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31

2008的十大



08年一共看了262部电影,比07年少一些,但好电影真多。考虑到公平性和衡量标准问题,选择今年‘十大’的时候还是只考虑07和08两年的作品。

1. There Will Be Blood (血色黑金, 2007), Paul Thomas Anderson
2. 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 (神枪手之死, 2007), Andrew Dominik
3. No Country for Old Men (老无所依, 2007), Joel Coen/Ethan Coen
4.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四月三周两天, 2007), Cristian Mungiu
5. In Bruges (在布鲁日, 2008), Martin McDonagh
6. Sparrow (文雀, 2008), 杜琪峰
7. The Dark Knight (暗黑骑士, 2008), Christopher Nolan
8. Burn After Reading (阅后即焚, 2008), Joel Coen/Ethan Coen
9. Il Divo (大牌明星, 2008),  Paolo Sorrentino
10. The Company (合伙人, 2007), Mikael Salomon

新年快乐












新的一年又要到了,弄点喜庆的照片来告别2008,欢迎2009年。

09年就要40岁的Jennifer Aniston在前夫承认自己婚外情的那个月份,登上了GQ的封面,只带了一条领带。不得不慨叹这个北美男士YY排行榜第一的单身女人,魅力不减啊。

相遇在世界尽头



Herzog终于来到了南极,于是我们有了这部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德国人的镜头诗意的扫过广袤的南极大陆,‘灰熊人’之后又一次呈现这个残酷的世界,应该说这是Herzog纪录片的一大特色了,很浪漫的手法揭示的却是一个很现实的自然世界。

德国老头一开场就嘲弄了法国同行的《帝企鹅日记》,他说这绝不是又一部企鹅电影,当然他也拍到了一只企鹅。它没有和同伴去猎食区,也没有返回自己的领地,而是向大陆的深处独自走去,Herzog说毫无疑问它必死无疑,只是,为什么?没人能回答为什么。我明白自然之残酷,也明白优胜劣汰,只是通过Herzog冷冷的远景镜头看这样一幕,依旧心底胆寒。

那只企鹅,那个不爱说话的语言学家,那个随时准备出发的技工,......,聚集在南极,这个世界的尽头,冰冷而没有方向,一种奇怪的残酷感油然而生。Herzog是不是又在教育我们,这个世界是没法改变的,有它自己的玩法,无论人类多努力,终究是难以改变。就像‘灰熊人’Timothy Treadwell,他多少年保护并和灰熊生活在一起,但是最终仍然难逃葬身熊口,这就是自然,残酷但真实,弱肉强食,这是这个世界给我们所有人,所有生物定下的规则。总是有一条边界在那里,很可能看不到也无法丈量,甚至当你跨越了也无从知晓,直到你被自然所淘汰你可能才会明白你曾经跨过了那条边界。

2008-12-28

大牌明星



如果只看前10分钟,Il Divo的影像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形式主义电影,导演玩弄手法有点不亦乐乎,但是真的很好看。

接下来,就不是风格那么简单了,电影的内容相当丰富,甚至繁杂,而且组合的方式也很‘随意’,其实不是随意,或者说‘随意’是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特点。

Giulio Andreotti在70年代-90年代,先后七次担任意大利总理,1991年之后成为终身参议员,这个在意大利政坛沉浮30年的争议人物,一直被怀疑和黑手党勾结,涉嫌若干案件。这些案件因为不同的原因,最终都没能定罪,使得Andreotti的经历更加神奇。导演Paolo Sorrentino为了塑造这个看起来极其沉闷呆板的传奇人物,在不到2小时的时间里把意大利政坛这三十年的人物一股脑的扔进来,不按时间线,也不按故事线,我看第一遍真的觉得有些乱,大概需要再多了解一些背景知识,然后再来梳理。

Andreotti的母亲说,如果你不打算赞美一个人,那就不要评论他。Sorrentino也算这么干的,他没打算赞美前总理,于是他也基本上没有评论他,他只是把一些故事和传闻用影像表达出来,让观众自己来评判,当然他考虑的观众主要是那些了解这段历史的,如果缺少这段历史知识,那看起来很多段落是很难懂的。

