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6

30 Years 30 Films

30岁了,今天收到一大摞祝福,自己给自己留一点纪念,我最喜欢的30部电影。


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游', 1968) by Stanley Kubrick

我在2001年看到的这部电影,那时库布里克已经撒手人寰,而‘太空漫游’也已经是33年前的老电影了。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史诗,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注定了,那些美仑美奂的太空景象,还有被大胆添加的古典音乐,库布里克删掉了所有可能有说教意味的镜头,也就没法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好理解的电影,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是一头雾水,只是神奇的地方在于就算你没看懂它都没法停止爱上它,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就好像当一群连大仲马都不知道是谁的犯人们在操场上被‘
费加罗的婚礼’美妙的歌声所吸引。



21 Grams ('21克', 2003) by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在看《21克》以前也接触过非线性叙事和多线索叙事,但是因为太多信息量一直难以投入进去,我在某个失眠的凌晨遭遇《21克》的时候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导演之前的作品《爱情是狗娘》,无论有多少场景被打乱,都不会把我从电影中拉回现实。我尤其认同Inarritu在一次访谈中的一段话,"不管我们乐不乐意,生命就是一个减损的过程,这是从生下来那一刻就开始的。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天真,我们的毛发,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信念,我们的希望,还有我们的生命。这是我们得天天面对的现实。唯一能赋予人生些许意义的就是'希望',我坚信这一点。"



Apocalypse Now ('现代启示录', 1979) by Francis Ford Coppola

科波拉是浪漫主义的,无论是他要赞美还是要批判,都没法改变这一点,这也是科波拉的越战和奥利弗斯通的越战的本质区别。科波拉不谈政治,他只关注于这个疯狂的集体中的几个人,他用极端写实主义的方式宣泄美国人对于越战的歇斯底里,也让这部篇幅超长的战争巨制几乎毁掉他的全部家底。如果仅仅是科波拉,也许这部电影还没有那么伟大,最后几分钟的白兰度绝对是点睛,他终极疯狂的表演和科波拉标志性的剪辑,一起完成了对于‘启示录’的现代诠释:你可以杀掉我,但是不能评判我。



Ashes of Time ('东邪西毒', 1994) by Kar Wai Wong

我最钟爱的王家卫电影,一部几乎写尽了爱情的电影,只是它披着武侠片的外衣,奇怪的是金庸也很喜欢王家卫对于小说中人物的解读。王家卫只是借用了金庸的人物,讲述的还是他最擅长的人们之间的隔膜和疏离,爱着也挣扎着,好像欧阳锋和心爱的女人赌气,都以为对方会让步,其实也只是因为一句话难以说出口。当很多年过去,时间流逝,他有机会换了黄药师的身份说话,才发现“那句话其实也没那么难说出来”,而她对着镜子看着自己慢慢老去,“我最好的时候,我最爱的人都不在我身边”。容貌老去,人在千里外,只是那份感情未变,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时间的灰烬。



Christmas in August ('八月照相馆', 1998) by Hur Jin-ho

许秦豪关于爱情恒久性的一次表述,他觉得爱情就像照片一样,一定会褪色。所以,他的男主角在死前几个月才遭遇真爱,而对于女孩不公平的地方是她并不知道自己爱上的人已经病入膏肓,电影最美好的是两个人一起在照相馆休息的镜头,男人默默的把风扇转过来,那一刻是最应该静止的。


Trois couleurs: Bleu ('蓝色’, 1993) by Krzysztof Kieslowski

红白蓝三部曲的第一部,主题是自由,而在我的理解更多的是宽容。一个极度痛苦中的女人,宽容了自己死去的丈夫,也宽容了那个情人和即将出世的遗腹子。在比诺什的演绎下,宽容不是忍辱负重,也不是懦弱无能,宽容是一种对生活最高尚的理解,生命如此短暂,将任何时间花在报复或仇恨上都是极不明智的。宽容其实正是给了她一个更广意义上的自由。



