看所以不记录了。12部电影里好电影也很少,再次证明质量必须靠数量来保证。很艰难的选4部最佳吧,有点乏善可陈的感觉。
本月最佳的4部电影:
08173, Son of Rambow 兰博之子 (2007)
08174, A Confucian Confusion 独立时代 (1994)
08179, Cube 异次元杀阵 (1997)
08183, Redbelt 红带高手 (2008)
盘点十一月
在度过House之月以后,我在11月看了27部电影(08212-08238)。
这个月看了两部北美暑期档最红火的大片,The Dark Knight和Wall-E,显然前者更加出色,几乎没有破绽的将这个漫画系列电影拔高到一个同行难以企及的位置,后者则更多的魅力在于其制作者的传奇,Pixar,当然前1/3在地球上的段落还是相当出色的。
还看了三部老牌007的电影,用以欢迎第22集007的首映。相比之下,灰头土脸的新007确实比不上潇洒的Sir Sean Connery,聘用了“梦幻岛”导演和“伯恩”动作指导,却没有什么亮点,说白了就是有点失望。
这个月看了两部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片,Mongol和Katyn,前者在俄罗斯导演的精心制作下有点味道,只是缺少新意,很像好莱坞式的大片;而后者则很出色,有很多电影以外的感觉在里边。
本月最佳:
08227, The Dark Knight (2008)
08233, The Towering Inferno (1974)
08234, Rio Bravo (1959)
08236, MR 73 (2008)
08237, Katyn (2007)
这个月看了两部北美暑期档最红火的大片,The Dark Knight和Wall-E,显然前者更加出色,几乎没有破绽的将这个漫画系列电影拔高到一个同行难以企及的位置,后者则更多的魅力在于其制作者的传奇,Pixar,当然前1/3在地球上的段落还是相当出色的。
还看了三部老牌007的电影,用以欢迎第22集007的首映。相比之下,灰头土脸的新007确实比不上潇洒的Sir Sean Connery,聘用了“梦幻岛”导演和“伯恩”动作指导,却没有什么亮点,说白了就是有点失望。
这个月看了两部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片,Mongol和Katyn,前者在俄罗斯导演的精心制作下有点味道,只是缺少新意,很像好莱坞式的大片;而后者则很出色,有很多电影以外的感觉在里边。
本月最佳:
08227, The Dark Knight (2008)
08233, The Towering Inferno (1974)
08234, Rio Bravo (1959)
08236, MR 73 (2008)
08237, Katyn (2007)
波兰的长平之痛
Andrzej Wajda,这个几年前就拿下无数终身成就奖的82岁老人,波兰电影巨匠,去年又不知疲倦的推出了这部Katyn,把一段深藏每个波兰人心底的历史诚心诚意的讲述出来。
波兰老人无疑对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厌恶的,苏联人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协议不仅出卖了盟友,还继续在盟友身上捅了一刀,这一刀就是卡廷大屠杀。卡廷大屠杀不仅仅在卡廷森林进行,还在若干集中营偷偷的继续杀戮,2万甚至3万名波兰的精英分子被处决。斯大林比白起更残忍,他知道军官是军队的骨干,所以他不要士兵,只挑走军官,包括将军、上校、少校、中尉等从上到下各个级别的官员,这些人在二战开始不到1年的时候就被秘密处决,当几年后波兰人开始组织德占区的抵抗组织的时候,却没有这些军事人才的支持。
卡廷森林,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波兰的长平,从此之后,在几年的战争中波兰人都没能组织起真正有力的抵抗军来反抗占领者纳粹德国。不仅是军事,大量的大学教授、律师、医生也被处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人才都是波兰所缺少的,战争结束后,我们才看到大学的恢复,还有波兰人对新的大学生的期待。
说到这部电影,Wajda老人则使用了尽量平实的镜头语言,不少俯拍,还有一些手持。音乐很好,几条线索感觉开始的有些突兀,但是慢慢的,我们都知道这些线索都被这一个悲剧所联系。当然,前边的快速叙事,交叉线索,都是在铺垫,我一开始不确定老人是否会真的直面这一场景,但是还是等到了,最后那十几分钟沉默的杀戮镜头极为震撼。
Katyn,是Wajda留给全世界的一份声明,铭记历史,是对这些死者最大的尊敬。
2008-11-26
For Heath Ledger
有人说,剧本给了Joker太多的表现机会,于是Heath才会这么精彩。还有人说,Heath用药过量也是因为陷入Joker角色难以自拔。不管怎么样,人已经不在了,如果要怀念他,还是应该带着尊敬。
一个方法派的信徒,一定会勇于尝试反差巨大的角色,如果对比Brokeback Mountain里的Ennis,是很难想像和Joker是同一个人扮演的,甚至怀疑Heath用了假的声音,他神采飞扬的表演令人慨叹。
有几个段落我很喜欢,一个是他第一次讲自己伤疤来源,讲完以后给旁边做个鬼脸,Why so serious?,还有一个是他在聆讯室里和蝙蝠侠对峙,无论如何毒打,他依旧笑得诡异。他坐在警车上探头出来的那段,竟然让我想到了‘春光乍泄’剪掉的那段关淑怡的戏份,诡异,呵呵。
华纳依旧是商人做派,颁奖季临近,他们开始大肆宣传为Heath谋取奥斯卡最佳男配。也许我不欣赏他们拿死人做秀的方法,但是我也希望明年的奥斯卡至少能有他一个席位,他在The Dark Knight中的表现配的上一个提名,甚至是一尊奥斯卡。
2008-11-25
救赎
2007年夏天看完24的第六季大结局,怎么也没有想到,再次看到jack bauer已经2008年的11月底了。一年前的编剧罢工,加上史上收视率最低的一季,都令这部对我来说颇有感情的剧集走到了边缘。不知道FOX是如何决定将24彻底推迟一年的,此外,回归的日子也不那么确定。
不管怎么样,他又回来了。
24:Redemption,为了不让一月份开播时观众太过生疏,FOX很聪明的推出了一个先行预热版。依旧是实时特色,就剧情来说,这是24开播以来的第三个总统任期的结束前2小时的故事,分别发生在非洲某国和华盛顿,所有的线索都被偷偷隐藏着,导演一点也不想太早激起人们对于第七季的猜测,只是让大家回忆一下jack bauer。
在obama赢得大选后,曾经有人说24这样的剧集,更早的在荧幕上塑造一个成功黑人总统,这在某种程度上帮助选民去适应了一位不同肤色的总统。反过来说,或许obama更加刺激了24的编剧灵感,所以第七季里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位女总统,24:Redemption的结尾,正好就是她的就职演讲。不知道她是否延续了24里总统总是多灾多难的传统。
至于制作方面,24仍是美剧中的翘楚,Jon Cassar依旧用大量手持摄影,多角度拍摄,也许有人审美疲劳,但是我依旧很享受,已经是最好,何必苛求。
2008-11-18
Why so serious?
Christopher Nolan无疑在拍他自己的《教父》,这个天才导演把一部漫画系列的改编电影当成了他自己的大班台,就像Paul Greengrass对Bourne系列做的改造一样,先是用一部妥协的作品取得巨大成功,借以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接着在第二部里就用他自己的手法颠覆并重新定义了整个类型片。
Batman Begins对于Nolan来说就是向华纳高层证明自己是可以搞定这个题材的电影的,借着巨大的成功,他能够更加如意的改造他自己的蝙蝠侠。剧本、影像风格、主题,一切都追随一个原则:‘去漫画化’。电影的标题里不再有Batman,绝不仅仅意味标题的改动,这是Nolan发出的一个信号,从这一集开始,蝙蝠侠的电影就不再是那个卡通的漫画英雄电影。
Nolan在The Dark Knight中继续抛弃他个人的华丽手法,而是用尽可能平实的电影技法进行叙事,他不希望一些辅助的技巧导致分神,破坏观众的观感,很多平行剪辑都采用了留白的办法延续高潮,一组镜头的结尾总是保留,直接切到下一组镜头,尽管全片长达146分钟,但是在Nolan的引导下很难觉得冗长,用时髦的评论来说就是“绝无冷场”。
Nolan在新的一集里把蝙蝠侠引入了道德和法制的困境之中,脱离了漫画的天马行空,蝙蝠侠仅仅是这个城市里的一个义警,他被媒体拷问,被前女友困扰,尤其是遭遇了生平最大的对手Joker后一切都复杂了。
Joker这个角色,因为Heath Ledger的死而有点成为传奇的味道。Heath的表演也许谈不上伟大,但是相当出彩,几个和蝙蝠侠对峙的段落,Heath都占了上风,抢去了Bale的光芒。和burton版的Joker比,Heath不那么卡通,他的怪癖性格都源自悲惨的童年,黑暗的心理使得他更乐于去引发人们内心的邪恶,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独自作孽。
电影的结尾蝙蝠侠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名誉来保留这座城市的希望,Nolan带给这个系列电影的不仅仅是票房,还有更厚重的主题和思考。这个只有38岁的英国导演,到目前为止也只有6部作品,但其中有4部都位列Imdb的前100名,实在没有理由不期待他的下一部电影。
2008-11-17
热带惊雷
这会不会是史上最昂贵的恶搞电影?居然投资9千万来拍一部搞笑战争片,梦工厂真的是胆大,这部电影就是Ben Stiller的个人梦想,所以他也发动了所有的圈内好友,参演的,客串的,还没见过哪部电影有如此耀眼的龙套阵容。最卖力的无疑是扮演“黑人”士兵的小罗同学,小罗伯特唐尼,这哥们今年借《钢铁侠》的东风真是红得不得了。
Ben Stiller在这部电影里一共干了两件事,一是数落了一遍好莱坞圈内的各种潜规则和糗事,二是恶搞了大量的电影。刚好这两件事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既能满足八卦心理,又能考验一下个人的‘影商’。
恶搞电影是最有意思的,当然也有一些难度系数在里边,仅仅照搬一个镜头不算本事,整段套用到情节中才有趣。这电影里进行了大量的恶搞,其中最惨的是两部越战经典《现代启示录》和《野战排》,还有比较明显的两个段落模仿了《拯救大兵瑞恩》和《美国往事》,我个人认为《美国往事》那段最精彩最有技术含量。当然,除了这四部经典以外,引用台词,映射某片的地方多如牛毛,能数出多少电影被Ben Stiller拿来‘致敬’是观影最开心的部分。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片头的一个假预告片,钢铁侠和蜘蛛侠的断背,笑死了。Satan's Alley,最有恶搞精神的是这部假电影居然有真正的网站。
2008-11-08
动画片真人化?