但是,刨去这些复杂的内容和政治背景,电影的观赏性是相当好的,因为有DTS音轨,那些歌剧式的配乐也听起来相当愉悦的。

2008-12-24

牛仔太空片



Clint Eastwood几年前一个搞过一个牛仔太空片,但是创意不好,把牛仔硬生生的加入太空片,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很做作。

而我昨天看的这部Serenity,其实是电视剧集Firefly的电影版,据说也是大结局,粉丝众多。我没看过电视剧,但是这电影是真好看,也有牛仔味道,这才算真正的牛仔太空片。Mal是个很有牛仔精神的船长,他掏枪的姿势也是牛仔式的,这个比较搞,此外他没什么原则,随心随性,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合法生意做,不合法也做。驾驶一艘很破的太空船游弋在太空联盟辖区的边缘,那船是真破,进入大气层的时候甚至缓冲板也掉了,他最爱说驾驶飞船的第一要点是Love,爱自己的船,它就不会坠毁。

这个人和他的做法,是完全牛仔式的,干脆利索很带劲,电影看起来也带劲。这可是预算不到4000万的科幻片,看起来完全不输花掉2亿多的大制作。看完电影以后我打算回头去看电视剧了,这样的制作班底是很有品质保证的。

2008-12-18

再见BL,再见Alan,再见Denny



在制片人David E. Kelley的奋力争取下,FOX制作的法律剧集Boston Legal在ABC又播出了这最后半季的13集。这也是我第一次和一个剧集说再见,从第三季开始跟看,一晃也三年过去了,这部在美国电视网颇为特殊的剧集带给我很多非凡的感悟。

爱上BL的第一原因是戛纳影帝James Spader扮演的律师Alan Shore,他高傲、藐视权威、不被制度束缚手脚,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有自己的原则,能平等的对待所有人,甚至会用私人支票馈赠贫穷的当事人。也许他有点中年发福了,在光鲜的名牌西服映衬下略微有点黯淡无光,可是就像他的前女友所说的,当他站在法庭的时候,当他在陪审团前发表那极具杀伤力的closing时,他整个人光芒四射,以至于一度很抵触他的助理都认为他那个时候很性感。

Schmidt对Alan的点评很到位,他能准确的找到每个人心里的阴暗面,他能让人们认识到这种阴暗,他敢于和陪审团叫板:你们是觉得她有罪判她入狱,还是因为你们讨厌她而判她入狱?他对陪审团直白的说,我们都喜欢私刑,看到坏人被好人折磨我们都会欢呼雀跃。

他可能不屑于谈大道理,他可能经常嬉皮笑脸,他好色,他用违法的手段打官司,但是有两个地方在他心目中依旧神圣:婚姻和法律。这应该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

BL的另一大台柱就是Denny Crane,这个家伙简直就是美国的吉祥物,他身上有所有美国人最典型的优点和缺点。BL是Alan Shore负责法庭内,Denny Crane负责法庭外,所以基本上这部剧集里Denny只有几次法庭戏比较出彩,此外他最多是给Alan一点提示和点拨,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制造笑料。可是他代表了目前美国社会的老年阶层,特别是相对富裕的中产以上阶层,文化背景和政治观点都是如此,这一代人努力工作,摆脱了大萧条,打赢了二战,让美国成为超级大国(btw,这一代人中诞生了一批美国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但是演员年龄和收视全体的年龄,也是BL剧集在当前电视市场不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

BL绝不仅仅是喜剧加法庭戏,创作团队很用心的在每一集里加入他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包括一些敏感的社会、法律问题。看这样的剧集不可能仅仅一笑了之,它能启发人很多思考,就这样看着它结束,多少会有点遗憾,很希望有一天能再次看到Alan和Denny出现在阳台上。

再见Alan,再见Denny。

2008-12-15

稻草狗



Sam Peckinpah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选了一句话,“天地无仁,以万物为刍狗”,于是就拿Straw Dogs当了电影的名字。这段典故网上众说纷纭,暂以wiki和imdb为准的话,这事情确实如此。

