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31
Redux
人的一生,一定有些时刻是难以描述的,也没有任何时刻可以拿来与之对比,文字在这一刻毫无价值,所以我不会试图去记录下我独自在电影院观看《东邪西毒》的感受。
可以想像一下,一个北京的安静的周日下午,诺大的电影厅里只有我一个人,独自捧一杯咖啡斜靠在舒服的大座椅上,然后看王家卫自己最偏爱的作品重新上映,这不只是《东邪西毒》的redux,也是我自己的redux。
其实老王是不应该搞大范围上映的,这本就不是一部大众片,被一群无聊的人审视,还不如找小影院默默的上映。不管多偏远,一定有人捧场,在msn上问一圈,那些喜欢《东邪西毒》的朋友都会去电影院看。
Redux版和原版的区别,最大的还是配乐,要感谢马友友老师的精彩表演。开头和中间都剪掉了一些武打戏分,这是很好的,只是稍带了损失了几句经典对白。只有一个地方,我不满意,林青霞和张国荣的那段‘床戏’,配乐被拿掉了,那段我原来是很钟爱的。
2009-03-30
入殓师
新出炉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电影的主题其实比较俗套,我不喜欢和父亲的那段戏,特别是那个石头,一点新意都没有。也许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这类下岗再就业的角色更能博得同情吧,没觉得什么地方可以击败Waltz with Bashir,更别说没有入围的Gomorra了。
我对于日本人的死亡观兴趣不大,电影很吸引我的地方,其实是因为印证了另一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每一个人都能在某个领域成为艺术家,这要依赖于他在这一领域有多么优秀”。工作到艺术,看似不可思议,实则一张薄纸而已,入殓师绝不仅仅是给逝者化妆那么简单,礼仪、感情、手法,那每一步的节奏感,力道,足以让你相信,这不只是技术,当一种感情从中升华,那就是艺术。
2009-03-25
灰烬
读大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孩Z,偷偷的喜欢了一起上大课的男孩T,T比Z大一届,每次组织联谊活动出去玩的时候T都会叫Z,谁都知道T喜欢Z,Z自己也很明白。但是等了很久,T都没有表白过,他只是用行动告诉她,她并不满足,她想听到那句话,她觉得那很重要,好像一个名分。
也许T太优秀了,很多女孩都喜欢他,尽管他很喜欢Z,可是骄傲的他却一直没有表明心迹。大学里的爱情最可怕的就是有期限的,四年期限一到,由不得你浪漫下去,当T要毕业的时候,Z已经大三了,她觉得T是不尊重她的,她需要一个稳定的明确的男友,于是她最后和T的舍友一起交往了。毕业以后,T决定去深圳工作,临走的时候他去找Z,Z说,我有男友了你不要来找我。
Z心里什么都知道,T也是。十年过去了,Z还是独自生活,没有结婚,没有男友。
也许,有一天,Z自己会明白,“以前我觉得那句话很重要,因为我觉得有些话说出来,就是一生一世。现在想想,说不说也没有什么分别。有些事会变的。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赢了,直到有一天,我看着镜子,才知道自己输了。在我最好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人都不在身边。”
其实,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一点都不难懂,只要认真观察生活,那些灰烬就散落在你的周围。
3月27日,电影院见。
2009-03-22
质疑
Doubt,成就了梅阿姨的第十五个奥斯卡提名,一部有台词的人物不超过10个人的电影,却拿下了4个奥斯卡表演奖提名,不需说也知道这电影是看什么的。
剧情的推动都不重要了,甚至那个唯一的悬念也是导演刻意为了演员发挥而设置,狭小的空间里看几个人的对手戏是相当养眼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和Meryl Streep绝对名副其实,这样的对手戏可不容易见到,一个是最近几年处于黄金期的影帝,另一个是20年来稳定发挥的影后,导演真的让观众过足了瘾。
