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31

Best05


2005 快要过去了,但是回头想一想,好像这一年从来没有存在过。从这么多电影里选出我最喜欢的几部也似乎不那么容易,真的没有最好的了,印象最深的只有《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里的朔太郎在艾尔斯岩上随风而松开的手,真的很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那样的过去,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let it go了。我要做到。
 
Best Picture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 (行定勋)
Cold Mountain (Anthony Minghella)
Old Boy 老男孩 (朴赞旭)
Closer (Mike Nichols)
Alexander (Oliver Stone)
 
Best Director
 
Oliver Stone <Alexander>
Anthony Minghella <Cold Mountain>
朴赞旭 <老男孩>
Mike Nichols <Closer>
姜帝圭 <太极旗飘扬>
 
Best Actor
 
Bruno Ganz <Der Untergang>
Jude Law <Cold Mountain>
Jude Law <Closer>
崔岷植 <老男孩>
Morgan Freeman <Million Dollar Baby>
 
Best Actress
 
Nicole Kidman <Cold Mountain>
Silary Swank <Million Dollar Baby>
Angelina Jolie <Alexander>
Natalie Portman <Closer>
李恩珠 <红字>

Best History



每一年的结尾把最好的电影重新看一遍,是我的一个习惯。看完后,我还要选出来最好的几个角色以做纪念。翻看以前的日记本的时候,找到了那些痕迹,所以决定记录在下边,留做纪念:
 
Best02
 
Best Picture
 
Apocalypse Now (Francis Ford Coppola)
Black Hawk Down (Ridley Scott)
JFK (Oliver Stone)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Jim Sheridan)
霸王别姬 (陈凯歌)
 
Best Director
 
David Cronenberg <Crash>
Ridley Scott <Black Hawk Down>
陈凯歌 <霸王别姬>
Francis Ford Coppola <Apocalypse Now>
Stanley Kubrick <The Shining>
 
Best Actor
 
Leslie Cheung 张国荣 <霸王别姬>
Kevin Costner <JFK>
Al Pacino <Carlito's Way>
Tom Wilkinson <In the Bedroom>
Edward Norton <Fight Club>
 
Best Actress
 
Deborah Kara Unger <Crash>
Sissy Spacek <In the Bedroom>
Isabelle Adjani <La Reine Margot>
巩俐 <霸王别姬>
沈银河 <八月照相馆>
 
 
Best03
 
Best Picture
 
Amores Perros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Road To Perdition (Sam Mendes)
The Last Emperor (Bernardo Bertolucci)
Gangs of New York (Martin Scorsese)
Talk To Her (Almodovar Pedro)
 
Best Director
 
Almodovar Pedro <Talk To Her>
Sam Mendes <Road To Perdition>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Amores Perros>
David Lynch <The Straight Story>
Bernardo Bertolucci <The Last Emperor>
 
Best Actor
 
Tom Hanks <Road To Perdition>
Leslie Cheung 张国荣 <阿飞正传>
Peter O'Toole <Lawrence of Arabia>
Morgan Freeman <Driving Miss Daisy>
Nicolas Cage <Bringing Out the Dead>
 
Best Actress
 
Helena Banham Carter <The Wings of the Dove>
Jessica Tandy <Driving Miss Daisy>
Chen Chong 陈冲 <The Last Emperor>
Carina Lau 刘嘉玲 <阿飞正传>
Nicole Kidman <The Hours>
 
 
Best04
 
Best Picture
 
Lost In Translation (Sofia Coppola)
春光乍泄 (王家卫)
The Barbarian Invasions (Denys Arcand)
21 Grams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The Insider (Michael Mann)
 
Best Director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21 Grams>
Sofia Coppola <Lost In Translation>
Tim Robbins <Dead Man Walking>
王家卫 <春光乍泄>
Michael Mann <The Insider>
 
Best Actor
 
Russell Crowe <The Insider>
Leslie Cheung 张国荣 <春光乍泄>
Bill Murray <Lost In Translation>
Sean Penn <Dead Man Walking>
Tom Hanks <Philadelphia>
 
Best Actress
 
Naomi Watts <21 Grams>
Scarlett Johansson <Lost In Translation>
Susan Sarandon <Dead Man Walking>
林嘉欣 <男人四十>

