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5
觉悟
随着每年生日蛋糕上的蜡烛越来越多,一下子学会了慨叹岁月流逝,接着就要开始接受一个事实,自己已经不再是个毛头小伙。前几天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谈到了30岁男人和40岁男人的区别,颇有一针见血之感,其中有一句:进入30岁的最大问题是知道距离40岁只有短短的10年了,或者120个很短的月。呵呵,没错,当40岁这个传奇的数字沐浴在神秘的光芒中,而且已经依稀可见的时候,30岁则成为一个再也没法逃避的问题,自己真的已经不再是个小孩了,无论怎么“童心未泯”,都没法再逃避那个数字的召唤。
这篇文章还列举了一组所谓“30岁的时候应该已经做了的事情/过了40岁才应该做的事情”,其中关于电影有一条:理解了教父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理解为什么教父2更好。这是太精辟的一对比喻了,如果一定要用两部电影来为30岁男人和40岁男人做评判,那恐怕教父和教父2是最恰当了,不同年龄的男人对电影,包括对小说,对一副画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要我在3年前看这部The Savages,我只能说我能接受,但是我没法深入其中,不得要领。而现在把我扔到屏幕的前面,我会被那可怕的中年生活击倒,20年前学校用<南京大屠杀>为我做震撼教育,10年前单位领导用<一声叹息>给我做震撼教育,而今天The Savages能完成类似的工作。任何一个30岁或准30岁的有责任感的男人,都不希望自己在到达那个传奇的数字时会是电影里Jon的样子,可是一个可怕的现实是大部分人恐怕都会是那个样子,逃脱的几率极其微小,甚至低于10多年前杀入重点大学的几率。所以,在这样的震撼教育的面前,要学会从容和冷静,思考和沟通在这个时候是最有力的武器。
当自己成为“传奇”的时候,不是will smith那个传奇,最大的可能不是开着Porsche,而是Mid-life Crisis。看着银幕里霍夫曼扮演的Jon,发觉自己没法形容那种感觉,不能说他是个失败者,除非一定要用Porsche来判断一个中年男人的成功与否,但是无论对父亲、或者妹妹、或是来自波兰的女友,Jon都难说算是称职。我觉得他很艰难,哪怕很努力却没有什么收获,而且觉得他很无助,于是没法责备他,他代表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当还算年轻的时候,可以有很多希望,而到了42岁,坦白的说没有多少指望了,这是个收官的阶段,就像一场足球比赛到了80分钟,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改变最后的结果,只是那机会确实不如之前的80分钟来得更多。
觉得应该在我40岁的时候再来看这部The Savages,或者应该再加上那部Sideways。我想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也算是种觉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