至于所谓‘虐童’的真相,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知道,导演和Hoffman老兄。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导演还可以拍一个影子版本,就是真相相反的版本。从梅阿姨那里也许看不出什么,但是Hoffman应该是另外一副样子吧。
2009-03-20
Overrated
Normal's overrated,这只是House的一个小小的反抗或者辩解。
这是个奇怪却可爱的让我难以自拔的角色,某种意义上讲,他和CSI里的Grissom博士是一样的:中年,专业上出类拔萃,生活平淡却不失情调,坚信科学。特别是最后一点,他们两个人走的差不多一样远。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House是极端的,他对于科学的证明可以不择手段,他愿意颠覆我们自以为了解的所有准则。对于生活,他一样持质疑态度,比如,他乐于证明所有的婚姻都是愚蠢的,他乐于证明每个病人对于自己的病史都会撒谎,等等等等,人性的一些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都会被这个狡猾的家伙扯出来见光。所以,在House的眼里,爱情,婚姻,权力,金钱,地位,都是overrated了,他会抨击所有这些冠冕堂皇的东西,他像Dog Day Afternoon里的Al Pacino一样在Cuddy的面前大喊“阿提卡”,号召大家“反抗权威”。
我们的生活中需要这样离经叛道的人,无论你怎么阐明大道理,但是事实可以说明,绝大部分医学进步都是在背离医院准则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你一直墨守成规,那么恐怕我们的医学字典里还没有心脏搭桥或器官移植这样的字眼。如果我们一直相信我们被教育的,那么现在地球还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平的,质量更大的铁球会更早落地。House很少说科学如何如何,或者医学应该怎样怎样,他不说教,但是他却给出了一个面对科学最好的态度。那就是质疑一切,也许,一切都是overrated。
2009-03-18
生人勿进
Let the Right One In,着实的感动我一下,也许不止一下。
好像很久没有被电影里的爱情所感动了,这一次是真的被导演找到了心里很深的一个地方,然后看着瑞典小镇冰冷的世界,就热泪盈眶了。后来在豆瓣上还找到了知音,我们都一起看电影的时候想起了岩井俊二的《情书》,再次证明,真正的爱情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从懵懂的时候开始慢慢变质的。
一个12岁的小男孩,爱上一个12岁的吸血鬼,其实不确定‘她’是不是女孩,但是那就是爱。他怯怯的问,你是吸血鬼?他为了救她,可以去杀人,他不懂得什么是爱,他还天真的去问“我们之间有没有可能”,可是那分明是爱,没有理由没有回报的付出。导演静静的镜头,照着这个冰冷的小镇,常年皑皑的白雪,但是两个12岁的灵魂却让镜头外的我感觉到温暖,那些欺负Oskar的小男孩和离异的双亲代表了这个残酷而无情的社会,而不能见光不能吃东西只能吸血的Eli却给Oskar最人性的温暖。
结尾有点happy ending吧,但是一点也不俗套,一点也不‘贫民富翁’,Oskar用摩斯密码给箱子里的Eli敲出四个字母:k-u-s-s,就是这个时候,一下子让我想起来《追忆似水年华》书里的那张借书卡。
我只好套用那个经典的推荐语,如果你的情人节不幸到只有2个小时时间给自己,请看这部电影《生人勿进》。然后,忘记那烂大街的《暮光之城》。
2009-03-16
2009-03-13
里芬施塔尔
花了两周左右的时间,看完了里芬施塔尔自传的前420页。太长了,这个中译本一共599页,译者说还是砍掉了原作1/3的内容。倒是这个篇幅配得上这个传奇女人的身份。
关于这个女人的文章看了很多,电影也看过,基本算是很熟悉的人物了。去读她的自传,感觉很有趣,也有些新的想法。
1,就这个人来说,我个人觉得,这个女人是自私的,哪怕是80岁的时候花5年时间来写回忆录,她依旧是自私的,她没有道歉,也许对她弟弟算道歉了,对别人没有过。哪怕无心之过,如果你有一天发现了,是不是也要道歉的。
2,也许这个女人真的那么有魅力,或者就是她描写的太主观,好像所有和她发生联系的人都是在主动找她,她除了拍电影以外,没有主动和任何人做过什么,她好像一个静止不动的人,等着你来和她说话。似乎她一直都为电影而活。但是最讽刺的一点是她最不愿意拍的两部电影,成为她最有成就的两部。