老祖宗这话相当经典,今天想起来,忽然觉得比达尔文高明了十几个世纪,“物竞天择”和这句“天地无仁”很神似嘛。天地本来就没有偏好,人能击败其他物种统治地球正是适者生存的道理。

一个美国数学家到了英国的穷乡僻壤,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地方,社会化程度无法和他原有的生活环境相比,在愚昧且有暴力倾向的邻居当中,其地位失去了权威,连起码的尊敬都没有了。被戏弄,被嘲讽,甚至老婆被轮奸,住所被围攻,这个人没有得到老天的帮助,也不会得到,于是他奋起抵抗,抛弃了一切虚伪的道德观和善恶准则,作为万物中的一员,为了自己的生存进行一场肉搏。

这电影最被诟病的有两处,一个是轮奸戏,涉及一些敏感的女权话题,还有一个是最后半小时的暴力戏,据说英国本土直到2002年才解禁该片。而事实上,那场轮奸戏是在女演员罢演的威胁下才被‘温柔’处理的,Peckinpah妥协之下依然靠剪辑制造令人发指的暴行效果,先是平行剪辑丈夫打猎被骗和妻子遭到凌辱,接着在教堂一段不停闪回,而其实这些也都是铺垫,是一种感情上的积蓄,不仅是给角色,也是给观众的,事实上最后丈夫的爆发和这场轮奸没有太大关系,根本没人详细给他说明这件事。

丈夫的反抗源于他对弱小者(那个智障)的同情,和对执法系统(那个上校)的绝望。他固守的也是一个老套的观点,类似于“我的地盘我做主”,不晓得后来的Home Alone系列算不算对Straw Dogs的翻拍。数学家丈夫在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失败后还是很冷静的想到了一些具体的防守战术,有点笨拙,可是随着事态的发展,他也慢慢的熟练起来,甚至有了反击。

Peckinpah对暴力的处理超出了他所在年代的社会承受力,但是从一些资料看到的事实是,相比他心目中的标准,这部Straw Dogs还算克制了不少。

科恩版伯恩




事实证明,No Country for Old Men的确是科恩兄弟的一次出轨,当然是故意的,但很可能不是为了拿奖,就像颁奖礼上Joel说的,现在拍电影和儿时没有什么区别,我猜后半句没说的潜台词就是“好玩就行”。

的确是好玩,Burn After Reading回到了科恩的老路上,类似于The Big Lebowski的荒诞,一群白痴困在一串复杂的连锁反应里,其中的特点有几个已经可以总结出来成定律了,比如“贪婪导致了暴力恶果”,比如“白痴遍地是”。总之,这样的喜剧才是科恩的老本行,玩得最熟练,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新意,但是轻车熟路也不会有什么破绽,剧本相当扎实,对白可爱。只是我还是更喜欢The Big Lebowski一些。

最好笑的是这兄弟俩的说辞,首先这是一部科恩版的伯恩电影,这句太扯了,虽然也是间谍噱头,但是无论如何是靠不上伯恩的。他俩还说这是乔治克鲁尼的白痴三部曲最后一部,老帅哥拍科恩电影郁闷坏了,老是演白痴,也不能怪兄弟俩偏心,其实长演科恩电影的演员们都有经验,演一个白痴的几率远远大于正常人,兄弟俩就爱写白痴的故事。杀青的时候,克鲁尼说这是他演的最后一个白痴,Joel马上就说恐怕以后没机会和克鲁尼合作了,照这意思,怕是日后科恩拍No Country for Old Men的机会确实不多。

此外,自从威尼斯影帝开始,我怎么觉得Brad Pitt越来越会演戏了?这电影里他演得不止是白痴,还真的有贱样啊。

2008-12-08

重看Unforgiven




我第一次看Unforgiven是1999年,在大学的图书馆,也是我第一次大面积的接触世界电影的那段时期。同时,我在那个时候只看过少许的西部片,Unforgiven给我的感觉就是名不符实,一点也没有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风范,那可能也是后来我很少看西部片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今年年初以来,我补看了很多西部片,重新找回那种孤影漂泊的侠客感觉,在Leone的镜头里沉醉了很久,尽管那只是西部片的一个分支。和John Ford相比,Leono更没有分明的善恶划分,更有个性,也许缺少这些铺垫,就是当年我没有读懂Unforgiven的真正原因。Clint Eastwood在自己62岁的时候拍摄了这部Unforgiven,就目前来看,是他对西部片的告别,应该也是总结。到今天为止那仍然是他最后一部西部片。