WALL-E,一度排名IMDB第三名的动画片,一度将《教父2》挤到第四,被迪斯尼用来密谋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不是最佳动画长片!)。
Pixar制造的这个小家伙确实可爱,从一开始有预告片我就很喜欢这个形象,更重要的是预告片里出色的画面,曾让我误以为这是一部真人+动画的电影。我对Pixar的技术一直很是崇拜,这次有点要登峰造极的意思,也许未来真的制造出代替真人的电脑特效,那一定是来自Pixar,btw,我对真人动作捕捉已经没有什么信心了。
这部WALL-E的剧情其实很老套,所有的亮点都在一些细节,Pixar的功劳自然不用说了。而为了让这部电影更像真人电影,迪斯尼还请来了Roger Deakins,OMG!,RD作为WALL-E的视觉特别顾问,就是要确保这部电影至少从"摄影"角度来说,和真人电影一样。当然,动画片是没有真正的摄影的,不晓得这是不是日后好莱坞动画片的一个技术发展方向。
邦德情愫
B22,也就是第二十二部007电影,Quantum of Solace,居然比北美提前两周在中国上映,真是令人惊讶。不仅避免了在观影前被可恶的北美影迷剧透,还能令我有足够时间去imdb上给他们剧透一次。
11月6日,也就是北京公映的第二天,在万达影院八号厅,我和飞飞一起看了这部新邦德的续集,上一次的《皇家赌场》也是在万达看的。
虽然口碑票房俱佳,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皇家赌场》是有争议的。固然每位邦德扮演者都会给这个经典角色带来一些带有个人特色味道的亮点,只是在Daniel Craig到来之后,他几乎颠覆了这个角色的根本。那些英国式的傲慢、幽默、优雅,几乎都消失了,当被认为更接近那个美国特工杰森伯恩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个邦德比伯恩更冲动更硬朗。
这部B21在双重成功之后,也把争议延续到了B22,这部《量子危机》。邦德继续冲动继续硬朗,不仅如此,还因为启用了一位文艺片导演而令电影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106分钟的较短篇幅,相比144分钟的《皇家赌场》会使情节更加紧凑,但导演Marc Forster的抒情却并没有被耽误,他坚持要编剧和制片将邦德塑造得更立体,更有血有肉,于是全片邦德都在恋人死去的阴影中徘徊,不时的拿出那张照片缅怀。Forster还有些一些很写意的镜头,一些试图发掘角色内心的段落,只是篇幅和题材所致,女主角的那些独白其实很牵强。看完106分钟的电影之后会觉得很精彩,只是,这还真的是邦德电影吗?与其完全颠覆那个符号一样的007,何不重新开始一个系列的间谍电影,哪怕叫006或005呢?
至于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的动作戏,可能仅仅是难度上的一些努力,创新上仍无法比拟《伯恩的最后通牒》。尽管请来了后者的动作导演Dan Bradley,但是整体水准依然没有突破,开场不久的楼顶追逐更是模仿痕迹严重,无论是镜头的调动还是剪辑和音效配合,都没法媲美Paul Greengrass的丹吉尔追逐戏。
假如邦德系列继续以伯恩系列为榜样,并且打算一起走下去的话,我建议让Paul Greengrass来做执行制片人。
2008-11-05
盘点十月
整个10月几乎没看电影,因为完全被house给迷住了,很奇怪。两年多前曾经看过两集,一点共鸣也没有,看完还觉得不知所云,于是再也没再看。今年国庆节前看到一个我很崇敬的影评人写的关于house的blog,极力推崇此剧集,令我很是惊讶,如此眼光之人也有所好的美剧。于是我决定重新再看一次house。
根据以往看美剧的经验,有可能某些剧集第一季太过稚嫩,我决定从第三季开始看,没想到这一看就是欲罢不能了,看完第三季接着看第四季,都看完再回头去看第一季和第二季,一口气看了四季将近100集,差不多把我10月的所有周末都用上了。而且偏偏这个剧集剧本水平极高,需要占用更多的时间才能看明白,不仅仅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和医学知识,还有铺天盖地的流行文化普及,对于经典电影和电视剧的模仿和致敬更是层出不穷,看懂一集house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为什么house的论坛里充斥着各种注解的帖子。
我很同意一个关于House的观点,这不是一部“拍给你看”的电视剧,而是一部“来看我拍”的电视剧。不晓得编剧旁征博引了《现代启示录》和《卡萨布兰卡》的台词,能有多少观众能产生共鸣,但那些段落真是相当精巧,一点也不做作。当然,编剧是此片的最重要基础,而真正将剧集提高到目前这个水平的还是主演Hugh Laurie,这个英国人真是演活了古里古怪的Dr.House,如此一个复杂的人,能如此迷人,不能不说是Hugh的功劳。
2008-10-23
悲伤的开始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第九季,第一集。过去九年来最悲伤的一个开始,原来以为编剧会把Warrick的案子办的有声有色,甚至会覆盖整季,类似于‘模型杀手’那样,结果看来编剧们更想尽快有一个新的开始,所以Warrick的案子本集就结案了。同时,更多的着眼点都在角色身上,破案的过程没有得到太多重视,William Petersen在结尾葬礼的那场戏奉献了相当出色的表演。没什么可说,这一集就是用来和Warrick告别。
附上葬礼上Grissom的悼词:
As crime scene investigators, we meet people on the worst day of their lifes. They've just lost a family member, somebody they loved, often in a horrible way. A piece of their heart, is gone, will never be replaced. The phrase we trying to offer them, "I'm sorry for your loss", as we know now, doesn't offer much.
Warrick Brown was a young boy when his parents passed away, much too young to learn that life can be so tragically short. But I think it taught him how precious life is. And so he lived his life to his fullest, each day as if it was his last day. I was with Warrick on his last day.
All the qualities that defines him, his tenaciousness, his deep sense of loyalty, his courage to risk his life for what he knew was right, all those traits were with him on that last day.
Just before he died, we were all having breakfast together, our team, as friends, as family.And Warricak was, he was... I am going to miss him so much.