2005-12-07

回家

再次看Apollo 13是因为买了一套10周年纪念版的DVD,距离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也已经有六、七年的时间了,说是一次怀旧其实一点都不过分。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没有登上过太空,美国人也没有为了Apollo Program的真实性吵得不可开交,我们只是守着书本背:在太空能够看到的地球建筑只有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现在看来真的有点愚昧了。我不记得那一年看Apollo 13的感觉了,反正觉得在奥斯卡中输给Braveheart是理所应当的,Tom Hanks演的太空人远没有Mel Gibson的苏格兰民族英雄来得精彩。我们一群人都因为那句 "Freedom" 而开始迷恋大不列颠北部的高地,还有悠扬的苏格兰风笛。
 
时间的确过得很快,我在工作第六赛季开始的时候,我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再次看到了Ron Howard在十年前制作的这部电影。坦白的讲,感觉当然已经不一样了,不仅仅和几年前第一次看不一样,和Ron Howard制作电影的初衷也不太相同。敬业的Ron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放弃了电脑特效,而是向NASA申请来了太空人训练用的军用喷气机来模拟失重,所有的失重镜头都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完成的,Ron希望很多年过去之后能够让孩子们知道人类是怎么登上月球的。
 
这是一部关于回家的电影。尽管它的开头是以征服者的节奏开始的,能够进入计划的人欣喜若狂,不能进入的失魂落魄,人们以为这只是有一次习惯性的成功,以至于连电视台都懒得直播13号的发射了。很快,氧气出问题了,太空人们呆在太空里,他们马上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我很喜欢Jim那句冷静的台词,也是最出名的一句: 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
 
所有成员的信心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其实倒不是因为担心生命,更多的是因为他们lost moon。我相信那个时候Jim的反应对于最后的成功返航是异常重要的,一个冷静而有决断的船长需要带领他的船员安全的返回地球。在这个时候,导演用插播一次电视访谈的方式,很巧妙的让Jim说了一段话,我对他讲述的这个故事印象很深,也很喜欢:
 
Uh well, I'll tell ya, I remember this one time - I'm in a Banshee at night in combat conditions, so there's no running lights on the carrier. It was the Shrangri-La, and we were in the Sea of Japan and my radar had jammed, and my homing signal was gone... because somebody in Japan was actually using the same frequency. And so it was - it was leading me away from where I was supposed to be. And I'm lookin' down at a big, black ocean, so I flip on my map light, and then suddenly: zap. Everything shorts out right there in my cockpit. All my instruments are gone. My lights are gone. And I can't even tell now what my altitude is. I know I'm running out of fuel, so I'm thinking about ditching in the ocean. And I, I look down there, and then in the darkness there's this uh, there's this green trail. It's like a long carpet that's just laid out right beneath me. And it was the algae, right? It was that phosphorescent stuff that gets churned up in the wake of a big ship. And it was - it was - it was leading me home. You know? If my cockpit lights hadn't shorted out, there's no way I'd ever been able to see that. So uh, you, uh, never know... what... what events are to transpire to get you home.

三个令人尊敬的宇航员就凭着这份坚信:“总会有什么事情会帮助你找到回家的路”,开始和地面指挥合作将Apollo 13开回地球,要知道当时13号上边所剩的电力只够咖啡壶用9个小时的了。故事的情节对于我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可是我喜欢感受Apollo 13重返地球时的那份激动,那是一次绝路逢生后的侥幸,一次勇气战胜困难的快感。在一个到处都充斥着急功近利的年代,Apollo 13的故事带给我一份独特的宁静和执着,一种面对生活和挑战的洒脱。
 
Jim的妻子在他出发前问:“为什么是13号?” Jim很轻松的对她说,“因为它在12号的后边。” 我相信这不是一种故作镇静,这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而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它很纯粹,很简单,而且有效,正是有这样一种特质,Jim才能把自己的团队从那样的一个困境中解救出来,用几乎没有一丝偏差的操作重返地球。

2005-12-05

复仇

1948年,以色列国在巴勒斯坦的领土上宣告成立。60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 散居在许多阿拉伯国家。 1964年,聚集在黎巴嫩贝鲁特的巴勒斯坦人再也不堪忍辱求生,成立了以亚西尔 ·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工科大学毕业生阿里·哈桑 ·萨利迈。这位年轻人对阿拉法特非常敬慕,阿拉法特也十分器重这个信念坚定、精明强干的青年。不久,巴解组织面临危机,两个负责人乔治·哈巴什博士和瓦迪埃· 哈达德博士另立山头,成立了激进的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阵线(简称“人阵”)。为了引起全世界对巴勒斯坦命运的重视,“人阵”苦心炮制了一种战术:劫持飞机。 1968年7月23日,“人阵”恐怖分子将以色列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07飞机劫持到阿尔及利亚,胁迫以方释放20名巴勒斯坦俘虏。以色列被这种罕见的国际斗争方式搞 得措手不及,作出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让步。

