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科恩。这是一次集中补课,连续看了三部科恩兄弟的作品。
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科恩兄弟在2000年的作品,比较荒诞的路子,属于科恩兄弟的几个分支之一。这兄弟俩的音乐才能在这里有突出表现,应该算给我普及一下美国乡村音乐了。根据网友的评论,这部电影的内涵需要对《奥德赛》有足够的研究和相当了解美国当时的时政,显然除了欣赏科恩兄弟的影像,我很难分析那么深刻,期待一篇非常深入的影评。
Intolerable Cruelty,2003年作品,两大明星加盟,似乎是科恩兄弟所有电影中,演员阵容最好莱坞的一次,也是我觉得比较无聊的一部。
The Hudsucker Proxy,1994年作品,应该说那一年太伟大了,以至于很难了解Tim Robbins在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以外还有这么一部黑色荒诞喜剧。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特别是和OBWAT相比,没有了音乐(也不是说不喜欢音乐,只是音乐会削弱影像的力量,要不然怎么有人说有声片和默片相比是一种退步),科恩的宿命式黑色幽默遍布全片,Tim Robbins的表演有点夸张过了头,或者是我还不习惯一个这样风格的Tim。
2008-09-18
广告片
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这不是电视剧,是电影版。就算不考虑演员阵容雷同的因素,这个电影版还是个电视剧的样子,剧本、镜头、节奏感,都是电视剧式的,甚至能按照30分钟一集的习惯分割成五段,基本就是迷你剧集嘛。
反正人家的目标观众群也是当年的电视剧迷,所以我这样的外人只能看热闹,150分钟的内容倒还算满,4个女人的生活走马灯式的亮相,养眼的全是名牌,尤其是前30分钟,真不能给女人看,飞飞看得都流口水了。这一点似乎很像去年的The Devil Wears Prada,几乎就是广告大集合,当然看起来比广告片更养眼。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名牌大部分都是服装,VOGUE那一组婚纱照简直盖了,用片中角色的话说就是“就算对婚姻嗤之以鼻的女人,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看着那样子我也想穿婚纱了。我还严重怀疑那一段是VOGUE的广告,先后吹嘘了他们的摄影师和发型师。
另外两个重要的嫌疑犯是星巴克和苹果,几乎人手一杯星巴克,到处晃,苹果的Macbook Pro也四处可见,特写给足。最搞的一段是Samantha递给Carrie手机,是iphone,Carrie说“我不会用这个”,这段估计是编剧特意揶揄苹果的,难道也算夸他们自己够新潮?
看这样的电影就是省脑子,没什么可思考的,跟着傻笑就行。只是有一个问题,里边的Dante都露前点了,怎么拿到的R级评定?奇怪。
2008-09-16
最好的科恩兄弟电影?
科恩兄弟最好的电影是哪部?还真的不好说,这哥俩的好电影太多,风格也有区别,很难评判。No Country For Old Man ’老无所依‘ 拿下了奥斯卡,但是真的就是最好的科恩兄弟电影?也不见得,反正刚刚看过2001年哥俩拿戛纳最佳导演奖的作品The Man Who Wasn't There ‘缺席的人’,感觉这电影很有力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黑白片的缘故,我认为在这部电影里Roger Deakins更优秀,也许再次证明,色彩真的会减弱感染力。只是’缺席的人‘ 也是以彩色片的方式拍摄的,到了后期制作才改成黑白片,不晓得黑白片的调光是不是更简单所以才能做得更好,那要不把’老无所依‘ 也做一个黑白版,让我们体会一下。
按说这部’缺席的人‘ 在’老无所依‘ 之前是科恩兄弟最内敛的一部作品了,话痨不是太多,至少不是主角,表现手法也很内敛,摄影当然依旧很强,要是把那段比较天马行空的太空飞碟段落去掉,我几乎可以断定这是科恩兄弟最好的电影。我不喜欢那段飞碟,很‘三峡好人’,把我从之前怀旧优雅的氛围中抽离出来,很有些无厘头,要是老老实实把故事拍完我会更喜欢。