2008-10-05
九月盘点
九月一共看了25部电影(08184-08208)。
月初搞了一个香港电影周,看了老杜的几部电影和彭浩翔的《出埃及记》,都很不错,只是被捧得很高的《跟踪》在我看来很普通,特别是前后剧情的不平衡。《文雀》感觉是老杜非常精细的一部作品,和以往多产效率下的作品有所不同,花费4年才拍竣,应该是寄托了老杜很多感情。
后来弄了本年度第二个科恩兄弟电影周,连续看了四部科恩。最喜欢的是The Man Who Wasn't There和O Brother, Where Art Thou,应该是科恩两类风格电影的极品,特别是前者,令我产生了其水准在No Country For Old Man之上的感觉。这对兄弟的电影小彩蛋太多,没有背景知识是难以体会其中乐趣的,这恐怕就是几年前的我不喜欢科恩的原因吧。
本月还看了新晋007导演Marc Forster的两部文艺片,Finding Neverland和Stay,前一个太童话了,也许创造出Peter Pan的作者就应该这样童心未泯吧,后一个我很喜欢,一段弥留之际的想像力大爆发,一路的悬念迭生,到最后一个场景所有谜底一次揭晓,看起来非常过瘾。
好电影不少,就算电视电影Recount都很出色,本月最佳:
08186, Sparrow 文雀 (2008)
08195, The Man Who Wasn't There 缺席的人 (2001)
08196, L.A. Confidential 洛城机密 (1997)
08198, 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2000)
08206, Dark City 移魂城市 (1998)
月初搞了一个香港电影周,看了老杜的几部电影和彭浩翔的《出埃及记》,都很不错,只是被捧得很高的《跟踪》在我看来很普通,特别是前后剧情的不平衡。《文雀》感觉是老杜非常精细的一部作品,和以往多产效率下的作品有所不同,花费4年才拍竣,应该是寄托了老杜很多感情。
后来弄了本年度第二个科恩兄弟电影周,连续看了四部科恩。最喜欢的是The Man Who Wasn't There和O Brother, Where Art Thou,应该是科恩两类风格电影的极品,特别是前者,令我产生了其水准在No Country For Old Man之上的感觉。这对兄弟的电影小彩蛋太多,没有背景知识是难以体会其中乐趣的,这恐怕就是几年前的我不喜欢科恩的原因吧。
本月还看了新晋007导演Marc Forster的两部文艺片,Finding Neverland和Stay,前一个太童话了,也许创造出Peter Pan的作者就应该这样童心未泯吧,后一个我很喜欢,一段弥留之际的想像力大爆发,一路的悬念迭生,到最后一个场景所有谜底一次揭晓,看起来非常过瘾。
好电影不少,就算电视电影Recount都很出色,本月最佳:
08186, Sparrow 文雀 (2008)
08195, The Man Who Wasn't There 缺席的人 (2001)
08196, L.A. Confidential 洛城机密 (1997)
08198, 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2000)
08206, Dark City 移魂城市 (1998)
2008-09-21
科恩兄弟电影周
又是科恩。这是一次集中补课,连续看了三部科恩兄弟的作品。
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科恩兄弟在2000年的作品,比较荒诞的路子,属于科恩兄弟的几个分支之一。这兄弟俩的音乐才能在这里有突出表现,应该算给我普及一下美国乡村音乐了。根据网友的评论,这部电影的内涵需要对《奥德赛》有足够的研究和相当了解美国当时的时政,显然除了欣赏科恩兄弟的影像,我很难分析那么深刻,期待一篇非常深入的影评。
Intolerable Cruelty,2003年作品,两大明星加盟,似乎是科恩兄弟所有电影中,演员阵容最好莱坞的一次,也是我觉得比较无聊的一部。
The Hudsucker Proxy,1994年作品,应该说那一年太伟大了,以至于很难了解Tim Robbins在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以外还有这么一部黑色荒诞喜剧。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特别是和OBWAT相比,没有了音乐(也不是说不喜欢音乐,只是音乐会削弱影像的力量,要不然怎么有人说有声片和默片相比是一种退步),科恩的宿命式黑色幽默遍布全片,Tim Robbins的表演有点夸张过了头,或者是我还不习惯一个这样风格的Tim。
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科恩兄弟在2000年的作品,比较荒诞的路子,属于科恩兄弟的几个分支之一。这兄弟俩的音乐才能在这里有突出表现,应该算给我普及一下美国乡村音乐了。根据网友的评论,这部电影的内涵需要对《奥德赛》有足够的研究和相当了解美国当时的时政,显然除了欣赏科恩兄弟的影像,我很难分析那么深刻,期待一篇非常深入的影评。
Intolerable Cruelty,2003年作品,两大明星加盟,似乎是科恩兄弟所有电影中,演员阵容最好莱坞的一次,也是我觉得比较无聊的一部。
The Hudsucker Proxy,1994年作品,应该说那一年太伟大了,以至于很难了解Tim Robbins在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以外还有这么一部黑色荒诞喜剧。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特别是和OBWAT相比,没有了音乐(也不是说不喜欢音乐,只是音乐会削弱影像的力量,要不然怎么有人说有声片和默片相比是一种退步),科恩的宿命式黑色幽默遍布全片,Tim Robbins的表演有点夸张过了头,或者是我还不习惯一个这样风格的Tim。
2008-09-18
广告片
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这不是电视剧,是电影版。就算不考虑演员阵容雷同的因素,这个电影版还是个电视剧的样子,剧本、镜头、节奏感,都是电视剧式的,甚至能按照30分钟一集的习惯分割成五段,基本就是迷你剧集嘛。
反正人家的目标观众群也是当年的电视剧迷,所以我这样的外人只能看热闹,150分钟的内容倒还算满,4个女人的生活走马灯式的亮相,养眼的全是名牌,尤其是前30分钟,真不能给女人看,飞飞看得都流口水了。这一点似乎很像去年的The Devil Wears Prada,几乎就是广告大集合,当然看起来比广告片更养眼。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名牌大部分都是服装,VOGUE那一组婚纱照简直盖了,用片中角色的话说就是“就算对婚姻嗤之以鼻的女人,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看着那样子我也想穿婚纱了。我还严重怀疑那一段是VOGUE的广告,先后吹嘘了他们的摄影师和发型师。
另外两个重要的嫌疑犯是星巴克和苹果,几乎人手一杯星巴克,到处晃,苹果的Macbook Pro也四处可见,特写给足。最搞的一段是Samantha递给Carrie手机,是iphone,Carrie说“我不会用这个”,这段估计是编剧特意揶揄苹果的,难道也算夸他们自己够新潮?
看这样的电影就是省脑子,没什么可思考的,跟着傻笑就行。只是有一个问题,里边的Dante都露前点了,怎么拿到的R级评定?奇怪。
2008-09-16
最好的科恩兄弟电影?
科恩兄弟最好的电影是哪部?还真的不好说,这哥俩的好电影太多,风格也有区别,很难评判。No Country For Old Man ’老无所依‘ 拿下了奥斯卡,但是真的就是最好的科恩兄弟电影?也不见得,反正刚刚看过2001年哥俩拿戛纳最佳导演奖的作品The Man Who Wasn't There ‘缺席的人’,感觉这电影很有力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黑白片的缘故,我认为在这部电影里Roger Deakins更优秀,也许再次证明,色彩真的会减弱感染力。只是’缺席的人‘ 也是以彩色片的方式拍摄的,到了后期制作才改成黑白片,不晓得黑白片的调光是不是更简单所以才能做得更好,那要不把’老无所依‘ 也做一个黑白版,让我们体会一下。
按说这部’缺席的人‘ 在’老无所依‘ 之前是科恩兄弟最内敛的一部作品了,话痨不是太多,至少不是主角,表现手法也很内敛,摄影当然依旧很强,要是把那段比较天马行空的太空飞碟段落去掉,我几乎可以断定这是科恩兄弟最好的电影。我不喜欢那段飞碟,很‘三峡好人’,把我从之前怀旧优雅的氛围中抽离出来,很有些无厘头,要是老老实实把故事拍完我会更喜欢。
Roger Deakins可能是科恩兄弟最亏欠的人,这老兄实在运气不好,什么奖项都没有,只好靠影迷来顶礼膜拜了。
洛城机密
无数实例证明,全世界最不靠谱的电影评选是奥斯卡,这个类似于工会行业奖励性质的电影奖,还不如改成完全以商业为标杆的评选。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前的一年,《泰坦尼克号》也击败了今天看来依旧出色无比的《心灵捕手》,昨天重看了《洛城机密》,不管是说演员还是剧本,这部披露警局内部腐败的电影,都是好莱坞当年上乘的商业片,在奥斯卡也是输给了《泰坦尼克号》。
这样电影在十年后的今天再来看,依旧很优秀,剧情张力十足,两个多小时的篇幅却不拖沓,节奏感很强,一些转折也不牵强,输给那艘船实在没有理由,又是奥斯卡历史上的一个冤案。建议以后奥斯卡改成当年提名,次年颁奖,好电影必须经历时间考验。
2008-09-15
寻找梦幻岛
Finding Neverland真是一部我难以言表的电影,找了很多话,不知道怎么说出来。还是豆瓣上这位网友写的好,我直接转过来留做纪念吧。
天一下子冷了许多 屋子里却是暖的
煮了双人份的咖啡 任它在壶里咕咕作响
心在飞翔 寻找着梦幻岛 那是刚刚看完的电影
一开始是冲着JOHNY DEEP 才选择了它
会冲着JOHNY DEEP 又纯粹是因为TIM BURDON
他是他的御用演员 他的眼神很纯真
这是我看它的缘由 就象我亦因此看了ED WOOD
不同的是 关于梦幻岛这个故事 是我熟悉的 有关小飞侠 PETER.PAN
故事里的他就是PETER.PAN的创造者 詹姆斯.巴里 英国剧作家
一开始 他亦不是个成功的剧作家
但在他的心里 一直有个飞翔的梦 他始终活在那个梦里
在一个明媚的下午 他依然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构思他那没有边际的故事
一个男孩躺在他的长椅下 他和他的哥哥们玩游戏 他被囚禁在此
巴里编了个人和狗熊跳舞的故事 然后就抱着他的狗狗跳起舞来
他以此拯救游戏中被囚禁的小男孩 脸上是种清亮的表情
PETER PAN的故事 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他 四个小男孩 和他们的母亲
他最怕看到孩子忧郁无奈的眼神 缺乏幻想的神采
于是 他利用他的梦 诠释了世界的悲喜
他利用风筝放飞起一个满载悲伤的单亲家庭
他给了孩子们一个完整的梦
最终 他也从他们的身上寻求到了创作灵感
于是 有了PETER PAN 的童话世界
更有了可以容纳希望和失望的纯净空间--NEVERLAND
PETER PAN 首演的时候 他留出了25个座位
这25个座位 是留给小孩子的 那些名流人事很不以为然
但却是这些小孩子 引领了笑声 随着PETER PAN 回味了童年的梦
每个孩子出生时的笑声 就会产生一个精灵
很多精灵已经死去 因为孩子们不再相信精灵
你相信吗 如果你相信 你就拍拍你的手
我是相信的 我从小就相信 也许 小时候一个人 呆的时候 多了
因为实在不愿去要睡午觉的幼儿园 我总觉的那里的阿姨是巫婆
于是 总一个人被丢在家里 只能对着墙壁上的坑坑洼洼想象
不过 那都是很美的画 有时候也想象 如果突然空中飞来怪兽怎么办
回家 我相信 精灵回带我 安全回家 我从不害怕
电影中 客厅里 四个孩子也拼命鼓起掌来
PETER PAN 身后的幕布缓缓拉开 一个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的绚丽画面
仙女 小美人鱼 印第安人 虎克船长 美的让人屏住呼吸
小男孩们的已经病着的母亲 泪水涟涟
伸出手臂 一步步的走进这个童话世界
永远安详的沉睡 让人羡慕而忽略了其中的悲伤
还记得那个母亲说的话 你 是不是真的 不那么重要了
你把假装带到了我的世界 我就这样一直假装下去 和你
一件事情 只要是美好的 只要是你相信的 那他就是永恒的
他不会跑到别的什么地方去 他一直都在你的心里
NEVERLAND --NEVER END
DREAMS NEVER END.DREAMS NEVER DIE.