劫机的成功有如一块磁铁,使激进的巴勒斯坦大学生潮水般地涌向“人阵”。他 们雀跃不已:“到底干起来了,中东到底动起来了!” 面对这种局面,阿拉法特也不甘寂寞,在巴解组织内部建立了一支秘密特别行动队。一批年轻的巴勒斯坦人被送到埃及开罗附近的一个训练营地,专门接受自卫、间谍和破坏行动的训练。萨利迈就是其中一员。教官们很快发现,他具有组织恐怖活动 的天才。27岁的萨利迈求战心切,坐卧不宁,恨不能即刻出击以色列人。 1970年,约旦侯赛因国王几乎已同以色列人握手言和。当时,约旦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已超过本国国民的半数。难民营里日渐扩大的巴勒斯坦各激进组织,在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展开恐怖活动,以色列人则不断报以回击。一时闹得约旦不得安宁。国王侯赛因决心打击一下那些越来越富有挑衅性的巴勒斯坦人——他们竟在安曼全城 荷枪巡逻。一次“人阵”把 3架大型客机劫持到约旦,后又逼迫飞机在沙漠中升空, 弄得约旦在国际上名声扫地,侯赛因的忍耐终于超过了极限。效忠国王的军队在安曼街道上向巴勒斯坦人开枪射击,在难民营里大开杀戒。几万人死于这个1970年的“黑 九月”。为了牢记约旦当局屠杀巴勒斯坦人的事件,“黑九月”成了巴勒斯坦秘密部队的化名。阿里·哈桑·萨利迈和穆罕默德·尤素福·纳杰尔成为该组织的头头,他们将一个暗杀小组派往开罗,于1971年11月28日刺杀了对屠杀巴勒斯坦人负有主要责任的 约旦首相瓦斯菲·塔勒。 “黑九月”声称:任何以色列人都是绝对的仇敌,任何到以色列的游客都是敌人,任何搭乘以色列和美国客机的人都是可以打击的目标。霎时,阴霾密布,恐怖事件接 连不断。

1972年,萨利迈与两名同在开罗受过训练的老同学——阿布·达乌德和法赫里· 乌马里,共同策划了一起震惊全世界的恐怖行动——在慕尼黑奥运会劫持以色列运动 员。 1972年9月5日凌晨 4点多,8名“黑九月”恐怖分子身带武器爬过慕尼黑奥运村东面高高的铁丝网,正在举行的第二十届奥运会的各国体育代表团都住在这里。4 点25 分,恐怖分子将万能钥匙插进了康诺里大街31号1号房间的门锁里,房间内共住了7位 以色列运动队成员。第一个听到动静的是摔跤裁判约瑟夫·古特弗罗英德。他块头很大,体重 124公斤。虽然他一时还无法断定这响声是不是室友摔跤教练摩西·温伯格发出来的,这家伙出去玩乐也该回来了。但是,门后低低的阿伯语的谈话声使他立刻确信大祸临头。于是,他跳下床,一面用粗壮的身体顶住渐渐被推开的房门,一面用希伯来语高喊: “有危险!” 在尔后的几秒钟内,8 名恐怖分子试图将古特弗罗英德抵住的门推开,双方使出 的力气扭弯了金属门框和铰链。这倒使同室的一位举重教练有了足够的时间破窗逃走。 但室内的另外 4个教练员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们在各自的床上被恐怖分子的枪口 逼住。 这时,摔跤教练温伯格正好沿着康诺里大街漫步走回房间来,温伯格也是个大块头,要制服他决非易事。他一踏进房间,立刻挥拳打倒了一名恐怖分子,另一名恐怖分子急忙开枪,子弹打穿了他的面颊,他用手捂住脸,血汩汩地从指缝流出。 恐怖分子接着又撞开了隔壁的3号房间,抓住了6名以色列运动员,当准备将他们押到 1号房间时,轻量级摔跤运动员贾德·祖巴理决定冲出虎口。恐怖分子在他身后连开数枪,但这位身材矮小的摔跤运动员左闪右躲,越过高低不平的庭院,安然逃脱。身负重伤的温伯格此时乘机猛击另一个恐怖分子的嘴巴,那人的上颌骨被打碎,昏倒在地。另一个恐怖分子举枪就打,温伯格胸部连中数枪,像堵墙似地塌倒下去。 举重运动员约瑟夫·鲁马努在恐怖分子要捆绑他时,操起桌上的一把菜刀,朝着恐怖分子的前额砍去,剧烈的疼痛使这个恐怖分子无法开枪,只好退避。但从他身后跑来的另一名恐怖分子,用冲锋枪扫了一梭子,鲁马努的身体几乎齐腰断成两截。身负重伤的温伯格此时摸索着站起来,一心想与恐怖分子拼个你死我活。当恐怖分子看见一个血淋淋的庞大身躯跌跌撞撞地向他们扑来,吓得忘了开枪。温伯格击倒一名恐怖分子,又抓起一把菜刀,砍伤了另一个的臂膀,然后才因头部中弹而身亡。凌晨5点左右,恐怖分子未能找到住在其他房间里的以色列人,就押着抓获的9名 人质,匆匆撤离奥运村。在历时将近半个小时的搏斗中,负责奥运村安全的警察只接到了有关康诺里大街 31号附近“有人在打闹”这一含混不清的报告。这并不奇怪,因为此时大部分人还正在酣梦之中,而且整个行动进行得断断续续:一阵喊声和枪声过后,便是一阵沉寂。要知道在奥运村夜夜都有狂欢活动,往往还伴随鞭炮声和喧嚷声。对许多睡在以色列人隔壁的人来说,这次绑架行动发出的响声听上去与平日的吵闹声相差无几。 那两个死里逃生的以色列人分别跑到南朝鲜和意大利代表队的住处打电话报警。 5点30分,慕尼黑警察局收到恐怖分子的英文信,他们要求在9点以前释放被以色 列政府关押的 234名巴勒斯坦人和被联邦德国政府囚禁的“巴德尔——迈因霍夫帮” 成员,然后派 3架飞机把他们都送往一个安全的目的地,在那里,他们将释放以色列运动员,否则,他们就要“将人质同时或一个一个地处决”。 发生了这样的事,不仅慕尼黑惊呆了,整个联邦德国乃至全世界都感到震惊。

