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Greengrass是拍摄911事件很合适的人选,来自英伦,自己撰写剧本,擅长纪实风格。我对于Paul的好感源自前年的The Bourne Supremacy,漂亮的镜头,流畅的叙事,甚至有一点点他特有的纪实感。这一次他敢于冒美国人的大不韪,悍然在911五周年之际,将发生在联合航空公司93号航班上的传奇故事搬上了银幕,其实他和Oliver Stone一样,都是真相的偏执狂,可惜谁也没有胆量把911的真实情况赤裸裸的拍出来,把美国人还没有痊愈的伤疤一下子揭开。
实际上,United93的故事至今仍然存在争议,很多人有理由相信United93是被F-16的空对空导弹击落的,可是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40个鲜活的生命已经不在了。Paul Greengrass最伟大的地方是并没有用最好莱坞的方式来渲染机舱里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特别的强调负责攻击任务的恐怖分子有多么穷凶极恶,每一个当时在United93机舱里的人都是一个生命,他们有各自的生活轨迹,这一次,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点10分,这些轨迹在一个地方结束了。探讨政治在这里是无聊而又渺小的,政治家才不会真的关心一个普通人的生死,拉登不会,其实布什也不会。
United93航班注定是四架被劫持的航班中最不同寻常的一架,由于新泽西机场的延迟,晚点起飞的United93在被劫持后不久,乘客就通过机载电话了解到了其他三起自杀式的攻击任务。他们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生还了,唯一的机会就是夺回驾驶舱的控制权。电影只有不到20分钟来表现这段情节,其实这里没有英雄主义,人们只是在恐慌中团结在一起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战斗,最后他们失败了,生命就总结在宾夕法尼亚的旷野上。
电影里有很大篇幅是9月11日早上8点30分到10点10分之间,联邦航空管理局、北美防空指挥部、纽约空中指挥中心等美国机构的紧张工作,纪实风格的镜头和剪辑有时令我怀疑这就是一部新闻片。CNN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新闻台,有大事的时候,他们的镜头一定是第一个把现场带到观众家里的,连北美防空指挥部都用CNN的画面监控现场情况,不可否认,拉登导演了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一个电视画面,世贸双塔冒着浓烟,一架飞机用最快速度冲了进去,爆炸震惊了每一个监视屏前的人。
电影结尾是United93扎向地面,飞机完全失控,然后画面一片漆黑。
事情过去5年了,但是那个画面还好像在昨天发生一样,感谢Paul把我们又带回了那个震惊世界的时刻,电影在这一刻表现出了新闻片无法达到了震撼。
2006-08-12
悲伤电影 快乐生活
暗恋
故事有趣的地方是男女主角双方因为女孩总是带着一个娃娃头而变成一对奇怪的双向暗恋:女孩子因为火灾失去了声音,也毁掉了一边的脸颊,她只能通过娃娃头的伪装去接触那个帅帅的不入流画家,偷偷的喜欢他却不敢也没有办法和他说;而她可爱的样子却吸引了她暗恋的画家,这个傻小子就不停的画他想象中女孩的样子,暗恋就这样连接了两个年轻人。导演在这个环节拍了很多有趣的场景,逗人发笑,画面感觉很干净很纯洁,很韩国式的爱情。最后的结尾是最俗气也最中规中矩的,男孩看到女孩的样子却不改爱怜之情,可惜要出国读书,两个人只好分别,游乐场里的告别戏很浪漫,这里需要准备手绢。
要说到拍暗恋的戏,最好的一部肯定是岩井俊二的《情书》。女藤井树忽然发现自己身边的男生其实暗恋自己很多年,甚至找了一个很像自己的女朋友,回想起一起读书时的点点滴滴,那种感觉一定刻骨铭心,纯洁得不容一丝污渍,打开那本《追忆似水年华》,将小小的借书卡翻过来,上边的画像清晰可人,这个时候才知道那83张借书卡上的“藤井树”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心爱女孩的名字,他写了一遍又一遍却不敢告诉她。我相信这份淡淡而又悠长的爱恋,会一直伴随藤井树的一生,她也许会想起死去的他,可是甜甜的感觉停留的时间一定更久。
热恋
亚洲人,特别是东亚人一定更认同电影中那个消防员的性格,即便是女朋友一次又一次的暗示他向自己求婚也傻乎乎的无动于衷,女朋友像听一句“我爱你”也是历尽艰难才得到一个错误的手势。郑宇成永远都适合这种傻傻而又痴情的角色,他管女朋友的妹妹叫“小姨”,女朋友说你还没有向我求婚怎么叫她小姨,他赶紧找个卫生巾来岔开话题;女朋友的妹妹帮他调和与姐姐的关系,结果他以为她向自己要零花钱;好不容易准备好了戒指去求婚,结果把戒指又弄丢。总之这决不是个合格的情人,难怪他女朋友总是生气。