只要你相信 他永远伴随着你
其实 故事是个很平缓的故事 看完之后 会想
就这么完了吗?他和那四个小孩又会怎样呢?
还没来得及想 片尾曲就想起了 主音是钢琴 舒缓 淡淡的感觉
什么时候找找他的原声 应该很不错 故事结尾倒没那么重要了
其实 生活不就没有结尾么 一直是那样的绵延流长。。。
-- Jie
我记忆最深刻的其实是结尾Johnny Depp那句话,Just believe,没错,相信就好。
2008-09-13
一点也不荒谬
我是个很没有想像力的人,和老婆比一下就能看出差距。每次做梦我也就是梦到一些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或者前一天看的电影,乏善可陈。但是躺在我不远处(我们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0.01公分)的老婆大人就完全不一样了,她每次给我绘声绘色的讲她做的梦,都相当精彩,虽然里边的角色也是她周围的朋友或同事,但身份一定是不同的,情节更是离奇,而且空间和时间切换幅度很大,充满各种曲折,色情,暴力,奇幻。有的时候听得走神了就想,这哪里是我老婆的脑袋,这简直就是一个Tim Burton的脑袋,于是每次听她讲梦都会说,下次写下来寄给好莱坞,什么剧本荒,有我家飞飞就都OK了。
彭浩翔也是个想像力超强的家伙,而且不是做梦的时候。他发现女孩子上卫生间总是结伴而行,并且要很久才出来,这一点我也发现过,恐怕所有男生都有同感,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像彭浩翔一样构思出一个“女人杀男人”的组织。第一感觉就是太荒谬了,可是人家偏偏就是把这个故事拍出来了,还起一个很宗教很有暗喻色彩的名字《出埃及记》。
有专业影评人觉得彭浩翔的手法太做作,或者说太炫耀自己,不过我很喜欢他的“玩法”,他是个很“影迷”的导演,一些做法都很像一个影迷对电影的胡思乱想。除了那部有点王家卫的《伊莎贝拉》以外,我看过的他的其他作品都是在用颠覆类型片的手法在拍,这个《出埃及记》也不例外。本是一个很荒诞的故事,他却用很欧洲导演的方式拍出来,大量的长镜头,冰冷简洁的布景,原本以为可以笑一场的我只好慨叹这个家伙真是能“搞”。
彭浩翔的长镜头还真像模像样,除去几个有炫耀色彩的,其他大都很低调很朴实,而且有挑战观众忍耐力之意,最后那个唱“小城大事”的镜头算是到极致了,长得都够唱完整首歌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段落,都被影迷深入的解读,并引申出很多观点来,这个真是厉害,我觉得华语cult电影很有可能就在彭浩翔手里拍出来。
彭浩翔也是个想像力超强的家伙,而且不是做梦的时候。他发现女孩子上卫生间总是结伴而行,并且要很久才出来,这一点我也发现过,恐怕所有男生都有同感,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像彭浩翔一样构思出一个“女人杀男人”的组织。第一感觉就是太荒谬了,可是人家偏偏就是把这个故事拍出来了,还起一个很宗教很有暗喻色彩的名字《出埃及记》。
有专业影评人觉得彭浩翔的手法太做作,或者说太炫耀自己,不过我很喜欢他的“玩法”,他是个很“影迷”的导演,一些做法都很像一个影迷对电影的胡思乱想。除了那部有点王家卫的《伊莎贝拉》以外,我看过的他的其他作品都是在用颠覆类型片的手法在拍,这个《出埃及记》也不例外。本是一个很荒诞的故事,他却用很欧洲导演的方式拍出来,大量的长镜头,冰冷简洁的布景,原本以为可以笑一场的我只好慨叹这个家伙真是能“搞”。
彭浩翔的长镜头还真像模像样,除去几个有炫耀色彩的,其他大都很低调很朴实,而且有挑战观众忍耐力之意,最后那个唱“小城大事”的镜头算是到极致了,长得都够唱完整首歌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段落,都被影迷深入的解读,并引申出很多观点来,这个真是厉害,我觉得华语cult电影很有可能就在彭浩翔手里拍出来。
2008-09-07
老杜的情调
很称赞杜琪峰的高产,年年都有作品,甚至一年两部,而且能保证水准。早年几部黑帮片都很不错,没有《无间道》那么大热,可是我觉得《黑社会》和《以和为贵》都比《无间道》更接近完美,要不是出厂的速度太快,一些细节也许能更好。这两年的《放逐》和《神探》都好看(暂时忘记《蝴蝶飞》吧),而且越加的有了风格化的趋势,老杜可能是香港最有可能拍出《美国往事》的人,甚至都有人在豆瓣上这么称赞《文雀》了。
从2月的柏林电影节开始,《文雀》就是年度最令我期待的两部华语作品之一,另一部是年底陈凯歌的《梅兰芳》。感觉上《文雀》延续了《放逐》开始的一种风格的变化,简单的说就是有了些情调,好像彭浩翔的《伊莎贝拉》,老杜在《文雀》中也刻意的削弱了一些故事性,用了很多慢镜头,调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味道。比如林熙蕾在电梯里挤气球那段,还有林熙蕾和任达华在车上吸烟的段落,很好的配乐,很好的镜头,味道也出来了,不同以往老杜的犀利。
我没有去过香港,不知道在老杜眼中的香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肯定不是太平山或维多利亚港,太风光片了,就像北京不都是紫禁城不都是鸟巢,有些乡土人情的美藏在很深的地方,老杜的《文雀》让镜头很优雅的穿行在香港的街头小巷,不确定是什么位置,只是很旧很老,我非常喜欢。看到有人说,老杜其实就是借“文雀”的故事抒发自己对香港的爱和眷恋,我想可能是吧,如果不爱香港是拍不出那种味道的。
结尾的雨中对决非常精彩,不得不说,大部分是慢镜头,但是动作节奏一点也不慢,看起来考验眼力,幸好不是大银幕,我可以回放,甚至多看几遍。配乐、运镜、剪辑、调度,老杜的技巧没得说,就是光线上有点不理解,为什么有很重局促感,好像黑得有点过了吧,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的片源问题,没办法,拒绝进电影院看阉割版,又没钱去香港看原版,只好在电脑屏幕上将就了。
从2月的柏林电影节开始,《文雀》就是年度最令我期待的两部华语作品之一,另一部是年底陈凯歌的《梅兰芳》。感觉上《文雀》延续了《放逐》开始的一种风格的变化,简单的说就是有了些情调,好像彭浩翔的《伊莎贝拉》,老杜在《文雀》中也刻意的削弱了一些故事性,用了很多慢镜头,调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味道。比如林熙蕾在电梯里挤气球那段,还有林熙蕾和任达华在车上吸烟的段落,很好的配乐,很好的镜头,味道也出来了,不同以往老杜的犀利。
我没有去过香港,不知道在老杜眼中的香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肯定不是太平山或维多利亚港,太风光片了,就像北京不都是紫禁城不都是鸟巢,有些乡土人情的美藏在很深的地方,老杜的《文雀》让镜头很优雅的穿行在香港的街头小巷,不确定是什么位置,只是很旧很老,我非常喜欢。看到有人说,老杜其实就是借“文雀”的故事抒发自己对香港的爱和眷恋,我想可能是吧,如果不爱香港是拍不出那种味道的。
结尾的雨中对决非常精彩,不得不说,大部分是慢镜头,但是动作节奏一点也不慢,看起来考验眼力,幸好不是大银幕,我可以回放,甚至多看几遍。配乐、运镜、剪辑、调度,老杜的技巧没得说,就是光线上有点不理解,为什么有很重局促感,好像黑得有点过了吧,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的片源问题,没办法,拒绝进电影院看阉割版,又没钱去香港看原版,只好在电脑屏幕上将就了。
2008-09-04
蜜蜂失踪引发的恐慌
希亚马兰是我比较喜爱的一个导演,他在世纪之交的两部作品The Sixth Sense和Unbreakable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在美国影评人中间的口碑日益下降,几部新片都是口碑很差,直到Lady in the Water,到这个时候就算我打算力挺他也有点心虚了,这的确是部失败作品。
所以两年后推出的这部The Happening被寄予了太多期望,不喜欢希亚马兰的人可以再一次开始批评他的‘神秘主义’,喜欢他的人都期待这次翻身,估计他老兄也是一样心情。我下载的时候有点嘀咕,希亚马兰被骂倒是已经习以为常,自己喜欢就好,可是上一次真的烂到家后我就有点没底气。
The Happening的创意是源自去年北美和欧洲一些地区出现的CCD(Colony Collapse Disorder),应该译为‘蜂群衰竭失调症’,这是一个很宽泛的定义,其实生物界并不能为蜜蜂的神秘失踪提供确凿的解释。也就是这个时候,关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存活4年’理论开始被翻出来讲,接着到了今年蜜蜂失踪事件仍旧盛行,甚至已经有科学家预测北美2035年就不再有蜜蜂。
希亚马兰的故事则是从这里找到灵感源泉,对于自然界的恐慌一直都是他热衷的话题,特别是一些看上很神秘的超自然事件。科技的发展其实并不能改善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对于人来说这个星球依然有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希亚马兰则利用了人们的恐惧。我不觉得植物之间的交流就很扯,这根本就没法用科学的办法进行排除,如果人类真的威胁到了它们的生存,那么搞一次袭击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希亚马兰的长镜头还是很多的,设计也很精巧,他自己希区柯克式的小嗜好也仅仅收敛了一下,并没有放弃,那个joey就是希亚马兰的声音。尽管被‘烂番茄’弄了一个不到40%的新鲜度,我还是要支持一下,这是希亚马兰回勇的作品,还是不如Unbreakable,不过很好看,这个印度人的技巧还是很强的,这点没什么可怀疑的,而且到今天还在好莱坞保持了难得的创作者风格。
所以两年后推出的这部The Happening被寄予了太多期望,不喜欢希亚马兰的人可以再一次开始批评他的‘神秘主义’,喜欢他的人都期待这次翻身,估计他老兄也是一样心情。我下载的时候有点嘀咕,希亚马兰被骂倒是已经习以为常,自己喜欢就好,可是上一次真的烂到家后我就有点没底气。
The Happening的创意是源自去年北美和欧洲一些地区出现的CCD(Colony Collapse Disorder),应该译为‘蜂群衰竭失调症’,这是一个很宽泛的定义,其实生物界并不能为蜜蜂的神秘失踪提供确凿的解释。也就是这个时候,关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存活4年’理论开始被翻出来讲,接着到了今年蜜蜂失踪事件仍旧盛行,甚至已经有科学家预测北美2035年就不再有蜜蜂。
