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巴乔的专访,尽管是那个露腿的央视男主持,依旧令我异常感慨,岁月流过,英雄老去。40岁的巴乔没有了27岁时的潇洒,但是却透着一种风轻云淡的淡薄,难道这就是男人所谓的越老越有味道。
露腿男的访谈依旧乏味而缺少深度,但是巴乔依旧那么迷人,很多内容其实早就知道,但是从他嘴里说出来还是蛮重要的。比如,他自己说直到98年世界杯对智利的点球打进,他才从94年决赛射失点球的阴影中走出来,我相信如果不是那沉重的压力,巴乔不会在40岁的时候就如此头发花白。巴乔也透露他狡猾的一面,他承认他对智利获得的那个点球,确实是故意将球踢向对手的手臂。
不过没想到的是,巴乔也是个很幽默的人。当露腿男问他主罚对智利那记点球时,身边的智利球员在他耳边说什么,巴乔笑着说他一直在问候自己的妈妈,呵呵,显然这一点上齐秃的度量远不如我们巴乔。提到对法国那个失之毫厘的射门时,巴乔说“我怀疑什么人把球门向后挪了,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是谁干的“。呵呵,不愧是意大利人。
2007-09-24
2007-09-15
真实感
是不是人们厌倦了虚伪的世界,或是看穿了虚假的电影手法,“真实感”一下子成为潮流。这里的真实感不是对于道具和场景的考究,不是James Cameron拍摄Titanic时制作9:10模型的那种执著,其实那种执著是拍摄电影的必要态度,不是风格。而现在风靡全球的这种真实风格是要还原与人相关的真实,包括视角,感官等,我怀疑这一切都是源自那个叫Paul Greengrass的英国导演。
其实这也不算是一次发明,斯皮尔伯格拍摄《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就采用了战地记者式摇晃的镜头真实再现了诺曼底登陆,老斯用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手法第一次让我们领悟了什么叫做真实,真实就是当你和你的战友不知所措的跑上海滩时,你的头脑是昏沉的,你的眼界是随着深一脚浅一脚的跑动而摇晃的,一颗炸弹在你不远处爆炸后,你的耳朵是几乎听不到任何声响的,而10码以外战友对你的呼喊你是完全听不清楚的。所以当观众们抱怨他们在影片开始的前25分钟里听不清对白的时候,老斯回答说:因为当时就是这个样子。结果就是我们完全被震撼了,奥玛哈海滩幸存的老兵哭着说就像回到了当年,二战纪念馆收录了老斯的胶片作为对影像资料缺失的一种弥补。
不过,很显然老斯的这次成功只是为他赢的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并没有把这种风格推广。到了2002年,大器晚成的英国导演Paul Greengrass导演了一部历史题材电影《血腥星期天》,一部再现1972年著名事件的电影,他几乎全篇都是用纪录片风格的镜头拍摄的,大量的跟拍和摇镜,偶尔几个空镜头,拍摄出比纪录片还纪录片的真实效果。电影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恐怕就是在于影片真实的再现了那血腥的一幕,而Greengrass因而进入了好莱坞制片人的法眼,得到了执导“波恩”系列第二集的机会。于是他的手提摄像机再次拍上了用场,这简直就是对CIA一次外勤任务的跟拍,镜头一直随着波恩而晃动,加之胶片的颗粒感浓厚,一个本来就颇具人气的间谍系列电影就这样拥有了自己的风格,真实得令人相信海报上那句话:马特·达蒙就是杰森·波恩。
接下来Greengrass就“胆大妄为”的率先拍摄了911题材的电影《93号航班》,当奥利弗斯通还在小心翼翼的接触这个题材,只敢拍摄一个飞机影子的时候,Greengrass用他的风格把那个浓烟滚滚的早晨搬上大银幕,取胜之道还是那个真实感,以至于奥斯卡也马上送上了一个最佳导演的提名。这个时候我觉得他的真实风格开始影响他的同行了,甚至影响了相同题材的影片,007在换了主演后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回归真实,克雷格的特工形象和打斗风格完全是Greengrass式的,完全没有了布鲁斯南时代夸张的优雅风度。靓汤也在MI3里开始转变,真实感开始超越剧情的曲折,一个真正的特工形象开始成为制片人们的目标,必须让观众们在银幕看到的特工和真实生活里的尽量一致。