要是换了那些80后的女孩来评判,这样一个家伙就应该马上变回单身才解气,怎么可以这么不懂浪漫。我也不知道该怎么为这个可怜的家伙辩护,他怎么会不懂浪漫,他被浓烟和大火困在火场里难以逃脱,眼看生还无望,他却笑着找到摄像头,摆正位置,摘掉氧气面罩,很认真的用哑语做了一个手势:我爱你。当整理遗物最后看到这段录像的时候,他的女朋友早已哭得泣不成声,这里也需要手绢。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一个细节是女孩很喜欢下雨,但她不是真的喜欢这样得天气,只是因为男朋友是个消防员,每天出入火场让她很牵挂,所以她每天都盼着下雨,如果下雨火灾就少他就更安全,当同事告诉她雨季开始的时候,她开心极了。
分手
物质基础从来都是最浪漫主义者最嗤之以鼻的因素,理想化的女孩都会说物质并不能代表爱情,这里的女主角用了三年的时间来论证了一个理想,最后她没有能够坚持。车太贤没有正式工作,于是只能靠在拳击训练馆当陪练来挣几个小钱来生活,关键时刻还需要在超市当收银员的女朋友来支持。女朋友实在无法忍受他居无定所,和毫无指望的未来,提出要分手。这个可怜的家伙就开始想尽办法去挣钱,甚至搞了一家专门代理分手的公司,每天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做那些分手情侣的传话筒,甚至是出气筒。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他的女朋友成了他的客户,他把一段分手的话带给他自己,于是可怜的车太贤又失恋了。
导演在分手一段戏里发挥了车太贤身上最有天赋的喜剧细胞,开发了很多可爱的段落,只是最后一场分手戏不同。车太贤的女朋友从超市下班出来,天下着大雨,她无助的站在屋檐下,偶然看到了车太贤留下的雨伞,她顺手撑开,走出一段距离后,她留意到雨伞一角的破损,忽然明白雨伞的主人是谁。男朋友很穷不能给她物质的保证,所以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在她以为她不会回头的时候捡到了这把伞,她明白了有些东西比物质的承诺更难找。车太贤对着窗户和自己说分手的那段应该准备手绢。
死亡
导演在三段爱情戏中加了一段亲情戏,有点没有搞懂他的意思何在。忙于工作的女主角在一次车祸后发现了自己的癌症,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才发现长期忽视儿子的生活引起了母子间的隔阂。扮演儿子的那个小家伙演的很可爱,也用来产生了很多的泪水,特别是最后妈妈去世的那一段,哨声响起,他在雨中哭着喊“妈妈”,一定需要准备手绢。
导演权宗冠的创意本来是好的,但是剧本没有做足功夫,很多地方落入俗套,虽然够煽情够感动,但是事后难有回味。倒是适合喜欢韩剧的小女生看,电影是悲伤的,可是生活是快乐的。
2006-08-10
斯皮尔伯格情结
我看的第一部斯皮尔伯格电影是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那还是高一的暑假在家里用录像带看的。好像喜欢上斯皮尔伯格的人基本都是这样的一个路数:看了某个他的娱乐大片,充满童年想象力的那种,比如ET,比如HOOK,比如JAW。反正能从他的电影里找到小孩子时感觉的人,一定会喜欢他那些童心未泯式的电影情节。你看他的电影会笑得前仰后合,也会被吓的心惊肉跳,但是不管怎么样真的很开心。这就是我最初喜欢看他电影的原因,所以我就接着看了JAW和ET,还有THE LOST WORLD,也就是侏罗纪公园的续集,都很有趣,是那种很爆米花的电影。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他的另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说起来还是蛮惭愧的,《辛德勒的名单》和《侏罗纪公园》都是斯皮尔伯格在1993年拍摄的,我居然到大学才听说。所以说基本上可以想像当初我第一次看《辛德勒的名单》时的震惊,这哪里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一定是搞错了吧。可是电影的字幕很明确的写明了directed by steven spielberg的,于是我也晕了,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194分钟的黑白片,我几乎完全没有看明白电影在说什么。本来想跑来看一场爆米花电影的我,彻底失望了一次,但不是斯皮尔伯格让我失望。
1年后有机会在实验室重新看了这部电影,3张VCD,3个多小时,我很认真的看了一次,这一次是真正的被震撼了,特别是红衣小女孩的尸体出现在推车上的那个镜头,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一部斯皮尔伯格作品。他曾经让我开心的笑过,他现在让我很压抑的度过这三个小时,他不得不让我承认他是个天才。后来才明白这部电影他一共酝酿了十年,这是他的心血,所以更深刻更沉重。