希亚马兰的故事则是从这里找到灵感源泉,对于自然界的恐慌一直都是他热衷的话题,特别是一些看上很神秘的超自然事件。科技的发展其实并不能改善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对于人来说这个星球依然有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希亚马兰则利用了人们的恐惧。我不觉得植物之间的交流就很扯,这根本就没法用科学的办法进行排除,如果人类真的威胁到了它们的生存,那么搞一次袭击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希亚马兰的长镜头还是很多的,设计也很精巧,他自己希区柯克式的小嗜好也仅仅收敛了一下,并没有放弃,那个joey就是希亚马兰的声音。尽管被‘烂番茄’弄了一个不到40%的新鲜度,我还是要支持一下,这是希亚马兰回勇的作品,还是不如Unbreakable,不过很好看,这个印度人的技巧还是很强的,这点没什么可怀疑的,而且到今天还在好莱坞保持了难得的创作者风格。
2008-09-02
八月盘点
8月看了12部电影(08172-08183),非常少。
这个月我年满了30岁,很多怀旧的因素,看了几部老电影,都是重看所以不记录了。12部电影里好电影也很少,再次证明质量必须靠数量来保证。很艰难的选4部最佳吧,有点乏善可陈的感觉。
本月最佳的4部电影:
08173, Son of Rambow 兰博之子 (2007)
08174, A Confucian Confusion 独立时代 (1994)
08179, Cube 异次元杀阵 (1997)
08183, Redbelt 红带高手 (2008)
2008-08-26
30 Years 30 Films
30岁了,今天收到一大摞祝福,自己给自己留一点纪念,我最喜欢的30部电影。
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游', 1968) by Stanley Kubrick
我在2001年看到的这部电影,那时库布里克已经撒手人寰,而‘太空漫游’也已经是33年前的老电影了。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史诗,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注定了,那些美仑美奂的太空景象,还有被大胆添加的古典音乐,库布里克删掉了所有可能有说教意味的镜头,也就没法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好理解的电影,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是一头雾水,只是神奇的地方在于就算你没看懂它都没法停止爱上它,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就好像当一群连大仲马都不知道是谁的犯人们在操场上被‘
费加罗的婚礼’美妙的歌声所吸引。
21 Grams ('21克', 2003) by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在看《21克》以前也接触过非线性叙事和多线索叙事,但是因为太多信息量一直难以投入进去,我在某个失眠的凌晨遭遇《21克》的时候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导演之前的作品《爱情是狗娘》,无论有多少场景被打乱,都不会把我从电影中拉回现实。我尤其认同Inarritu在一次访谈中的一段话,"不管我们乐不乐意,生命就是一个减损的过程,这是从生下来那一刻就开始的。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天真,我们的毛发,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信念,我们的希望,还有我们的生命。这是我们得天天面对的现实。唯一能赋予人生些许意义的就是'希望',我坚信这一点。"
Apocalypse Now ('现代启示录', 1979) by Francis Ford Coppola
科波拉是浪漫主义的,无论是他要赞美还是要批判,都没法改变这一点,这也是科波拉的越战和奥利弗斯通的越战的本质区别。科波拉不谈政治,他只关注于这个疯狂的集体中的几个人,他用极端写实主义的方式宣泄美国人对于越战的歇斯底里,也让这部篇幅超长的战争巨制几乎毁掉他的全部家底。如果仅仅是科波拉,也许这部电影还没有那么伟大,最后几分钟的白兰度绝对是点睛,他终极疯狂的表演和科波拉标志性的剪辑,一起完成了对于‘启示录’的现代诠释:你可以杀掉我,但是不能评判我。
Ashes of Time ('东邪西毒', 1994) by Kar Wai Wong
我最钟爱的王家卫电影,一部几乎写尽了爱情的电影,只是它披着武侠片的外衣,奇怪的是金庸也很喜欢王家卫对于小说中人物的解读。王家卫只是借用了金庸的人物,讲述的还是他最擅长的人们之间的隔膜和疏离,爱着也挣扎着,好像欧阳锋和心爱的女人赌气,都以为对方会让步,其实也只是因为一句话难以说出口。当很多年过去,时间流逝,他有机会换了黄药师的身份说话,才发现“那句话其实也没那么难说出来”,而她对着镜子看着自己慢慢老去,“我最好的时候,我最爱的人都不在我身边”。容貌老去,人在千里外,只是那份感情未变,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时间的灰烬。
Christmas in August ('八月照相馆', 1998) by Hur Jin-ho
许秦豪关于爱情恒久性的一次表述,他觉得爱情就像照片一样,一定会褪色。所以,他的男主角在死前几个月才遭遇真爱,而对于女孩不公平的地方是她并不知道自己爱上的人已经病入膏肓,电影最美好的是两个人一起在照相馆休息的镜头,男人默默的把风扇转过来,那一刻是最应该静止的。
Trois couleurs: Bleu ('蓝色’, 1993) by Krzysztof Kieslowski
红白蓝三部曲的第一部,主题是自由,而在我的理解更多的是宽容。一个极度痛苦中的女人,宽容了自己死去的丈夫,也宽容了那个情人和即将出世的遗腹子。在比诺什的演绎下,宽容不是忍辱负重,也不是懦弱无能,宽容是一种对生活最高尚的理解,生命如此短暂,将任何时间花在报复或仇恨上都是极不明智的。宽容其实正是给了她一个更广意义上的自由。
Nuovo cinema Paradiso ('天堂电影院', 1998) by Giuseppe Tornatore
这部电影本来是拍给影迷们的,推出导演剪辑版后发现是拍给导演们的,其实都无所谓,反正都是爱电影的人。在老Alfredo的指引下,每个人都能回忆起童年,回忆起初恋,回忆起成长,这里仅仅是一家影院,简陋却不冷清,一老一小两位放映员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到电影而想尽办法,哪怕老Alfredo为此失去了双目。Toto从一个懵懂顽童到成功导演,他从Alfredo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放映电影,就像那段美妙的剪辑,他学到的是爱,而这不正是天堂的美妙吗。
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 1987) by Bernardo Bertolucci
意大利的历史不比中国短,不知道这样的背景是不是能帮助贝尔托鲁奇更好的把握那厚重的历史积淀,有时甚至会怀疑这样的电影真的是出自一个意大利人之手?而所谓历史,其实都是一个个的人来完成的,哪怕贵为一国之君,如溥仪,在巨大的历史潮流中也是渺小的,他困在各方的利益交锋之间,直到几乎生命结束才悟出一种淡然。这个皇帝生在中国历史最为复杂的时候,也许他没有流芳千古,但是贝尔托鲁奇把他当作一个和命运不断抗争的一个普通人,一个需要去同情的人。
Farewell My Concubine ('霸王别姬', 1993) by 陈凯歌
“哥哥”张国荣的独角戏,“不疯魔不成活”,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程蝶衣的宿命,直到2003年4月1日的陨落。很难说张国荣成全了陈凯歌,还是陈凯歌成全了张国荣,这是他们两个人的电影,也为中国人捧回了第一座金棕榈。陈凯歌一直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视角,这一次借京剧的华丽大班台登上巅峰,一个冷冷的视角,关注了一个戏子,或者说一群戏子,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如何生存,批斗那一段的人性揭露,令人惭愧。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因父之名', 1993) by Jim Sheridan
这是段历史,关于独立与统治,关于制度与冤案,很多复杂的因素在里边,但是感动我的是父亲,很少有电影描写父爱,因为和母爱相比,父亲是不善表达的,是低调的,有种默默的感觉在那里却不知道怎么说。电影的名字也是’因父之名‘,虽说故事很精彩很激励人,而且改编自真实事件,可是无论什么,都没法超越那浓浓的父爱,他安抚儿子,帮儿子坚定信念,教他如何抗争。当父亲死去,狱友们将燃烧的纸团扔出窗外,那场面不禁让我泪流满面。
Heat ('盗火线', 1995) by Michael Mann
谁都期待他俩的对手戏,迈尔克曼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不会刻意而为,就算他们面对面的在路边的餐馆喝咖啡,曼的镜头也是最常规的正反打。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两位教父级的人物第一次就这样对手戏了,难以形容当初看到这一幕时的激动。当然这样的相会不是电影全部的噱头,迈克尔曼花费6个月的时间打造了职业罪犯心目中教科书式的抢劫银行,那段街头枪战后来被无数真正的劫匪盗用。
The Age of Innocence ('纯真年代', 1993) by Martin Scorsese
这部爱情片其实是讲责任和隐忍的,很东方很古典。在19世纪纽约上流社会的繁文缛节中,一段本该发生的爱情不得不戛然而止,丹尼尔戴刘易斯完美的演绎了一个体面的绅士,如何克制心中巨大的痛苦,维护家族名誉,放弃心爱的女人,回到门当户对的未婚妻身边。有一句台词很贴切,是Newland对Ellen说的,“你让我历练了真实的人生,却又让我回到虚伪的生活中去。没人可以忍耐这样的痛苦。”
而Ellen回答“我一直都这样忍耐”。话到如此,真是情何以堪。
The Insider ('惊爆内幕', 1999) by Michael Mann
从理想走到现实,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心路历程,有的人早点,有的人晚点,还有些人会一直坚持。Jeffrey Wigand无疑是一个坚持自己原则的人,他面对职业和道德的冲突时毅然选择了后者,与一个庞大的对手抗争,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这样的人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是个道德沦丧的商业年代,Jeffrey Wigand是为数不多的依然坚守道德底线的人之一,他让这个世界对善良依旧还怀有一丝希望。
JFK ('刺杀肯尼迪', 1991) by Oliver Stone