谈判开始了,联邦德国政府的两位部长、奥运村的村长、前任市长和慕尼黑警察局长以敢于赴汤蹈火的姿态表示愿以自己去交换人质。但恐怖分子拒绝接受这一要求,只是 把截止期限延长至12点。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电话里与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磋商了10分钟,其结果不出所料,这位头发花白的女总理重申了以色列对恐怖主义人人皆知的立场: 即无妥协可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让步。态度虽然很强硬,但梅厄总理一搁下电话就立即召来了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 德的头头兹维·扎米尔,让他马上飞去联邦德国处理这件人命关天的棘手事。当天上午10点,长得有些干瘦的51岁的扎米尔衣冠端正、服饰考究地出现在慕尼黑。他一向如此,这在以色列穿着随便、不修边幅的上层社会格外引人注目。他一举手、一投足都俨然带有英国上议院中贵族们所特有的那种绅士风度。有人开玩笑说,他即使率领特工队伍行进在40摄氏度高温的内格夫沙漠上,这种风度也不会打半点折扣。可是此时,扎米尔实在无心顾及自己的绅士风度,他一到慕尼黑,就急匆匆地要 求看一下联邦德国方面准备解救人质的行动方案。联邦德国警方已决定佯装答应提供飞机,因为此时恐怖分子已把截止日期又延长至晚上12点,并降低了要求,只要求派一架飞机将他们和人质送到埃及开罗。如果到那时以色列仍不交出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他们就在开罗处死运动员。联邦德国的边防警察部队(在此之后改建为反恐怖大队)准备在恐怖分子到达机场后,在飞机起飞前 发起进攻性袭击。扎米尔阅毕方案,感到这次行动组织得不好:准备工作很草率,神枪手太少,武器也不够先进,行动能否成功,实在没什么把握。但是,扎米尔没有发表异议,因为他一时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晚上10点,扎米尔在德方军官的陪同下,登上了慕尼黑市郊菲斯腾费尔德布鲁克机场的控制塔。他“有幸”亲眼目睹了机场跑道上发生的这场悲剧的最后一幕。10点20分左右,两架直升飞机从奥运村附近一块草坪上腾空而起,朝着菲斯腾费尔德布鲁克机场飞来。机上载着9名以色列人质和8名恐怖分子。他们是乘一辆大众牌汽车来到直升飞机旁登机的。扎米尔日后回想起来,觉得应该在恐怖分子下汽车后向直升飞机走去的时候实施伏击,尽管这是事后才认识到的,但在当时的 确就意味着失去了行动的最佳机会。一刻钟后,两架直升飞机在距一架波音-727喷气式飞机约 100米处降落。恐怕分 子强迫直升飞机的驾驶员站在前面,然后 4个恐怖分子走出直升飞机,去检查客机。 机场的灯光造成许多阴影,使人难以辨别谁是人质,谁是恐怖分子,狙击手们顿时感到困难起来。然而,不到5分钟,5个狙击手便从昏暗中从远处开火了,慌慌张张的, 一上来就没打中目标,从而失去了奇袭的威力。枪声一响,恐怖分子迅即举枪还击。直升飞机的驾驶员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其中两人安全脱险,另两人被交叉火力击中,负了重伤。以色列人质则无法动弹,他们 还坐在直升飞机内,眼睛被蒙住,手脚被紧紧地捆着。双方对射了足有一个多小时,恐怖分子狂傲地拒绝了联邦德国警方的几次劝降,尽管他们明知这是免于一死的唯一出路。联邦德国方面因为直升飞机内还有人质,因 此火力受到限制。于是,便临时决定在 6辆装甲车的掩护下,突击队员直接向上冲。 然而,就在装甲车开动的同时,一名恐怖分子向一架载有 5名以色列人质的直升飞机里投了一颗手榴弹,直升飞机顿时化为一团烈火。紧接着,另外两名恐怖分子枪杀了 第二架直升飞机内的4名人质。令人痛惜不已的是,倘若装甲车攻击推迟几分钟,第二架直升飞机上的 4个人质 便能幸免于难,人们发现,捆绑他们的粗绳结上留有牙痕。这表明,这 4个以色列人 用不了多久就能挣脱绳索,出其不意地袭击守在直升飞机外的两名恐怖分子,他们很 有可能活着,并回到体育场。至于第一架直升飞机上的 5个人质,则无法断定采取了 什么行动,他们的躯体已被烧为灰烬,无法辨认。 直到凌晨 1点30分,警方才击毙了最后一名负隅顽抗的恐怖分子,他的真名叫穆 罕默德·马萨尔哈德,他曾作为一名建筑师参加过修建慕尼黑奥运村,因此对现场极为熟悉。 战斗结束了,一共有9名以色列人质、两名联邦德国警官和5名恐怖分子死在机场 上。另有3名恐怖分子被捕。第二天,奥运会继续举行。那一年,苏联赢得50块金牌,美国名列第二,获得了33块金牌,而以色列则运回去11具尸体。