Nuovo cinema Paradiso ('天堂电影院', 1998) by Giuseppe Tornatore

这部电影本来是拍给影迷们的,推出导演剪辑版后发现是拍给导演们的,其实都无所谓,反正都是爱电影的人。在老Alfredo的指引下,每个人都能回忆起童年,回忆起初恋,回忆起成长,这里仅仅是一家影院,简陋却不冷清,一老一小两位放映员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到电影而想尽办法,哪怕老Alfredo为此失去了双目。Toto从一个懵懂顽童到成功导演,他从Alfredo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放映电影,就像那段美妙的剪辑,他学到的是爱,而这不正是天堂的美妙吗。




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 1987) by Bernardo Bertolucci

意大利的历史不比中国短,不知道这样的背景是不是能帮助贝尔托鲁奇更好的把握那厚重的历史积淀,有时甚至会怀疑这样的电影真的是出自一个意大利人之手?而所谓历史,其实都是一个个的人来完成的,哪怕贵为一国之君,如溥仪,在巨大的历史潮流中也是渺小的,他困在各方的利益交锋之间,直到几乎生命结束才悟出一种淡然。这个皇帝生在中国历史最为复杂的时候,也许他没有流芳千古,但是贝尔托鲁奇把他当作一个和命运不断抗争的一个普通人,一个需要去同情的人。



Farewell My Concubine ('霸王别姬', 1993) by 陈凯歌

“哥哥”张国荣的独角戏,“不疯魔不成活”,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程蝶衣的宿命,直到2003年4月1日的陨落。很难说张国荣成全了陈凯歌,还是陈凯歌成全了张国荣,这是他们两个人的电影,也为中国人捧回了第一座金棕榈。陈凯歌一直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视角,这一次借京剧的华丽大班台登上巅峰,一个冷冷的视角,关注了一个戏子,或者说一群戏子,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如何生存,批斗那一段的人性揭露,令人惭愧。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因父之名', 1993) by Jim Sheridan

这是段历史,关于独立与统治,关于制度与冤案,很多复杂的因素在里边,但是感动我的是父亲,很少有电影描写父爱,因为和母爱相比,父亲是不善表达的,是低调的,有种默默的感觉在那里却不知道怎么说。电影的名字也是’因父之名‘,虽说故事很精彩很激励人,而且改编自真实事件,可是无论什么,都没法超越那浓浓的父爱,他安抚儿子,帮儿子坚定信念,教他如何抗争。当父亲死去,狱友们将燃烧的纸团扔出窗外,那场面不禁让我泪流满面。



Heat ('盗火线', 1995) by Michael Mann

谁都期待他俩的对手戏,迈尔克曼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不会刻意而为,就算他们面对面的在路边的餐馆喝咖啡,曼的镜头也是最常规的正反打。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两位教父级的人物第一次就这样对手戏了,难以形容当初看到这一幕时的激动。当然这样的相会不是电影全部的噱头,迈克尔曼花费6个月的时间打造了职业罪犯心目中教科书式的抢劫银行,那段街头枪战后来被无数真正的劫匪盗用。



The Age of Innocence ('纯真年代', 1993) by Martin Scorsese

这部爱情片其实是讲责任和隐忍的,很东方很古典。在19世纪纽约上流社会的繁文缛节中,一段本该发生的爱情不得不戛然而止,丹尼尔戴刘易斯完美的演绎了一个体面的绅士,如何克制心中巨大的痛苦,维护家族名誉,放弃心爱的女人,回到门当户对的未婚妻身边。有一句台词很贴切,是Newland对Ellen说的,“你让我历练了真实的人生,却又让我回到虚伪的生活中去。没人可以忍耐这样的痛苦。”
而Ellen回答“我一直都这样忍耐”。话到如此,真是情何以堪。



The Insider ('惊爆内幕', 1999) by Michael Mann

从理想走到现实,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心路历程,有的人早点,有的人晚点,还有些人会一直坚持。Jeffrey Wigand无疑是一个坚持自己原则的人,他面对职业和道德的冲突时毅然选择了后者,与一个庞大的对手抗争,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这样的人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是个道德沦丧的商业年代,Jeffrey Wigand是为数不多的依然坚守道德底线的人之一,他让这个世界对善良依旧还怀有一丝希望。