这个电影关于美国人最关注的一起总统刺杀案,也关于奥利弗斯通所热衷的政治阴谋,电影有点伪纪录片的风格,很多非常极端的猜疑都被斯通借助角色之口喊了出来,比如那句“谁获利谁就是凶手”。这是考据狂的电影,看最后庭辩时那段剪辑,他几乎是一帧一帧的分析了刺杀时的影像资料,一颗一颗子弹的进行弹道分析,对于有考据嗜好的我,这样的电影很容易着迷。除此以外,最后凯文科斯特纳的closing也是法庭戏的一个经典。
Love Letter ('情书', 1995) by Shunji Iwai
看《情书》的时候我已经二十一岁,已经过了那个最美好的也是最应该情窦初开的年纪,也从来没有以为那个年纪会发生什么,自己都把自己当小孩,直到岩井俊二青涩的镜头轻轻揭开了那么一段纯洁美好的感情,那八十三张写满心爱女孩名字的借书卡,《追忆似水年华》借书卡背后那粗糙的速写肖像,一切都水到渠成,岩井偷偷的收集着我一点一滴的感动,到最后一幕一下子爆发出来,让我难以忘怀中山美穗热泪盈眶的那个最后镜头。
Lost in Translation ('迷失东京', 2003) by Sofia Coppola
科波拉的女儿挑选了两个不小心流落东京的美国人,让他们随意的相识,随意的约会,随意的交谈,期间有错综复杂的文化背景差异,也有异国风情的展示。看似幸福的两个人很富足很美满,却心头一片茫然,我喜欢他和她在酒吧的对话,也喜欢他俩在床上那段关于婚姻和家庭的对话,我很庆幸他们没有sex,而我同样喜欢结尾那个kiss,一个‘暧昧’又怎么说的清其中的滋味,何况还有一句没人知道的耳语。我知道每个人最终都要回到自己的轨道上,可是一个这样美好的回忆又怎么拒绝呢。
The Matrix ('骇客帝国', 1999) by Andy Wachowski, Larry Wachowski
我心目中最酷的电影,相当于70后的《星球大战》,沃卓斯基兄弟制造了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还有略略故弄玄虚的哲学思想,而基础则是无处不在的软件系统知
识。最疯狂的时候,骇客迷们每早醒来都要摸一下脖颈背后是否多了插孔,看到街上有美女对自己笑都要告诉自己,那仅仅是一段代码。是的,都面向对象了,又有什么不是代码?
Memories of Murder ('杀人记忆', 2003) by Bong Joon-ho
这是经常被人低估的一部韩国电影,奉俊昊的第二部故事长片,却手法极其娴熟。节奏把握极好,整个连环杀人案的侦破展现出来,也带出了意味深长的韩国民间风情和时代背景,一个手法并非高明的连环杀手,在当时韩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不能被精确的调查,一些机缘巧合,令他最终逍遥法外,我非常喜欢那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美国往事', 1984) by Sergio Leone
“面条西部片”的顶级导演,再次涉足美国电影类型片,于是就有了这部不一样的黑帮片。莱昂内的镜头舒缓而又不冗长,洋洋洒洒3个多小时的篇幅,不是科波拉不
是斯科西斯,德尼罗的“面条”比之前的两个角色比,更远离神探,他有痛苦的一生,被人背叛,失去信任,他对人生充满了仇恨,强暴心爱的女人,杀死最好的朋友,都没法让他重新原谅这个世界,他真的浪费了一生。
The English Patient ('英国病人', 1996) by Anthony Minghella
应该说这是一部改变了我爱情观的电影,其中关于占有的一段对话对于还沉浸在爱情梦想里的人有很好的启示,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贵族后裔地理学家非常有杀伤力,在大学风靡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女生都在他深邃迷人的眼神中缴械。我印象中最深的一幕是茫茫大漠中,凯瑟琳奄奄一息的向艾玛殊表白,“我一直深爱着你”,自私而不敢承担责任的艾玛殊再也没能忍住自己的眼泪。这个本来看起来懦弱的男人,用一个“被全世界男人唾弃却能感动全世界女人”的举动,试图解救心爱的女人,只是最后看来很徒劳。
Saving Private Ryan ('拯救大兵瑞恩', 1998) by Steven Spielberg
斯皮尔伯格依旧很主旋律,但是他也很执着于自己儿时的梦想,冒着被定级NC-17的危险,他制造了开场那25分钟无比真实的诺曼底登陆,全程战地记者式的手提摄影,将无数文字描写的人间地狱活生生的实现于银幕上。关于8个和1个的道德评判,斯皮尔伯格一直无意讨论,仅仅是讲述,因为对于有N个儿子阵亡的母亲来说,N是1还是8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区别,那些所谓基于道德的讨论都是无聊的,在战争中,人性是泯灭的,世界是没有希望的。
Scent of a Woman ('闻香识女人', 1992) by Martin Brest
这是一部阿尔帕西诺的独角戏,这个在20年前就该被肯定的男人,直到这一年才加冕奥斯卡影帝桂冠。全篇都是帕西诺经典的神经质式的表演,不喜欢他的人把这部电影当垃圾,喜欢他的人则将其奉为经典,而最令人心悦诚服的则是那段探戈,Por Una Cabeza,难以复制的美妙。
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单', 1993) by Steven Spielberg
犹太人斯皮尔伯格花费10年,才敢动手拍摄,说服投资方使用黑白胶片,一直童心未泯的斯皮尔伯格这次收起了笑脸,用无比沉重的镜头再现了半个世纪前那个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第一次看这部长达195分钟的鸿篇巨制时,我完全没有看懂,头晕眼花的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还在骂导演,我想可能这就是缘分吧,差不多两年后我重新看这部电影时,完全被震撼了,黑白影像中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浮现,红衣女孩天真的样子永远留在了记忆中。
Se7en ('七宗罪', 1995) by David Fincher
《异形3》在芬奇的手里已经有了宗教色彩,到了《七宗罪》则是完全沉浸在宿命式的宗教氛围中。这部电影的精髓在于芬奇的诱导,和最后十几分钟里凯文斯派西精彩的表演,被精心挑选的巴赫音乐衔接全片,两个心态截然相反的警探在七天里经历John Doe的救赎,而最后那一枪是关键,大卫开枪,John Doe完成他的杰作,大卫克制,则理性结案。大卫芬奇,这个好莱坞的异数,怎么会用后者来妥协,于是最后弗里曼会引用海明威的话,“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为之奋斗”,我同意后半句。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 1994) by Frank Darabont
这部电影的精神意义肯定要重于其他任何方面,我和一个好友在某个周日的下午,在单身宿舍一起分享了这部电影,两个满怀憧憬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遭遇现实与梦想的落差时,这样一部电影比任何的说教都更有作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和制度作斗争的人,他拒绝被制度化,他憧憬自由,牢笼关不住他这样的小鸟,终于有一天他会展翅高飞。就像海报上说的,恐惧囚禁的是你自己,希望能还给你自由。
Taxi Driver ('出租汽车司机', 1976) by Martin Scorsese
这是最马丁斯科西斯的电影,犀利、尖锐、从不妥协。纽约最阴暗的部分毫不保留的被展示,当时就觉得政治课讲资本主义的腐朽时何不用这电影当教材,多么真实的一副社会丑陋面孔。一个从越战中幸存回家的退伍军人,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接受,无法融入,只能用极端手段来表达自己。他一度试图刺杀总统候选人,后来为了营救一个无知的雏妓大开杀戒,等待司法裁决的时候,却等来了媒体的吹捧,成了英雄人物。荒谬?但这就是美国。我喜欢那个对着镜子说话的德尼罗,You talking to me?,我觉得太酷了。
The Godfather ('教父', 1972) by Francis Ford Coppola
对于《教父》,我觉得没什么可说的,无懈可击,每个镜头我都喜欢,每句台词我也喜欢,曾经在《教父》30周年的时候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寄给《电影世界》,而这也是我迄今为止赚到的最大一笔稿酬(印象中是190元左右)。爱上电影就像爱上一个女孩一样,你很难说是从哪一刻或哪一部开始的,感情的滋生是默默的,如果一定要我选一个时间的话,我爱上电影就是从《教父》开始的。
The Godfather: Part II ('教父2', 1974) by Francis Ford Coppola
《教父II》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前一集更精彩,只是看得次数多了就开始越来越喜欢,时间久了,才会明白为什么《教父II》比《教父》更伟大,很难表达出来。如果说《教父》是你的初恋情人的话,《教父II》才是那个你要共渡一生的挚爱。
The Thin Red Line ('细细的红线', 1998) by Terrence Malick
我怀疑《拯救大兵瑞恩》输掉奥斯卡,其实不是因为《莎翁情史》,而是因为同一年的提名者《细细的红线》。我不想拿这两部电影比较,斯皮尔伯格保留了他的童心,不打算抨击或思考什么,他仅仅是展示一场战争,让人们看到战争中的战士是怎么样的,有勇敢的,也有懦弱的,还有喊“妈妈”的。而马立克的《细细的红线》是部史诗,有深深的思考在里边,他依旧喜欢拍摄动物或植物的特写,镜头很缓慢的推进,很多美丽的太平洋热带雨林风光就这样慢慢的展开在观众眼前,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陋在这样的映衬下变得很渺小。
Yi Yi ('一一', 2000) by Edward Yang
一百七十三分钟,杨德昌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就是这部电影。这里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尽管我才走了一半不到,可是我觉得我明白洋洋结尾那句话,“我觉得我也老了”。
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游', 1968) by Stanley Kubrick
我在2001年看到的这部电影,那时库布里克已经撒手人寰,而‘太空漫游’也已经是33年前的老电影了。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史诗,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注定了,那些美仑美奂的太空景象,还有被大胆添加的古典音乐,库布里克删掉了所有可能有说教意味的镜头,也就没法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好理解的电影,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是一头雾水,只是神奇的地方在于就算你没看懂它都没法停止爱上它,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就好像当一群连大仲马都不知道是谁的犯人们在操场上被‘