慕尼黑惨案发生后,以色列举国哀悼。摩萨德首脑扎米尔受到了了解内情的高级 官员们批评。因为在此之前,“黑九月”的恐怖分子曾在以色列的利达机场,向候机室的大批乘客扔手榴弹,并用自动冲锋枪扫射,致使 100多人或死或伤。而在以色列运动队开赴联邦德国之前,摩萨德就不断得到关于“黑九月”在慕尼黑举行奥运会期间要显示其威力的情报,但这将是什么性质的行动,却无人知道。扎米尔显然大意了, 他认为恐怖分子是不敢袭击以色列运动队的。不过,扎米尔还是提前一个月派了两个特工去联邦德国,仔细检查联邦德国安全机构保卫以色列运动队的计划。当对联邦德国方面做出的严肃保证感到满意时,两名特工就撤回了。去参加奥运会的以色列运动队既没有武器,也没有任何准备来对付恐怖分子的袭击。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代表运动队负责与当地保安机构联系的竟是一 位随队医生。扎米尔面对非议,为自己辩解说:世界上只要存在着横下一条心来拼命的残暴敌手,而一个国家周围又没有筑起防护高墙和拉起吊桥,那么,任何一个负责国家情报安全的机构都不可能做出保证,他们能保护本国的人民永远免受恐怖分子的袭击。然而,不管扎米尔怎么解释,人们对摩萨德多少有了一些不信任感。总理梅厄夫人虽然安慰扎米尔“伐树的时候,总会有木屑飞出来”,但事实上她已任命其宠臣阿哈隆·亚里夫将军为“恐怖主义事务特别助理”,夺去了扎米尔的一部分权力。不过,“黑九月”造成的灾祸也给摩萨德带来了一个立竿见影的好处,一夜之间,它的预算几乎增加了一倍。利达机场和慕尼黑的残杀事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扎米尔得到以色列政府批准,允许他的摩萨德使用“暗杀”这一残忍的最后一招。这显然是 一种极端的、恐怖主义的报复行为。扎米尔给这个报复性的暗杀行动取代号为“上帝的复仇”,并且开始酝酿复仇的对象。