JFK ('刺杀肯尼迪', 1991) by Oliver Stone

这个电影关于美国人最关注的一起总统刺杀案,也关于奥利弗斯通所热衷的政治阴谋,电影有点伪纪录片的风格,很多非常极端的猜疑都被斯通借助角色之口喊了出来,比如那句“谁获利谁就是凶手”。这是考据狂的电影,看最后庭辩时那段剪辑,他几乎是一帧一帧的分析了刺杀时的影像资料,一颗一颗子弹的进行弹道分析,对于有考据嗜好的我,这样的电影很容易着迷。除此以外,最后凯文科斯特纳的closing也是法庭戏的一个经典。



Love Letter ('情书', 1995) by Shunji Iwai

看《情书》的时候我已经二十一岁,已经过了那个最美好的也是最应该情窦初开的年纪,也从来没有以为那个年纪会发生什么,自己都把自己当小孩,直到岩井俊二青涩的镜头轻轻揭开了那么一段纯洁美好的感情,那八十三张写满心爱女孩名字的借书卡,《追忆似水年华》借书卡背后那粗糙的速写肖像,一切都水到渠成,岩井偷偷的收集着我一点一滴的感动,到最后一幕一下子爆发出来,让我难以忘怀中山美穗热泪盈眶的那个最后镜头。



Lost in Translation ('迷失东京', 2003) by Sofia Coppola


科波拉的女儿挑选了两个不小心流落东京的美国人,让他们随意的相识,随意的约会,随意的交谈,期间有错综复杂的文化背景差异,也有异国风情的展示。看似幸福的两个人很富足很美满,却心头一片茫然,我喜欢他和她在酒吧的对话,也喜欢他俩在床上那段关于婚姻和家庭的对话,我很庆幸他们没有sex,而我同样喜欢结尾那个kiss,一个‘暧昧’又怎么说的清其中的滋味,何况还有一句没人知道的耳语。我知道每个人最终都要回到自己的轨道上,可是一个这样美好的回忆又怎么拒绝呢。



The Matrix ('骇客帝国', 1999) by Andy Wachowski, Larry Wachowski

我心目中最酷的电影,相当于70后的《星球大战》,沃卓斯基兄弟制造了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还有略略故弄玄虚的哲学思想,而基础则是无处不在的软件系统知
识。最疯狂的时候,骇客迷们每早醒来都要摸一下脖颈背后是否多了插孔,看到街上有美女对自己笑都要告诉自己,那仅仅是一段代码。是的,都面向对象了,又有什么不是代码?



Memories of Murder ('杀人记忆', 2003) by Bong Joon-ho

这是经常被人低估的一部韩国电影,奉俊昊的第二部故事长片,却手法极其娴熟。节奏把握极好,整个连环杀人案的侦破展现出来,也带出了意味深长的韩国民间风情和时代背景,一个手法并非高明的连环杀手,在当时韩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不能被精确的调查,一些机缘巧合,令他最终逍遥法外,我非常喜欢那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美国往事', 1984) by Sergio Leone

“面条西部片”的顶级导演,再次涉足美国电影类型片,于是就有了这部不一样的黑帮片。莱昂内的镜头舒缓而又不冗长,洋洋洒洒3个多小时的篇幅,不是科波拉不
是斯科西斯,德尼罗的“面条”比之前的两个角色比,更远离神探,他有痛苦的一生,被人背叛,失去信任,他对人生充满了仇恨,强暴心爱的女人,杀死最好的朋友,都没法让他重新原谅这个世界,他真的浪费了一生。



The English Patient ('英国病人', 1996) by Anthony Minghella

应该说这是一部改变了我爱情观的电影,其中关于占有的一段对话对于还沉浸在爱情梦想里的人有很好的启示,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贵族后裔地理学家非常有杀伤力,在大学风靡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女生都在他深邃迷人的眼神中缴械。我印象中最深的一幕是茫茫大漠中,凯瑟琳奄奄一息的向艾玛殊表白,“我一直深爱着你”,自私而不敢承担责任的艾玛殊再也没能忍住自己的眼泪。这个本来看起来懦弱的男人,用一个“被全世界男人唾弃却能感动全世界女人”的举动,试图解救心爱的女人,只是最后看来很徒劳。