一个小镇,一个警长,几个恶棍,或者像恶棍的牛仔,一些妓女,一些唯唯诺诺的居民,多少年来,西部片无非这些元素,有的时候就像室内剧一样,空间很小,但可发挥之处却不少,很多大师级的导演都在这样的命题下完成了经典的制作。

和传统西部片相比,Unforgiven无疑更像面条西部片,导演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受害的妓女、孤傲的警长、夸夸其谈的杀手、懦弱的肇事牛仔,这些人或许是好人,也许是坏人,但都不是绝对,也包括主角Bill,他从一开始拒绝杀戮到后来生活所迫重拾旧业,再到为兄弟复仇,似乎都是传统英雄的路线,其实不然,这个Bill是有罪的人,他生活在失去妻子和悔恨当初的双重痛苦中,血腥的过去留给他的是无法摆脱的阴霾。

故事分为两个部分,简单的可以成为“戒酒的Bill”和“开始喝酒的Bill”,用Bill和The Schofield Kid在树下关于杀人的谈话作为标志,这是一个打开潘朵拉盒子的地方,妓女带来的消息和酬金,把之前的悬赏故事了结,也把一个传说中的魔鬼放了出来,Bill Munny,连孩子和妇女也不放过的杀手,一个真正的杀手,你甚至不能用“连孩子和妇女也不放过”来刺激或嘲笑他,那是没用的,他以“所有能爬能走的都杀死”而自豪,于是大雨中,他血洗小镇。

这是属于Clint Eastwood的电影,属于他的那个年代,这是一次告别,从那以后,老牛仔再也没拍西部片,我不知道当年62岁的Eastwood是否有了“最后”的感觉,只是这么多年来他炉火纯青的导演技术,令人无限遐想,何不再来一部?

寒冷的间谍



电影一开始是一个长镜头,慢慢的扫过东西柏林的分界线,这里是穿越柏林墙的哨岗,横跨两个世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也许没法想像,但是那种肃杀的气氛其实已经被镜头传递了出来。 

Alec是英国情报员(我猜测隶属于MI6),他在一次接应内线行动失败后,不得不开始一次更加危险的任务:成为一名假的双重间谍,算起来应该是三重间谍了。这个任务的可怕之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胁,还因为无法掌握全局而处处被动。就电影来说,在最后的结局揭晓前,观众一直以为故事会向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这个不亚于希区柯克的悬念,不知道是否拜原著小说所赐。

整部电影都在这个巨大的悬念当中,但是Ritt不是希区柯克,悬念不是他唯一追求的,他要我们看到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间谍战当中,没人是可以信任的,猜疑、冷酷充斥在人与人之间,无奈的间谍、双重间谍、甚至是三重间谍们都在这样的背景下悲惨的生活着。也许这一切开始于对国家的效忠,或意识形态,但慢慢的,这样的生活开始变得令人难以忍受。电影里Alec有一段台词,是给间谍下定义的,“一群丑陋肮脏的混蛋,就像我一样,小人物、酒鬼、同性恋,有外遇的丈夫,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游戏的公务员。”同样的,这句台词也代表了电影的一个缺陷,太过文艺腔的台词,让这部间谍片有点莎士比亚的味道。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是Martin Ritt在1965年的作品,处于那样一个年代,英国人制作了大量的间谍电影,除了风靡全球的偶像007,也有Alec这样货真价实的间谍角色,007可能需要一部一部不停的制作才能让人们记住,而Martin Ritt这部电影只需要100多分钟就足以留名影史。

可惜好莱坞没有制造出‘间谍片’这个类型片,否则这部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一定能进入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