写在扎米尔面前的死亡名单上有11 个巴勒斯坦人的名字,他们都或多或少和慕尼黑的行动有关,在接下来的9年里,摩萨德的特工们经历了无数艰辛,终于将11人全部处决。十年的复仇,带给世界无数个恐怖的回忆,在1972年的慕尼黑事件过去33年之后,在美国的犹太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把这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搬上了银幕,2005年12月23 日,这部《Munich》就将全美公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斯皮尔伯格又来了,谁知道他能否达到当年《Schindler's List》所达到的高度呢?

2005-12-02

许秦豪的第三次爱情


永元是一家小照相馆的老板,也是唯一的职员,他每天就做在柜台后边笑眯眯的为顾客服务。
尚优是一家录音棚的音响师,他每天坐在录音间的大玻璃窗外表情平静的录音、调音。

有一天,
一个女交通协管员光顾了永元的小照相馆,并且从此成为永元的常客,她每次都会来冲洗很多照片。
录音棚派尚优外出配合一位电台的女DJ去采集声音素材,她每次都会挑选一个风景迷人的地点录制大自然的声响来做背景音乐。

于是,
永元开始和女交通协管员熟识起来,知道她叫德琳,他们一起吃冰糕,一起喝咖啡,一起聊天。。。
尚优和女DJ一起工作,但是他们很少说话,几乎没有什么语言上的交流,只是在偶尔的空闲对视一眼,他只知道她叫恩素,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

时间慢慢的流去,
永元和德琳只是约会,他从没有和她说过什么特别的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大部分时间都是永元看着德琳傻傻的笑。
尚优开始和恩素同居,他给她煮即食面,和她静静的躺在那张小床上,很多时候尚优都在默默的猜测恩素在想什么。

工作快要告一段落的时候,
德琳快要调到另一个辖区了,这个时候永元病了,经常住在医院,连小照相馆都停业了,德琳开始找不到永元,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恩素的音乐素材已经差不多采集完了,尚优没有太多时间陪在她的身边了,当他抽空去看恩素的时候,发现了恩素身边的另一个男人。

因此,
德琳开始失去了耐心,她不知道那个自己深爱的男人到底在躲避什么,她愤怒的砸碎了照相馆的玻璃,她不再来门口等待永元的出现。
尚优开始尝试忘记那个他总是琢磨不透的女人,他开始怀疑自己就是恩素的一袋即食面,只是不知道是哪种口味的。

其实,
永元早就知道自己已经身患绝症,他不愿意留给德琳任何遗憾,所以他很有分寸的和德琳交往,当他静静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德琳什么都不知道,他留给她的是一张他为她拍的小照片,就放在照相馆的橱窗里。
恩素一直没有能够从那次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她不知道如何来面对一次新的恋爱,所以她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她和尚优的关系,宁愿在不同的男人之间跳来跳去。尚优从她身边离开的时候,只带走了一盘录音带,里边是恩素在小河边小声哼的曲子,被尚优偷偷的录下来。

最后,
德琳再一次来到照相馆外,她看到了那张照片,于是她开心的笑了。这是永元的选择:爱情就像老照片一样,总会有一天会褪色,而德琳对于他来说就像照片上的笑容,永远都是美丽的,永远都留在他的心底。
尚优拒绝了恩素的回归,他痛苦的看着恩素彻底的离开,然后再次来到麦田里,带上耳机,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这是尚优的结局:爱情就像声音一样,听过了就不会再回来,即使你录好重新放出来,那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份真实了。

这是过去将近10年的时间里,许秦豪给我们讲的两个爱情故事,一个是永元和德琳的《八月照相馆》,一个是尚优和恩素的《春逝》。虽然是爱情电影,但是你一定不要被外表所迷惑,许秦豪可是从来不相信爱情的。他才不会以为爱情可以持久,他告诉观众的观点就是爱情和照片、声音一样,会褪色,会流失,总之,最后留在你手里的一定和你当初抓住的是不一样的,尽管从外表看来好像很一样,可是那已经不是同一种感觉了。