Saving Private Ryan ('拯救大兵瑞恩', 1998) by Steven Spielberg

斯皮尔伯格依旧很主旋律,但是他也很执着于自己儿时的梦想,冒着被定级NC-17的危险,他制造了开场那25分钟无比真实的诺曼底登陆,全程战地记者式的手提摄影,将无数文字描写的人间地狱活生生的实现于银幕上。关于8个和1个的道德评判,斯皮尔伯格一直无意讨论,仅仅是讲述,因为对于有N个儿子阵亡的母亲来说,N是1还是8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区别,那些所谓基于道德的讨论都是无聊的,在战争中,人性是泯灭的,世界是没有希望的。



Scent of a Woman ('闻香识女人', 1992) by Martin Brest

这是一部阿尔帕西诺的独角戏,这个在20年前就该被肯定的男人,直到这一年才加冕奥斯卡影帝桂冠。全篇都是帕西诺经典的神经质式的表演,不喜欢他的人把这部电影当垃圾,喜欢他的人则将其奉为经典,而最令人心悦诚服的则是那段探戈,Por Una Cabeza,难以复制的美妙。



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单', 1993) by Steven Spielberg

犹太人斯皮尔伯格花费10年,才敢动手拍摄,说服投资方使用黑白胶片,一直童心未泯的斯皮尔伯格这次收起了笑脸,用无比沉重的镜头再现了半个世纪前那个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第一次看这部长达195分钟的鸿篇巨制时,我完全没有看懂,头晕眼花的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还在骂导演,我想可能这就是缘分吧,差不多两年后我重新看这部电影时,完全被震撼了,黑白影像中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浮现,红衣女孩天真的样子永远留在了记忆中。



Se7en ('七宗罪', 1995) by David Fincher

《异形3》在芬奇的手里已经有了宗教色彩,到了《七宗罪》则是完全沉浸在宿命式的宗教氛围中。这部电影的精髓在于芬奇的诱导,和最后十几分钟里凯文斯派西精彩的表演,被精心挑选的巴赫音乐衔接全片,两个心态截然相反的警探在七天里经历John Doe的救赎,而最后那一枪是关键,大卫开枪,John Doe完成他的杰作,大卫克制,则理性结案。大卫芬奇,这个好莱坞的异数,怎么会用后者来妥协,于是最后弗里曼会引用海明威的话,“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为之奋斗”,我同意后半句。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 1994) by Frank Darabont

这部电影的精神意义肯定要重于其他任何方面,我和一个好友在某个周日的下午,在单身宿舍一起分享了这部电影,两个满怀憧憬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遭遇现实与梦想的落差时,这样一部电影比任何的说教都更有作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和制度作斗争的人,他拒绝被制度化,他憧憬自由,牢笼关不住他这样的小鸟,终于有一天他会展翅高飞。就像海报上说的,恐惧囚禁的是你自己,希望能还给你自由。



Taxi Driver ('出租汽车司机', 1976) by Martin Scorsese

这是最马丁斯科西斯的电影,犀利、尖锐、从不妥协。纽约最阴暗的部分毫不保留的被展示,当时就觉得政治课讲资本主义的腐朽时何不用这电影当教材,多么真实的一副社会丑陋面孔。一个从越战中幸存回家的退伍军人,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接受,无法融入,只能用极端手段来表达自己。他一度试图刺杀总统候选人,后来为了营救一个无知的雏妓大开杀戒,等待司法裁决的时候,却等来了媒体的吹捧,成了英雄人物。荒谬?但这就是美国。我喜欢那个对着镜子说话的德尼罗,You talking to me?,我觉得太酷了。



The Godfather ('教父', 1972) by Francis Ford Coppola

对于《教父》,我觉得没什么可说的,无懈可击,每个镜头我都喜欢,每句台词我也喜欢,曾经在《教父》30周年的时候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寄给《电影世界》,而这也是我迄今为止赚到的最大一笔稿酬(印象中是190元左右)。爱上电影就像爱上一个女孩一样,你很难说是从哪一刻或哪一部开始的,感情的滋生是默默的,如果一定要我选一个时间的话,我爱上电影就是从《教父》开始的。