3,这个女人也许是真的爱电影的,她的眼里,为了一个机位,为了一个录音机,为了首映,她都可以跑去找希特勒,但是想把弟弟从前线撤回来,她没说话,她觉得后者是自私的行为。
4,法国人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靠谱的,里芬施塔尔的两部经典都是在法国收到了纯艺术层面的褒奖,她一直觉得法国人比德国人更欣赏她。结果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她告别美军,决定留在法占区,还以为能得到更多的优待,却不由分说的被捕,没有审判就住了3年监狱,还有半年精神病院。据说现在法国人也没有真正接受她,而2003年她逝世的时候,倒是美国人在奥斯卡典礼上有一小段她的视频。
5,希特勒的魅力真的是惊人,直到1946年在监狱里碰到他的秘书,那个可怜的女人都在怀念她的元首,令里芬施塔尔惊愕。我很好奇,德国人到底是如何看待希特勒的,战后一代肯定是矫枉过正的,比如The Reader里的那些大学生们,他们在干的是全面否定,和父母一代划清界限。那现在呢?德国人怎么看待这个前总理。
书真的好长,还得接着读……
关于这个女人的文章看了很多,电影也看过,基本算是很熟悉的人物了。去读她的自传,感觉很有趣,也有些新的想法。
1,就这个人来说,我个人觉得,这个女人是自私的,哪怕是80岁的时候花5年时间来写回忆录,她依旧是自私的,她没有道歉,也许对她弟弟算道歉了,对别人没有过。哪怕无心之过,如果你有一天发现了,是不是也要道歉的。
2,也许这个女人真的那么有魅力,或者就是她描写的太主观,好像所有和她发生联系的人都是在主动找她,她除了拍电影以外,没有主动和任何人做过什么,她好像一个静止不动的人,等着你来和她说话。似乎她一直都为电影而活。但是最讽刺的一点是她最不愿意拍的两部电影,成为她最有成就的两部。
3,这个女人也许是真的爱电影的,她的眼里,为了一个机位,为了一个录音机,为了首映,她都可以跑去找希特勒,但是想把弟弟从前线撤回来,她没说话,她觉得后者是自私的行为。
4,法国人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靠谱的,里芬施塔尔的两部经典都是在法国收到了纯艺术层面的褒奖,她一直觉得法国人比德国人更欣赏她。结果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她告别美军,决定留在法占区,还以为能得到更多的优待,却不由分说的被捕,没有审判就住了3年监狱,还有半年精神病院。据说现在法国人也没有真正接受她,而2003年她逝世的时候,倒是美国人在奥斯卡典礼上有一小段她的视频。
5,希特勒的魅力真的是惊人,直到1946年在监狱里碰到他的秘书,那个可怜的女人都在怀念她的元首,令里芬施塔尔惊愕。我很好奇,德国人到底是如何看待希特勒的,战后一代肯定是矫枉过正的,比如The Reader里的那些大学生们,他们在干的是全面否定,和父母一代划清界限。那现在呢?德国人怎么看待这个前总理。
书真的好长,还得接着读……
2009-03-10
暮光
一个吸血鬼出现在现代生活里,还和人类一起共存,这的确是技术上的难度。这一种群的特殊性在各类作品中被定性,而你难以忽视,比如怕光,比如十字架,比如大蒜。假如你把这些都抛弃了,或者淡化了,那还叫什么吸血鬼,仅仅嗜血为命的话,就不会有《吸血惊情400年》和《夜访吸血鬼》这样的经典了。
Twilight的小说我没看过,但是Stephenie Meyer能用一个琼瑶式的手法来写吸血鬼,也算是一次勇敢的创新了。上次拍吸血鬼以爱情为主题,还是Coppola大人,靠Gary Oldman精彩的演绎,一段跨越400年不离不弃的爱情成为了经典。Meyer女士要挑战的不是这个风格,虽然也写爱情,但是故事发生在现代,吸血鬼少年们还是要和人类一样读书,上课,工作。但是他们隐藏的并不好,Cullen家族一开始就很诡异,甚至有些秘密已经被当地部落了解,而女主角也一开始就产生了怀疑,还偷偷的去google了一本书。然后,她依旧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吸血鬼帅哥,没有kiss,没有sex,中世纪式的爱情就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小镇出现了,的确够想像力,而且吸血鬼们不是那么怕光,似乎大蒜和十字架也无所谓。这就是一个女导演拍摄一个女作家的吸血鬼爱情故事。
只是,这还是吸血鬼吗?