这个学哲学出身的韩国导演最擅长的手段就是在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的故事里边,加入力量十足的感情。我最欣赏的一个镜头是《春逝》的结尾,尚优最后拒绝恩素的那个长镜头:尚优留在近景中,你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挣扎,恩素在远景中慢慢远去,时不时的回头来期盼挽回的机会,我一直都在希望尚优能够重新追过去,或者把恩素叫回来,但是许秦豪很残忍的抹煞了这个可能性,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恩素和尚优的生活再也没有交叉过。

4年之后的今天,许秦豪又来了。他带来了他的第三部作品《外出》,或许更多的女孩在关注裴勇俊的出场。但是我更想知道4年过去了,许秦豪是否还是以前的那个许秦豪。

11月4日,电影院见。

飘着父爱的毁灭之路


从小剧场里走出来的sam mendes又一次用他自己的风格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显然和上一部比,这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家庭,最后虽然父亲都去了,但他们都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新生。

michael 独自站在海滩上开始他的故事的时候,我已经感受到了导演刻意带给我们的那种幽幽的怀旧情调,然后我就开始被tom hanks的一举一动所吸引,父亲对儿子的爱不会因为他的苛刻要求和冷酷的表情所减弱。他教会儿子保护和照顾自己,告诉他做人的道理,其实杀手和普通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只不过他们职业不同。

苏利文为了儿子奔波,希望能给他一个安静的生活,当他看到儿子没有扣动扳机击毙偷袭自己的杀手时,他的眼里没有遗憾和怨恨,只有欣慰,他很高兴儿子能过一种干净的生活。michael最后说的话最让我动容,“很多人问我:苏里文是个好人,或者是个无恶不作的坏蛋,我会回答他们,只有一句话,同样的一句话:He was my father。

我想至少对于michael来说,这不是一条毁灭之路,这是一条充满父爱的路。所以他觉得这六周里他走完了他的一生。

北京苍穹下

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天使的吗?

如果有的话。他们就在你的周围,可能就在东方广场的楼顶,也可能就在天安门城楼的檐角,也可能就在央视电视塔的塔尖。他们一定穿着黑色的风衣,但是他们不会像小马哥一样戴墨镜,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这个世界是黑白的,是没有色彩的。

我也会想,天使们在做什么。他们将那些去天堂的人带走;他们护送那些小生命来到世界;当你面红耳赤的和人争执的时候,他们在你的身边帮你冷静;当你无法接受眼前的失败,就要放弃的时候他们鼓励你重新振作。要是有个人在做这些事好像有点土,但是你能不能相信有一些你看不到的天使就在你的身边这样的帮助你?

我还是不能确定他们的存在。我会猜想如果他们爱上一个女孩会怎么办。那个女孩每天都在他的注视下生活,他被她的一颦一笑而吸引,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同伴告诉他假如他放弃自己的天堂,放弃自己的永生可以把自己变成凡人,于是他义无反顾的来到了这个世界,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堕落”,他就成为了“堕落天使”。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堕落”的天使是为了什么。他第一次感到冬天的寒冷,他用路人给的铜板买了一杯咖啡,他一路找到他所爱的女孩,他告诉他爱她。好像一切完美的就像他的天堂。

现实和天堂的唯一差别就是有意外的。她倒在路中央的血泊里,他为了她来到这个世界,她却为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同伴问他会不会后悔。他说,抚摸一次她,亲吻一下她,闻到她身上的芳香,哪怕就一次,他愿意用永生来交换。

我开始相信这个世界是有天使的,他们在洛杉矶、在柏林、在北京,他们就在我的身边。当我在深夜屏住呼吸的时候,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我感觉他们就在我身边。所以我喜欢去图书馆,喜欢那里每个人都洋溢着的微笑,我知道天使就在那里休息。

我开始爱上维姆·文德斯了,爱上了他的里斯本、他的柏林、他的德克萨斯。

21克的希望

不久前的一段日子里,很多烦恼充满了我的生活,每天我都感到自己在疲于奔命,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情,但结果都令我很不满意,长时间的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我开始失眠,经常在午夜醒来再也无法入睡。某个早晨的三点,我再一次从床上爬起来,独自坐在显示屏前发呆。很久都没有时间和耐心坐下来看一部电影,现在我忽然很想回到那个环境里,在黑暗中看着那些可能离我很近也可能离我很远的人生故事,带着这种冲动,我把《21克》从一堆DVD里挑了出来,出于对 Alejandro González Inárritu第一部电影《爱情是狗娘》的崇敬,我决定把这个无眠的凌晨再次留给他的作品。结果,我是对的,他非但没有让我失望,反而让我再次被他感动。