The Godfather: Part II ('教父2', 1974) by Francis Ford Coppola

《教父II》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前一集更精彩,只是看得次数多了就开始越来越喜欢,时间久了,才会明白为什么《教父II》比《教父》更伟大,很难表达出来。如果说《教父》是你的初恋情人的话,《教父II》才是那个你要共渡一生的挚爱。



The Thin Red Line ('细细的红线', 1998) by Terrence Malick

我怀疑《拯救大兵瑞恩》输掉奥斯卡,其实不是因为《莎翁情史》,而是因为同一年的提名者《细细的红线》。我不想拿这两部电影比较,斯皮尔伯格保留了他的童心,不打算抨击或思考什么,他仅仅是展示一场战争,让人们看到战争中的战士是怎么样的,有勇敢的,也有懦弱的,还有喊“妈妈”的。而马立克的《细细的红线》是部史诗,有深深的思考在里边,他依旧喜欢拍摄动物或植物的特写,镜头很缓慢的推进,很多美丽的太平洋热带雨林风光就这样慢慢的展开在观众眼前,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陋在这样的映衬下变得很渺小。



Yi Yi ('一一', 2000) by Edward Yang

一百七十三分钟,杨德昌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就是这部电影。这里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尽管我才走了一半不到,可是我觉得我明白洋洋结尾那句话,“我觉得我也老了”。

我的30号球衣


米兰官网发给我这个会员的小礼物。

2008-08-06

电影上瘾之台词

我觉得我自己有数字癖,尽管数学水平不怎么样,但是对于数字非常敏感,一些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数字,我好像都比别人记得清楚,比如电话号码,比如朋友和家人的生日,比如一些纪念日。可能也就是这样的敏感,让我能成为村上春树和王家卫的追随者吧。

当自己的年纪就要满三十的时候,我格外的激动,一种奇怪的激动,有点像数钱的时候每次数到整数时的感觉。数1、2、3的时候还算新鲜,数4、5、6、7的时候会很闷,数到8、9的时候就开始有点期盼了,到10的时候会松一口气,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成就感。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激动有点奇怪,本月一日和老婆大人一起“家庆”的时候,就因为我们牵手满50个月而激动了一次,可能这五十个月对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来说还有点短暂,无论如何,先算做一种欣慰吧,和心爱的人一起的慢慢的变老,很多珍贵的东西因为时间的流逝才真的显露出来,我猜大概这个就是所谓“时间的灰烬”吧。

这些“灰烬”中有一些可能是因为电影才留下来的,从我十几岁迷恋看录像带开始,到今天我当影迷真的已经很久了,很多时间没有详尽的记录,但是粗略估计我怎么也看过1500部电影了。18岁读大学的那一年,我还曾经写过一份人生目标,大概有十条吧,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在有生之年看1万部电影,也许这将是我要用毕生的时间来达到的,可能会花很多时间,但是我相信会很有乐趣。

电影很有趣,所以才会因此而上瘾,我很想在三十岁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记录一下自己上瘾的故事,因为一旦那“灰烬”被吹散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写在这里就像照了一张照片,永远的留作纪念。

真正大量的看电影是在大学的时候,因为多少有点“文艺青年”式的矫情,所以一开始最吸引我的电影元素是台词。背台词,到处乱用是我从大四开始就落下的毛病,一开始会四处故意找茬的套用电影台词,接着就“无招胜有招”了,等工作几年后,这个毛病会慢慢淡去,但是偶尔一个场景我会灵感乍现,脱口而出,而最大的乐趣则是当你一句电影台词过去的时候,对方完全不知道出处,要么说你很怪,要么就会说你很有口才。

台词在大学流行,好像多少和《大话西游》有点关系,大四在图书馆实习的时候,我们几个写程序的老拿台词乱逗。翻手册找函数的注解,看完后随手扔到旁边的桌子上,马上会有人说“悟空,你又乱扔东西”;晚上泡在BBS上碰到好友都要打招呼问”怎么还不睡“,对方会回答”漫漫长夜无心睡眠“;室友出门前照镜子,要在旁边大喊”猪啊“;当时互联网刚流行,一旦在网上发现有趣的东西都要叫旁边的人过来欣赏,于是要说”同学,过来看上帝”;而被说烂的则是“0.01公分”,当时就好像全世界所有的计量单位就是公分,打饭给的少说0.01公分,说人裙子短也是0.01公分,反正全是这个词,你不用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抱歉,我又用台词了)。