看完这次《辛德勒的名单》后很快就看到了《拯救大兵瑞恩》的预告片,所有的媒体都表达了他们的观点:斯皮尔伯格又来了。为了完成他从小就有的战争片梦想,为了向战争片大师们致敬,斯皮尔伯格用25分钟的旷世篇幅再现奥马哈海滩的诺曼底登陆,结果就是老兵们热泪盈眶,MPAA几乎给出NC-17的定级,配乐的乐队指挥多次中断演奏,试映会有观众当场呕吐,斯皮尔伯格这一次做到了无与伦比的“逼真”。为了拍出像战地记录片一样的效果,斯皮尔伯格降低了40%的色彩度,使用大量的手持摄像机进行跟拍,很多没有剪辑的样片都被二战纪念馆收集,因为很多专家都认为这样的胶片几乎可以弥补那些历史缺少影像资料的缺憾。
接着由于DVD时代的到来,我有机会疯狂补课:Indiana Jones, Empire of the Sun,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Amistad等等80年代以后斯皮尔伯格的作品。1999年库布里克辞世之后,斯皮尔伯格完成了AI向大师致敬,但这不是斯皮尔伯格自己的电影,接下来的Minority Report, Catch Me If You Can, The Terminal, War of the Worlds四部电影都是斯皮尔伯格不失严肃的娱乐大片,好像从《辛德勒的名单》以后他再也没有拍出完全童趣的娱乐电影,每一部电影都有他的思考,其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忧虑和关注,这是他的选择,但他依然是斯皮尔伯格,我义无反顾的要追随他。
MUNICH是斯皮尔伯格2005年导演的一部关于巴以历史的电影,他说这是他“对和平的祈祷”,而和他相反的是他同胞的以色列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执行很强硬的外交政策,以牙还牙的行动贯穿了以色列建国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定点清楚哈马斯领导人的事情才刚刚过去,和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冲突又马上爬上了各大媒体的国际版头条。斯皮尔伯格这一次又挑选了一段关于犹太人的历史: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以色列运动员被绑架杀害事件后,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疯狂报复了策划这一事件的“黑色九月”恐怖组织,持续十年之久的暗杀行动基本将所有相关人员杀死,这也是那部小说《复仇》讲述的故事。
平心而论,我认为就是以色列的强硬才能让他们的弹丸之国在茫茫的阿拉伯世界中心得到了一丝平静。看DVD的时候我想了很多,斯皮尔伯格选择的这个题材可能也阻碍了他的发挥,因为需要有太多政治方面的考虑,各方都很敏感于这个话题,谁对谁错不是一部电影就能搞得清楚的,所以每个镜头其实都能看得到他小心翼翼的处理,也许就是这些考虑太多了,电影看上去怪怪的,既不像间谍片又不像历史片。很多当年的历史镜头被他分散的放在了电影中的各个部分,尽管画面不那么清楚,可是其真实感带来的震撼是无法替代的,电影的效果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几年前的那部《九月里的一天》,斯皮尔伯格肯定知道仅仅着眼于还原历史肯定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暗杀的过程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都讳莫如深,所以所谓真实的过程是没有参照物。除去这些历史问题,斯皮尔伯格有他自己的思考在里边,就是对于这种反应激烈的报复行为是不是真的能够解决巴以多少年以来的争执和冲突,和平是不是在这种力量的均衡中才能达到。可是显然这种表达方式有点失败了,电影多少有点做作,有点不知所措。我还是更希望他能够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可是善良的他却谁也不想伤害,美国人的想法,以色列人的想法,巴勒斯坦人的想法,还有其他阿拉伯世界人们的想法,他都想要照顾到的时候,结果谁也没有照顾好。
整个暗杀的过程其实通过纪实文学等文字都能了解的很透彻,所以影片不存在悬念上的优势,我只是安静的看完了它。没有什么震撼的镜头,甚至不如《九月里的一天》来的更深刻,希望斯皮尔伯格还是放弃这种全世界都不知道怎么决断的争议话题,专心的把我童年的梦想《变形金刚》好好拍完吧。
2006-08-08
迷失天使城
因为《柏林苍穹下》才会喜欢维姆文德斯,因为喜欢维姆文德斯才会喜欢《迷失天使城》,因为喜欢《迷失天使城》才会喜欢Lana。其实我这么说是有点逻辑混乱的,鸡和蛋之争很无聊,所以我也不想探究了。
LANA and PAUL
主演Lana的女演员Michelle Williams曾经在《断背山》中出演Ennis的妻子,那个躲在门后看到自己丈夫和一个男人拥吻的怨妇。尽管《断背山》实际上晚于《迷失天使城》,可是先入为主的印象让我对这个怨妇式的女演员没有任何好感,所以这张碟在我的柜子里安静了两个月。直到一个阴着天的下午,窗外偶尔会飘点雨下来,我忽然想看文德斯的电影了:在重看《得克萨斯的巴黎》的犹豫中我还是拿出来这部《迷失天使城》,Land of Plenty,也叫做《富足之地》。