又是三段毫不相干的三段人生,又是因为车祸联系在一起,和《爱情是狗娘》所不同的是因为车祸,三段人生交汇到了一起,共同完成了一个故事。病重的大学教授 Paul,如果没有谁把一颗健康的心脏给他,他可能随时离开这个世界,可是他只能等待,等待上帝的眷顾;美丽的女人Cristina,曾经沉迷于毒品和酒精,现在因为一个爱她的男人和两个可爱的女儿,安心的在家做好太太好母亲;带有前科的高尔夫球童Jack,虽然他努力的工作,虔诚的信仰上帝,但不勘的人生经历总是把他置于一个失败者的地位。我想如果不是上帝的疏忽,他们三个人的生命轨迹永远都不会交叉。那个傍晚,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女人的丈夫Michael和两个女儿在回家的路上被Jack的车撞倒,可怜的Jack刚刚失去了工作,他当时没有勇气来承担那份责任,而慌张的逃回了家, Michael和两个女儿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在深夜先后死去。经受了沉重打击的Cristina在丈夫去世后同意捐出丈夫的心脏去挽救一个她不认识的人,那个人是Paul。接下来的故事将三个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得到新的心脏的Paul获得了新的生活,在享受妻子和朋友们的关心的同时,他莫名其妙的被那颗新的心脏所指引,开始寻找那个挽救他生命的人;Cristina则无法从痛苦中抽离出来,又重新开始接受毒品的麻痹;自责的Jack最后还是向警方自首,得到保释后他依然不能接受自己的过错,独自离家出走。找到Cristina的Paul开始试着接近她,认识她,在几次接触后,Paul发现那颗心脏指引自己找到的这个女人深深的吸引着自己,但不久Paul的心脏又出现了问题,医生担心这颗新的心脏会突然停止工作,也就是说Paul的第二次生命也快走到尽头了,除非再次获得一颗新的健康的心脏。Paul不打算像自己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静静的等待,他告诉Cristina自己接近她的真相,已经濒临崩溃的 Cristina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歇斯底里的将Paul赶出了家门。冷静后的Cristina在清晨发现了守在自己门外的Paul,她和他互相的安慰让对方和自己都坚强了一点。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Paul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帮助他生命中最后一个爱过的女人完成复仇,他要杀死那个毁了 Cristina生活的肇事者,Jack。他和Cristina找到了Jack,但他又没忍心开枪,Jack和Cristina发生了争执,愤怒的 Cristina几乎要杀了Jack,为了制止Cristina的疯狂举动,Paul开枪射向自己那颗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心脏。电影结尾的时候,Paul借助机器的力量静静的等待着死亡的到来,他说:听说人死的时候会损失21克的重量,每个人都是一样,那就是灵魂的重量,21克是多重?一叠硬币的重量,一只峰雀的重量,一块巧克力的重量。

Alejandro González Inárritu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他对生命的理解:不管我们乐不乐意,生命就是一个减损的过程,这是从生下来那一刻就开始的。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天真,我们的毛发,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信念,我们的希望,还有我们的生命。这是我们得天天面对的现实。唯一能赋予人生些许意义的就是“希望”,我坚信这一点。所以他说这是一部关于希望的电影,Paul最初的希望是能得到一个健康的心脏,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得到延续;而他的妻子则是希望得到一个她和Paul的孩子,这样不管Paul会怎样,在她看来这永远都是Paul存在的痕迹;Cristina放弃了毒品和酒精,是因为她希望能够得到幸福的生活;Jack信仰上帝,希望上帝和社会能够宽恕他以前犯下的错误,他希望帮助那些年轻人,他坚定的相信上帝的庇护。但是车祸改变了一切,Cristina无法相信悲剧降临的突然,她又开始接触毒品,回到以前的日子里,不再有希望;Jack则对上帝产生了怀疑,他认为上帝没有宽恕他,他不敢面对妻子和孩子,当他看到 Cristina和Paul的时候,他一心求死,在他的心里已经没有了希望;Paul获得新的生命,结识了Cristina,并爱上了她,但他知道自己的心脏支撑不了太长的时间,他不再冀希望于下一个慷慨的心脏的到来,他要为Cristina复仇,但他没有那么做,在Cristina要为自己疯狂的举动付出代价的时候,他开枪来制止Cristina,也制止了Jack, 他要还给他们希望,而他的希望就是他爱的女人还能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