大话西游的台词走红是校园现象,等我被王家卫迷住则是一个比较小的圈子的事情了。王家卫的台词真的很精巧,有的时候很微妙,如果没有一种类似的经历都没法真的明白其中的含义,我最登峰造极的时候是和一个校友在BBS上聊天,基本上80%用的都是王家卫电影的台词,对方居然毫不知情,还夸我会说话,当时自豪得一塌糊涂。后来上班后认识了一个部门的一个姐姐,这姐姐也是个影迷,没我这么走火入魔,可段位也不低,我经常拿王家卫的台词套用和她开玩笑。她坐在电脑前给交换机灌数据,我就说“以前听别人说,如果手快的话,敲键盘的声音就像风声一样好听,没想到第一次听到的是你敲出来的”;吃饭点餐后向服务员要完茶水后,要问“你知道喝水和喝酒的分别吗?”。好像当时一部《东邪西毒》的台词就够我说一整天了,早上见面要说“我以前好像见过你”;如果要你去第七工程处找人,要说“尤忌七数,是以命终”;请人吃饭要问“知道我为什么请你吃饭吗?”,对方会说“不知道”,你要回答“因为我知道你肚子饿”。

迷王家卫的时候还有个故事,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打算分手了,一天一起走在路上,过人行道的时候他们互相拉了一把,女孩想到即将结束的关系,幽幽的说了一句“我拉得住你的手套拉不住你的手,我挽得住你的胳膊挽不住你的人”。说完她自己都笑了,说怎么那么王家卫。也是,为什么到处都能用得上。最感动的一次是2003年的4月16日下午三点前的一分钟,人们在水木清华上发帖子,纪念刚刚离去的“哥哥”,“因为他我们会记住这一分钟。”

此后接触的电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各种各样的台词也多。迷恋斯科西斯的时候,老是拿着《出租汽车司机》里那句“You talking to me?”到处说,无论是听得懂的还是听不懂的,人家和我说一句话,我马上问“You talking to me?"。还有酷到家的《骇客帝国》,最着迷的时候,老爱和别人说,某某东西并不存在,是母体给你的大脑发送了信息你才感觉到。

还有一段时间风靡冯小刚的台词,从甲方乙方到大腕,只要是平时用的到一定有人说。比如只要是谁提到什么名车,肯定有人问“有轱辘吗?”。那会有个毕业生叫曲飞,总爱蹲在屋里订餐吃,我们下楼碰到送餐的话,必定要问“这是曲飞曲先生订的餐吧?”。

好像看得电影越来越多,台词反倒记得不那么清楚了,很多其他的元素开始吸引我。可能现在很少我会说出电影台词了,只有一些场景极度搭配的时候,我可能实在不忍心浪费那条件会来上一句。但是我会很怀念那个为台词而上瘾的年代。

2008-08-04

童年的兰博



好久没有被电影给逗得前仰后合了,今天下午做到了。被两个英国小孩,一个是Will,一个是Lee,逗得不行了。

这哥俩执导了一部电影,叫做Son of Rambow,完全是因为这俩小孩对于史泰龙的First Blood太过崇拜,再加上想参加电视台举办的电影大赛,于是想到炮制一部关于兰博的电影。基本上,这个动机就够可乐了。导演工作一直是Lee在很专业的进行,忽然加入了本来是找来做替身的Will,接着这个Will就扮演了兰博之子,还当了编剧,他甚至画了分镜头的设计图。这俩身兼数职的小家伙相当用心的拍着,还不断加入一些新人,直到拍摄变成胡闹。