Roger Deakins可能是科恩兄弟最亏欠的人,这老兄实在运气不好,什么奖项都没有,只好靠影迷来顶礼膜拜了。
洛城机密
无数实例证明,全世界最不靠谱的电影评选是奥斯卡,这个类似于工会行业奖励性质的电影奖,还不如改成完全以商业为标杆的评选。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前的一年,《泰坦尼克号》也击败了今天看来依旧出色无比的《心灵捕手》,昨天重看了《洛城机密》,不管是说演员还是剧本,这部披露警局内部腐败的电影,都是好莱坞当年上乘的商业片,在奥斯卡也是输给了《泰坦尼克号》。
这样电影在十年后的今天再来看,依旧很优秀,剧情张力十足,两个多小时的篇幅却不拖沓,节奏感很强,一些转折也不牵强,输给那艘船实在没有理由,又是奥斯卡历史上的一个冤案。建议以后奥斯卡改成当年提名,次年颁奖,好电影必须经历时间考验。
2008-09-15
寻找梦幻岛
Finding Neverland真是一部我难以言表的电影,找了很多话,不知道怎么说出来。还是豆瓣上这位网友写的好,我直接转过来留做纪念吧。
天一下子冷了许多 屋子里却是暖的
煮了双人份的咖啡 任它在壶里咕咕作响
心在飞翔 寻找着梦幻岛 那是刚刚看完的电影
一开始是冲着JOHNY DEEP 才选择了它
会冲着JOHNY DEEP 又纯粹是因为TIM BURDON
他是他的御用演员 他的眼神很纯真
这是我看它的缘由 就象我亦因此看了ED WOOD
不同的是 关于梦幻岛这个故事 是我熟悉的 有关小飞侠 PETER.PAN
故事里的他就是PETER.PAN的创造者 詹姆斯.巴里 英国剧作家
一开始 他亦不是个成功的剧作家
但在他的心里 一直有个飞翔的梦 他始终活在那个梦里
在一个明媚的下午 他依然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构思他那没有边际的故事
一个男孩躺在他的长椅下 他和他的哥哥们玩游戏 他被囚禁在此
巴里编了个人和狗熊跳舞的故事 然后就抱着他的狗狗跳起舞来
他以此拯救游戏中被囚禁的小男孩 脸上是种清亮的表情
PETER PAN的故事 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他 四个小男孩 和他们的母亲
他最怕看到孩子忧郁无奈的眼神 缺乏幻想的神采
于是 他利用他的梦 诠释了世界的悲喜
他利用风筝放飞起一个满载悲伤的单亲家庭
他给了孩子们一个完整的梦
最终 他也从他们的身上寻求到了创作灵感
于是 有了PETER PAN 的童话世界
更有了可以容纳希望和失望的纯净空间--NEVERLAND
PETER PAN 首演的时候 他留出了25个座位
这25个座位 是留给小孩子的 那些名流人事很不以为然
但却是这些小孩子 引领了笑声 随着PETER PAN 回味了童年的梦
每个孩子出生时的笑声 就会产生一个精灵
很多精灵已经死去 因为孩子们不再相信精灵
你相信吗 如果你相信 你就拍拍你的手
我是相信的 我从小就相信 也许 小时候一个人 呆的时候 多了
因为实在不愿去要睡午觉的幼儿园 我总觉的那里的阿姨是巫婆
于是 总一个人被丢在家里 只能对着墙壁上的坑坑洼洼想象
不过 那都是很美的画 有时候也想象 如果突然空中飞来怪兽怎么办
回家 我相信 精灵回带我 安全回家 我从不害怕
电影中 客厅里 四个孩子也拼命鼓起掌来
PETER PAN 身后的幕布缓缓拉开 一个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的绚丽画面
仙女 小美人鱼 印第安人 虎克船长 美的让人屏住呼吸
小男孩们的已经病着的母亲 泪水涟涟
伸出手臂 一步步的走进这个童话世界
永远安详的沉睡 让人羡慕而忽略了其中的悲伤
还记得那个母亲说的话 你 是不是真的 不那么重要了
你把假装带到了我的世界 我就这样一直假装下去 和你
一件事情 只要是美好的 只要是你相信的 那他就是永恒的
他不会跑到别的什么地方去 他一直都在你的心里
NEVERLAND --NEVER END
DREAMS NEVER END.DREAMS NEVER DIE.