这股真实风绝对吹到了国内,叶伟信和甄子丹合作的新片《导火线》也大量使用手提摄像机拍摄,晃动感十足,而且武打动作设计也趋于真实化,不再给人以传统的编排感,打斗中会有失误,会有不好看的姿势,但是更真实,更不按常理出牌。这种真实感是念台词和即兴对白的区别,因为前者是表演,后者则是生活本身,没可能比这更真实了。我还没有看到Paul Greengrass最新的作品,“波恩”系列的最后一集,据说这次他的纪录片风格登峰造极,被人们奉为动作片的新经典。还据说007的第22集聘请了“波恩”系列的动作设计导演,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特工会被“波恩”化了。
其实这也不算是一次发明,斯皮尔伯格拍摄《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就采用了战地记者式摇晃的镜头真实再现了诺曼底登陆,老斯用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手法第一次让我们领悟了什么叫做真实,真实就是当你和你的战友不知所措的跑上海滩时,你的头脑是昏沉的,你的眼界是随着深一脚浅一脚的跑动而摇晃的,一颗炸弹在你不远处爆炸后,你的耳朵是几乎听不到任何声响的,而10码以外战友对你的呼喊你是完全听不清楚的。所以当观众们抱怨他们在影片开始的前25分钟里听不清对白的时候,老斯回答说:因为当时就是这个样子。结果就是我们完全被震撼了,奥玛哈海滩幸存的老兵哭着说就像回到了当年,二战纪念馆收录了老斯的胶片作为对影像资料缺失的一种弥补。
不过,很显然老斯的这次成功只是为他赢的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并没有把这种风格推广。到了2002年,大器晚成的英国导演Paul Greengrass导演了一部历史题材电影《血腥星期天》,一部再现1972年著名事件的电影,他几乎全篇都是用纪录片风格的镜头拍摄的,大量的跟拍和摇镜,偶尔几个空镜头,拍摄出比纪录片还纪录片的真实效果。电影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恐怕就是在于影片真实的再现了那血腥的一幕,而Greengrass因而进入了好莱坞制片人的法眼,得到了执导“波恩”系列第二集的机会。于是他的手提摄像机再次拍上了用场,这简直就是对CIA一次外勤任务的跟拍,镜头一直随着波恩而晃动,加之胶片的颗粒感浓厚,一个本来就颇具人气的间谍系列电影就这样拥有了自己的风格,真实得令人相信海报上那句话:马特·达蒙就是杰森·波恩。
接下来Greengrass就“胆大妄为”的率先拍摄了911题材的电影《93号航班》,当奥利弗斯通还在小心翼翼的接触这个题材,只敢拍摄一个飞机影子的时候,Greengrass用他的风格把那个浓烟滚滚的早晨搬上大银幕,取胜之道还是那个真实感,以至于奥斯卡也马上送上了一个最佳导演的提名。这个时候我觉得他的真实风格开始影响他的同行了,甚至影响了相同题材的影片,007在换了主演后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回归真实,克雷格的特工形象和打斗风格完全是Greengrass式的,完全没有了布鲁斯南时代夸张的优雅风度。靓汤也在MI3里开始转变,真实感开始超越剧情的曲折,一个真正的特工形象开始成为制片人们的目标,必须让观众们在银幕看到的特工和真实生活里的尽量一致。
这股真实风绝对吹到了国内,叶伟信和甄子丹合作的新片《导火线》也大量使用手提摄像机拍摄,晃动感十足,而且武打动作设计也趋于真实化,不再给人以传统的编排感,打斗中会有失误,会有不好看的姿势,但是更真实,更不按常理出牌。这种真实感是念台词和即兴对白的区别,因为前者是表演,后者则是生活本身,没可能比这更真实了。我还没有看到Paul Greengrass最新的作品,“波恩”系列的最后一集,据说这次他的纪录片风格登峰造极,被人们奉为动作片的新经典。还据说007的第22集聘请了“波恩”系列的动作设计导演,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特工会被“波恩”化了。
訂閱:
文章 (Atom)