2009-03-09
真爱长久
I’ve Loved You So Long,这电影名字真难翻译啊,从法国民谣里选出来的一句话,我觉得直译成中文就没了味道。电影很好看,很感人,泪腺发达的话,最后的几段一定能哭出来,我很感动的是女主角最后的那句“是啊,我在”,一下子,整个人放松下来,电影带来那种不安和局促也消失了。
另外,Kristin Scott Thomas是真的老了,明年就五十岁了,演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好像特意化妆很少,苍老的样子让我很惊讶,当年看The English Patient的时候她还是迷人的少妇。
电影很规矩,导演做的最好的一点是没有让一部很感人的电影很煽情,其实这是很多拍不好温情类电影的导演都不会的。太煽情就没法保证电影的感觉真实,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最感人的一定是脉脉的那种感觉,法国人很开放,但是拍这样的故事,导演还是很聪明的低调了。当然,也要拜Kristin Scott Thomas所赐,她的表演令人信服。
盲流感
Blindness经常会被人们与Children of Men联系起来,大概是因为两者都是描写类似于人类灭亡的故事吧,只是内涵上讲区别是很大的,后者更表面化,前者更贴近人的内心,也就是说比后者更丑陋一些。但就结尾来讲,Blindness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电影改编自小说,据说情节几乎完全遵循原著,唯有的区别,是力量被刻意的淡化了一些,小说的作者是有忧郁症式思考的人,他更加忧虑这个世界的未来。我一度在想,被隔离的那段故事如果让Pasolini来拍会怎么样,又一个索多玛?也许差不多,甚至更丑陋,索多玛里的施暴者是有绝对权力的,是高高在上的,而在Blindness里其实不是,那些施暴者甚至是受害者,但是他们对于其他的受害者没有同情,反而开始所谓的‘君主制’,从中牟取利益。这类末世情节的电影看多了,类似的嘴脸也习以为常,先是财物,后是女人,贪婪是无止境的,但可笑的是却有规律可循。
而解决这种困境的,有两种可能,我偏爱更绝望的一类,但作者不是,他让受迫害的人们起来反抗。也再次证明,真正制止暴力的只能是暴力本身。只是,导演为什么不用更直白的镜头面对那把剪刀,我们应该看到那残忍的杀戮,电影处理的含蓄多了。
这应该是一个比Children of Men更好的故事,只是关于那点丑陋太过熟悉的话,确实看起来少了不少震撼。但就导演的手法来说,本片弱一些,观赏性上不如Children of Men。
2009-03-02
乱世忠魂
这张剧照有可能比电影本身更有名,对于我来说,因为这张剧照我一直都没有看这部电影。原因就是我以为这是部普通的美国50年代的爱情片,也因此很难提起兴趣来。
From Here to Eternity是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包揽了若干奖项,显然不是简单的爱情片。按照一些评论的说法,原著小说更精彩,但是电影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太多的创作自由,一些情节被刻意的省略或弱化了,按理说这类故事能拍的更宿命更黑暗。
2009-03-01
德, 意志
说句很对不起欧洲人民感情的话,在某些角度讲,希特勒确实是个有魅力的领袖。当然,这个论点应该基于一个假设,假如他没有发动战争和屠杀犹太人的话。
Leni Riefenstahl惊世骇俗的纪录片Triumph des Willens真的能让人产生上面这样的观点,她的镜头几乎造出来一个上帝,这样的电影放在1935年的德国,的确能制造出所谓的集体歇斯底里。看看无处不在的举手礼,其狂热程度令人汗颜,也只有这样疯狂的崇拜,才能让德国能在一年多时间里几乎占领整个欧洲。
这样的电影其实比那些色情或暴力的影片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大,难怪欧洲很多国家都将其列为禁片。2003年才第一次发行DVD,我看到的是2006年的特别版,在发行的DVD上其实应该注明,缺少意志力的人,特别是人群,不适合观看此片。
只是比较好奇的是,既然整个西方世界一直都在标榜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观,那如何解释希特勒这样人通过‘完美’的民选给捧上台的?他是制造了一些暴动和阴谋,但是都不足以给他那么大的权力,最终能让他发动战争、灭绝犹太民族的,其实就是德国人自己,后来去华沙给被害人下跪,的确是份内的事情。
只是,Leni Riefenstahl这样的才女,同时也是美女,因为此片而被责难也有点冤枉。毕竟,她只是个拍电影的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