费加罗的婚礼’美妙的歌声所吸引。
21 Grams ('21克', 2003) by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在看《21克》以前也接触过非线性叙事和多线索叙事,但是因为太多信息量一直难以投入进去,我在某个失眠的凌晨遭遇《21克》的时候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导演之前的作品《爱情是狗娘》,无论有多少场景被打乱,都不会把我从电影中拉回现实。我尤其认同Inarritu在一次访谈中的一段话,"不管我们乐不乐意,生命就是一个减损的过程,这是从生下来那一刻就开始的。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天真,我们的毛发,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信念,我们的希望,还有我们的生命。这是我们得天天面对的现实。唯一能赋予人生些许意义的就是'希望',我坚信这一点。"
Apocalypse Now ('现代启示录', 1979) by Francis Ford Coppola
科波拉是浪漫主义的,无论是他要赞美还是要批判,都没法改变这一点,这也是科波拉的越战和奥利弗斯通的越战的本质区别。科波拉不谈政治,他只关注于这个疯狂的集体中的几个人,他用极端写实主义的方式宣泄美国人对于越战的歇斯底里,也让这部篇幅超长的战争巨制几乎毁掉他的全部家底。如果仅仅是科波拉,也许这部电影还没有那么伟大,最后几分钟的白兰度绝对是点睛,他终极疯狂的表演和科波拉标志性的剪辑,一起完成了对于‘启示录’的现代诠释:你可以杀掉我,但是不能评判我。
Ashes of Time ('东邪西毒', 1994) by Kar Wai Wong
我最钟爱的王家卫电影,一部几乎写尽了爱情的电影,只是它披着武侠片的外衣,奇怪的是金庸也很喜欢王家卫对于小说中人物的解读。王家卫只是借用了金庸的人物,讲述的还是他最擅长的人们之间的隔膜和疏离,爱着也挣扎着,好像欧阳锋和心爱的女人赌气,都以为对方会让步,其实也只是因为一句话难以说出口。当很多年过去,时间流逝,他有机会换了黄药师的身份说话,才发现“那句话其实也没那么难说出来”,而她对着镜子看着自己慢慢老去,“我最好的时候,我最爱的人都不在我身边”。容貌老去,人在千里外,只是那份感情未变,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时间的灰烬。
Christmas in August ('八月照相馆', 1998) by Hur Jin-ho
许秦豪关于爱情恒久性的一次表述,他觉得爱情就像照片一样,一定会褪色。所以,他的男主角在死前几个月才遭遇真爱,而对于女孩不公平的地方是她并不知道自己爱上的人已经病入膏肓,电影最美好的是两个人一起在照相馆休息的镜头,男人默默的把风扇转过来,那一刻是最应该静止的。
Trois couleurs: Bleu ('蓝色’, 1993) by Krzysztof Kieslowski
红白蓝三部曲的第一部,主题是自由,而在我的理解更多的是宽容。一个极度痛苦中的女人,宽容了自己死去的丈夫,也宽容了那个情人和即将出世的遗腹子。在比诺什的演绎下,宽容不是忍辱负重,也不是懦弱无能,宽容是一种对生活最高尚的理解,生命如此短暂,将任何时间花在报复或仇恨上都是极不明智的。宽容其实正是给了她一个更广意义上的自由。
Nuovo cinema Paradiso ('天堂电影院', 1998) by Giuseppe Tornatore
这部电影本来是拍给影迷们的,推出导演剪辑版后发现是拍给导演们的,其实都无所谓,反正都是爱电影的人。在老Alfredo的指引下,每个人都能回忆起童年,回忆起初恋,回忆起成长,这里仅仅是一家影院,简陋却不冷清,一老一小两位放映员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到电影而想尽办法,哪怕老Alfredo为此失去了双目。Toto从一个懵懂顽童到成功导演,他从Alfredo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放映电影,就像那段美妙的剪辑,他学到的是爱,而这不正是天堂的美妙吗。
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 1987) by Bernardo Bertolucci
意大利的历史不比中国短,不知道这样的背景是不是能帮助贝尔托鲁奇更好的把握那厚重的历史积淀,有时甚至会怀疑这样的电影真的是出自一个意大利人之手?而所谓历史,其实都是一个个的人来完成的,哪怕贵为一国之君,如溥仪,在巨大的历史潮流中也是渺小的,他困在各方的利益交锋之间,直到几乎生命结束才悟出一种淡然。这个皇帝生在中国历史最为复杂的时候,也许他没有流芳千古,但是贝尔托鲁奇把他当作一个和命运不断抗争的一个普通人,一个需要去同情的人。
Farewell My Concubine ('霸王别姬', 1993) by 陈凯歌
“哥哥”张国荣的独角戏,“不疯魔不成活”,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程蝶衣的宿命,直到2003年4月1日的陨落。很难说张国荣成全了陈凯歌,还是陈凯歌成全了张国荣,这是他们两个人的电影,也为中国人捧回了第一座金棕榈。陈凯歌一直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视角,这一次借京剧的华丽大班台登上巅峰,一个冷冷的视角,关注了一个戏子,或者说一群戏子,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如何生存,批斗那一段的人性揭露,令人惭愧。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因父之名', 1993) by Jim Sheridan
这是段历史,关于独立与统治,关于制度与冤案,很多复杂的因素在里边,但是感动我的是父亲,很少有电影描写父爱,因为和母爱相比,父亲是不善表达的,是低调的,有种默默的感觉在那里却不知道怎么说。电影的名字也是’因父之名‘,虽说故事很精彩很激励人,而且改编自真实事件,可是无论什么,都没法超越那浓浓的父爱,他安抚儿子,帮儿子坚定信念,教他如何抗争。当父亲死去,狱友们将燃烧的纸团扔出窗外,那场面不禁让我泪流满面。
Heat ('盗火线', 1995) by Michael Mann
谁都期待他俩的对手戏,迈尔克曼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不会刻意而为,就算他们面对面的在路边的餐馆喝咖啡,曼的镜头也是最常规的正反打。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两位教父级的人物第一次就这样对手戏了,难以形容当初看到这一幕时的激动。当然这样的相会不是电影全部的噱头,迈克尔曼花费6个月的时间打造了职业罪犯心目中教科书式的抢劫银行,那段街头枪战后来被无数真正的劫匪盗用。
The Age of Innocence ('纯真年代', 1993) by Martin Scorsese
这部爱情片其实是讲责任和隐忍的,很东方很古典。在19世纪纽约上流社会的繁文缛节中,一段本该发生的爱情不得不戛然而止,丹尼尔戴刘易斯完美的演绎了一个体面的绅士,如何克制心中巨大的痛苦,维护家族名誉,放弃心爱的女人,回到门当户对的未婚妻身边。有一句台词很贴切,是Newland对Ellen说的,“你让我历练了真实的人生,却又让我回到虚伪的生活中去。没人可以忍耐这样的痛苦。”
而Ellen回答“我一直都这样忍耐”。话到如此,真是情何以堪。
The Insider ('惊爆内幕', 1999) by Michael Mann
从理想走到现实,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心路历程,有的人早点,有的人晚点,还有些人会一直坚持。Jeffrey Wigand无疑是一个坚持自己原则的人,他面对职业和道德的冲突时毅然选择了后者,与一个庞大的对手抗争,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这样的人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是个道德沦丧的商业年代,Jeffrey Wigand是为数不多的依然坚守道德底线的人之一,他让这个世界对善良依旧还怀有一丝希望。
JFK ('刺杀肯尼迪', 1991) by Oliver Stone
这个电影关于美国人最关注的一起总统刺杀案,也关于奥利弗斯通所热衷的政治阴谋,电影有点伪纪录片的风格,很多非常极端的猜疑都被斯通借助角色之口喊了出来,比如那句“谁获利谁就是凶手”。这是考据狂的电影,看最后庭辩时那段剪辑,他几乎是一帧一帧的分析了刺杀时的影像资料,一颗一颗子弹的进行弹道分析,对于有考据嗜好的我,这样的电影很容易着迷。除此以外,最后凯文科斯特纳的closing也是法庭戏的一个经典。
Love Letter ('情书', 1995) by Shunji Iwai
看《情书》的时候我已经二十一岁,已经过了那个最美好的也是最应该情窦初开的年纪,也从来没有以为那个年纪会发生什么,自己都把自己当小孩,直到岩井俊二青涩的镜头轻轻揭开了那么一段纯洁美好的感情,那八十三张写满心爱女孩名字的借书卡,《追忆似水年华》借书卡背后那粗糙的速写肖像,一切都水到渠成,岩井偷偷的收集着我一点一滴的感动,到最后一幕一下子爆发出来,让我难以忘怀中山美穗热泪盈眶的那个最后镜头。
Lost in Translation ('迷失东京', 2003) by Sofia Coppola
科波拉的女儿挑选了两个不小心流落东京的美国人,让他们随意的相识,随意的约会,随意的交谈,期间有错综复杂的文化背景差异,也有异国风情的展示。看似幸福的两个人很富足很美满,却心头一片茫然,我喜欢他和她在酒吧的对话,也喜欢他俩在床上那段关于婚姻和家庭的对话,我很庆幸他们没有sex,而我同样喜欢结尾那个kiss,一个‘暧昧’又怎么说的清其中的滋味,何况还有一句没人知道的耳语。我知道每个人最终都要回到自己的轨道上,可是一个这样美好的回忆又怎么拒绝呢。
The Matrix ('骇客帝国', 1999) by Andy Wachowski, Larry Wachowski
我心目中最酷的电影,相当于70后的《星球大战》,沃卓斯基兄弟制造了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还有略略故弄玄虚的哲学思想,而基础则是无处不在的软件系统知
识。最疯狂的时候,骇客迷们每早醒来都要摸一下脖颈背后是否多了插孔,看到街上有美女对自己笑都要告诉自己,那仅仅是一段代码。是的,都面向对象了,又有什么不是代码?