只要你相信 他永远伴随着你
其实 故事是个很平缓的故事 看完之后 会想
就这么完了吗?他和那四个小孩又会怎样呢?
还没来得及想 片尾曲就想起了 主音是钢琴 舒缓 淡淡的感觉
什么时候找找他的原声 应该很不错 故事结尾倒没那么重要了
其实 生活不就没有结尾么 一直是那样的绵延流长。。。
-- Jie
我记忆最深刻的其实是结尾Johnny Depp那句话,Just believe,没错,相信就好。
2008-09-13
一点也不荒谬
我是个很没有想像力的人,和老婆比一下就能看出差距。每次做梦我也就是梦到一些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或者前一天看的电影,乏善可陈。但是躺在我不远处(我们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0.01公分)的老婆大人就完全不一样了,她每次给我绘声绘色的讲她做的梦,都相当精彩,虽然里边的角色也是她周围的朋友或同事,但身份一定是不同的,情节更是离奇,而且空间和时间切换幅度很大,充满各种曲折,色情,暴力,奇幻。有的时候听得走神了就想,这哪里是我老婆的脑袋,这简直就是一个Tim Burton的脑袋,于是每次听她讲梦都会说,下次写下来寄给好莱坞,什么剧本荒,有我家飞飞就都OK了。
彭浩翔也是个想像力超强的家伙,而且不是做梦的时候。他发现女孩子上卫生间总是结伴而行,并且要很久才出来,这一点我也发现过,恐怕所有男生都有同感,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像彭浩翔一样构思出一个“女人杀男人”的组织。第一感觉就是太荒谬了,可是人家偏偏就是把这个故事拍出来了,还起一个很宗教很有暗喻色彩的名字《出埃及记》。
有专业影评人觉得彭浩翔的手法太做作,或者说太炫耀自己,不过我很喜欢他的“玩法”,他是个很“影迷”的导演,一些做法都很像一个影迷对电影的胡思乱想。除了那部有点王家卫的《伊莎贝拉》以外,我看过的他的其他作品都是在用颠覆类型片的手法在拍,这个《出埃及记》也不例外。本是一个很荒诞的故事,他却用很欧洲导演的方式拍出来,大量的长镜头,冰冷简洁的布景,原本以为可以笑一场的我只好慨叹这个家伙真是能“搞”。
彭浩翔的长镜头还真像模像样,除去几个有炫耀色彩的,其他大都很低调很朴实,而且有挑战观众忍耐力之意,最后那个唱“小城大事”的镜头算是到极致了,长得都够唱完整首歌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段落,都被影迷深入的解读,并引申出很多观点来,这个真是厉害,我觉得华语cult电影很有可能就在彭浩翔手里拍出来。
彭浩翔也是个想像力超强的家伙,而且不是做梦的时候。他发现女孩子上卫生间总是结伴而行,并且要很久才出来,这一点我也发现过,恐怕所有男生都有同感,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像彭浩翔一样构思出一个“女人杀男人”的组织。第一感觉就是太荒谬了,可是人家偏偏就是把这个故事拍出来了,还起一个很宗教很有暗喻色彩的名字《出埃及记》。
有专业影评人觉得彭浩翔的手法太做作,或者说太炫耀自己,不过我很喜欢他的“玩法”,他是个很“影迷”的导演,一些做法都很像一个影迷对电影的胡思乱想。除了那部有点王家卫的《伊莎贝拉》以外,我看过的他的其他作品都是在用颠覆类型片的手法在拍,这个《出埃及记》也不例外。本是一个很荒诞的故事,他却用很欧洲导演的方式拍出来,大量的长镜头,冰冷简洁的布景,原本以为可以笑一场的我只好慨叹这个家伙真是能“搞”。
彭浩翔的长镜头还真像模像样,除去几个有炫耀色彩的,其他大都很低调很朴实,而且有挑战观众忍耐力之意,最后那个唱“小城大事”的镜头算是到极致了,长得都够唱完整首歌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段落,都被影迷深入的解读,并引申出很多观点来,这个真是厉害,我觉得华语cult电影很有可能就在彭浩翔手里拍出来。
2008-09-07
老杜的情调
