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5

诗意天堂



泰伦斯马立克应该是美国电影为数不多的诗人之一,或许是唯一的那个。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是那部二十年磨一剑的《细细的红线》,在经历了《拯救大兵瑞恩》的狂轰滥炸之后,极度不能适应马立克诗一样的镜头,缓慢的故事节奏,而片长则是完全令人崩溃的170分钟。我记得当时在图书馆睡了好几次才坚持到电影结束,走出来的时候还在纳闷肖恩潘,特拉沃尔塔,库萨克这些人都疯了?不计片酬,只为出演这个家伙的电影5分钟?总之,在1998年的时候我看不懂他,我更欣赏斯皮尔伯格血肉横飞的奥马哈海。

《细细的红线》一直都和它的制作者泰伦斯马立克一样低调,在DVD横行之后也没有发行各种各样的收藏版,去年看过马立克的《新世界》后对他痴痴的空镜头非常有感觉,于是四处寻找《细细的红线》,想认真的好好再看一次,却很难找到满意的版本,于是偷懒的下载了AVI版480p的视频。将近3个小时都沉浸在马立克营造的南太平洋战场,似乎有灵魂出窍之感,他喜欢把镜头对着一些动物或植物,静静的待上几秒钟,好像一个恋爱中的人凝视自己的恋人,没有杂念的就那么看着,轻轻的呼吸,生怕惊动那美丽和谐的画面。我可能是从那个时候才真的喜欢上泰伦斯马立克的电影。

选片眼光一向极度挑剔的CC今年发行了马立克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二部剧情长片,Days of Heaven,天堂之日。马立克凭借此片拿下戛纳最佳导演奖,并奠定了他在美国影坛的地位,即便之后的20年没有拍片,一旦《细细的红线》正式开拍马上就吸引到无数的大牌来免费客串。而业界品味最不俗套的CC也很讨巧的选择一个极富感染力的封面,我在碟店看到后毫不犹豫的收下,还是FH的高价精装版。

CC的封面极好的体现了电影的真实感觉,上世纪初美国西部广袤的农庄在特吕弗御用摄影师的镜头下美的不可言表,据说电影在技术方面的地位是我们这些外行人所无法看透的,《天堂之日》是各大电影学院摄影系不可缺少的一课。为了捕捉最完美的时刻,大部分外景都是在所谓“魔幻时刻”完成拍摄的,也就是太阳刚刚落山时的那段时间,大概只有25分钟左右适合拍摄,很多报道都提到当时马立克真的有一段时间每天只拍这25分钟。完全采用自然光源,加之古典主义风格的取景和构图,令电影的每一帧都好似一副美丽的油画,片头火车通过高架桥的一个镜头更是被无数人奉为经典。

马立克的这个三角恋故事提炼出来没有什么新意,他老人家肯定也不是想给你讲个好看的爱情故事,他就是个诗人,用一种诗意的味道把那个年代拍出来,把那几个主角的生活拍出来,我蛮喜欢他的画面的,非常符合中国的美学标准,讲究对称,讲究稳重,讲究柔和的色彩。当然莱昂内的御用配乐莫里康内也贡献颇丰,整部电影的配乐一气呵成,就算关掉电视机和对白,仅仅听原声音乐都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