把碟放进光驱的时候,我还记得《断背山》里的Michelle Williams那可怜而充满愤怒的眼神。
可是Lana的第一个镜头让我马上就产生了新的期待,坦白的说有一点点惊艳的感觉,她听着ipod从飞机的舷窗向下望去,是的,LA,她到家了。这是个在20岁就几乎走遍世界的女孩,很小的时候和做传教士的父亲在非洲生活,长大后又在约旦河西岸度过两年时光,然后她回到了美国,所以虽然说是回家,可是她对于这个家没有什么概念。
和Lana刚好相反的是那个愤怒的自发反恐人员Paul,也是Lana的舅舅。参加过70年代的越战,是那些原本想报效祖国但却不被国人理解的退役老兵之一,他的骨子里充满不被理解的痛苦,所以他对那些威胁的存在就特别的敏感,尤其是911以后。他和他可爱又可怜的邻居一起自发组织了反恐巡逻队,每天在大街小巷巡逻,留意那些“危险分子”。
LA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HOLLYWOOD离这里很近的缘故,你能找出一大堆和LA有关的影视剧,人们生活在这里自然喜欢拍这里。现代的建筑群,漂亮的海岸线,整齐的街道,这里是富饶的加州的首府,不愧于文德斯电影的名字Land of Plenty,富足之地。
不过文德斯这一次用镜头告诉我一个不一样的LA,或许就在那些摩天大楼不远的街区,恐怕就是被临时帐篷充斥的地方,靠福利生活,没有温饱的夹缝生存。传教士Henry其实已经对这里很麻木了,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人们更不会把最后的希望寄存在上帝那里,所以来吃饭的人永远比来做弥撒的人多得多。也许这里得人在物质上并不富足,但是Henry也希望从精神上让人们摆脱贫瘠,不过这并不easy。
我很喜欢看FOX出品的反恐剧集24小时,里边的主角就是来自LA CTU的Jack,他会驾车在LA的街道上穿梭; LAPD的SWAT大名远扬,连FBI的外勤训练都借鉴了他们的战术经验。习惯了这些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LA,虽然有点失望于它的破落,却有点相信了这里的真实。
Angel
提到文德斯想起来天使真的是太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电影被翻译成“迷失天使城”其实和本意并不一样,可在电影中Lana就像一个超凡脱俗的小天使,不仅仅感染周围的人,也能感染观众。从一走出机场给了接她的Henry一个亲热的拥抱开始,她就时刻都能让人看出她和别人的不一样。在给来传教会吃饭的人们分发食品的时候,她总是亲热的和对发打着招呼,太多的亲和感反倒让那些习惯了冷漠的人们变得局促起来。
刚刚见到舅舅Paul的时候,已经没有父母了的Lana期望的是亲情,当然Paul还沉迷于他的“反恐”事业,和Lana不得已的相见也是因为一起“调查”。不过可爱的Lana却一直致力于帮助Paul来调查Hassan的死因,并陪同他将Hassan送回哥哥那里,舅甥两个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而这两个世界其实也都是他们自己制造的,Lana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人是善良的;Paul眼中世界是危险的,很多人都会影响美国人的national security。这是我喜欢的Lana的原因,她看过了太多的苦难,非洲的贫穷,以色列的血腥,或许正是这些经历洗涤了她的灵魂,她好像一尘不染的回到了LA,接着她开始洗涤周围人的心灵,我觉得每个人都开始随着她转变。。。
这张剧照我看了很久,电影里Lana听着ipod在破旧的楼顶轻盈的跳着,而不远处就是LA中心区“富足”的摩天大楼群。我喜欢看这张照片的时候听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
每一次, 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每一次, 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我知道, 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 飞过绝望
不去想, 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
我看见, 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
我知道, 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 给我希望
我终于看到, 所有梦想都开花
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
我终于翱翔, 用心凝望不害怕
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
隐形的翅膀, 让梦恒久比天长
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