Memories of Murder ('杀人记忆', 2003) by Bong Joon-ho
这是经常被人低估的一部韩国电影,奉俊昊的第二部故事长片,却手法极其娴熟。节奏把握极好,整个连环杀人案的侦破展现出来,也带出了意味深长的韩国民间风情和时代背景,一个手法并非高明的连环杀手,在当时韩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不能被精确的调查,一些机缘巧合,令他最终逍遥法外,我非常喜欢那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美国往事', 1984) by Sergio Leone
“面条西部片”的顶级导演,再次涉足美国电影类型片,于是就有了这部不一样的黑帮片。莱昂内的镜头舒缓而又不冗长,洋洋洒洒3个多小时的篇幅,不是科波拉不
是斯科西斯,德尼罗的“面条”比之前的两个角色比,更远离神探,他有痛苦的一生,被人背叛,失去信任,他对人生充满了仇恨,强暴心爱的女人,杀死最好的朋友,都没法让他重新原谅这个世界,他真的浪费了一生。
The English Patient ('英国病人', 1996) by Anthony Minghella
应该说这是一部改变了我爱情观的电影,其中关于占有的一段对话对于还沉浸在爱情梦想里的人有很好的启示,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贵族后裔地理学家非常有杀伤力,在大学风靡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女生都在他深邃迷人的眼神中缴械。我印象中最深的一幕是茫茫大漠中,凯瑟琳奄奄一息的向艾玛殊表白,“我一直深爱着你”,自私而不敢承担责任的艾玛殊再也没能忍住自己的眼泪。这个本来看起来懦弱的男人,用一个“被全世界男人唾弃却能感动全世界女人”的举动,试图解救心爱的女人,只是最后看来很徒劳。
Saving Private Ryan ('拯救大兵瑞恩', 1998) by Steven Spielberg
斯皮尔伯格依旧很主旋律,但是他也很执着于自己儿时的梦想,冒着被定级NC-17的危险,他制造了开场那25分钟无比真实的诺曼底登陆,全程战地记者式的手提摄影,将无数文字描写的人间地狱活生生的实现于银幕上。关于8个和1个的道德评判,斯皮尔伯格一直无意讨论,仅仅是讲述,因为对于有N个儿子阵亡的母亲来说,N是1还是8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区别,那些所谓基于道德的讨论都是无聊的,在战争中,人性是泯灭的,世界是没有希望的。
Scent of a Woman ('闻香识女人', 1992) by Martin Brest
这是一部阿尔帕西诺的独角戏,这个在20年前就该被肯定的男人,直到这一年才加冕奥斯卡影帝桂冠。全篇都是帕西诺经典的神经质式的表演,不喜欢他的人把这部电影当垃圾,喜欢他的人则将其奉为经典,而最令人心悦诚服的则是那段探戈,Por Una Cabeza,难以复制的美妙。
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单', 1993) by Steven Spielberg
犹太人斯皮尔伯格花费10年,才敢动手拍摄,说服投资方使用黑白胶片,一直童心未泯的斯皮尔伯格这次收起了笑脸,用无比沉重的镜头再现了半个世纪前那个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第一次看这部长达195分钟的鸿篇巨制时,我完全没有看懂,头晕眼花的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还在骂导演,我想可能这就是缘分吧,差不多两年后我重新看这部电影时,完全被震撼了,黑白影像中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浮现,红衣女孩天真的样子永远留在了记忆中。
Se7en ('七宗罪', 1995) by David Fincher
《异形3》在芬奇的手里已经有了宗教色彩,到了《七宗罪》则是完全沉浸在宿命式的宗教氛围中。这部电影的精髓在于芬奇的诱导,和最后十几分钟里凯文斯派西精彩的表演,被精心挑选的巴赫音乐衔接全片,两个心态截然相反的警探在七天里经历John Doe的救赎,而最后那一枪是关键,大卫开枪,John Doe完成他的杰作,大卫克制,则理性结案。大卫芬奇,这个好莱坞的异数,怎么会用后者来妥协,于是最后弗里曼会引用海明威的话,“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为之奋斗”,我同意后半句。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 1994) by Frank Darabont
这部电影的精神意义肯定要重于其他任何方面,我和一个好友在某个周日的下午,在单身宿舍一起分享了这部电影,两个满怀憧憬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遭遇现实与梦想的落差时,这样一部电影比任何的说教都更有作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和制度作斗争的人,他拒绝被制度化,他憧憬自由,牢笼关不住他这样的小鸟,终于有一天他会展翅高飞。就像海报上说的,恐惧囚禁的是你自己,希望能还给你自由。
Taxi Driver ('出租汽车司机', 1976) by Martin Scorsese
这是最马丁斯科西斯的电影,犀利、尖锐、从不妥协。纽约最阴暗的部分毫不保留的被展示,当时就觉得政治课讲资本主义的腐朽时何不用这电影当教材,多么真实的一副社会丑陋面孔。一个从越战中幸存回家的退伍军人,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接受,无法融入,只能用极端手段来表达自己。他一度试图刺杀总统候选人,后来为了营救一个无知的雏妓大开杀戒,等待司法裁决的时候,却等来了媒体的吹捧,成了英雄人物。荒谬?但这就是美国。我喜欢那个对着镜子说话的德尼罗,You talking to me?,我觉得太酷了。
The Godfather ('教父', 1972) by Francis Ford Coppola
对于《教父》,我觉得没什么可说的,无懈可击,每个镜头我都喜欢,每句台词我也喜欢,曾经在《教父》30周年的时候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寄给《电影世界》,而这也是我迄今为止赚到的最大一笔稿酬(印象中是190元左右)。爱上电影就像爱上一个女孩一样,你很难说是从哪一刻或哪一部开始的,感情的滋生是默默的,如果一定要我选一个时间的话,我爱上电影就是从《教父》开始的。
The Godfather: Part II ('教父2', 1974) by Francis Ford Coppola
《教父II》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前一集更精彩,只是看得次数多了就开始越来越喜欢,时间久了,才会明白为什么《教父II》比《教父》更伟大,很难表达出来。如果说《教父》是你的初恋情人的话,《教父II》才是那个你要共渡一生的挚爱。
The Thin Red Line ('细细的红线', 1998) by Terrence Malick
我怀疑《拯救大兵瑞恩》输掉奥斯卡,其实不是因为《莎翁情史》,而是因为同一年的提名者《细细的红线》。我不想拿这两部电影比较,斯皮尔伯格保留了他的童心,不打算抨击或思考什么,他仅仅是展示一场战争,让人们看到战争中的战士是怎么样的,有勇敢的,也有懦弱的,还有喊“妈妈”的。而马立克的《细细的红线》是部史诗,有深深的思考在里边,他依旧喜欢拍摄动物或植物的特写,镜头很缓慢的推进,很多美丽的太平洋热带雨林风光就这样慢慢的展开在观众眼前,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陋在这样的映衬下变得很渺小。
Yi Yi ('一一', 2000) by Edward Yang
一百七十三分钟,杨德昌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就是这部电影。这里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尽管我才走了一半不到,可是我觉得我明白洋洋结尾那句话,“我觉得我也老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