很称赞杜琪峰的高产,年年都有作品,甚至一年两部,而且能保证水准。早年几部黑帮片都很不错,没有《无间道》那么大热,可是我觉得《黑社会》和《以和为贵》都比《无间道》更接近完美,要不是出厂的速度太快,一些细节也许能更好。这两年的《放逐》和《神探》都好看(暂时忘记《蝴蝶飞》吧),而且越加的有了风格化的趋势,老杜可能是香港最有可能拍出《美国往事》的人,甚至都有人在豆瓣上这么称赞《文雀》了。
从2月的柏林电影节开始,《文雀》就是年度最令我期待的两部华语作品之一,另一部是年底陈凯歌的《梅兰芳》。感觉上《文雀》延续了《放逐》开始的一种风格的变化,简单的说就是有了些情调,好像彭浩翔的《伊莎贝拉》,老杜在《文雀》中也刻意的削弱了一些故事性,用了很多慢镜头,调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味道。比如林熙蕾在电梯里挤气球那段,还有林熙蕾和任达华在车上吸烟的段落,很好的配乐,很好的镜头,味道也出来了,不同以往老杜的犀利。
我没有去过香港,不知道在老杜眼中的香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肯定不是太平山或维多利亚港,太风光片了,就像北京不都是紫禁城不都是鸟巢,有些乡土人情的美藏在很深的地方,老杜的《文雀》让镜头很优雅的穿行在香港的街头小巷,不确定是什么位置,只是很旧很老,我非常喜欢。看到有人说,老杜其实就是借“文雀”的故事抒发自己对香港的爱和眷恋,我想可能是吧,如果不爱香港是拍不出那种味道的。
结尾的雨中对决非常精彩,不得不说,大部分是慢镜头,但是动作节奏一点也不慢,看起来考验眼力,幸好不是大银幕,我可以回放,甚至多看几遍。配乐、运镜、剪辑、调度,老杜的技巧没得说,就是光线上有点不理解,为什么有很重局促感,好像黑得有点过了吧,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的片源问题,没办法,拒绝进电影院看阉割版,又没钱去香港看原版,只好在电脑屏幕上将就了。
从2月的柏林电影节开始,《文雀》就是年度最令我期待的两部华语作品之一,另一部是年底陈凯歌的《梅兰芳》。感觉上《文雀》延续了《放逐》开始的一种风格的变化,简单的说就是有了些情调,好像彭浩翔的《伊莎贝拉》,老杜在《文雀》中也刻意的削弱了一些故事性,用了很多慢镜头,调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味道。比如林熙蕾在电梯里挤气球那段,还有林熙蕾和任达华在车上吸烟的段落,很好的配乐,很好的镜头,味道也出来了,不同以往老杜的犀利。
我没有去过香港,不知道在老杜眼中的香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肯定不是太平山或维多利亚港,太风光片了,就像北京不都是紫禁城不都是鸟巢,有些乡土人情的美藏在很深的地方,老杜的《文雀》让镜头很优雅的穿行在香港的街头小巷,不确定是什么位置,只是很旧很老,我非常喜欢。看到有人说,老杜其实就是借“文雀”的故事抒发自己对香港的爱和眷恋,我想可能是吧,如果不爱香港是拍不出那种味道的。
结尾的雨中对决非常精彩,不得不说,大部分是慢镜头,但是动作节奏一点也不慢,看起来考验眼力,幸好不是大银幕,我可以回放,甚至多看几遍。配乐、运镜、剪辑、调度,老杜的技巧没得说,就是光线上有点不理解,为什么有很重局促感,好像黑得有点过了吧,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的片源问题,没办法,拒绝进电影院看阉割版,又没钱去香港看原版,只好在电脑屏幕上将就了。
2008-09-04
蜜蜂失踪引发的恐慌
希亚马兰是我比较喜爱的一个导演,他在世纪之交的两部作品The Sixth Sense和Unbreakable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在美国影评人中间的口碑日益下降,几部新片都是口碑很差,直到Lady in the Water,到这个时候就算我打算力挺他也有点心虚了,这的确是部失败作品。
所以两年后推出的这部The Happening被寄予了太多期望,不喜欢希亚马兰的人可以再一次开始批评他的‘神秘主义’,喜欢他的人都期待这次翻身,估计他老兄也是一样心情。我下载的时候有点嘀咕,希亚马兰被骂倒是已经习以为常,自己喜欢就好,可是上一次真的烂到家后我就有点没底气。