在两个人拍电影的过程中,其实有一种只属于那个年纪的感情正在萌芽,那就是友谊。最美好的,最纯真的友谊,恐怕也只能存在于那个年纪。有冲突,有误解,也有和好,两个小学生经历了很多风波后坚定的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还包括Lee那个不着调的哥哥。当一切胡闹都结束的时候,作为好朋友的Will终于完成了他们的短片,甚至放到本地的电影院进行了放映。

看这部电影,不仅仅笑声连连,其实也有值得思考和回忆的地方,甚至可以称之为一部励志电影。应该说,在那个能冒出很多疯狂想法的年纪,如果你没有去付出努力使之实现,那么你的童年真的是不完整的。

看着Will和Lee忙前忙后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来年初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科恩兄弟的一段话,大概是Joe说的,当时ethan只有11或12岁,弄了一套西装和一个公文包,两兄弟就跑到机场拍摄一部外交题材的电影。在Joe看来,他们现在所做的和当时所做并没有什么差别,得一个奥斯卡让他们受宠若惊,也能让他们继续儿时的梦想。

我想,这才是真的童年吧。

2008-08-03

七月盘点

七月看了27部电影(08145-08171),喔,好多。

首先,恢复了每月一个导演周的传统,炎热的七月是哈内克导演周,德国人Michael Haneke,一连看了他4部作品,“冰川三部曲”和“钢琴教师”,其冷冰冰的镜头差点让我对人生心灰意冷。不过认真的讲,这个导演是值得信赖的,他对于暴力的描写堪称惊世骇俗,他对于人性的描写也算很诚实。

接着居然连续看了五部Harry Potter电影,也是被网上几个影评给迷惑了,于是打算看看英伦阵容的纯商业制作。就电影来说整体水准是较平庸的,唯一被我推崇的可能也就是卡隆的“阿兹卡班”那一集,是唯一被烙上一点个人风格的一集。

此外,还看了三部老牌硬汉Kurt Russell的老电影Breakdown, Executive Decision, Backdraft,虽然没什么亮点,但是那个年代的动作片因为没有那么多特效可以来炫,让我反而觉得很好看,观赏性一点也不差。

这个月比较大的精彩是去年的戛纳金棕榈影片《4月3周2日》,这个罗马尼亚导演的作品,很科班,也有点达内兄弟的味道,用中国人的看法是很中庸的对那个年代进行了描写,看来东欧这点历史将会在未来几年不断搬上银幕,希望能延续《别人的生活》和《4月3周2日》这样的水准。

本月五部最佳影片:
08149,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四月三周两日(2007)
08154, 71 Fragments of a Chronology of Chance 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1994)
08160, Prendimi l'anima 我美丽的守护天使 (2002), Roberto Faenza, B-
08168, Leatherheads 笨蛋(2008), George Clooney, B-
08171, Hallam Foe 屋顶上的流浪(2007), David Mackenzie, B

2008-08-02

Jamie Bell的成人礼



时间可真快,那个跳踢踏舞的Billy Elliot都已经是个大人了。今年一连看了两部jamie bell的电影,大而空洞的Jumper和这部小成本文艺片Hallam Foe,无论哪部电影,他都是很吸引眼球的那个,当然后者更符合他的文艺青年式路线。

看Jemie Bell很容易让我想起来他的英伦同胞Christian Bale,都是年少成名,一样的迷惘神情,穿梭于各种类型的电影中,忘我的演出,哪怕只有一点点镜头,你都没法忘记他们。Bell和Bale,不会是远亲吧,怎么感觉这么一样。

Hallam Foe应该算是Jamie Bell电影的成人礼了,这部电影描写一个大男孩走出亡母阴影的心路历程,配角有Sophia Myles和Claire Forlani等一批出色的英伦演员,只是光彩几乎都是Jamie Bell的,简直就是他的独角戏,镜头随着他走过伦敦的角角落落,看着一个怀念亡母的大男孩如何成为一个重新上路的男人。

电影拿下了去年柏林电影节的best music,整张OST都很好听,纯音乐的部分很精彩,有些乡村音乐的意思。听着这样的音乐看着那样的镜头,好像Jamie Bell的MV似的。不是每个男孩都有亡母的经历,但是电影中Hallam Foe的那段心路历程,其实每个人都差不多,如果你还没有过,那只能说你还是个大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