The Happening的创意是源自去年北美和欧洲一些地区出现的CCD(Colony Collapse Disorder),应该译为‘蜂群衰竭失调症’,这是一个很宽泛的定义,其实生物界并不能为蜜蜂的神秘失踪提供确凿的解释。也就是这个时候,关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存活4年’理论开始被翻出来讲,接着到了今年蜜蜂失踪事件仍旧盛行,甚至已经有科学家预测北美2035年就不再有蜜蜂。
希亚马兰的故事则是从这里找到灵感源泉,对于自然界的恐慌一直都是他热衷的话题,特别是一些看上很神秘的超自然事件。科技的发展其实并不能改善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对于人来说这个星球依然有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希亚马兰则利用了人们的恐惧。我不觉得植物之间的交流就很扯,这根本就没法用科学的办法进行排除,如果人类真的威胁到了它们的生存,那么搞一次袭击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希亚马兰的长镜头还是很多的,设计也很精巧,他自己希区柯克式的小嗜好也仅仅收敛了一下,并没有放弃,那个joey就是希亚马兰的声音。尽管被‘烂番茄’弄了一个不到40%的新鲜度,我还是要支持一下,这是希亚马兰回勇的作品,还是不如Unbreakable,不过很好看,这个印度人的技巧还是很强的,这点没什么可怀疑的,而且到今天还在好莱坞保持了难得的创作者风格。
所以两年后推出的这部The Happening被寄予了太多期望,不喜欢希亚马兰的人可以再一次开始批评他的‘神秘主义’,喜欢他的人都期待这次翻身,估计他老兄也是一样心情。我下载的时候有点嘀咕,希亚马兰被骂倒是已经习以为常,自己喜欢就好,可是上一次真的烂到家后我就有点没底气。
The Happening的创意是源自去年北美和欧洲一些地区出现的CCD(Colony Collapse Disorder),应该译为‘蜂群衰竭失调症’,这是一个很宽泛的定义,其实生物界并不能为蜜蜂的神秘失踪提供确凿的解释。也就是这个时候,关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存活4年’理论开始被翻出来讲,接着到了今年蜜蜂失踪事件仍旧盛行,甚至已经有科学家预测北美2035年就不再有蜜蜂。
希亚马兰的故事则是从这里找到灵感源泉,对于自然界的恐慌一直都是他热衷的话题,特别是一些看上很神秘的超自然事件。科技的发展其实并不能改善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对于人来说这个星球依然有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希亚马兰则利用了人们的恐惧。我不觉得植物之间的交流就很扯,这根本就没法用科学的办法进行排除,如果人类真的威胁到了它们的生存,那么搞一次袭击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希亚马兰的长镜头还是很多的,设计也很精巧,他自己希区柯克式的小嗜好也仅仅收敛了一下,并没有放弃,那个joey就是希亚马兰的声音。尽管被‘烂番茄’弄了一个不到40%的新鲜度,我还是要支持一下,这是希亚马兰回勇的作品,还是不如Unbreakable,不过很好看,这个印度人的技巧还是很强的,这点没什么可怀疑的,而且到今天还在好莱坞保持了难得的创作者风格。
2008-09-02
八月盘点
8月看了12部电影(08172-08183),非常少。
这个月我年满了30岁,很多怀旧的因素,看了几部老电影,都是重看所以不记录了。12部电影里好电影也很少,再次证明质量必须靠数量来保证。很艰难的选4部最佳吧,有点乏善可陈的感觉。
本月最佳的4部电影:
08173, Son of Rambow 兰博之子 (2007)
08174, A Confucian Confusion 独立时代 (1994)
08179, Cube 异次元杀阵 (1997)
08183, Redbelt 红带高手 (2008)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